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24上将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的最终结局

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的最終結局建威上將軍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祖父佩公少年時曾與劉銘傳販私鹽、因之結識,官至淮軍統領。
愛其孫,隨營伴讀。
稍長,迭遭變故,祖,父,母皆喪,生計窘迫,絕意科舉,投武幕,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科,以最優畢業,保送德國習軍事,返,任威海隨營教官,曆日清甲午之役。
小站練兵,得蔭昌保薦,出要職,軍中譽為“北洋之虎”。
辛亥,率師南討,暗有反正意,曾饋南帥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話前塵,萬馬濤聲天際湧。
登臨懷故國,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
不數日,果有逼宮之齊電出,共和遂成。
民元後,曆陸軍部長多要職。
袁公去,攝大政,出國務總理。
及至丁巳復辟,討平之。
謂之再造共和。
此後謀南北統一,文倚安福國會,武編參邊二軍,聲勢日隆。
不意,曹,吳反,以清君側,誅小徐為號,發兵來攻,一戰而敗。
隱。
其後雖曾東山再起,出執政一職,又為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黨所誣,迫去職,明心跡。
抗戰中,全大節,為國府迎於滬上,上親執以弟子禮。
以病薨,年七十有一。
宿敵吳氏挽之曰:“天下無公,正未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奠國著奇功,大好河山歸再造。
時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戰,憂時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勳”!鎮安上將軍張錫鑾,字金波,浙江錢塘人。
父為四川駐防軍官。
幼即在軍中,習兵事,通戰陣。
稍長,又取監生。
軍中皆稱其智謀膽略,學識兼備。
綽號“快馬張”,任通化知縣、錦州鳳凰廳候補道。
曾曆日清甲午之役,後以東督錫鑾以事去職。
複任東邊道。
兼安東開埠局總辦。
任滿,升署度支司。
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晉。
民元後,因懼東督趙氏仍戀故朝,兼之張,馮二將與張有早年招撫之誼,故調趙入京出清史館館閒職,而授張以鎮安上將軍,節制東三省軍務。
徐放湖北將軍。
洪憲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將軍府,兼參政院參政。
越年,主崩臣退,賦閑津門。
築網師園,以風月自娛。
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將軍張勳,字少軒,江西奉新人。
少孤貧。
投效廣西軍,累保至參將。
日韓釁啟,隨毅軍防守奉天。
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

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北洋政府最高领导层更迭概况<上>(我可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出来的。
可能存在疏忽,见谅)1912年3月13日唐绍仪受命组阁阁员如下:外交总长:陆征祥(胡惟德暂署)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熊希龄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王正廷暂署)交通总长:唐绍仪兼署后有施肇基代理6月27日唐去职1912年6月27日袁世凯提名陆征祥组阁即“超然内阁”7月29日阁员敲定如下:内务总长:赵秉钧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周学熙司法总长:许世英教育总长:范源濂农林总长:陈振先工商总长:刘揆一交通总长:朱启钤9月22日陆辞职1912年8月20日赵秉钧代理总理1913年4 月30 日因“宋案”袁世凯给赵“15日假”段祺瑞代理总理,即“战时内阁”1913年8月熊希龄受命组阁,即“第一流人才内阁”9月11日袁世凯提交内阁名单如下:内务总长:朱启钤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熊希龄兼署司法总长:梁启超教育总长:汪大燮农林总长:陈振先工商总长:张謇交通总长:周自齐外交总长:孙宝琦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就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4年2月熊希龄内阁解散1914年北洋政府废止国务院,设政事堂于总统府,徐世昌任国务卿,成员如下:内务:朱启钤陆军:段祺瑞(1915年5月改8改王士珍)海军:刘冠雄财政:周自齐(1915年4 月改周学熙)司法:章宗祥教育:汤化龙(1915年改张一麟)`农商:张謇(1915年改周自齐)交通:梁敦彦外交:孙宝琦(1915年1月,改陆征祥)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正式登上中华帝国皇帝的宝座,于民国五年即1916年1月1 日起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1916年3月22日政事堂宣布恢复中华民国1916年4月21日袁世凯恢复内阁制1916年6月6日内阁宣告“黎元洪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特任段祺瑞为内阁总理6月30日段祺瑞正式出面组阁,阁员如下:内务总长:许世英陆军总长:段祺瑞兼署海军总长:程壁光财政总长;陈锦涛司法总长:张耀曾教育总长:孙洪伊农商总长:张国淦工商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汪大燮外交总长:唐绍仪1916年10月31日国会正式选举冯国璋为副大总统1917年3月4日段祺瑞辞职出走3月6日段祺瑞复出1917年5月23日总统府免除段祺瑞职务5月25日黎元洪任伍廷芳代理国务总理,后遭免除,黎元洪又将国务总理一职交于前清遗臣李经羲1917年6月3日张勋入京6月24日李经羲正式组阁,阁员如下:内务总长:许世英陆军总长:王士珍海军总长:萨镇冰财政总长;李经羲兼署司法总长:任江庸教育总长:孙洪伊农商总长:李盛铎工商总长:张謇交通总长:龙建章1917年7月1日清室复辟,国号中华帝国,是年为宣统九年,特设内阁议政大臣,具体人员如下:阁丞:万绳拭胡嗣瑗内阁议政大臣:张勋王士珍张镇芳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度支部尚书:张镇芳参谋部尚书:王士珍陆军部尚书:雷震春民政部尚书:朱家宝弼德院正副院长:徐世昌康有为1917年7月12日复辟拉下帷幕1917年7月3日北洋政府准予李经羲辞职,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一周后冯国璋发布了代理大总统的就职通电7月17日段祺瑞公布内阁人员,阁员如下:内务总长:汤化龙陆军总长:段祺瑞兼署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梁启超(兼盐务署督办)司法总长:林长民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兼全国水利总裁)交通总长:曹汝霖外交总长:汪大燮8月6日冯国璋通电就任代理大总统1917年8月3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在广州成立成员如下:海陆军大元帅:孙中山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外交:伍廷芳财政:唐绍仪陆军:张开儒海军:程璧光内政:孙洪伊交通:胡汉民军政府参谋总长:李烈钧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1917年11月19日冯国璋准予段祺瑞辞职,同时下令以汪大燮暂时代理国务总理,10天后汪大燮辞职,冯国璋改任王士珍署理国务总理,同时任命新内阁成员,阁员如下:内务总长:财政总长陆军总长:王士珍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王克敏司法总长:江庸教育总长:孙洪伊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参谋总长:荫昌1918年2月20日王士珍称病请假,冯国璋以钱能训代理国务总理,3月9日王士珍化装出逃,至此王士珍内阁解散1918年3月23日北洋政府下令段祺瑞为内阁总理,阁员如下:内务总长:钱能训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刘冠雄财政总长;曹汝霖(兼署交通总长)司法总长:朱深教育总长:傅增湘农商总长:田文烈外交总长:陆征祥1918年9月4 日新国会选举徐世昌为中华民国第二届正式大总统,即“文治总统”10月10日徐世昌就职,并准予段祺瑞辞职,特任钱能训暂行代理国务总理12月14日18 日新国会以优势通过了“钱能训就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一案。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是一支各军阀的混合体,反映在高级将领上也是如此,其在大陆期间的上将的授予,更明显的揭示了这一特点。
北伐以后,蒋介石通过几次军阀混战确立了最高领袖的位置,但因为历年的混战,造成军队的极不统一,具体说来就是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因而从1934年开始重新评定军衔,1935年4月开始正式授予军衔,此后所有将官都必须经过铨叙厅的铨叙才算正式将官,而此前所获得的军衔一律作废,对于担任相应将官级职务而没有经过铨叙的,也一律不能视为正式的将官。
而且,为了限制高级将领的过多过滥,对各级将领,尤其是上将都有严格的员额限制,不得超编。
国军的上将分以下几种:1.特级上将,该军衔是为蒋介石量身打造的,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任为特级上将”。
2.一级上将,该军衔定额9名,均为名震一方的大军阀。
3.二级上将,该军衔均为省主席级别军阀充任,员额22名左右。
4.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该军衔专为一些资深中将但因为员额所限不能被授予二级上将所设,其员额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
现在我们分别分析各级上将的派系划分:首先,特级上将,只有一个蒋介石。
其代表中央军,突出了其为国军的老大。
其次,一级上将,员额9人,1935年4月2日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9月6日,授予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军衔。
后来,因为朱培德于1937年病故,1939年5月13日,晋升程潜为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张学良退役,1945年10月5日晋升白崇禧为一级上将,1947年2月21日,晋升陈诚为一级上将。
总共在大陆期间现役活着升为一级上将的军官就这12人。
而他们的派系分析如下: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时有8个军,这八个军是第一军(何应钦),第二军(谭延凯)、第三军(朱培德)第四军(李济深)、第五军(李福林)、第六军(程潜)、第七军(李宗仁)、第八军(唐生智)。
历史中的十大军阀人物

历史中的十大军阀人物军阀是指在正常的国家体系内,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军事集团,对国家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其割据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政府机构和所属官员的任命。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十大军阀人物。
十大军阀人物名单1.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推翻满清,统一国家,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又于1916年洪宪称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终归失败。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2.北洋之虎段祺瑞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3.贿选总统曹锟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
驻军保定,被称为“保定王”。
曹锟作为直系重要头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图谋副总统不成,后又拉拢奉系,打败皖系,最终谋取了直系军阀独掌北京政权。
4.胡帅张作霖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
5.秀才军阀吴佩孚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民国七十二将排名及籍贯分布

民国七十二将排名及籍贯分布主祀:j(特级上将,1号,浙江人)配享:阎锡山(首批一级上将,32号,山西人)配享于殿上:共十人东侧西向:何应钦(首批一级上将,5号,贵州人)、陈诚(一级上将,五虎上将之一、3号,浙江人)、顾祝同(首批二级上将,五虎上将之一,6号,江苏人)、刘峙(首批二级上将,五虎上将之首、25号,江西人)、蒋鼎文(首批二级上将,五虎上将之一,浙江人)西侧东向:李宗仁(首批一级上将,2号,广西人)、程潜(一级上将,26号,湖南人)、傅作义(首批二级上将、31号,山西人)、卫立煌(二级上将、五虎上将之一、28号,安徽人)、张治中(二级上将、八大金刚之一,安徽人)从祀于殿外庑间:共六十一人东庑西向:朱培德(首批一级上将,云南人)、陈调元(追晋一级上将,河北人)、徐永昌(首批二级上将,山西人)、商震(首批二级上将,浙江人)、何成濬(首批二级上将,湖北人)、朱绍良(首批二级上将,江苏人)、徐源泉(首批二级上将,湖北人)、杨爱源(二级上将,山西人)、李烈钧(二级上将,江西人)、熊式辉(二级上将,18号,江西人)、薛岳(二级上将,27号,广东人)、余汉谋(二级上将,29号,广东人)、孙连仲(二级上将,河北人)、胡宗南(中将加上将衔,30号,浙江人)、周至柔(中将加上将衔,33号,浙江人)、王叔铭(少将,34号,山东人)、桂永清(中将,35号,江西人)、杜聿明(中将,36号,陕西人)、汤恩伯(中将加上将衔,37号,浙江人)、马鸿逵(中将加上将衔,39号,甘肃人)、马步芳(中将加上将衔,40号,甘肃人)、钱大钧(中将加上将衔、八大金刚之一,江苏人)、罗卓英(中将加上将衔,广东人)、林蔚(中将加上将衔,浙江人)、周浑元(追加上将,江西人)、张自忠(追加上将,山东人)、黄百韬(追加上将,广东人)、邱清泉(追加上将,浙江人)、陈继承(中将、八大金刚之一,江苏人)共二十九人。
西庑东向:冯玉祥(首批一级上将,安徽人)、张学良(首批一级上将,辽宁人),唐生智(首批一级上将,湖南人)、陈济棠(首批一级上将,广东人)、陈绍宽(一级上将)、白崇禧(一级上将,4号,广西人)、宋哲元(追晋一级上将,山东人)、刘湘(追晋一级上将,四川人)、韩复榘(首批二级上将,河北人)、于学忠(首批二级上将,山东人)、龙云(首批二级上将,云南人)、杨虎城(首批二级上将,陕西人)、何键(首批二级上将,湖南人)、刘镇华(首批二级上将,河南人)、万福麟(首批二级上将,吉林人)、张发奎(二级上将,广东人)、陈仪(二级上将,浙江人)、邓锡侯(二级上将,四川人)、李济深(陆军上将衔,广西人)、陈铭枢(陆军上将衔,广东人)、蔡廷锴(陆军上将衔,广东人)、孙立人(中将,38号,安徽人)、黄绍竑(中将加上将衔,广西人)、李品仙(中将加上将衔,广西人)、黄旭初(中将加上将衔,广西人)、夏威(中将加上将衔,广西人)、刘建绪(中将加上将衔,湖南人)、卢汉(中将加上将衔,云南人)、贺耀祖(中将加上将衔,湖南人)、黄琪翔(中将加上将衔,广东人)、廖磊(追加上将,广西人)、孙蔚如(中将,陕西人)共三十二人。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军衔简介2007-10-31 22:52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自1911年由革命先驱市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296年的封建统治后,历经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1年—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7年—1049年)。
军队军衔的改革应该说,由于清政府自1905年至1911年历时5年多的军衔实行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起点高,设置合理,仿自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军衔体系,所以军衔体系设立伊始,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在原清朝军衔设置的基础上除做了一些小修小改外,(军衔名称的变化,和增加将官级别)基本上是继承了清朝的军衔体系。
这种军衔体系一直影响到中华民国在大陆败退以后(1949年)在现在的台湾省还有很深的影响力存在。
从军衔的设立等级上看,清王朝共计有军衔等级军官三等三级,加额外军官(准尉)士兵;军士和兵各三等。
级别如下:上等第一级;正都统(大将军,将军)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额外军官;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从军衔等级的设立上看,清政府是完全奠基了中华民国的军队军衔体系。
如将军分三级正副协,校官官分三级正副协,尉官三级正副协,军士和兵共计六级和1935年以前的国民政府军队军衔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也曾经两次颁布军衔等级。
都是在1912年1月内颁布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额外军官;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一等兵二等兵在这次的军衔改革当中军官的军衔等级除去军衔名称做了很大改变外,基本没有变化,但军士和兵的军衔等级分别改为各二级。
缩小了士兵的军衔级别。
时隔不久又做出了重大变动,军官军衔名称的继续改变外,士兵军衔等级又恢复到了清朝时期的士兵军衔等级,设置为二等六级。
北洋军阀军队序列(三)_20160720_134949

北洋军阀们的绰号

北洋军阀们的绰号歪鼻将军——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的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历任北洋军第三镇统制、江北提督,民初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国务总理、执政等要职。
他被袁世凯任为上将军,但在背后有人曾戏称他为“歪鼻将军”。
这个诨号是有来由的,原来段祺瑞在大怒之下鼻子会向左歪斜过去,然后要用按摩慢慢地将它正过来。
糊涂将军——冯国璋被称为“北洋之狗”的冯国璋,虽曾任过江苏都督、代理大总统之职,人们背后却称他为“糊涂将军”。
有一件事,说明冯国璋的糊涂:1917年7月6日,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8月23日,新任的塞北关监督林摄到总统府来谢委。
冯国璋刚午休起来,懒洋洋地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林摄心里有点纳闷,总统怎么连我住在何处都不晓得?忙答道:“我久住北京。
”冯又问:“你现在做什么事?”林摄更有点莫名其妙。
但也只好回答道:“刚刚发表为塞北关监督。
”冯又问一句:“谁叫你做的?”林摄一听简直惊呆了,心想:这委任状不是你发的吗?忙答道:“总统的任命!”这个大糊涂虫自己惊诧起来了,竟又忙问:“我几时放你做塞北关监督呀?”林摄答道:“明令发表已有数日。
”他“哦”了一声,似乎有点明白过来了,说:“嗯,对了,有一天,我睡午觉,有人拿件命令来请我盖章,大概就是那回事吧!”他盖了章连命令内容也根本未看,可见其糊涂之极了。
辫子将军——张勋1917年7月1日,北京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复辟帝制。
它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命为效忠清廷的“辫帅”张勋。
他因为被袁世凯授予“定武上将军”,所以又被人称为“辫子将军”。
张勋出生于一个小商贩家庭。
30岁从军,从一名厨子爬上了提督高位,所以他对清朝的“皇恩”念念不忘。
1912年,他虽依附民国,实为投靠袁世凯。
他投民国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不剪辫子。
袁世凯也拿他没有办法。
他还不准自己手下几万名官兵剪辫子,所以,当时称他的兵为“辫子兵”。
笑虎将军——孙传芳孙传芳总是笑容可掬,给人一个亲切和蔼之感。
其实,他心狠手辣,往往把事办绝,所以人们称他为“笑面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军阀24上将之最终结局民元三年,削藩议起,撤各省都督,于京建将军府,并设诸将名号,或就所驻省份开府建牙,俾出则膺阃寄,入则总师屯,内外相重,呼吸一气,永废割裂之端。
惜袁公早殇,名器遂滥。
建威上将军段祺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
祖父佩公少年时曾与刘铭传贩私盐、因之结识,官至淮军统领。
爱其孙,随营伴读。
稍长,迭遭变故,祖,父,母皆丧,生计窘迫,绝意科举,投武幕,入北洋武备学堂炮兵科,以最优毕业,保送德国习军事,返,任威海随营教官,历日清甲午之役。
小站练兵,得荫昌保荐,出要职,军中誉为“北洋之虎”。
辛亥,率师南讨,暗有反正意,曾馈南帅黎氏以密函,中有:“杯酒话前尘,万马涛声天际涌。
登临怀故国,八公山色望中收”之句。
不数日,果有逼宫之齐电出,共和遂成。
民元后,历陆军部长多要职。
袁公去,摄大政,出国务总理。
及至丁巳复辟,讨平之。
谓之再造共和。
此后谋南北统一,文倚安福国会,武编参边二军,声势日隆。
不意,曹,吴反,以清君侧,诛小徐为号,发兵来攻,一战而败。
隐。
其后虽曾东山再起,出执政一职,又为马二,俄狄所煽之暴民,匪党所诬,迫去职,明心迹。
抗战中,全大节,为国府迎于沪上,上亲执以弟子礼。
以病薨,年七十有一。
宿敌吴氏挽之曰:“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
时局至此,皆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时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镇安上将军张锡銮,字金波,浙江钱塘人。
父为四川驻防军官。
幼即在军中,习兵事,通战阵。
稍长,又取监生。
军中皆称其智谋胆略,学识兼备。
绰号“快马张”,任通化知县、锦州凤凰厅候补道。
曾历日清甲午之役,后以东督锡銮以事去职。
复任东边道。
兼安东开埠局总办。
任满,升署度支司。
辛亥,授命西征,定三晋。
民元后,因惧东督赵氏仍恋故朝,兼之张,冯二将与张有早年招抚之谊,故调赵入京出清史馆馆闲职,而授张以镇安上将军,节制东三省军务。
徐放湖北将军。
洪宪改元,封一等伯,列名将军府,兼参政院参政。
越年,主崩臣退,赋闲津门。
筑网师园,以风月自娱。
民十年,病卒。
定武上将军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
少孤贫。
投效广西军,累保至参将。
日韩衅启,随毅军防守奉天。
袁公练兵小站,充管带。
庚子,防剿拳乱,叙功擢副将,赏壮勇巴图鲁。
两宫回銮,随扈至京,谕留宿卫,日俄战后,调奉天,节制三省防军,赏黄马褂。
旋命总统江防各军,驻浦口,调江南提督。
武昌变起,与总督张人骏、将军铁良等筹战守,江浙军合攻江宁,粮援胥绝,乃退屯徐州。
人骏、铁良走上海。
命勋为摄两江总督,赏轻车都尉。
逊位诏下,并请优待皇室,保卫宫廷。
民元后,倡丁巳复辟,事败,避入荷兰使馆。
旋赴津居,卒,年七十,谥忠武。
老友绍英挽曰:“宿望重兼圻,峻节不随风会转;孤忠依故国,大星竟陨海天寒!”宣武上将军冯国璋,字华甫。
直隶河间人。
武备学堂毕业,留堂任教习,后投淮军聂士成幕府。
曾历甲午之役。
小站练兵,因此为人好滔滔不绝,群僚笑其为北洋之狗。
辛亥,率师南犯,挥北军猛攻武汉,火烧汉口,既下汉阳,封男爵。
欲攻武昌,因袁欲反正,于三小时内连发七通电报召回。
改任清廷禁卫军统领,察哈尔都统,反对南北议和。
时宗社党拟遣其回前敌,接段军,提控湖广。
事不济。
民元后,出掌两江,失忠义,暗阻洪宪事。
段势起,明授总统职,暗施调虎离山计,失兵柄,徐去职,卒于北平,年六十。
其人言大号空,子孙亦有染,孙巩,出入于倡优之间,俨然伶人矣。
彰武,镇武上将军段芝贵,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后留学日本。
返,任北洋新建陆军讲武堂教官。
善逢迎,由道员累迁至黑龙江署理巡抚。
后以袁故去职。
辛亥,随袁复起,民元后,出武卫军总司令,第一军军长,授彰武上将军,署理湖北军务。
继与张锡銮对调。
授镇武上将军,节制奉天、吉林、黑龙江军务,兼奉天巡按使,上表劝进,洪宪成,封一等公。
其后与族弟结皖系,任段政府京畿警备总司令、陆军总长,皖人呼之小段。
直皖战起,临阵失机,大败。
去公职,隐。
年五十六,卒。
振武,隆武上将军龙济光,云南蒙自人,滇南世袭土司,与陆荣廷有姻亲之谊。
投广西藩司张鸣岐麾下,张升两广总督,时广东水师提督李淮跋扈,不受张命,因之,龙得援引,官至广东提督,提三千济军入粤,以监水师。
辛亥,粤变,李降,张走,时局混沌,龙按兵百粤,初则静观其变,继则遥受北命,期年间,竟出广东巡按使,凛然封疆。
然党人多不忿,欲屠龙,奋战经年,龙终去职,年五十八,卒。
昭武上将军姜桂题,字翰卿,安徽毫州人。
少投行伍,僧格林沁卫队官出身。
后随左宗棠剿回民,以功加提督衔,隶毅军,授云南临元镇总兵。
甲午役,溃走金州,革职留营,观后效。
后应袁招入新建陆军,统左翼。
历屯泰安,青州、潍县。
以功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加尚书衔,调直隶提督兼统武卫左军。
辛亥,奉袁命,以毅军换防京师,热河,山海关等各处旗兵,助袁登位。
民元后,授热河都统,陆军上将、昭武上将军。
其后久掌毅军,洪宪,丁巳皆参与其事,调和于各派之间,然事皆不顺。
暮年,出陆军检阅使闲职,年七十九,卒于京。
为人极护桑梓,凡亳州商贾无论良莠,即运烟土,但经热河亦庇护之。
德威上将军王士珍,字聘卿,直隶正定人。
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随袁创北洋军,任新军督操营务处帮办兼讲武堂总教习、工兵营统带。
与冯,段并称三杰。
其人不好张扬,人谓之神龙见首不见尾,故称之“北洋之龙”。
历任练兵处军学司止使,又兼第六镇统制、署理陆军部侍郎。
辛亥,袁氏起,充陆军大臣。
民元后,隐居,受袁邀复出,获陆军上将衔,任陆军总长。
袁崩,出段内阁参谋总长,代理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
其后以北洋元老的身分,多次居间调停直、皖、奉各系间的矛盾。
年六十九,卒。
一说其为暴卒,乃其女孙为张宗昌辱所致。
耀威上将军陆荣廷,原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
家境赤贫,两2岁丧父,五岁丧母,流落街头,以割马草为生。
后入三点会,纵横清越边界,专与法人为敌。
受招安,以功进广西边防督办,保送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赐号“提勇巴图鲁”。
亡父母亦皆封为“建威将军”,“一品夫人”,然不思报效,却与革党相通,辛亥,反于西南。
继沈秉坤为广西都督,民元后,依违与孙袁之间,坐大于边陲,及至国民政府削藩,方失势,隐居沪上,年七十而卒。
熙威上将军刘冠雄,字子英,又字资颖,福州人,父为箍桶匠,家贫如洗,投马尾船政学堂,习水师。
绩优,官送英国留学,习炮术。
返,供职海军,历甲午之役,战后任“海天”舰管带。
平步青云之际,却因舰只触礁获罪,幸袁援手,方得免,遂入袁幕。
民元后,出海军总长。
洪宪时,封二等公。
其后历多届内阁,曾为福建镇抚使,闽粤海疆防御使。
晚来隐居津门,年六十七,病卒。
虎威上将军曹锟,字仲珊,河北天津人。
早年以贩布为生,后入天津武备学堂。
随军入朝鲜,历甲午役,战后投袁世凯,升嫡系第三镇统制。
辛亥,军移驻京郊南苑,为袁禁卫。
民元后,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
上书请求改变国体,授虎威上将军,洪宪初,再封一等伯。
护国讨袁军兴,率军入川弹压,与护国军战于叙泸间,屡有斩获。
及上崩,始退,调直隶督军。
丁巳复辟,任西路讨逆军总司令,破之。
段继位,互不容,时方南下汉口,率部入岳州、占长沙、取衡阳。
遂与南军通,主七省同盟,讨段,讨奉,皆胜,控北京政府。
以贿选手段为总统。
二次直奉战起,马二倒戈,被软禁。
后获释,于洛阳与吴会,相顾涕泠。
晚年寓居天津,日军入,许伪职,不受。
年七十六,卒。
国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
英威上将军李纯,字秀山。
直隶天津人。
天津武备学堂毕业。
历任北洋军政司,督练公所教练处提调,陆军第一镇骑兵营管带、标统,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等职。
辛亥,所部改编为混成协,随冯国璋南下同革命军作战,旋任第六镇统制。
民元后,随冯南下,任江西都督。
及冯为段所挟,邀往京师,特调其为江苏督军,驻节金陵。
时与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西督军陈光远并称为直系之“长江三督"。
任上治工商主实业,恤民生。
然突以四十六岁壮年,暴卒而亡。
官档谓其:因忧国忧民而自戕。
巷议其妾与马弁私通,被李发现后,马弁将李纯击毙,莫衷一是。
孚威上将军吴佩孚,字子玉,山东蓬莱人。
传其母有娠时,其父梦前明戚继光,故以佩玉名之。
六岁丧父,失教诲,少无赖,染烟瘾,兼以揽讼词,O卦词为生。
后因事亡走他乡。
投武卫军,为戈什哈。
庚子军溃,,复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习测绘科。
业成,入北洋第三镇。
辛亥,擢炮兵管带,移驻长辛店。
翌年,袁以汤乡铭督湘,命曹部驻岳州互为犄角。
汤慕其才,延揽之,为曹所觉,与人云:“与若为他人用,不若吾自用之”。
遂连拔数级,出第六旅旅长。
至是,赞襄军务,无役不予,战必胜,攻必克。
及至,连败皖,奉二师,天下震怖。
时方寿于洛阳,有联谓之:“ 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眼见江山唾手,不意冯二阵前倒戈,功亏一篑。
其后游历川,辽以诗酒自娱。
晚来,居北平,东师入,拟请出山,辞不受。
旋暴卒。
事闻,上亲临致祭,联曰:“三呼渡河,宗泽研脑匆选R桓杓荆纳秸猿4妗薄壮威,襄武上将军王占元字子春,山东馆陶人。
初读私塾,稍长投身卒伍,选送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
历任淮军哨官,新建陆军工程营队官,第七营管带,累升至新军第三协协统。
辛亥,任北洋第二镇统制。
民元后,继任第二师长。
率部调湖北,晋壮威上将军,授襄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
袁崩,任湖北督军,兼省长,两湖巡阅使。
因湖北境内多兵变,加之湘鄂战起,鄂军败北,为吴子玉联合湘军驱逐。
匿居天津。
办实业,置房产,兴教育。
年六十九,病卒,归葬馆陶。
益威上将军田中玉,字蕴山,直隶抚宁人。
北洋武备学堂出身。
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
光绪三十四年,出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
民元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多职。
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
袁崩,归鲁,任山东督军,兼省省长。
后去职,于天津寓居。
置房产,办恒源祥纱厂。
年七十三,卒。
靖武上将军王怀庆,字懋宣,河北宁晋县人,幼即失怙,家道中落,年十八即投军。
庚子,王为直隶提督聂士成部下中军,兼带马步卫队。
聂士成战死八里台。
王于枪林弹雨中,负聂尸回营棺殓,并亲送灵柩至聂原籍安徽合肥安葬。
由是聂家感激,而当道者嘉许之,誉之为忠义。
其后,聂母专函介绍王投袁麾下,充任陆军第二镇马二标标统。
,历多职。
辛亥,于直隶省通永镇总兵任上为部下所挟,拟从革命。
伪应之,与诸将试马于校场,乘不备,驰去。
复引兵还,平之。
党人因之衔之,屡谋刺,皆不成。
民元后,调为多伦镇守使,屡征蒙古,多有胜绩。
返,为北京步军统领兼热河都统,热、察、绥巡阅使。
掌控京畿防务几十数年。
晚隐于天津,寻卒。
兹奇人必有奇病,因其肠病累年,因之军中号其“马桶将军”。
匡武上将军王承斌,字孝伯,奉天兴城人。
少家贫,投行伍。
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业成,隶北洋新军。
民元后,供职于直隶陆军第一混成旅,后所部改为陆军第二十三师,属曹吴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