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霖文集之《太极拳在上海》(转帖) 文章来源:万国武术网 作者:金仁霖

合集下载

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金仁霖-10页word资料

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金仁霖-10页word资料

几个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问题的科学探讨(金仁霖)早在一九六一年五月,为了写好《各流派太极拳在上海的发展简史》,笔者有幸结识了著名文学家、太极拳研究家徐哲东先生(一八九八------一九六七),承蒙提供了有关郝派太极拳在上海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具体细节。

由于在太极拳历史考证方面的很多问题,笔者的观点都和他相同。

诸如:太极拳创自陈王廷之说,推断有余,实证不足;研究太极拳不先从一系一家的太极拳本身技艺方面下功夫入手,对这方面的体会总是肤浅的,往往会从形式上去看问题;反对不鉴别史料的可信(所谓信史)与否,以为只要有材料就该认为可据,如所谓“治考据者,以博为其道也。

”等等。

因而他鼓励笔者写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方面的文章,甚至同意笔者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发表过的许多有关资料。

不久,动乱开始,徐先生也在一九六七年十月不幸去世。

这件事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转眼三十年,一九九三年秋,病后得暇,因捡出旧稿,补充以新的资料,整理成篇。

问题虽然琐碎,但各个击破,未尝不有裨于整个太极拳历史的考证也。

一、近代流行的杨、吴、武、郝、孙几家太极拳,都是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派生出来,并根据山西人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论》和《打手歌》的理论,改革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近代流行的几家太极拳流派,如杨、吴、武、郝、孙等,都是源出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把老架传给杨露禅(一七九九----一八七二)。

杨露禅传给次子杨班侯(一八三七----一八九二)、三子杨健侯(一八三九----一九一七)。

杨班侯传给其子杨兆鹏(一八七二----一九三O)、长侄杨少侯(一八六二----一九三O)。

杨健侯传给三子杨澄甫(一八八三----一九三六)。

杨少侯传给其子杨振声(一八七八----一九三九)、学生田兆麟(一八九一----一九五九)、尤志学等。

杨澄甫传给其子杨振铭(一九一O----一九八五)、杨振基、杨振铎,学生牛春明(一八八一----一九六一)、陈微明(一八八二----一九五八)、张钦霖(一八八七----一九六三)、董英杰(一八八八----一九六一)、武汇川(一八九O----一九三六)、崔毅士(一八九O----一九七O)、李雅轩(一八九四----一九七六)、郑曼青(一九O一----一九七五)、曾寿昌等。

沽名钓誉与太极真功

沽名钓誉与太极真功

不能神秘兮兮 , 又不能简单草率 , 直掌正理 、 正道 , 偏不倚 , 不 并非 前进 的需要 , 是管理规范化 的需 要。它可 以让从事这 项工作的人
二、 难在训练 中体悟拳真 。实训是一种扎实 的基础功夫 , 须投 循 , 于有 序 、 层地 进行管 理 , 可惜 的是有些 练 “ 名钓誉 便 分 但 沽
入大量的时间 、 精力 、 心力。靠嘴皮子 吹牛不行 , 纸上谈拳也不 靠 行 , 因为如 此 , 太极 拳理传真 》 正 《 一书作者 , 既有 长期地 实训功
夫, 又有静察默识之体解 , 所谈皆与客观实情结 合 , 管个别问题 但 它所 造 成 的危 害 是 不 能 以 数 量 比例来 计 算 的 。它 的 负 面 影 响是 尽 带破坏性的。正如俗语所言 : 一颗 老鼠屎 , 搅乱一锅粥 。 值得探讨 商榷 ( 如不抱球 ) 但 总体看 , , 所论之拳 理 、 拳艺极 其珍 全方位 的、
练数十年太极拳 , 曾得 大师之指点 , 揣摩 默识 , 十分认 真 , 对太极
也练些外 形性套路 , 为求 其声名 , 也东 拼西凑发 表些毫 无体验 的
训练持严谨 、 诚恳态度 , 充分认 识其难不是畏葸不前 , 而是殚 精竭 空洞文章 , 更有甚者 , 人代劳或花钱购买 , 请 抑或剽窃别 人劳动成 虑, 克服其阻 , 终于练出太极高层功夫 。文 中谈及跟随杨澄甫十几 果 , 目的是为 了增 加评审等 级的砝码 。有人通过 拉关 系 、 后 但 走 年、 且具 超常功夫 的李 雅轩先 生在世时 , 曾一针 见血地 指 出眼下 练太极者有 9 %没有人道 。这话 听起来逆耳 , 9 似乎武 断, 但细想是

门、 蒙蔽评审成员 , 有人 大搞形 式主义 , 通过媒体疯狂炒作 、 秀, 做 以扩大影 响, 有人大摇三寸不烂之舌 , 绞尽脑 汁 , 搜索枯肠 或窥 测

击人于无形之间——追寻“凌空劲”踪迹

击人于无形之间——追寻“凌空劲”踪迹

传闻刚柔太极击人于无形之间——追寻“凌空劲”踪迹◎李通国有没有一种格斗,击人于无形之间,又体面又文雅,就能让对手俯首称臣呢?这似乎也不算是天方夜谭。

看看大师是怎么说的。

吴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说:“太极拳接手的时候,大体上分两种接手:一种是两只胳膊跟对方接触,就像一般的打手。

如果两个人还没有接触就能够一方战胜另一方,就属于太极拳的高级部分,就是凌空。

”神奇吧?这就是传说中的“凌空劲”。

假如吴图南先生真的说过这样的话,那可能“凌空劲”也并非空穴来风。

我们从历史上追寻一下“凌空劲”的蛛丝马迹。

一 、最早言及“凌空劲”最早提到“凌空劲”一词的可能是陈炎林,至于用“可能”,也许还有更早的文献没有被我们搜寻到,那就要遍布四方、无所不能的读者朋友补充了。

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捍散手合编》中介绍凌空劲时写道:“此劲异常奥妙,近于神秘,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

”此劲如此神秘,所以我坚信我和大多数像我一样平凡的人们,也一定会质疑这种近乎神秘的力量。

它是何等的神秘!文中继续写道:“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

”是否像是神功,我们也只是在影视作品中才能见到的现象。

不过,作者接着说了,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需要条件的。

“盖引被发者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

然被发者必须明沾黏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

”发放“凌空劲”要起到效用,必须针对的是那些同样通晓太极拳功夫中“沾黏”的人,如此被发者才能为发放者所吸引,感觉到后不自觉地后退。

不过,所有不会太极拳功夫的平凡人无须在意,你什么都不会,这种功夫对你也就不会起作用。

58少林与太极‖ 2021年第11期传闻刚柔太极作者陈炎林是个隐秘的人物,出版了这本风靡一时的著作后,其人就销声匿迹,不知所终。

太极拳名家吴文瀚介绍他:“作者陈炎林,名公,中医伤科医师。

他的太极拳是跟田兆麟先生学的,书中介绍的太极拳行功拳式,刀、剑、杆套路,都是田兆麟壮年时期的功架,拳理部分大半源于杨健侯赠予田兆麟的《太极拳谱解》,图例是按照田兆麟的弟子石焕堂等人的拳照勾描出来的。

金仁霖前辈太极拳随笔精华篇

金仁霖前辈太极拳随笔精华篇

金仁霖前辈太极拳随笔精华篇金仁霖老师的太极拳随笔精华篇太极小道太极小道,自非急务,时或留心,见万类皆比拟之,日久未有不技进于道者,所谓行、住、坐、卧,一动一静,无往而非功夫也。

所难者,任情恣性然后为之,虽半遍拳架不为少,若急于成事,虽日练万遍,不能佳也。

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是动作时身形的配合问题。

这里所说的身形(包括面容),也是我国武术界的古老说法,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的话来说,就是状态反射的有意识利用。

状态反射是先天性的,它在各项运动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广泛利用着,对顺利完成动作和提高运动效果(成绩)很有帮助。

1964年叶大密老师在他为中医文献研究馆编写《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第一章第三节练习医疗太极拳的基本要点(五)敛腹含胸中说:敛腹含胸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敛腹是在吸息时将腹壁有意识地略为收缩,使和膈肌的收缩下降配合起来。

含胸是紧接着敛腹,使胸部肌肉放松,胸骨正中第三四肋间隙玉堂穴和膻中穴中间,稍微有内吸的意思。

这样可使胸廓下部得到充分的扩展,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

敛腹含胸时,腹压降低,丹田向上合抱,使内气从尾闾沿脊柱往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提敛,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敛入脊骨”。

敛腹含胸一般是在动作开始或转换变化时行之,在技击上是一个走化或蓄势的动作。

对初学的人来说,只能先从外形的敛腹含胸着手。

结合呼吸的提敛内气,可以留在后一步来做,避免发生偏差。

在(六)拔背顶劲中则说:拔背顶劲也是一个动作的两个方面。

拔背是在呼息时使两侧背部的肌肉群,如骶棘肌、棘肌、半棘肌等,由下而上地依次拉伸一下,然后竖起身躯,则在脊柱第四胸椎棘突间的身柱穴处,就有往上拔起的感觉。

顶劲是紧接着拔背,由头棘肌的作用,松松竖起颈项,抬头向前平看,头顶百会穴处有凌空顶起的意思。

拔背顶劲时,可使由敛腹含胸时提敛至脊骨身柱穴处的丹田内气,再从身柱穴沿督脉上升到百会,经前顶、神庭、印堂而到龈交,由舌抵上腭的作用,接通任脉承浆,再沿任脉而下,回归小腹。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

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太极拳界的正眼法藏---记太极拳学家金仁霖先生金仁霖先生,字慰苍,汉族。

嘉兴人。

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祖居惟善堂。

幼承庭训,蒙学私塾,喜好篆刻,师从陈澹如、邓散木先生,印风工雅。

1947年考入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后改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由同学林镇浩介绍,从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0年10月,参加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时健康近况大有好转。

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

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

1952年10月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健康却病的功效,业余,遂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求与实践相结合。

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

其时,上海的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1958年,奉师命,忝承田兆麟老师身授,金针度与,得以领略个中三昧。

1960年10月,与张玉、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

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巾被公司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2007年1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

并担任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太极》杂志特约编委、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顾问等。

金仁霖老师兼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的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振传统太极拳学于式微之后,传承弘扬传统太极拳文化,其功厥伟,福祉昌延。

金仁霖老师的太极拳笔记(1978年)

金仁霖老师的太极拳笔记(1978年)

金仁霖老师的太极拳笔记(1978年)虚实阴阳(属太极)是内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脚)法。

两者结合起来,由外形(拳)带动内形的叫拳太极;久练后由内形推动外形的叫太极拳。

由路线和方向结合起来的叫上下相随。

方向是直的,路线是曲(弧形)的。

阴是指方向,阳是指路线。

又要分清虚实,否则就成双重。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

松(沉)肩要靠气贴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

一环套一环。

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阴阳(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离正,是利用斜。

(如左肩和右胯相合)内部调整身腿稳。

命门移动始终在运动之中。

调方向:必须精神调回来,外形不来。

精神在内调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内示精神。

从这个角到那个角不丢。

往左必有右,无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来调配,要用精神来调配。

虚盖实如伞面盖伞骨。

腰以实托虚,不可平行转动。

如向右转,则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拢由腰眼,依靠胯的调整,不可丢离。

气沉丹田为什么会气贴背?向左转,左胸掏空,胸中运气。

尾闾中正,即两胸不可平行的动。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腾挪:预动未动之势。

气势腾挪是精神产生出来的(如锅蒸饭)。

实的要想办法藏在虚的里面;虚的要想办法包围实的。

实的在里面好改变,实的在外面就不好改变。

上下相随有两:方向指挥路线,方向是实的,路线是虚的。

劲由内换。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对方的意思。

(据金老师回忆,那天他与李品银老师一起去体育宫听郝少如老师讲课,作如下笔记)。

太极拳应用当中的一句古老说法“里开外合”解析!太极宗师金仁霖论太极拳的练法分享。

太极拳应用当中的一句古老说法“里开外合”解析!太极宗师金仁霖论太极拳的练法分享。

太极拳应用当中的一句古老说法“里开外合”解析!太极宗师金仁霖论太极拳的练法分享。

所谓“里开外合”,实际上是内功拳界里,习练内功的一句古老的笼统说法。

它在练习之前,首先要把两髋关节,两肩关节、颈椎部分,用意念去想象把它们放松。

好像在我们一辈童年时代里的老式洋囡囡。

两髋关节、两肩关节、头颈项,都只用一根细宽紧带来把它们连锁住,头和身躯,正好象一只摆正了的葫芦,如果把它的两脚两手暂时简单地固定一下,用一点小力气把它的头和身躯垂直下揿,可以看到它的头和身躯可以同时下沉下去。

我们在习练内功中所利用的,将是头和身躯的自重加上放松髋、肩关节的意念,而不是加上外力的揿。

接下去是踝关节的用意念把它们放松,以使两脚的脚掌面犹如塑胶品制的吸盘那样,五趾、脚掌缘、脚跟均匀受力,不抓不扣地平放在地面上。

然后开始用外(逆腹式)呼吸吸息,帮助意念中的内气从脚底涌泉穴、循足少阴肾经路线,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根,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上向股部内后缘,通向脊柱尾闾长强穴。

邀请加入微信群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先关注太极养生堂,然后回复:群或微信群新增:山东、湖北、东北微信群!!!特别提示:现在开通地区太极养生微信群二维码邀请,进群仅限本地区拳友。

在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后,回复: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山东、湖北、东北即可!其它地区拳友可暂时回复:群加入综合群进行交流。

(如果人满了请留言索取更新)具体做法是踝关节以上的小腿开始,两内侧面的肌肉群,有沿着腿径先向后再向后外松松张开的意念,逐渐向上,过膝关节(这样两膝关节前面部分,就有向里对合的感觉,但不能使他们在外形上看得出来)。

继续向上至两大腿里侧面,一直到髋关节外的腹股沟处。

这时,两股骨头的大转子处,也就有由里向外略为张开的感觉。

身躯连头,也自然就有为下沉的感觉和形象,随着两膝弯处也自然而然地就有被动下屈的感觉和形象。

古人比喻的两足为足弓,自然也就有上下对合的现象,这就是两足部分的“里开外合”。

太极宗师金仁霖论太极拳的练法

太极宗师金仁霖论太极拳的练法
9、金老师和膝上有圈一起讲的就是尾闾如舵,但是这个舵更应该项的瞄准器,真的船的舵是和船运行的方向相反的。说到这里的时候,金老师总喜欢拿手在前面后面的形象的比画起来。单鞭里面膝盖转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尾闾调过来对准目标。
10、步子不能太低,太低了稳则稳矣可是东西上不来,轻灵二字是找不到的,脚上的东西也到不了手上,那扎实的底座也没意义了,还容易伤腿。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虚实又要以尾闾中正来调整。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气贴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一环套一环。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阴阳(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4、在做起式的时候手不能抬的太早,要在身体前摆后把手带起来,这样才会生出不顶的力来,才能让人按不住。金老师讲,当年陈微明老夫子说太极合老子。就是在这个起式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5、对这个倒摆和抽贴,老先生是强调的最多的,基本每次都会讲到牌位先生和力在骨缝之中这两句典故。力在骨逢之中就是指抽靠贴做足后身体生出的自然的张力,按我目前初步的感觉,就是架子做到位的时候产生的弹力,当然,这个是最初步的东西,后面应该还会有很多的变化只是目前我们还不能体会的。在金老师给我喂劲的时候,我有时会偷加大的硬的力在手上,无力的时候摸老先生的手感觉是没有威胁的,但是你一加力,马上感觉有强大的刚硬的弹力回来,而老先生似乎浑然不觉。而我们一摸他的手,他手上的寒毛就跟跟竖起,一举一动皆逃不出老先生的法眼。
6、金老师经常会强调这个倒摆,他讲这个倒摆他搞明白后去问叶老师,叶老一楞问他是பைடு நூலகம்教的,他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叶老抚掌而笑说,孙家的宝贝被你给拿到了。这才教金老师在脚上有三条线的道理。金老师说当年杨家是教一不教二,孙家是教二不教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仁霖文集之《太极拳在上海》(转帖)文章来源:万国武术网作者:金仁霖金仁霖文集之《太极拳在上海》太极拳在上海的传入和发展,还不过是本世纪10年代的事:一、孙氏太极拳1918--1919年间,孙禄堂(1861--1932)的小儿子孙务滋(1899--1921)在太仓中学担任国术教师时,课余时间还应了孟德兰路(现江阴路)陈夔龙的聘请,兼作了陈家教内家拳的家庭教师。

那时,正好北山西路界路(现山西北路天目山东路)埭隆里成立了一个“上海武技研究会”,孙务滋来去陈家和学校时,经常弯到该会歇息。

因而该会的教师和学员等,有机会向孙务滋学得了孙氏内家拳。

1919--1920年间,孙禄堂次子孙存周(1893--1963),在应了杭州友人施承志的聘请,去杭州教授内家拳时,每月必来上海耽搁半个月,住在成都路白克路(现成都北路凤阳路)三多里,和师兄吴得波研究太极拳,并代其父亲教授沪宁铁路职工内家拳。

这是孙氏太极拳传入上海的时间,也是各流派太极拳传入上海的开始。

建国以后,孙氏太极拳只有在复兴公园孙禄堂的再传弟子王禧奎处有所传授。

60年代初期,上海“体育宫”曾设想过开办孙式太极拳学习班,终因师资问题不能解决而作罢。

二、杨氏太极拳1925年5月,陈微明(1882--1958)从杭州来到上海,和陈志进二人在七浦路北江西路(现江西北路)周紫珊家后门,创办了“致柔拳社”,后迁被西藏路(现西藏北路)宁波同乡会。

教授内容以杨氏大架太极拳、剑、杆和推手为主,另外也兼教孙氏内功拳中的八卦掌和形意拳。

是为杨氏大架太极拳在上海公开教授的开始。

1926年11月,叶大密老师(1888--1973)在萨布赛路望志路(现谈水路兴业路)205弄南永吉里19号寓所,创办了“武当太极拳社”(当时属法租界),和“致柔拳社”(当时属英租界)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教的是统一的杨氏大架太极拳。

而“太极拳社”这个专业性明确的武术团体,也是从“武当太极拳社”开始的。

1928年,杨少侯(1862--1930)、杨澄甫(1883--1936)兄弟先后来到南京。

叶大密老师就赶到南京,向杨氏兄弟学习太极拳、刀、剑、杆和推手。

当时,武汇川(1890--1936)、褚桂亭(1890--1977)等人也随杨澄甫老师在南京。

由于中央国术馆安置不下这么多人,杨澄甫老师就托叶老师把武汇川、褚桂亭以及武汇川的学生张玉三人,带到上海来另谋生路。

先是三人都住在叶老师家,武、褚二人帮助叶老师在“武当太极拳社”授课。

然后再由叶老师分别介绍到几家公馆里去教太极拳。

半年后,武汇川在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和合坊创办了“汇川太极拳社”,后迁址蒲石路贝谛鏖路(现长乐路成都南路)。

褚桂亭则除了在几家公馆教拳外,也曾在“汇川太极拳社”协助武老师授课,后来被南京总统府聘去为国术教官。

1929年,杨澄甫老师带了学生董英杰(1888--1961)从南京来上海,起初住在圣母院路巨籁达路(现瑞金一路巨鹿路)的圣达里,后来才迁居到福熙路(现延安中路)的安乐村。

他们师徒俩虽然没有公开设馆教拳,但私人来延聘受教的人数极多。

1940年7月,陈微明的学生陈铎明(1893--1962)在法国花园(现复兴公园)建造了一个凹字形的长亭,成立了“诚社”,在园内教授太极拳;1944年10月,傅钟文(1903--1994)在武昌路鲁关路31弄14号寓所,成立了“永年太极拳社”吸收社员教授太极拳。

因之,杨氏大架太极拳得以广泛地流行于上海。

至于田兆麟老师(1891--1959),虽然他早在1917年就从北京来到江南,由于他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杭州,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率领全家迁居上海。

先是住在巨籁达路(现巨鹿路)庐山公寓,1947年才迁居到巨鹿路221号寓所。

田老师来上海后,最早在白克路(现凤阳路)登贤里教董柏臣、金明渊、龚锡源等太极拳。

随后在宁波路钱江会馆教沈容培等。

在申新九厂教王金声等,在新闻报馆教吴荫章,以及在南市珠宝公所设馆教授太极拳。

建国初期,田老师除了在“工商经济研究会”教授腾克勤等太极拳外,并在外滩公园开班教授太极拳。

淮海公园改建工程完成开放后,田老师就专门在外滩公园(星期一、三、五)、淮海公园(星期二、四、六)二公园开班教授太极拳,直到1959年2月6日去世。

因此,杨氏中架太极拳在上海的开展情况,远不及杨氏大架来得普遍广泛。

十年动乱中,唯一未受影响的是濮冰如(玉)大姊。

她一贯坚持业务教授太极拳。

1973年从学校退休后,先后在杨浦体育馆、杨浦公园、同济大学、龙华飞机场、上海跳水池、徐汇区财政局、徐汇区体委等处,举办太极拳训练班,义务教授太极拳。

1979年,去南宁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得一等奖。

回上海后正忙于作出国访问准备工作,终因劳累过度患了脑血栓,致使左手右脚失去了运动功能。

即使这样,她还不忘其宿好,仍继续为徐汇区武协出谋划策,为促进太极拳事业蓬勃发展,做了不少好事。

动乱结束后不久,傅钟文也重新开始在工人体育场、同济大学、化工学院、体育宫、闸北公园等处教授太极拳。

改革开放以来,他又被请回上海武术队任顾问。

他不顾年迈,先后还应邀到徐州、常州、无锡、杭州、宁波、泉州、开封、郑州、西安等地开课和教拳。

还被邀请到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传艺,鞠躬尽瘁,直到他1994年9月24日逝世。

1988年5月,“致柔拳社”复社,推选出名誉会长顾留謦、社长林炳饶、常务副社长刘文清、副社长朱光轵、何炳泉等。

1992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陈微明编著的《太极拳术》,由于原来铜版照片已经模糊不清,由现任社长林炳饶重新拍摄了全部拳照,并在书后写了《跟随陈微明先生学拳》和《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二篇文字,对正在学习太极拳和爱好太极拳的人们来说,读了无疑是很有鼓励和帮助的。

三、吴式太极拳1925年,吴鉴泉(1870-1942)的女儿吴英华,由北京达仁堂乐家介绍,来上海北四川路施高塔路(现四川北路三阴路)德商西门子洋行华人经理管子菁家,教授管子菁以及家族太极拳。

但时间不长,半年左右就回北京。

1927年,徐致一(1892-1968)从北京来上海,在水泥公司担任工作。

是年9月,文华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他撰著的《太极拳浅说》。

入冬,应了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横浜桥“精武体育会”的聘请,担任了该会的太极拳教师。

业余教授太极拳。

授薪仅3个月,即却薪改为义务教授。

1930年,徐致一离开水泥公司,之后,他一直在工商界工作,没有再当过太极拳教师。

建国以后,他在上海市轻工业局工作,直到退休。

1958年7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著的《太极拳(吴鉴泉式)》,至1964年8月第5次印刷时,经他自己重新修改和补充后,改名《吴式太极拳》。

1928年,吴鉴泉应了当时任上海久福公司经理黄楚九的聘请,带了学生金玉琦、葛馨吾等,从北京来到上海。

除了担任当时上海市国术馆的武当门主任和“精武体育会”的太极拳教师外,其他私人来聘请授教的人也很多。

久福公司当时还特地为吴鉴泉出版了《健康指南》一书,刊载了吴鉴泉的全套太极拳照。

1929年,马岳梁从北京来上海红十字医院工作,业余时间协助其岳父吴鉴泉在国术馆教授太极拳。

并于1931年在威海卫路中社。

创办了“鉴泉太极拳社”。

1935年春,该社迁到了福煦路(现延安中路)慈惠里,抗日战争发生后,又迁到八仙桥青年会十楼。

1935年,吴鉴泉的外甥赵寿村从苏州来到上海,专门从事太极拳的教授工作。

1942年,吴鉴泉师母收的学生张达泉,因马岳梁介绍来到上海新星制药厂工作,业余也教授太极拳。

从此,吴式太极拳也就逐渐普遍地流行于上海。

1980年11月,“鉴泉太极拳社”复社,吴英华任社长,马岳梁任副社长。

1986年,马岳梁应邀前往西德、荷兰、新西兰等国访问。

现今,联邦德国办的“鉴泉太极拳学校”由马岳梁任校长,其子马江豹任教练。

建国前,马岳梁与其师兄陈振民编著了《吴鉴泉氏太极拳》由百宋铸字印刷局出版。

建国后,马岳梁和吴英华撰有《吴式太极拳评解》、《吴氏精简太极拳》、《吴氏太极简快拳》、《吴式推手》等著作。

四、陈氏太极拳1930年春,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旭初(俊之)之子陈子明,应了江子诚的邀请来上海担任了二年“上海太极拳社”的教师。

教授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也就开始传入到了上海。

此后数十年间,陈氏太极拳的公开传授,几乎濒临无人以继。

建国以后60年代初,顾留馨(1908-1990)任上海市“体育宫”主任,极力主张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开办了各式太极拳的学习班。

1961年,顾留馨请来了陈发科(1888-1957)的小儿子陈照奎(1928-1981),担任“体育宫”陈氏太极拳学习班的教练,教授陈氏太极拳。

顾留馨本人和沈家桢(1891-1972)合编了《陈式太极拳》一书。

1963年12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理论上吸取了王宗岳、武禹襄(1812-1880)、李亦畲(1832-1891)杨澄甫、孙禄堂诸家可以借鉴部分的内容;练架子的方法和推手的内容,也逐渐向杨吴各家靠拢。

陈氏太极拳又重新得以兴旺发达起来。

动乱后,1983年7月11日,成立了“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会长由万文德担任,副会长有:潘锦生、吴本宏、金永法、冯逸民、刘福浩等。

五、武氏太极拳1932年秋,郝为真(1849-1920)的次子郝月如(1877-1935),因徐哲东(1898-1967)、张士一的介绍来新亚制药厂教授厂经理许冠群及其家属、职工等太极拳。

未及半年就回南京。

次年1933年春,郝月如的儿子郝少如(1908-1983),由吴上千的介绍来上海,教授当时私立上海中学师生太极拳,并代父在新亚制药厂继续教拳。

之后,郝少如成了新亚制药厂职工,授拳便成了他的业务生涯。

1848年徐哲东来上海,任常州旅沪中学校长,执教于沪光大学、震旦大学,课余,也极力提倡太极拳。

建国以后,1961年4月24日,郝少如开始在体育宫武氏太极拳学习班授课。

1963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也就在上海得以普遍地流行并发展。

1983年1月5日,郝少如老师去世。

他的弟子在1989年6月成立了“武氏太极拳研究会”,推选出名誉主席顾留馨、会长浦公达、副会长黄士亨、卞锦祺、屠彭年等。

会员刘质顺、王慕吟等不但把武氏太极拳介绍到上海“精武体育会”,还陆续向海外欧洲传播。

1994年8月11日,王慕吟应瑞典太极拳爱好者的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等城市授艺,近来又继续应邀赴欧。

注:1、陈筱石(一作小石)字龙。

清光绪十二年(1906年)间曾任江苏巡抚。

2、内功拳指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一类。

3、上海武技研究会由张其煌、周紫珊创办,教师有刘景阁、萧格清、褚桂亭、高振东等。

教授内容以形意拳为主,兼及八卦掌、孙氏太极拳。

4、施承志当时是浙江北伐军第二十二军第二师第八团团长。

5、沪宁铁路职工有章乃器、支燮堂、周锡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