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师范大学附中化学高二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师范大学附中化学高二上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共包括22个小题。
每小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1、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n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n为次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则n层是( )A.N层B.M层C.L层D.K层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释放的总能量大于断开反应物中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时,△H<0B.体系温度升高一定是反应放热造成的;体系温度降低一定是反应吸热造成的C.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3、500mLK2SO4和CuSO4的混合液中c(SO42-)=3mol/L,用石墨电极电解此溶液,通电一段时间,两极上均产生22.4L(标准状况)气体,则原混合液中K+的浓度是()A.0.5mol/L B.4mol/L C.1.5mol/L D.2mol/L4、有机物具有下列性质:能发生银镜反应,滴入石蕊试液不变色,加入少量碱液并滴入酚酞试液,共煮后红色消失。
原有机物是下列物质中的A.甲酸乙酯B.乙酸甲酯C.乙醛D.甲酸5、25℃时,AgCl的K sp=1.8×10-10,Ag2CO3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g2CO3的K sp为8.1×10-12CO(aq)的平衡常数K=2.5×108B.Ag2CO3(s)+2Cl-(aq)2AgCl(s)+2-3C.加入适量K2CO3(s),可使溶液由Y点变到Z点CO先沉淀D.向同浓度的KCl和K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入0.001mol·L-1AgNO3溶液,2-36、已知:2CH3OH(g)CH3OCH3(g)+H2O(g) ΔH=-25kJ·mol-1。
2.3.3《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三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根据某物质中的元素化合价高低判断该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那么当两种或多种物质同时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时,又如何判断它们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呢?是否能找到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板书】三、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活动一、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思考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你能判断出Zn和Fe还原性的强弱吗?【交流】能。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越靠前的金属,越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越强。
Zn位于Fe之前,所以Zn比Fe的还原性强。
【思考2】已知还原性I->Fe2+,你能确定反应:I2+2Fe2+===2Fe3++2I-能否发生吗?【交流】不能发生。
因氧化还原反应满足由强制弱的原理,若反应I2+2Fe2+===2Fe3++2I-能够发生,则还原性:Fe2+>I-,与题目中已知的还原性强弱相矛盾,故该反应不能进行。
【讨论】如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来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板书】【交流1】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交流2】特点: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小于剂。
【讨论】如何根据元素的活动性顺序判断表来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交流1】【交流2】【交流3】特点:上左下右可反应,隔之愈远愈易行。
【讨论】已知;4HCl(浓)+MnO2MnCl2+2H2O+Cl2↑,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你能判断KMnO4和MnO2氧化性强弱吗?【交流1】能。
氧化性:KMnO4>MnO2。
【交流2】规律:当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时,如氧化(还原)产物化合价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1)(1)》优质教学课件设计

铜片 / 锌片石墨 / 锌 锌片片 / 锌 片Na Cl 溶液
乙 蔗醇糖 溶 液
探究 3 :将铜片和锌片 与 电流计连接后分别插 入 到两个盛有硫酸铜的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 具备氧化还原反应
② 两个电极(两个活泼性不同的
金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或者金属与石墨)
③ 电解质溶液
④ 导线(形成闭合回路)
【巩固提升】现有下列原电池的简
易 装置图能否形成电流?若能则完
成下 列问题
发Th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 M g
稀硫 酸
为
负极材 料负 极 发 Th 的 反 应 正极材料 正 极 发 Th 的 反 应
2NaCl+2H2O==2NaOH+H2 +Cl2
课堂总 一 、 化 学 能结与 热
能 二、化学能与
电能
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发Th氧化反应,正极发Th还原反 应
Cu-Zn 原电池简易装 置图
Zn
Cu
稀 H2SO4
[ 活动探究 ]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并总结形成
原电池的条件 实验仪器和试剂:电流计 导线 烧
杯砂纸 锌片 铜片 石墨 硫酸铜溶液溶液 NaCl 溶液
乙 醇 蔗糖溶液 探究任务
材料或物质 现象 结论
探究 1 :将下列各 组 材料与电流计连 接后 插入硫酸铜溶 液中 探究 2 :将铜片和 锌 片与电流计连接 后分 别插入下列物 质中
,电子从负极移向正极,阳离子移向正极 ,阴离子移向负极 2、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两极 一液 一线
知道化学能可以与不同形式的能量进行转化, 探 索未知,建立利用化学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 责任
一、化学能与热 能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热力学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热力学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化学反应的发生,会产生或吸收能量。
这种能量的变化与热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与热力学的相关知识。
1. 能量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1 放热反应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热量的反应。
当化学反应中的键能较强的反应物变为键能较强的产物时,反应会放出能量。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典型的放热反应,燃烧过程中的化学键能被释放出来,形成热能。
1.2 吸热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当化学反应中的键能较弱的反应物变为键能较强的产物时,反应需要吸收能量。
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就是一种典型的吸热反应,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太阳能,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2.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是研究能量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学科,它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
2.1 焓变(△H)焓变是指化学反应发生时,系统所吸收或者释放的能量变化。
反应的焓变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得到,常用的单位是焦耳(J)或千焦(kJ)。
2.2 熵变(△S)熵是热力学中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熵变则是指化学反应中系统熵的变化。
熵变可以为正数,表示系统无序程度增加;也可以为负数,表示系统无序程度减少。
2.3 自由能(G)自由能是描述化学反应是否能够自发进行的物理量。
自由能可以通过焓变和熵变计算得到,即△G=△H-T△S,其中T为反应的温度。
3.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为热力学提供了基本原理和规律,可以用于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1 第一热力学定律第一热力学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规定了能量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关系。
根据第一热力学定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2 第二热力学定律第二热力学定律也称为熵增定律,它规定了自然界中熵的变化趋势。
根据第二热力学定律,自然界中熵总是趋向于增加,即系统的无序程度趋向于增加。
学案3:2.3.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1.通过温度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并掌握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2.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3.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归纳勒夏特列原理。
新知导学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升高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方向移动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加入催化剂可以大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是因为它可以降低反应的,从而提高活化分子,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是由于催化剂能够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
2.催化剂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反应混合物中的含量,但是使用催化剂能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
三.勒夏特列原理1.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则平衡将向着能够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注意事项(1)研究对象一定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2)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判断“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时的平衡移动方向。
(3)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是“”外界条件的改变,但不能完全“”这种改变。
课堂互动探究探究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ΔH=-56.9 kJ·mol-1实验步骤:三只相同的圆底烧瓶盛有完全相同的上述平衡混合气体(颜色相同),将两只烧瓶分别浸入盛有热水和冰水的烧杯中,另一只烧瓶置于常温下(比较颜色)。
放置一段时间,直至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实验现象:实验内容烧瓶放入热水中烧瓶放入冰水中实验现象反应体系的颜色加深反应体系的颜色变浅由此现象,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归纳总结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
在可逆反应里,若正反应为放(吸)热反应,逆反应必为吸(放)热反应。
正、逆反应的热量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2.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升高温度,使v(吸)和v(放)都增大,但吸热反应速率增大的程度更大,即v(吸)>v(放),所以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降低温度,v(吸)和v(放)都减小,但吸热反应速率减小的程度更大,即v(吸)<v(放),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化学反应的利用2(15016)

G √
④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负极(锌片): Zn -2e - = Zn 2+ 正极(石墨): 2H++2e - = H2 ↑
负极(锌片): Zn -2e - = Zn 2+ 正极(铜片): Cu2+ + 2e - = Cu
3.化学能与光能的相互转化
化学能
燃烧 光合作用
光能
如:光化学电池 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
测干电池时,电流计指 针偏向 正 极方向 测铜锌原电池时,电流 计指针偏向 铜 片方向
锌片为负极 铜片为正极
③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实验探究】
(可以)
(可以)
(可以)
形成条件一: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不可以)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第一组实验
(可以)
(不可以)
应提供能源
电能
光能……
4.原电池的设计
请将氧化还原反应:Fe + Cu2+ = Cu + Fe2+设计成一个
原电池
负极: 正极:
Fe 比Fe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电解质溶液: CuSO 、CuCl 等 4 2
5.常见的原电池装置
普通干电池 1860年 雷克兰士
氢氧燃料电池 (电极材料为多孔镍)
第二组实验
(不可以)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第三组实验
总结: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 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④能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自己动手做一做。
Zn Cu
化学:2. 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案(鲁科版必修2)

化学:2. 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教案(鲁科版必修2)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高一化学学案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学习内容】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交流研讨:①“即热饭盒”涉及的反应原理:②.写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焊接钢轨的原理:b5E2RGbCAP2、能否举出其他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二、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1、活动探究:根据铜锌原电池,填写下表: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1E anqFDPw归纳:1、原电池的电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流向正极)的一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来自负极)的一极2、原电池是一种装置。
电子的流动方向是从极极;电流方向是从极到极3、原电池的原理: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
DXDiTa9E3d4、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5、原电池正负极判定方法<1)依据原电池两极材料:____________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正极。
RTCrpUDGiT<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电流<外电路)由_______流向_______;电子则由________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________。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3)》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形式。
2、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和应用。
3、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课前和课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育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动画模拟课前教具准备:烧杯、导线、电流表、铜片、芯片、铁片、C 棒、稀硫酸、酒精、蒸馏水、橙子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根据前面的学习,化学反应不仅存在着物质的变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然后通果演示水果电池:Cu Zn 片插入西红柿中,连接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证明有电流。
化学能转化了电脑,进而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板书】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原电池定义【过渡】为什么会有电流产生呢?利用了什么原理呢?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探究(一)实验目的: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步骤现象结论锌片锌与稀硫酸铜片铜与稀硫酸锌片失去电子铜片H+在表面得到电子生成H2电流表指针导线中有电子定向移动而产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得出结论【师】PPT 演示并说明Zn-Cu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负极的判断【巩固】提问学生描述Zn-Cu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由学生写出正负极的反应式,同时举例Zn-Fe 原电池。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或者电极都能组成原电池呢?构成原电池有没有条件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二)实验目的: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实验要求:根据学案展示的实验步骤和内容进行实验。
第一、二小组第三、四小组第五、六小组第七、八小组第九至十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得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本质→有自发进行的_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②电极→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能导电的非金属);③溶液→两电极插入_电解质_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④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接触或用导线连接)【PPT】展示电池的分类【PPT】展示随堂练习【过渡】在众多的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能转化为电能以为,还能转化为电能【交流研讨】即热饭盒的原理【板书】二、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师】化学能除了能转化为上述的两种能量以为,还能转化为光能,机械能等等【课堂练习】议一以第二题,与随堂达标1-3 题,投影学生做的试题并进行讲【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课本54 页第二题、第三题以及本章内容课后章末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Cu
C
Cu+2FeCl3 =CuCl2 +2FeCl2
拆成离子方程式:
Cu +
2Fe3+
=
Cu2+
+
2Fe2+
FeCl3溶液
根据化合价升降判断正负极
负极: Cu 失电子
Cu - 2e- = Cu2+ 正极: Fe3+得电子 2Fe3+ + 2e- = 2Fe2+
例如;Cu、Fe作两极,稀硫酸作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 负 中:①Cu 作____极, ②Fe 作____极 正 Fe-2e-=Fe2+ 电极反应式是:负极____________ Cu Fe 2H++2e-=H2↑ 正极_____________ Fe+H2SO4=FeSO4+H2↑ 总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将稀硫酸改为浓硝酸则: 负 极, ②Fe作____ 正 极 ①Cu作____ 浓硝酸 稀硫酸 Cu-2e-=Cu2+ 电极反应式是:负极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3-+4H++2e-==2NO2↑ +2H2O 总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Cu+4HNO3(浓)=Cu(NO3)2+2NO2 +2H2 O
①电极反应:
负极 (Zn): Zn-2e-=Zn2+ 氧化反应 “负氧正还” 正极 (Cu): 2H+ + 2e- = H2↑ 还原反应
总反应:Zn+2H+= Zn2++ H2↑
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负极: 电子流 出的一极, 发生 反应。 氧化 正极: 电子流 发生 入 的一极, 还原 反应。 失 电子, 得 电子,
高温
铝热剂能焊接钢轨
2Al+Fe2O3==2Fe+Al2O3
铝热剂是把铝粉和氧化铁粉末按一定比例配成的混合物, 当用引燃剂点燃,反应猛烈进行,得到氧化铝和单质铁并 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可到3000℃,能使生成的铁熔化。
思考:是否化学能只能转化成热能?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探究
⑴ 将Zn片插入H2SO4溶液中 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练习3:
1、一个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Zn+Cu2+=Zn2++Cu,该反应的原电池的正确组成是 ( D )
(A) 正极 负极 电解质溶 液 Zn Cu CuCl2 (B) Cu Zn H2SO4 (C) Cu Zn HCl (D) Cu Zn CuCl2
练习3:
2、如图所示,在铁圈和银圈的焊接处,用一根棉线将其悬在 盛水的烧杯中,使之平衡;小心的向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 (D) 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B. C. D. 铁圈和银圈左右摇摆不定; 保持平衡状态; 铁圈向下倾斜; 银圈向下倾斜;
据此判断它们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B
(A) D、C、A、B (B)D、A、B、C
(C)D、B、A、C (D)B、A、D、C
3、①②③④ 四种金属片两两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都可组 成原电池,①②相连时,外电路电流从②流向① ;① ③相连时,③为正极,②④相连时,②有气泡逸出 ; ③④ 相连时,③的质量减少,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活 动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B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②① D.③①②④
化学反应的应用
物质 变化 能量 变化
制备新物质
如何利用化学反 应制备新物质
提供能源
如何利用化学反 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2.3.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学习目标: 1、理解原电池概念和工作原理,学会正负极 判断 2、理解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学会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分析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交流· 研讨
1. 你知道即热饭 盒的原理吗?
2. 铁路工人经常 利用铝热剂来焊 接铁轨,你能解 释其中的原因吗?
一、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1、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
即热饭盒
请举出你了解的化学 能转化成热能的例子
Mg 2H2O Mg(OH)2 H2
判断下列能否形成原电池?
Zn Cu
Cu
Cu
稀硫酸
×
稀硫酸
×
水果
Fe
Cu
√
Zn
Cu
稀硫酸
√
酒精
×
1、下列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的是
(A)
(B)
酒精
(C)
稀H2SO4
(D)
稀H2SO4
例.某实验兴趣小组以Zn和Cu为电极,稀硫酸为电 解质溶液研究原电池,并对实验进行了拓展,以下实 验记录错误的是 ( B ) A.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溶解 B.电子在溶液中从Cu电极流向Zn电极 C.把锌片换成石墨,电流计指针没有明显偏转 D.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针依然偏转
锌片质量减少,铜片表面有气泡 产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1、原电池 ①.定义:这种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②.工作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
外电路指的是正负极和导线 ,或者理解为电子流过的路线 内电路指的是电解质溶液,或离子移动的路线
负极
较活泼金属
电子沿导线传递,产生电流
二、原电池的应用
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如: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向稀硫酸中加入 硫酸铜溶液。
二、原电池的应用
3.防止金属被腐蚀。
如:在轮船外表水线以下位置附加锌块在铁管外镀锌
例:下列装置中四块相同的Zn片,放置一段时 间后腐蚀速率由慢到快的顺序是
练习: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 量浓度的稀硫酸,如图所示:
练习2:
判断右边原电池的两极, 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Mg
Al A
-
+
稀硫酸 负极:Mg -2e- == Mg2+ 正极:2H++2e-== H2↑
稀硫酸溶液 判断电极时,不能简单地依据金属的活泼性来判断,要看反应 的具体情况,如: a.Al在强碱性溶液中比Mg更易失电子, Al作 Mg Al NaOH溶液 A + 负极, Mg 作正极; b.Fe 、 Al 在浓 HNO 中钝化后,比 Cu 等金属- 3 负极:2Al+8OH -6e =2Al(OH)4 更难失电子, Cu-等金属作负极, 正极:6H2O +6e =3H2↑+6OH- Fe、Al作正极。 2Al+2OH-+6H2O=2Al(OH)4- +3H2↑ NaOH溶液
二、原电池的应用
1、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比乙活泼性强的是 例 1: A.甲和乙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盐酸溶液中,乙溶解,甲 上有H2气放出;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比乙失去的电子多; C.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
( C)
D.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2. 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联结起来 浸入稀H2SO4中,B极产生气泡,将A、D分别浸入等浓 度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C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 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
2、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第四组实验
Cu
形成条件四: 必须是自发进行的氧化 还原反应
小结1: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 金属导体)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 解质)中形成闭合电路
③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 思考:原电池的正负极如何判断?
Cu-Zn原电池中正负极和电极反应
5、在下图的装 置中,属于原电 池且有电流产生 的是 ______ 6、生铁与纯铁 哪个更易生锈?
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 的时候,就会露出两颗很精致的牙齿: 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 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自从车祸以后, 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整天心情烦躁,医生绞尽了脑 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2.3.3.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学习目标: 1、学会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理解掌握的原电池的应用
3、通过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难点:设计原电池,及原电池的应用
思考:1、什么是内电路?什么是外电路? 2、铜锌原电池中,铜片在原电池中有什么作用?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4、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失去的电子总数与正极得 到的电子总数有什么关系?
. 活动 探究
2、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第一组实验
(可以)
(可以)
(可以)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不可以)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
2、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第二组实验
(可以)
(不可以)
形成条件:电极需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2、实验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第三组实验
(不可以) 形成条件三: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一、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负极(锌片): Zn -2e - = Zn 2+ 正极(石墨): 2H++2e - = H2 ↑ 负极(锌片): Zn -2e - = Zn 2+ 正极(铜片): Cu2+ + 2e - = Cu
A
Fe
Ag
CuSO4溶液
练习1:判断右边原电池的正、负极, 并写出电极反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