古诗词翻译
古诗词及翻译

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东皋: 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薄,迫近。
徙倚: 徘徊,来回地走。
依:归依。
秋色: 一作“春色”。
落晖: 落日。
犊: 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 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孰了唐诗的人。
也许并不觉得议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精选初中古诗词及翻译

【导语】古诗词是古代⼈们抒发内⼼情感的出⼝,是表达⾃我的⼀种⽅式,富有中华⽂明特有的美感。
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婉转,风格各异,皆耐⼈寻味。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初中古诗词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初中古诗词及翻译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曾同:层) 会当凌绝顶,⼀览众⼭⼩。
翻译/译⽂ 五岳之⾸的泰⼭的怎么样?在齐鲁⼤地上,那苍翠的美好⼭⾊没有尽头。
⼤⾃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胸摇荡;睁⼤眼睛远望归鸟回旋⼊⼭,眼⾓好像要裂开⼀样。
定要登上那峰,俯瞰在泰⼭⾯前显得渺⼩的群⼭。
注释 岱宗:泰⼭亦名岱⼭或岱岳,五岳之⾸,在今⼭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为五岳之⾸,诸⼭所宗,故⼜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封禅⼤典,皆在此⼭,这⾥指对泰⼭的尊称。
夫:读“fú”。
句⾸发语词,⽆实在意义,语⽓词,强调疑问语⽓。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为界,齐国在泰⼭北,鲁国在泰⼭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东境内,后⽤齐鲁代指⼭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边⽆际,浩茫浑涵,难以尽⾔。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
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的北⾯,阳指⼭的南⾯。
这⾥指泰⼭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很⾼,在同⼀时间,⼭南⼭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泰⼭之⾼,⼭南⼭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
眼⾓(⼏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张⼤眼睛远望归鸟⼊⼭所致。
决:裂开。
⼊:收⼊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峰。
⼩:形容词的意动⽤法,意思为“以······为⼩,认为······⼩”。
经典古诗词原文翻译欣赏

经典古诗词原文翻译欣赏经典古诗词原文翻译欣赏古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了一些经典古诗的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
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村庄名。
②腊月酿的酒。
③豚:猪。
④疑:以为,怀疑。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②之:去,到。
③故人:指老朋友。
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
)译文: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使:出使。
②浥:湿润。
③更尽:再饮完。
)译文:清晨,渭城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四周青翠的杨柳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新葱绿。
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古诗词翻译

如梦令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误入藕花深处: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南乡子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
看着永远也流不尽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敌手: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 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潼关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赏析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古诗词翻译

新乐府序(白居易)原文: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
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翻译:序说:所有九千二百五十二个字,断为五十篇。
每首诗的句和字没有固定的格式,句数和字数根据要表达的内容来决定,不受诗歌形式的束缚。
采用每首诗的第一句作题目,在全诗的末尾几句中明自地点出主题和写作目的,这是继承了《诗三百》的优良传统。
其语言质朴浅显,想见到的人容易明白的。
其议论坦率而感情激动,想知道的人警惕的。
作品中所写的事情,都是经过考查而有根据的。
其词句通畅流利而有音乐性,可以传播到乐章歌曲的。
总而言之,为君王、为臣子、为黎民、为物、任事而作,不是为诗歌而作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送友人》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原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
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
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
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
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
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
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
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
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一、《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Translation:The bright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I thought it was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observe the bright moon, and lower it to miss my hometown.二、《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Translation: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If you desire to see a thousand miles, go beyond the next floor of the tower.三、《望天门山》 - 杜甫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Translation:The Tianmen Mountain interrupts the Chu River, the blue water flows back here.四、《登高》 -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ranslation:The wind is fast, the sky is high, the apes wail sorrowfully.The clear lake has white sand, birds fly back.Endless fallen leaves are falling, the Yangtze River keeps rolling.五、《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烛原文明天顺①间,丰庆为②河南布政使,按部③行④县,县令某墨⑤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
庆初未之觉也。
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
”曰:“爇⑥而不能燃也。
”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
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
”令出,益大恐,辄解印而去。
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明天顺:明朝天顺年间②为:担任③部:规定,程序。
④行:巡视,考察。
⑤墨:贪财。
⑥爇:点燃,焚烧译文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程序巡察各县。
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
丰庆先前没有察觉,后来侍者告诉他。
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
”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烧。
”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于是)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
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
”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
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知人原文赵洞门为御史大夫,车马辐辏①,望尘②者接踵于道。
及罢归,出国门③,送者才三数人。
寻召还,前去者复来如初。
时吴菌次独落落然,不以欣戚④改观,赵每目送⑤之,顾谓子友沂曰:“他日吾百年后,终当赖此人力。
”未几,友沂早逝,赵亦以痛子殁于客邸,两孙孤立,菌次哀振⑥之。
抚其幼者如子,字⑦以爱女。
一时咸叹赵为知人注释①辐辏:归聚、会集。
②望尘:拜尘,谄媚权贵。
③国门:指京师。
④欣戚:比喻赵开心的宦途浮沉。
⑤目送——随其人之去而以目注视,在此表看重之意。
⑥振——同赈,接济。
⑦字:嫁女儿。
译文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归聚,谄媚贵权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
等到他被免职,离开了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
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
当时独有吴园次一个人,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
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
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园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
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赵母训子选自《续世说》原文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注释1) 资:钱,资产。
2) 书:写。
3) 或:有时。
4)食:吃。
5) 望:希望。
6)尝:曾经。
7)遂:于是,就。
8)遗:献,给。
9) 望:希望。
译文赵武孟起初以驰射狩猎为事业,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他)母亲哭着说:"你不读书却驰射狩猎,如果这样下去我是没有希望了!"竟然不吃(他的)饭。
武孟深受感动,勤学苦读,终于他对经史了解深刻,中了进士,官拜右台侍御史。
启发1)家庭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2)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子女物破自有时(选自宋.彭乘《墨客挥犀》)原文①知北都,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盖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③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④召漕使⑤显官,特设一卓⑥,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将酒⑦,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⑧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注释韩魏公: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2) 有中外亲:有中表兄弟。
有中,人名。
3)冢:坟墓。
4)表里:里里外外。
5)纤:纤细。
6)瑕:瑕疵。
7)盖:原来是。
8)以:用。
9)答:答谢。
10)尤:特别。
11)为:当做。
12)乃:于是,就。
13)开燕:开设宴席。
14)恿衣:锦缎。
15)酌:倒。
16)俄:忽然。
17)醇:味道浓厚的美酒。
19)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差使。
20)卓:同“桌”。
21)且将用之将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
22)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
23)云:说24)俱:全都译文韩琦在担任北都的知州期间,他的中表亲戚曾献给他一只玉盏,说是由农人从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的内外,找不出丝毫瑕疵,真是绝世之宝,为此他答谢了表亲一百两银子,也就格外珍爱这只玉盏。
有次他在家中摆宴,请来了负责漕运的大官们,并特别设置了一桌,上面铺盖著锦缎,将那玉盏放在桌子上,准备用来为座上的嘉宾酌酒。
谁知在忽然之间,一个差役领班不小心碰倒了桌子,玉盏全被摔碎了,在坐的来宾无不惊愕,那领班也赶忙趴在地上等候发落。
这时韩琦不动神色地,先笑着对座上的客人说:“东西也总会有破的时候。
”随即再对那领班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韩琦的度量,就是如此般的宽大厚重.启示宽容是一种美德。
这道理人人都懂,但要真正做到不容易。
因为有时候,道理归道理,情绪归情绪。
一时情绪冲动,要能做到宽容,不仅要有宽容之心,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修养。
猿母中箭原文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②,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②已:结束,完。
译文三国时代,有一次,邓芝外出,看见一只猿母抱着小猿在树上,弄儿为乐,于是射鸟的人引弓发射,结果,箭射中了猿母的肚子。
猿母呼唤雄猿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
射猿母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启示和有关题目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答: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托给雄猿的情景所震撼燕雀相乐原文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
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
译文燕雀互相追逐,亲昵地聚集在一座房子下面,母鸟哺育幼鸟,互相取乐,过着欢快的日子,自以为平安无事。
忽然灶上的烟囱裂开了口子,许多烟冒了出来,向上烧着了屋梁,可是燕雀却安然自若。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它们不知道将有大难临头。
句章野人原文句章之野人,翳①其藩②以草,闻唶唶③之声,发之而得雉④,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
明日往聆焉,唶唶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⑤。
郁离子曰:“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者也。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
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⑥以为常。
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注释①句(gou)章野人:句章,古县名,在今浙江余姚东南。
野人,旧时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的贱称,即农夫。
②翳(yi):遮蔽。
③藩(fan):篱笆。
④唶唶(ji ji):鸟鸣声。
⑤雉(zhi):野山鸡。
⑥毙(bi):死。
⑦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译文句章有一个农夫,用草遮挡着他的篱笆。
一天,他听到草里发出唶唶叫声,便扒开那草,居然得到一只山鸡,他喜出望外,就又用草遮挡起篱笆,希望能再从那里获得。
第二天他去那里细听,觉得里面又出现先前那样的唶唶声,打开草一看,却抓到一条毒蛇,他的手被蛇咬伤,接着就中毒而死去了。
郁离子说:“这件事虽小,但可以作为人们的重要警戒。
天下有意外的福分,也有意外的灾祸。
小人不知道祸福是互相倚伏的啊,就把偶尔的侥幸当作是常事。
所以失意的事,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事之中,这是由于他只见利而不见害,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啊。
”阅读指南得意之事不可再做,得便宜处不可再往。
如果因侥幸得利,被小利所迷惑,只见其利而不知其害,最终将会因福得祸,悔之晚矣!《随园读书》原文:先生(指袁枚)自谓自幼时记性不佳,故看书必加摘录,分门别类,以补健忘。
阅时既久,积成卷积,自备作诗文时掀翻獭祭,或谈论时作中郎枕秘欺人。
然此盖为著《随园笔记》一书而言也。
先生晚年,于一,二十岁时事,辄能津津道之;迨乎其后,凡有闻见,无不笔之于书,握一管,披一书,寒暑朝夕,无稍间。
此又先生笔墨之勤也。
《吴人顾四》原文:吴人顾四刻桃核作小{舟可}子,大可二黍许,篷、樯、舵、橹、牵索莫不悉具。
一人岸帻卸衣,盘礴于船头,衔杯自若。
一人脱巾袒卧船头,横笛而吹其旁。
有覆笠一人,蹲于船尾,相对风炉煽火温酒,作收舵不行状。
船中{壶(酒器)}饤案,左右皆格子眼窗,玲珑相望。
窗楣两边,又春帖子一联,是“好风能自至,明月不须期”十字。
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棙,无不历历分明。
分夜钟原文:欧阳公《诗话》讥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云:“半夜非钟鸣时。
或云①人死鸣无常钟;疑诗人偶闻此耳。
”予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
因问寺僧,皆曰:“分夜②钟。
何足怪乎?”寻③闻他寺,皆然。
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
注释①云:说。
②分夜:把夜分为两半。
寻:不久。
译文欧阳修写《诗话》嘲笑唐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说:“半夜不是钟鸣的时候,有人说是人死了敲的没有规律的钟;他怀疑诗人是偶然听到了这类声音罢了。
”我曾经经过姑苏,在一个寺庙里留宿,半夜的时候听到了钟声。
于是问寺里的和尚,都说:“把夜分为两半的钟。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不久听说其他的寺庙,也都是这样。
才知道“半夜钟”,只有姑苏阅读指南结合全文看,欧阳修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他只靠主观臆断来判断事情的对错。
邴(bǐng)原泣学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词组释义1.书舍:私塾。
2.中心:内心里。
3.恻然:忧伤的样子。
4.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5.就学:开始学习。
文字释义1.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2.过:经过。
4.泣:小声哭。
5.何以:为什么。
6.亲:父母。
7.羡:羡慕。
8.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9.得:能够。
10.感:伤感。
11.伤:悲哀。
13.苟:如果,要是。
14.愿:仰慕。
15.书:学习。
16.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17. 资:费用。
18.遂:就。
19. 卒:终于是。
20.诵:背诵。
21.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
22.过:经过。
23. 凡:凡是。
24.以:用。
译文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
”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
”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将免费传授你知识,不要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