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更浩瀚的海洋》精品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课件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课件 (新版)语文版

来自《点拨》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 、小说家。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 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 。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 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和 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等。纪伯伦的作
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他受尼采
哲学思想影响较大,作品常流露出愤世嫉 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力量。
(7)拒绝痛苦,逃离生活。
点拨:抓住七种人的行动概括其人生态度。
二、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 瀚的大海,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引文 表现出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 不愿无聊而生”。这段引文可以看作对本文最后 一段的注释。它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 美、精神之美的情怀。 来理解。 点拨:结合引文的内容,
2. 作者简介 5. 检查预习 9. 疑难探究 6. 听读课文 10. 板书设计 13. 拓展延伸
3. 背景透视 7. 整体感知 11. 本课主旨 14. 教材习题讲解
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 课后作业布置
1. 体会文章诗意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 2. 理解“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3. 研讨七种人的表现,领会其中所象征的七种不 (难点) 同的人生态度。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勾画出文中重复七次的词句,并画出这七种 人分别在做什么。
部分来自《典中点》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题目的含义。 【答案】“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
用其修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 否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语文版九年级下《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下《更浩瀚的海洋》教学课件
的懦夫。行为
是把头埋在沙子 里
“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 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 谨慎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
鄙弃和否定
• 合作探究:
• “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 些人呆在一起,所以“我们 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 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 海洋”应该怎样理解?“我” 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 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 表达了“我”对理想境域追 求不止的精神。
•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 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 人。
悲观厌世者
鄙弃: 虚伪慈善家 虚无空想家
轻浮乐天派 溺于空想者 舍本求末者 逃避生活者
我和我的心
追求:纯洁 爱与美 理想境域
•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 营造一种诗的意境。
• 捡死鱼放回大海
的虚伪的
慈善家。道
具是死鱼。行为 是把死鱼放回海 里。
• 沉溺于空 想的苦行
僧。行为是
在沙滩上勾画 自己的想象
•追求虚无 的空想家。
道具是泡沫 和一只玛瑙 缸。
• 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 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
行为是背对大海,把一只贝壳 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为拒绝痛苦 而逃离生活
• 纪伯伦是阿拉伯近代文学 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 裁的作家,《先知》为其 代表作。
• 题目解说
• 【明确】“更浩瀚的海洋” 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 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广 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言式散 文,通过对七种人生存状态的否 定,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境域追求 不止的精神。
• 给下列字注音
• 第二部分(2-19):作者用 寓言式的手法否定了七种人生态度。
• 第三部分(20-22):卒章显 志(篇末点明中心),体现了作者执 著地追求理想境域的精神品行。

4.更浩瀚的海洋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4.更浩瀚的海洋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眼中,他 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 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 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 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10 分) 张大爷蹭听“二人转” —A 贫在家境,富在心灵 B 沙叶新瘦身取笔名或沙叶新劈字取笔名 — 轻了名头,重了风骨 妻女捡垃圾助孤儿 — 短了贵气,近了阳光
5.结合上下文,按要求答题。(20分) ①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理解句中加点 词语的含义)
⑫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 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 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⑬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把自己看得很轻, 人才会松快。
⑭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 迎、不阿世。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 赶时髦、不回避危险。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 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
不该删。(1)表达上,在叙事之后对所叙事情予以评论,是叙 议结合。(2)结构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3)内 容上,反复强调突出主题,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赏之情

《更浩瀚的海洋》PPT课件 (共17张PPT)

《更浩瀚的海洋》PPT课件 (共17张PPT)
大地,是指我赖以生存的人类社会。大地沾在我们 身上的尘土和污垢,是指人类社会影响和玷污我灵 魂的各种阴暗面-消极的人生态度与庸俗的人生追求 。洗去表明作者不甘庸俗与沉沦,执着追求美好的 人生境界。作者开篇名义,既为下文的反复离去做 了铺垫,也为全文营造一种诗的意境。
新课·讲解
2、“我和我的心”遇到了哪七种人, 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各具有什么样的象 征意义呢? 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逐一找出 ,并尽量利用课文原话明确。
写法·指导
1.用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营造了 一个诗的意境。 2.句式自由,节奏多变。 3.象征的表现手法。本文的七种 人的表现,象征着七种不同的 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篇寓言式的散文,作者 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耐人 寻味的故事。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循着 作者的视线,倾听作者的心声,看到了七 种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以及他们所赌 注的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保持者用“我 ”的一次次“离开”,说明“我”与那种 种人生态度格格不入,表达了“我”对理 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离开浴所
追求纯洁、完美的理想境界
新课·讲解
我和我的心一起走向浩瀚的海洋,要用海水洗 去大地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 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4、“寻找更浩瀚的海洋”指的是什么?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 来,表达了“我”对生活之美、精神之美以及人生理 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不敢沉沦世俗、不愿随波逐流,执着 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新课·讲解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 和情感?
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
鄙弃和否定

语文14《更浩瀚的海洋》(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PPT课件

语文14《更浩瀚的海洋》(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PPT课件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27
感谢观看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a film
28
5
•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 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 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 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 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 《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 《折断的翅膀》等。
6
• 他的散文、散文诗等用双语 写作。用阿拉伯文发表的有 散文《音乐短章》,散文诗 集《泪与笑》、《暴风雨》, 诗集《行列圣歌》,以及 《珍闻与趣谈》、《与灵魂 私语》等 。
_。
13
• 作者对这七种 人的情感态度?
14
• (1)把盐撒向大海的
•悲观厌世者。道具是
盐。盐的味道是又苦又咸的。
15
• 手捧珠宝匣,往大海里扔糖的人。 道具是糖。糖只有甜的味道。这 是一个没有体会生活的全部味道 的
• 轻浮的乐天派。
16
• 捡死鱼放回大海
的虚伪的 慈善家。道
具是死鱼。行为 是把死鱼放回海 里。
17Βιβλιοθήκη • 沉溺于幻 想的苦行 僧。行为是
在沙滩上勾画 自己的想象
18
•追求虚无 的空想家。
道具是泡沫 和一只玛瑙 缸。
19
• 不懂得什么是真正有价 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
行为是背对大海,把一只贝壳 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的声音。
20
•为拒绝痛苦 而逃离生活 的懦夫。行为
是把头埋在沙子 里
21
“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 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 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糟糕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课件1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更浩瀚的海洋》课件1
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更浩瀚的海洋”中的“更”是程度副词,用其修 饰“浩瀚”说明还有比这更辽阔的大海。本文是一篇寓 言式散文,通过对七种人的生存状态的否定,表达了一 种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作者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体会作者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
整体感知
3.“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不配 离开 无法沐浴 要小心 远远的 不宜 最 糟糕”这些词语的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感情 是鄙弃和否定。 4.“我和我的心”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离开这浩瀚的大海,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各抒己见
整体感知
1.“我的心对我说……”这个句子的含义如何?
布置作业
“我”找到了“更浩瀚的海洋”吗?如果找到 了,是什么样的?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 什么样的人?展开想象,运用象征的手法,给本文 续一个结尾。
退出
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纪·哈·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 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 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 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 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 《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 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 富的情感。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 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整体感知
3.“于是我和我的心离开了这浩瀚的大海,我 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文章是卒章显志,在一次次 的选择,一次次的离开后,作者执著地追求理想境地 的精神品格跃然纸上。这里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 生和无限的未来。抒发出诗人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 神之美的情怀。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 《更浩瀚的海洋》 (共19张PPT)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 《更浩瀚的海洋》 (共19张PPT)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第一单元 · 第四课
更浩瀚的海洋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导入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同样是一生的时间,有的人就可以干出让人骄傲 的成就,活得很精彩;而有的人却只能是碌碌无为,平凡又平凡地度过一生。因 此,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同样会有截然不同的人 生亮点。所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一种科学、乐观、豁达、不畏艰险、不断进 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也就是说,应当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不 懈地为美好的人生努力,并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精彩的痕迹。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和课文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 有什么不同? 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对爱 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我观察后,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不啻 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担忧理想的人在叹息, 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摘自纪伯伦《泪珠和欢笑.引言》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 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 海岸洗浴,遇到并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
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文章主旨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 以时间顺序来构思全文:想去—寻找—离开,线索清晰, 用意鲜明。本文的语言是接近诗歌化,很自然地营造了 一个诗的意境,使读者在潜移默化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走近作者
他出生于黎巴嫩北部山村。12岁随母亲移居美国波士顿, 15岁返回祖国学习阿拉伯民族语言,25岁留学法国,进入巴黎 艺术学院,师从艺术大师罗丹。28岁后长期客居美国纽约,从 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直到48岁去 世。一生涉足于诗歌、诗剧、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领域, 尤以散文诗创作成就最高,散文诗集《先知》是其最具代表性 的文学作品,曾被誉为“东方赠送给西方的最好礼物”。其他 重要的文学作品集还有《折断的翅膀》《泪与笑》《行列圣歌》 《沙与沫》等。画作约有700幅,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 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4课 更浩瀚的海洋(共14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4课 更浩瀚的海洋(共14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营造一 种诗的意境。 第二部分(2-19):作者用寓言 式的手法否定了七种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20-22):卒章显志 (篇末点明中心),体现了作者执著地追 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品格。
合作探究:
1、“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 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 分英语141分 文综 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பைடு நூலகம்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2、“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些人呆在一 起,所以“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 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应该怎样 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
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 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 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板书设计:
鄙弃:
我和我的心
悲观厌世者 虚伪慈善家 虚无空想家
轻浮乐天派 溺于幻想者 舍本求末逃 避生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更浩瀚的海洋》
—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 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作者简介:
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 人、散文家、画家。1883年1月6日 生于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4月10 日卒于美国纽约。12 岁时随母去美国 波士顿贫民区,进入侨民学校。两年 后回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 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 。其间 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

1908 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 激怒了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 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 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 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 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专门从事 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他组织和领导了 由旅美作家参加的笔会,成为旅美派 的代表作家。逝世后,他的遗体被运 回祖国,在家乡安葬。
3、读了这一篇文章,你有怎样的人生感 悟?
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先知》 《沙与沫》

《先知园》及小说《草原新娘》 《“美” 为主题。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 作品常流露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 神秘力量。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 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 文字,最早的中文版是冰心译的《先 知》。他在逝世50周年和诞辰100周年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纪念。
2、“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些人呆在一 起,所以“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 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应该怎样 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更浩瀚的海洋”象征着丰富的
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 追求不止的精神。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 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板书设计:
鄙弃:
我和我的心
悲观厌世者 虚伪慈善家 虚无空想家
轻浮乐天派 溺于幻想者 舍本求末逃 避生活者
追求:
纯洁 爱与美 理想境界
拓展迁移:
1 、你觉得在你的身上有没有文中所描述的七种人的影子? 如果有,是哪一种?有何表现?
2、“我”找到“更浩瀚的海洋”了吗?如果找到了, 是什么样的海洋?没有找到的话,“我”又会遇到什么 样的人?展开你的想象给本文续一个结尾。
课文内容:

本课是一篇寓言式散文。作者以他那惯有的 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 的故事。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循着作者的 视线,倾听作者的心声,看到了七种人的具 有象征意义的表现及他们所代表的七种不同 的人生态度。作者用“我”的一次次离去, 说明“我”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 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把盐撒向大海—— 悲观厌世者 坐在白色岩石上,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 —轻浮的乐天派 捡死鱼放回大海——虚伪的慈善家
沙滩上一遍遍重画自己的想象——沉溺于 幻想的苦行僧 撇去泡沫倒进玛瑙缸——追求虚无的空想家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微声响—— 不懂价值、自以为是的庸人

把头埋进沙子中——拒绝痛苦而 逃离生活的懦夫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营造一 种诗的意境。 第二部分(2-19):作者用寓言 式的手法否定了七种人生态度。 第三部分(20-22):卒章显志 (篇末点明中心),体现了作者执著地追 求理想境界的精神品格。
合作探究:
1、“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 怎样的表现?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