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治疗眩晕的用药频数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念与特点中药复方是指将两种或更多中药组合使用,以增强彼此药效、减少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组合,常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复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综合治疗:中药复方治疗多种疾病时,可以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综合治疗。

2. 配伍原则:中药复方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将具有相似或相反药效的中药进行配伍,以发挥最佳药效。

3. 减轻毒性和副作用: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药物组合的方式减轻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安全性。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以下是几种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

1. 疑难杂症:中药复方可以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治疗疑难杂症,如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炎、肿瘤等。

2. 慢性疾病:中药复方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3. 季节性疾病:中药复方对于季节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感冒、流感、过敏性鼻炎等。

第三章:临床应用中药复方的注意事项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处方: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制定合适的中药复方处方。

2. 遵循配伍原则:中药复方需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不得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药效的中药进行组合。

3. 注意药物毒性和相互作用:在中药复方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毒性和相互作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副作用。

第四章: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问题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应用中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药材的质量:中药复方的质量受到药材质量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质量良好、无激素和农药的药材进行制作。

2. 制剂技术:中药复方在制剂技术上需要注意,不能够使用过期药材、不同地区的药材混用等。

3. 药材的储存和保存:药材的储存和保存对于中药复方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应注意保存方式和储存温度。

第五章: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复方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研究

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研究

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研究
谢明夫
【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4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天麻钩藤饮的降压作用.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服用天麻钩藤饮汤剂;对照组45例,服用西药卡托普利.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脂、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中医症状,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均可降低患者的ET、血脂及升高NO的含量,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麻钩藤饮有稳定持久的降压作用,有较好的改善眩晕症状的作用.【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谢明夫
【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R286
【相关文献】
1.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病临床观察 [J], 李维洁
2.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体会 [J], 张丽
3.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病的临床观察 [J], 夏玉树
4.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朱维
5.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病60例疗效观察 [J], 王宝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1.中药复方的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上将几种单味药或合成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方剂。

中药复方由于其独特的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以及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2.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1)药理学分析药理学分析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扫描电镜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可以从中药复方中鉴定出其药效成分与其质量的品质安全。

(2)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测试和评估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的效果。

(3)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合适性的过程。

由于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患者在服用时需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3.药效成分分析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药效成分分析的方法。

(1)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评价其功效。

化学成分分析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通常代表着药效成分的主要特点。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样本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熔点测定。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以超声波振荡为核心的提取方法,它可使添加剂和溶剂极化并散步更快,从而有效提取药效成分。

4.总结中药复方因为其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药效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与药效评价研究

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与药效评价研究

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与药效评价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综合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和药效进行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对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与药效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对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活性物质筛选是对中药复方中各种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从中筛选出对特定疾病具有疗效的活性成分。

活性物质筛选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实验、生物技术手段等。

1. 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活性物质筛选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地鉴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比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技术,可以对中药复方进行全面的成分分析。

2. 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是活性物质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比如对大鼠或小鼠进行药物干预实验,观察其生理指标的变化;通过细胞实验,研究活性成分对细胞的影响等。

3. 生物技术手段生物技术手段在活性物质筛选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活性成分对蛋白质表达的调控等。

二、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疗效的定量和定性评估。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包括药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等多个方面。

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价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比如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和毒性;通过药动学研究,评价中药复方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中药复方药效评价的最终验证手段。

通过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评估中药复方在治疗特定疾病时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用药规律研究

2 结 果
现 为 患 者 主 诉感 觉 自身 或外 界物 体 呈 旋 转 感 或 升 降 、 直线运动 、 倾斜 、 头重脚轻等感觉 。多种疾病都 会导致 眩晕 , 如高 血压 、 急
性 或 亚急 性 感 染 、 大脑神经炎 、 心 血管 系统 疾 病 、 大脑缺血 、 颅 脑 创伤 、 癫痫、 中毒 、 血 液 病、 脱 髓 鞘 性 疾病 、 先 天 性 疾病 、 肿 瘤 等 ] 。调 查 结 果 . 8 , 与 1 9 9 1年 相 比 , 患病率增 长 3 1 l 3 ] 。近年来 , 中 医 药 复 方 治 疗 高 血压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逐渐增 多, 显 示 出 良好 的 疗 效 。本 研 究

1 7 4 ・
CHI NES E J OURNAL OF I NT EGRATI VE MEDI CI NE ON C ARD 1 0一 / CE RE BR( ) VAs CUI AR DI S E ASE Fe br u a r y 2 01 4 Vo 1 .1 2 No .2
断价 值 初 探 [ J ] . 临床 医药 实 践 , 2 0 1 1 , 2 O ( 1 ) : 1 3—1 4 .
r 1 4 ] Su n d s t r o m J, Su l l i v a n I D, Ag o s t i n o RB, e t a1 . Re l a t i o n o f s e r u m
析 。 结 果 最 终 纳 入 复 方 2 2 6首 , 总频 次 4 2 2次 ; 涉及 药 物 3 5 6 味, 出现 总 频 次 4 1 2 2次 。 结 论 通 过 现 代 文 献 分 析 , 初 步 揭 示 了治
疗 高 血 压 眩 晕 中药 复 方 的 用 药规 律 。 关键词 : 高血压; 眩 晕; 中药 复 方 ; 规 律 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R 5 4 1 . 1 R 2 5 5 . 3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4 . 0 2 . 0 2 3 文章 编号 : 1 6 7 2 —1 3 4 9 ( 2 0 1 4 ) 0 2 — 0 1 7 4 — 0 2 眩 晕 指 自身 或 环 境 的旋 转 、 摆 动感 , 是 一 种 运 动 幻 觉 】 , 表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眩晕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1.主证:头晕目眩;2.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3.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三)疗效分析2011年度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298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123例、有效10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1.9%。

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如何预防眩晕复发引发眩晕病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后,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有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二篇)

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二篇)

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概述:眩晕病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2024年,关于眩晕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本报告将对2024年眩晕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收集了各地眩晕病治疗的临床数据,包括治疗方法、疗效评估及患者反馈等信息。

共收集了1000例眩晕病患者的相关数据。

疗效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2024年眩晕病的治疗疗效相对较好,超过80%的患者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占比达到60%左右。

其他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推拿等)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眩晕病的疗效达到了显著的改善。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晕动药物(如艾克霍尔、甲氧氯普胺等),血管扩张药物(如格拉司琼、血塞通等)和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根据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眩晕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理疗、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脊柱和肌肉状态,缓解眩晕病症状。

根据数据显示,物理疗法的疗效在20%左右。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眩晕病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仅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内耳疾病的手术修复、迷路切除等。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仅约15%左右。

患者反馈:本次研究还收集到了部分患者的治疗反馈。

根据反馈信息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反映治疗效果不如预期,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调整。

结论:综合分析2024年的眩晕病治疗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物理疗法在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但成功率较低。

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证 型使 用不 同处 方 者 , 物 分 别记 录 , 药 不予 合 并 ; 同一 研究 中 , 种处 方 或 加减 治 疗 2种 及 2种 以上 一 证 型者 , 根据该 文 献论 述 及 药 物组 成 结 合 专业 知 识 将 主方计 入 主证 型 ; 同一 研 究 中 , 只计 入 主方 药 物 。 按《 中药 学 》 对 纳 入 药 物 的类 别 和 性 味 归经 进 行 分类 和 统 计 分 析 。对 于该 书没 有 收 录 并 且 眩 晕 中
味药中出现频率大于 2 的共有 1 , % 6味 按频次从 高 到 低排 列 依 次 为 天 麻 、 芎 、 川 白术 、 苓 、 夏 、 茯 半 甘
草、 葛根 、 泻 、 泽 当归 、 芪 、 黄 陈皮 、 花 、 红 丹参 、 钩藤 、 白芍 、 芍 。 因此 , 赤 可认 为 这 是 眩晕 中药 复 方 中 的
不 常用 的 中药 在此 被剔 除 。 ( ) 据 整 理 和频 次分 2数

3 0・ 7
世界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0 2年第 7卷第 5期
Wol Ju a o It rt rdtnl n s r dc e 0 2 V 17 N . r orl fne a dTaioa adWetnMein 2 1 , o ,o5 d n g e i e i .
辅 以平 肝熄 风药 、 水化湿 药 、 利 化痰药 。
熄 风药 、 血 化 瘀 药 、 表 药 、 水 渗 湿 药 、 痰 止 活 解 利 化
咳平喘药 、 安神药 、 气药、 理 清热药 , 这说明在临床
用药 中 以补 虚 、 肝 熄 风 、 湿 和辛 温 药 为 主 , 平 燥 同时 兼 用解 表 、 气 、 理 安神 、 清热药 , 结果 见表 3 。 2 各 证 型单 味 中药 频 次分 析 : . 本研 究 的 5个 证 型 , 总 用药 频 次 从 高 到低 依 次 为 瘀 血 阻 窍 、 浊 按 痰
类 的药物 为主 ; 核心药物为天麻 、 川芎 、 白术 、 苓 、 夏 、 茯 半 甘草 、 葛根 、 泻 、 泽 当归 、 黄芪 、 陈皮 、 红花 、 丹
参、 钩藤 、 白芍 、 赤芍。结论 通 过现代文献分 析 , 初步揭示 了治疗眩晕 中药复方 的用药规律 。
【 关键词】 眩晕 ; 中药复方 ; 频数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5. 【 253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63 61 (020 — 39 0 17 — 63 21)5 06 — 3
表 4 各证 型用药频次及其单味 中药主要频次统计
由于 每味 中药 不 止一 种 归 经 , 药归 经 频次 较 用
药 物总 频 次 大 , 药 归 经 频 次 为 2 7 。频 率 大 于 用 87 型用 药 频 次百 分 比 为 4 . 9 , 于 痰 浊 中 阻 型 。 68% 小
1%的有 肝 、 、 、 肺 、 0 脾 心 胃、 肾经 药 。其 中 , 经药 的 肝
眩晕 指 自身 或 环 境 的旋 转 、 动 感 , 一 种 运 摆 是 动幻觉 _ , 现为 患者 主诉 感 觉 自身或 外 界 物 体 呈 】表
综述 、 论探 讨 、 述 性 研 究 ; 动 物 实 验类 文 献 ; 理 描 ②
③例 数少 于 3 0例 的小 样 本 临 床 研 究 类 文 献 。 ( ) 3 文献 剔 除标准 : 治疗 方 式 在 口服 中药 的基础 上 配 ① 合其 他 方式 治 疗 而 结 果 不 能排 除其 他 治 疗 方 式 影 响 的文献 , 中药 口服 加 灌 肠 、 如 中药 口服 加 针 灸 治 疗、 口服 中药 加 西 药 而对 照组 无 相 应 灌 肠 、 灸 治 针 疗、 西药单 独 治 疗 的研 究 不 纳 入 ; 无 明 确 完 整 药 ② 物组 成或 处方 保密 的文献 ; 有 明显 抄 袭 痕迹 的文 ③
二 、 果 结
表 2 用药归经频次频数
共 筛 选 出 符 合 条 件 的治 疗 眩 晕 现 代 文献 19 1 篇, 收集 中药 复方 19首 , 昧 12味 , 物 总 频 次 1 药 3 药
16 2 2次 。
1 单味 中药 性 味归 经和 类 别 频 数 分 析 : 1 2 . 在 3
中阻 、 阳 上 扰 、 肾 阴虚 、 血 亏 虚 型 。结 果 见 风 肝 气
表 4 。
风 阳上扰 型 : 证 型 寒性 药 和 平 性 药 的使 用 明 本
瘀 血 阻窍 型 : 本证 型 的温 I药 频 次最大 , 生 占本证
显多 于其他 药 , 中寒性药 占 3 .7 较平性 药 其 4 3 %,
基金项 目: 长沙市科技局课题 资助项 目( o k9 54 N . 0 0 00—3 ) 湖南省 1; 中医药科研基金项 目( o 2 10 1 N .0 0 2 ) 作者单位 : . 南 中 医 药 大 学 20 1湖 0 9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南 长 沙 湖 4 00 2 湖 南 中 医药 大 学 , 南 长 沙 4 0 0 10 7;. 湖 10 7 通讯作者 : 王净净 ,malw n i西n 3 2 ao.o1c E i a西n ig 1@yho an.n : 0
中文期刊 、 相关会议记录及所 获文献 的参 考文献 。使 用 E cl0 3 A cs 0 3录入 和整理数 据并 进 xe 0 、 ces 0 2 2
行逻辑校对 , 对单昧药的频数进行分析 。结果
对检索 、 筛选所得 文献进行 整理 , 获得 眩晕 口服治 疗
的中药复方 , 最终纳入 12味中药 ,22药次。临床 用药 以温 、 3 16 平性 , 归甘 、 、 味 , 辛 苦 入肝 脾经和补 气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0 2年第 7卷第 5期
Wol Junl fnert rdt nl n r ora o It a dTaioa a dWet nMein 2 1 , o 7 N . d g e i s r dc e 02 V 1 , o5 e
词/ 摘要 ) 。检索结 果 : 有 文献 24 共 34篇 。
3 文献选 择标 准 : 1 文献 纳 入标 准 : 治 疗 眩 . () ①
晕; ②临床研究文献 ; E服中药治疗有效、 阳性 ③ l 有 药对 照 且结 论 经 统 计 学处 理 可 以显 示 处 方 的疗 效 与对照组 比较有显著优势。( ) 2 文献排 除标 准: ①
发现 临床 眩晕 用 药 以 温性 药 、 味 药 、 甘 归肝 经 药 和 补虚 药使 用 频 次 最 多 。四性 中温 性 药 的使 用 频 次 最大 , 其次 是平 性药 , 味 中 , 、 、 味 的使 用 多 五 甘 辛 苦 于其 他药 , 结果 见表 1 。
表 1 用药 四性五味频次频数
常用药 。 通 过对 1 2中药 性 味归 经 和类 别 的频 次 统计 , 3
注: 出现频数 =( 出现频次/ 总频次 )×10 ; 0 % 累计频数 =( 累计 频次/ 累计总频次)×10 下 同) 0 %(
表 3 用药类别频次频数
用药类别 出现频次 出现频数( )累计频次 累计频数 ( ) % %
1 ~2 1 年 7月 。 月 01 2 检索 策略 : . 眩晕 ( 名 ) n 题 a d中医 ( 名/ 键 题 关
4 研究 方 法 :1 药 物计 人 方法 : 物 在计 人 时 . () 药
遵循 以下原则 : 中医内科学》 中眩晕 5种证型 按《
( 肾 阴虚 型 、 阳上 扰 型 、 浊 中阻 型 、 血 阻 窍 肝 风 痰 瘀 型 、 血 亏虚 型 ) 气 。根据 文 献 论述 结 合 专业 知 识 , 对 于文 献 中名称 与 以上 5种 证型 名称 不 同而 可 以归类 为以上证 型 的处 方 , 物 归 入 相 应 证 型 , 能 归 人 药 不 此 5种证 型 的处方 不 予计 入 ; 同一 个 研 究 中针 对 不
中药 复 方治 疗 眩晕 的用 药 频 数 分 析
彭逢 春 肖瑶 王 净净。
【 摘要 】 目的 通过临床数据分 析 , 索总结 眩晕 口 方药组 方的 常用 有效 药物和配伍 规律 。 探 服
方法 以“ 眩晕” 为检索词 ,0 0年 1 ~ 0 1年 7月为检索 时限 , 算机检 索 P b e 、 国生物 医 20 月 21 计 uM d 中 学文献数据库 、 维普资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清华 同方数据 库中国期 刊全文数据 库 , 工检 索相关 手
频 次 明显多 于 其 他 经 , 果 见 表 2 结 。用 药 类 别 的 统 计 数据 中 , 率大 于 2 的类 别 依 次为 补 虚药 、 肝 频 % 平
五 味集 中在 甘 、 、 味上 , 味药 在 本证 型 中 的使 辛 苦 甘 用频 次最 多 。归 经 上 入 肝 经 的 药 物 明 显 多 于 其 他 类, 其次 为 脾 经 和 心 经 药 。类 别 上 , 虚 药 使 用 最 补 多, 其次 为活血药 。 痰浊 中阻 型 : 证 型 的温 性 药 和平 性 药使 用 频 本 次 最大 , 大 于其 他证 型 中的频 次 。温 性 药 占本 证 且 型 用药频 次 百分 比为 4 .6 , 味 中甘 味 药 在 本 84 % 五 证 型 中频次最 大 , 经 频 次位 于 前 二位 的依 次 为脾 归 经、 胃经 。类 别 中 补 虚药 使 用 显 著 多 于 其 他 类 , 并
对 治疗 眩晕 的 中药 复方 和 用 药进 行 总 结 和 分 析 , 目
的在 于筛选 有 效 单 味 中 药 , 纳 配 伍 规 律 , 归 为本 病 的治疗 提供 客观 的临床 用药 依据 。

篇 以上 文 章 的 , 时 间 在 先 的 一 篇 ) ⑤ 同 一 研 究 取 ; 中 , 种处 方治 疗 2种 及 2种 以上 证 型 而 根据 该 文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