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酶头孢菌素共29页文档
青霉素酶头孢菌素

不良反应 第 1代 大剂量使用 肾毒性
第 2代
第 3代
第 4代
肾毒性降低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染
基本无肾毒性 无肾毒性
二重感染
• 过敏,偶有过敏性休克。与青霉素部分交叉过敏性。 • 头孢孟多、头孢哌酮、拉氧头孢 (1)出血 (2)不耐乙醇的双硫仑样反应
-内酰胺酶 (主要青霉素酶)
青霉素 细胞壁 PBPs
细菌
#
二、半合成青霉素
分类
耐酸
青霉素V 耐酶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氨基(广谱)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 胞菌广谱
羧基 羧苄西林 替卡西林 磺基 磺苄西林 脲基 呋布西林 美洛西林
阿洛西林 哌拉西林 # 阿帕西林
二、半合成青霉素
6.与丙磺舒竞争从肾小管分泌,合用可提高青霉素 血药浓度、延长维持时间。
#
[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1.G+细菌、G-球菌及螺旋体感染首选药
2.对G-杆菌不敏感
3.对阿米巴、立克次体、真菌、病毒完全无效
#
临床应用
1.首选治疗:
溶血性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 球菌感染,革兰阳性杆菌引起的白喉、破伤风、炭 疽、气性坏疽、鼠咬热、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 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病及 放线菌病等
• 哺乳动物和真菌,无细胞壁
• 繁殖期杀菌剂
#
[耐药性]
• 产生原因: 1.药物靶位PBPs结构的差异----天然耐药 2.药物不能穿透到作用部位。 3.细菌产生β -内酰胺酶,水解失活β -内酰胺类(青 霉素酶、头孢菌素)。
#
[不良反应]
青霉素、头孢菌素-欢迎光临贵阳医学院药学院

α-碳-吸电子基 — 耐酸
(可口服)
极性基团(氨基)— 广谱
(G(-)菌)
X
HOHO
•
三苯甲基
(二苯苄基)
CH3
对-羟基(酚甲基)— 高血浓度
(口服吸收好)
大位阻基团 ——耐酶(半合成)
(抗耐药)5
1.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① 作用特点:杀菌力强,毒性低。窄谱、耐药性。有过敏反应。
例 如 :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0.4/万~4/万, 死亡 率约为 0.1/ 万。
-CO2 青霉噻唑酸
弱酸(PH4) 青霉二酸
-CO2 青霉醛
青霉胺
参考书:“药物化学”尤启东主编 462页
12
C-X杂键断裂:
②
①
① 任何条件下首先断裂的键位(β-内酰胺键)。 ② 任何条件下分解的最终产物是青霉胺和青霉醛。 ③ 稀酸条件下侧链羰基氧首先对β-内酰胺环羰基碳作亲核进攻, ④ β-内酰胺环破裂。侧链引入吸电子基可阻止环裂解。 ④ 开环的中间体自身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内源性过敏原)1。3
素
一、 青霉素 及 半合成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
(重点)
O
青霉烯类
sS
N O代S
2- 烯
sS
氧青霉烷类
N
O
oO
C代S
碳青霉烯类 O
N
c
N
O
3
(一)天然青霉素(247页)
青霉素是霉菌属的青霉菌所产生的一类抗生素的总称。天然
青霉素主要有五种,临床常用的是青霉素G和青霉素V。
名称
作用特点
药动学特点
青霉素G 强抗G(+)菌 、毒性低; 不稳定、口服效差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PPT课件

天然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
6-氨基青霉烷酸
penicillin G 青霉素G
天然青霉素的代表,又称苄青霉素,青霉 菌培养液中提取,酸性,钠盐,粉末稳定, 易被酸、碱、热和重金属离子破坏。
Penicillin G
主要用于G+球菌所致轻症感染 四、单环类 monobactam 肺炎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脓胸)
④ 临用时新鲜配制 如破伤风、白喉、气性坏疽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比较 Penicillin·adverse reaction
青霉素 ·不良反应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Penicillin·adverse reaction 青霉素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的预防
⑤ 避免饥饿状态下用药 ⑥ 避免局部应用 ⑦ 用药后留诊观察半小时 ⑧ 随时作好抢救准备
Penicillin·adverse reaction 青霉素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的急救
① 首要措施:立即注射肾上腺素0.5~ 1mg
② 抗过敏:H1受体阻断药,糖皮质激素 ③ 支持疗法:改善呼吸/改善循环
Penicillin·adverse reaction 青霉素 ·不良反应
2.赫氏反应 (Herxheimer reaction) 大剂量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 时可使症状加重。 “寒战 高热”
口服用第三代
➢ 头孢克肟 (cefixime) ➢头孢他美 (cefetamet) ➢头孢布烯 (ceftibuten) ➢头孢地尼 (cefdinir) ➢头孢特仑 (ceferam) ➢头孢泊肟 (cefpodoxime)
四、第四代头孢菌素
❖常用药
头孢吡肟(cefepime) 头孢匹罗(cefpirome)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3 G+ 杆菌感染 合用抗毒素,且首次剂量不
宜过大 Why? 4 螺旋体感染 5 放线菌感染 这又是一个重点,和抗菌谱 一样同样归纳为“ 三菌一体
(八)不良反应 高效,低毒 理论基础是什么呢? 1 局部刺激和赫氏反应 2 过敏反应(重点) 发生率:0.7~10%,过敏
注射因素:注射到了皮下 因此,即使皮试阴性的病
人,注射青霉素后也要注意 观察20 min Ⅴ 高敏性问题
发生机理
主要症状
防治措施 询问过敏史
皮试 为什么
过
皮试适应症
敏
皮试方法
反
假阴性问题
应
高敏性问题
现配现用
避免饥饿用药
避免局部涂抹
注射后 20 min离开
治疗
2.3.3 现配现用 水溶液不稳定
2.3.4 避免病人过分饥饿 2.3.5 避免局部用药 2.3.6 最后,重复一下,由于假 阴性问题的存在,皮试阴性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s)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非典型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基本化学结构为:6-氨基青霉烷酸 ( 6-APA ) , 包 括 一 个 噻 唑 烷 环 和 一个β-内酰胺环
6APA
O HH R1 C N C6
C O
H C5
S 1 2C
CH3 CH3
第二代头孢菌素
常用药:头孢孟多、呋辛、洛克
特 点: 1.抗菌谱比第一代广,对G+菌的 作用基本同第一代,对G- 杆菌的 作用增强,但对绿脓杆菌无效 (“ 三菌一体 ”+G-杆菌); 2. 对多数β-内酰胺酶更加稳定
第三代头孢菌素 常用药: 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头孢曲松、头孢他定
青霉素及头孢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西林 (Carbenicillin)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磺苄西林(sulbeni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美洛西林(mezlocillin)等。
特点:
①不耐酸,不耐酶——口服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②对大多数G- 菌有效——可用于G-杆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 及泌尿道感染; ③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 感染,如烧伤创面感染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 舒巴坦(sulbactam) 他唑巴坦(tazobactam) 1、本身无或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能抑制-内酰 胺酶,保护-内酰胺类抗生素免受水解; 2、对质粒编码的-内酰胺酶敏感,对染色体介导 的-内酰胺酶作用弱;
3、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内酰胺类抗生素
(-lactam antibiotics)
南阳医专药理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 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为6-氨基青酶烷酸 头孢菌素的基本结构 为7-氨基头孢烷酸
抗生素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 一、青霉素
• 青霉素的发现:
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 明( Alexander Fleming) 在1928年9月的一天早 上发现发现了一个没有加盖的葡萄球菌培养皿内长 出了青霉菌团――稀释800倍仍有杀菌能力。
小
结(二)
7、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8、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最严重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 首选抢救药物: 肾上腺素
(一)碳青霉烯类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配伍,青霉素,头孢菌素健康网讯: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抗菌效力强、毒性低被经常选用。
我院在住院处方抽查中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只单用,还两种或多种联合使用,有时还加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甲硝唑等。
下面是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伍使用的9组例子:①青霉素G+氨苄西林钠;②青霉素G+头孢噻肟钠;③青霉素G+头孢曲松;④头孢拉啶+氨苄西林钠;⑤青霉素G+苯唑西林钠;⑤头孢拉啶+苯唑西林钠;⑦头孢噻肟钠+苯唑西林钠;⑧氨苄西林钠+苯唑西林钠;⑨哌拉西林钠 +苯唑西林钠。
各药用量均为单用时的常用量,静脉滴注,qd,用药前多未进行细菌分高培养及药敏试验。
青霉素G、头孢曲松等β-内酰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都具有β-内酰胺环。
与该结构相关的是:①抗菌作用机制均为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作用位点相似,为杀菌药。
②主要耐药机制与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结构相关。
某些细菌可复制靶位而获得对某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如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结构或产生一种新的PBPs,后者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降低而产生耐药性肝。
③青霉素G易发生过敏反应,过敏者应禁用半合成青霉素和慎用头孢菌素类。
④β-内酰胺类母核能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如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功能障碍、低凝血酶原血症)、肾毒性、肝毒性等。
⑤由于侧链改变可对毒性起修饰作用,而增加毒性或降低毒性。
在9组抗生素配伍中,青霉素G与氨苄西林的基本作用及作用机制相似。
青霉素G 对G+球菌、G+杆菌、G-球菌、放线菌、螺旋体高度敏感,价廉低毒,属窄谱抗生素,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性脑膜炎、炭疽、气性坏疽、梅毒、鼠咬热、各种厌氧菌感染(脆弱杆菌除外)、钩端螺旋体病以及肺炎球菌和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首选药。
合用氨苄西林后,似乎扩大了青霉素G的抗菌谱,加强了对G-杆菌作用。
然而据常用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青霉素G对金葡菌、变形杆菌、沙门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大于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对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不敏感,只对表皮葡萄球菌、克雷白菌属的敏感性稍大于青霉素G,但弱于阿米卡里、庆大霉素等氨基苷类很多。
《青霉素及头孢》课件

在临床上,青霉素主要用于敏 感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 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中 耳炎、鼻窦炎等。
此外,青霉素也可用于预防某 些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如 心脏搭桥手术、器官移植手术 等。
03
CATALOGUE
头孢菌素的种类和用途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等,具有广 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果较好,但对革兰 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弱。
《青霉素及头孢 》ppt课件
目 录
• 青霉素的发现和历史 • 青霉素的种类和用途 • 头孢菌素的种类和用途 •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比较 •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临床应用 •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耐药性及防治
01
CATALOGUE
青霉素的发现和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
由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他注意 到青霉菌周围的细菌受到抑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了青霉 素。
VS
头孢吡肟主要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和败血症等,而头孢匹罗 则常用于治疗上、下呼吸道感染和败 血症等。
头孢菌素的用途
头孢菌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尿路感 染、皮肤感染和败血症等。
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医嘱使用,避免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04
CATALOGUE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比较
抗菌谱比较
01
02
03
青霉素
主要针对革兰氏阳性菌, 如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也有 一定作用。
头孢菌素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 阴性菌都有广泛抗菌作用 ,尤其对一些耐药菌株更 为有效。
人类寻药史-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发现

人类寻药史-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发现青霉素(盘尼西林)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它挽救了无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称之为人类的救星也不为过。
我国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就知道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但当时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
直到近现代青霉素发明之后,人们才懂得,这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菌)有杀菌的作用,这也许是人类最早使用青霉素的例子。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
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的不断出现,进一步增强了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
青霉素的发明人是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
三人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莱明于1981年出生在苏格兰。
他从伦敦医科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免疫学研究,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致力于伤口感染的研究。
弗莱明是一个对研究有着极大兴趣并善于观察的人,早在1922年,患了感冒的他无意中对着培养细菌的器皿打喷嚏。
后来他注意到,在培养皿中沾上喷嚏黏液的位置细菌难以生长。
弗莱明因此发现了溶菌酶。
他以为就此发现了有效的抗菌药。
但是随后的试验表明这种溶菌酶通常只对非致病性微生物起作用,因此应用价值有限。
1928年,幸运之神再次降临。
那年的夏天有段时间弗莱明正在专心撰写一篇有关葡萄球菌的回顾性论文,出于需要他在实验室里培养了大量的葡萄球菌。
七月下旬弗莱明去了乡下度假。
在弗莱明外出休假的两个星期里,一只未经刷洗的废弃的培养皿中长出了一种神奇的霉菌。
当他返回实验室,仔细观察后他的发现在霉菌周围居然没有葡萄球菌生长,敏锐的他马上意识到这个霉菌肯定不一般。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或杀死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