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工智能》的童话叙事艺术
电影《人工智能》赏析

电影《人工智能》赏析电影《人工智能》赏析2010-02-08 2109一、背景情况冲着斯匹尔伯格的大名和《人工智能》的片名而去影院的观众多半会大吃一惊。
不错《人工智能》的取名酷似斯氏的名作《外星人》两部都属于科幻影片片名都可以简化为短短两个字母《人工智能》是《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外星人》为《E.T.》乃extra-terrestrial的缩写。
但《人工智能》没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温馨从情节上看它几乎是《外星人》的对立面。
《外星人》中的小孩千方百计把古怪的外星人送回家《人工智能》中的人类却把可爱的机器人小孩抛弃在森林里。
原来这是一部披着斯匹尔伯格外衣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作品。
库布里克介绍主要作品《闪灵》、《斯巴达克思》、《巴里林登》、《全金属外壳》等。
1962年的《奇爱博士》、1968年的《2001年漫游太空》及1971年的《发条桔子》合称为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三部曲。
其中《2001年漫游太空》进入百年电影史上十大经典。
他的作品探索性很强着重阐述哲学思想不断探求人类的发展方向多为警世之作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是一个勇于坚持自我的有性格的导演。
60年代移居英国。
深居简出1999年病逝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是于1979年在伦敦相识的库布里克当时已买下布里安.阿尔迪斯196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流行了一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很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苦于无法解决大量高科技问题便搁置了下来。
又有一说是库布里克是受了斯皮尔伯格的《E.T.》一片的启发才想到根据阿尔迪斯的故事拍摄一部描述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孩子极想爱他的真人母亲的科幻片甚至还提请斯皮尔伯格执导此片。
库布里克在拍摄《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期间曾与斯皮尔伯格讨论过《人工智能》的拍摄计划。
当时预计完成《大开眼戒》后就要开拍不料前年大师剪完《大开眼戒》的预告片后就撒手人间结果他的好友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接手斯皮尔伯格仅用三个月就亲自写出了电影剧本又用了三个月便拍成了影片。
电影《AI》赏析

电影《AI》赏析收藏一、背景情况:冲着斯匹尔伯格的大名和《人工智能》的片名而去影院的观众多半会大吃一惊。
不错,《人工智能》的取名酷似斯氏的名作《外星人》,两部都属于科幻影片,片名都可以简化为短短两个字母:《人工智能》是《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外星人》为《E.T.》,乃“extra-terrestrial”的缩写。
但《人工智能》没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温馨,从情节上看,它几乎是《外星人》的对立面。
《外星人》中的小孩千方百计把古怪的外星人送回家;《人工智能》中的人类却把可爱的机器人小孩抛弃在森林里。
原来,这是一部披着斯匹尔伯格外衣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作品。
(库布里克介绍:主要作品:《闪灵》、《斯巴达克思》、《巴里林登》、《全金属外壳》等。
1962年的《奇爱博士》、1968年的《2001年漫游太空》及1971年的《发条桔子》合称为库布里克的“科幻电影三部曲”。
其中《2001年漫游太空》进入百年电影史上十大经典。
他的作品探索性很强,着重阐述哲学思想,不断探求人类的发展方向,多为警世之作,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是一个勇于坚持自我的有性格的导演。
60年代移居英国。
深居简出,1999年病逝)。
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是于1979年在伦敦相识的, 库布里克当时已买下布里安.阿尔迪斯196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流行了一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很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但苦于无法解决大量高科技问题,便搁置了下来。
又有一说是,库布里克是受了斯皮尔伯格的《E.T.》一片的启发,才想到根据阿尔迪斯的故事拍摄一部“描述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孩子极想爱他的真人‘母亲’的科幻片”,甚至还提请斯皮尔伯格执导此片。
库布里克在拍摄《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期间曾与斯皮尔伯格讨论过《人工智能》的拍摄计划。
当时预计完成《大开眼戒》后就要开拍,不料前年大师剪完《大开眼戒》的预告片后就撒手人间,结果他的好友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接手,斯皮尔伯格仅用三个月就亲自写出了电影剧本,又用了三个月便拍成了影片。
《人工智能》电影感想(一)

《人工智能》电影感想(一)
《人工智能》的最初的原创者是美国已故的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后来由于库布里克的突然离世而由美国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担当导演,完成了库氏的遗愿。
库布里克被人称为“悲观的预言家”,库布里克的影片不以商业价值为导向,他的作品向来需要“远距离”欣赏,在推出的当年不但普通观众反应平平,就连奥斯卡评委都不太赏识。
但时间越长,他的作品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人们惊叹它们的高超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库布里克的影片常常会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直达人们心灵的最深处。
影片《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拟真电子的公司的霍比教授在图书馆离和同事们讨论着关于研发新型具有人类情感的机器人的问题。
在教授慷慨陈辞的发言中,一位女同事的提问让侃侃而谈的教授一下乱了阵脚,她的问题是:现在(影片中的时代)社会上到处充满着仇视机器人的氛围,问题不是制造一个能对人类付出真挚的、永恒的爱的机器人,真正的问题是:“Can human love them back ?”(人类会用爱来回应他们吗?) 此时,热烈的讨论场面顿时变得严肃了,教授的表情很尴尬,他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生产出这种会爱的机器人可以开发新的市场,满足人类的需要。
当这名女员工继续追问:“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如果这个机器人真正能爱一个人,这个人对机器人又有什么责任呢?”教授继续回避,只是说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最古老的问题。
影片所提出的问。
电影《人工智能》的童话叙事艺术

电影《人工智能》的童话叙事艺术[摘要]斯蒂芬• 斯皮尔伯格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人工智能》,于2001 年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科幻片,其实它更是一部童话剧,影片具备了爱、梦想、坚持、善良、幻想、愿望的满足性等童话因素,还有一个童话的结局:主人公大卫终于看到了妈妈脸上幸福的笑容,愿望得到了满足。
这部电影在给观众带来感动之余,也展现了人类对未来、人性、存在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童话叙事艺术、引言电影《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拍摄于2001 年,讲述的是:未来的某一天,由于温室效应,南北极冰川融化,江河泛滥,资源匮乏,为了限制人口,一些少数发达国家规定怀孕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这样,不浪费资源和粮食的机器人应运而生。
一对夫妇,亨利和莫妮卡,由于儿子马丁患病被冷冻,久久不能治愈,丈夫试图以一个具备了感情和孩子外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一大卫来治疗妻子的伤痛。
当莫妮卡启动大卫身上"爱"的程序时,大卫就成了莫妮卡的孩子,一种对母亲矢志不渝的爱永远在大卫身上寄宿。
他为了获得母亲的爱,可以做任何事。
后来,真正的儿子马丁病愈归来,莫妮卡不得不把大卫抛弃。
当大卫说“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样变成真正的男孩,就能回家吗?”时,他便坚定了寻找蓝色仙女将自己变成真正男孩的信念。
在经过长途跋涉,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后,终于,他在大洋深处找到了蓝仙女,尽管只是一尊雕塑,但他一直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变成一个可以让母亲爱的男孩,这一祈祷就是两千年。
影片中最后一幕,大卫和母亲度过最快乐的一天,蓝仙女的童话故事终于实现,他唤醒母亲,为母亲煮一杯咖啡,帮母亲盖上被子,同母亲一同睡去。
他终于获得了母亲的爱,可两千年的等待竟只换来这短短的一天的幸福。
那一天,大卫终于看到了妈妈脸上灿烂的笑容,他那期待的忧伤的面容在凝结了两千年后,终于也洋溢出了甜甜的微笑。
周黎明逐段点评《人工智能》

冲着斯匹尔伯格的大名和《人工智能》的片名而去影院的观众多半会大吃一惊。
不错,《人工智能》的取名酷似斯氏的名作《外星人》,两部都属于科幻影片,片名都可以简化为短短两个字母:《人工智能》是《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外星人》为《E.T.》,乃“extra-terrestial”的缩写。
但《人工智能》没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的温馨,从情节上看,它几乎是《外星人》的对立面。
《外星人》中的小孩千方百计把古怪的外星人送回家;《人工智能》中的人类却把可爱的机器人小孩抛弃在森林里。
看完该片,笔者最强烈的感受是:这原来是一部披着斯匹尔伯格外衣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作品。
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已于1999年去世,他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一直酝酿着这部影片,并通过电话和传真跟斯匹尔伯格反复切磋,他也曾提出由斯氏来执导筒。
但由于当年的电脑科技不够发达,这个项目被耽搁下来。
库氏过世后,斯氏接过库氏构思的大量草稿和草图,并20年来首次挥笔撰写剧本,以完成前辈的遗愿。
这也是他拍完《拯救大兵瑞恩》以来的第一部作品。
看银幕上的成品,《人工智能》应该非常忠实库布里克的原意。
库氏的作品向来需要“远距离”欣赏,在推出的当年,不仅普通观众反应平平,连奥斯卡评委都不太赏识;但时间越长,这些作品的生命力越加旺盛。
人们惊叹它们的深刻思想性和高超艺术性,忘记了这些不朽名片在当初都属于“有争议”的作品。
斯匹尔伯格属于“远近咸宜”的电影大师,他的商业片屡屡破票房记录,他的艺术片(至少是成功的那几部)能震摄任何阶层的观众,让每个人都潸然泪下。
库氏因素使得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在短期内的受欢迎程度,但无论票房和口碑如何,两位大师通力协作创造的巨制犹如两颗星球相撞,爆发出憾天动地的震颤。
这不是一种和谐的声音,如同用非调性手法谱写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因此它会让期待一个优美童话的观众失望。
这不是一部麻痹神经、刺激感官、过山车之旅似的好莱坞大片,它刺激的是你的智商和灵魂,因此,把《珍珠港》视为经典作的观众也会失望。
论互文性理论对电影《人工智能》叙事艺术的阐释

论互文性理论对电影《人工智能》叙事艺术的阐释1 引言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根据英国作家布赖恩·W. 奥尔迪斯发表于1969年的短篇小说《永恒的夏天:寻求母爱的人工智能男孩》(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改编创作的。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和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他深深地打动了美国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20XX年,这部库布里克酝酿20年,由着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编剧并执导,由华纳、梦工厂和库布里克制片公司合作出品的电影《人工智能》终于被搬上大银幕,引起巨大反响。
布赖恩·W. 奥尔迪斯的小说《永恒的夏天:寻求母爱的人工智能男孩》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周围的环境都是人工制成的。
为了限制人口,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准生证变得十分困难。
于是一对夫妇领养了一个懂得去爱的小机器人,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政府部门的生育许可时,又毫不留情地抛弃了那个小机器人。
《人工智能》在更加充裕的篇幅里对小说进行了补充:未来的世界江河泛滥,食物匮乏,为了保证现有人口奢侈的生活质量,生育受到严加控制,甚至一对夫妇不能生育一个孩子。
一对夫妇的孩子陷于疾病之中,几乎就要死亡,丈夫亨利为了安慰悲痛的妻子莫妮卡,带来了能够去爱的小机器人大卫。
后来他们的孩子马丁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他对大卫分享母爱而心存妒忌,几次陷害大卫,终于莫妮卡为了马丁的安全决定抛弃大卫。
于是,大卫带着机器小熊泰迪踏上了寻找母爱的漫漫长路。
其感人的主题和精湛的电影制作一时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评论家也都从科学、文学、哲学、宗教、伦理、人性、故事形态等不同方面对这部寓意深刻的科幻大片进行了分析。
本文试图通过“互文性”理论对电影《人工智能》的叙事艺术进行阐释,从而对该电影的主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
人工智能电影影评

人工智能电影影评介绍《人工智能》是一部由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剧情片,于2001年上映。
这部电影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边界,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对《人工智能》这部电影进行详细的影评分析。
剧情概要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世界,在那个时代,AI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个名为大卫(主演是哈利·乔·奥斯蒙)的机器少年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主角。
大卫一出生就被设计为对人类有绝对的依赖和忠诚。
但是,他最终被一家因为他们的生物儿子从睡梦中苏醒并养大他。
大卫的使命是获得他人类儿子的母亲莫妮卡爱他的信任。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却遭到了人们的敌意和不理解。
逐渐地,大卫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他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卫开始了一场惊险的冒险之旅,他寻找机会让机器人公司给他一个追逐真正的梦之机会。
最终,大卫乘坐着一艘神秘的飞船,回到了过去的世界。
他希望重新见到莫尼卡,并获得一抹对自己的真正的爱。
影片风格《人工智能》采用了斯皮尔伯格一贯的幻觉风格。
影片在场景设置、服装、道具和特效上都追求了极致的视觉效果。
当大卫第一次被带到斯瓦托夫斯麦尔家时,庄严而富丽堂皇的氛围让人印象深刻。
斯皮尔伯格巧妙地使用光线和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气氛,通过营造催人泪下的场景来引发观众的思考。
同时,许多场景都富有未来科技感,呈现出一个未来世界的真实感。
主题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人工智能》的核心主题之一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
大卫作为一个机器人,虽然没有真正的感情,却渴望被爱和被接受。
他不断追求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这种对爱和归属的渴望使他展示出与之对应的情感。
这一主题引发了观众对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情感和意识的思考。
在影片中,大卫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他对于莫尼卡的深情款款都让人动容。
这引发了观众对于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情感和伦理权利的争议。
人工智能 影评

人工智能影评电影评论:人工智能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观看了最近上映的电影《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要强调这部电影的情感共鸣。
《人工智能》通过讲述一个机器孩子与人类之间的故事,探索了人工智能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机器孩子大卫,他渴望被爱、被接纳,不断努力去寻找自己的真正家庭。
这种对爱的渴望和孤独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能够共鸣。
这个情感共鸣点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机器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投入到电影的故事中去。
其次,我要称赞电影的视觉效果。
《人工智能》的画面精美细腻,特效处理得非常出色。
尤其是在描绘未来世界的场景中,电影给人一种真实而又异想天开的感觉。
从机器孩子的设计到未来城市的构建,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叹不已。
这种视觉奇观不仅增加了观影的乐趣,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电影的世界中。
此外,我还要提到电影的主题探索。
《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科幻故事,更是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
影片中,机器孩子展现了情感、渴望和道德的一面,引发了观众对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情感和自我意识的思考。
这种对于科技和人性关系的探索,让观众不仅仅在电影院里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还在思考和讨论中得到了启发。
总的来说,电影《人工智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它通过情感共鸣、视觉效果和主题探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世界。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一次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在思考和讨论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人工智能》的童话叙事艺术
[摘要]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编剧并执导的电影《人工智能》,于2001年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
它通常被认为是一部科幻片,其实它更是一部童话剧,影片具备了爱、梦想、坚持、善良、幻想、愿望的满足性等童话因素,还有一个童话的结局:主人公大卫终于看到了妈妈脸上幸福的笑容,愿望得到了满足。
这部电影在给观众带来感动之余,也展现了人类对未来、人性、存在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童话叙事艺术
一、引言
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拍摄于2001年,讲述的是:未来的某一天,由于温室效应,南北极冰川融化,江河泛滥,资源匮乏,为了限制人口,一些少数发达国家规定怀孕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这样,不浪费资源和粮食的机器人应运而生。
一对夫妇,亨利和莫妮卡,由于儿子马丁患病被冷冻,久久不能治愈,丈夫试图以一个具备了感情和孩子外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卫来治疗妻子的伤痛。
当莫妮卡启动大卫身上爱的程序时,大卫就成了莫妮卡的孩子,一种对母亲矢志不渝的爱永远在大卫身上寄宿。
他为了获得母亲的爱,可以做任何事。
后来,真正的儿子马丁病愈归来,莫妮卡不得不把大卫抛弃。
当大卫说如果我跟小木偶一样变成真正的男孩,就能回家吗?时,他便坚定了寻找蓝色仙女将自己变成真正男孩的信念。
在经过长途跋涉,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后,终于,他在大洋深处找到了蓝仙女,尽管只是一尊雕塑,但他一直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变成一个可以让母亲爱的男孩,这一祈祷就是两千年。
影片中最后一幕,大卫和母亲度过最快乐的一天,蓝仙女的童话故事终于实现,他唤醒母亲,为母亲煮一杯咖啡,帮母亲盖上被子,同母亲一同睡去。
他终于获得了母亲的爱,可两千年的等待竟只换来这短短的一天的幸福。
那一天,大卫终于看到了妈妈脸上灿烂的笑容,他那期待的忧伤的面容在凝结了两千年后,终于也洋溢出了甜甜的微笑。
二、《人工智能》里的童话叙事艺术
(一)爱的礼物
童话往往被称为‘爱的礼物’,这是因为爱的意识是童话区别于神话、寓言、传说等文类的重要特征。
童话以独有的方式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爱的母题,包括对人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由婴童和童心引发的爱,人间的亲情之爱,爱与美丑的对立和转换,爱的奇迹。
(舒伟,2006)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特质。
正是有了纯洁而神圣的爱的光辉,人们在品味童话故事时,心灵才能得以洗礼、净化。
影片中,莫妮卡对儿子的爱使她不能接受儿子永远无法醒来的事实;丈夫对妻子的爱使亨利决定收养一个机器人男孩,以抚平妻子内心的创痛;大卫为了获得妈妈的爱苦苦寻求,在水底祈祷两千年,痴心不改。
影片中处处充溢着爱的气息,可是,故事的矛盾冲突也因爱展开。
一开始,拟真电子公司在讨论制造能够付出爱的机器人的时候,就给出了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探讨的题目,如果机器人可以永远爱一个人,那么人类应该对他们付出怎样的责任。
大概只有大卫才能告诉我们,人其实有多么自私,我们寻求永远的爱,或者说,我们寻求的是永远的被爱。
为了得到妈妈的爱,他和马丁比拼吃菠菜,半夜偷偷剪妈妈的头发,在马丁的生日会上,因为害怕,希望得到保护,就抱着马丁跌入水池。
人们将马丁救起,却将大卫遗忘在池底。
莫妮卡为大卫无法预知的行为感到恐惧,人类感情的复杂让她无法判断机器人孩子最简单的心愿,毅然将他抛弃。
大卫不能理解人类的行为方式,他陷入了困惑:母亲为什么离去?是因为自己不是个真正的男孩吗?如果成了真正的男孩就能回家了吧?《木偶奇遇记》里蓝仙女就将小木偶匹诺曹变成了真正的男孩;如果能找到蓝仙女,自己也能变成真正的男孩吧?于是,大卫带着超级玩具泰迪踏上了寻找蓝仙女之旅。
无论何时,大卫的眼里都只有莫妮卡。
他望着她问:妈妈,你会死吗?眼神清澈、温柔
而忧郁。
当马丁告诉他,只要剪到妈妈的一缕头发就可以拥有她的爱时,他就冒险去那样做。
即使莫妮卡在给马丁读童话故事时,甚至不望一眼在一旁痴痴聆听的他,不会体谅他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古怪行为,无论他怎么哭泣、祈求,她都将他丢在丛林里。
然而,大卫对莫妮卡的爱还是一如既往。
之后,大卫在机器人屠宰场看到人类用各种手段将机器人销毁,见到了真实的世界,仍然相信蓝仙女能将自己变成真正的男孩,皆源于他心中有爱。
爱和存在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权利。
(二)真正的男孩
当莫妮卡带着马丁和大卫在水上泛舟时,莫妮卡给他们念《木偶奇遇记》的故事:蓝仙女说:‘你不是一只小木偶,你心底善良,是一个真正的孩子。
’皮诺曹就微笑着睡着了,等到他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孩子。
晚上,莫妮卡又念着这个故事哄马丁入睡。
这个童话故事成了大卫最深刻的回忆。
当莫妮卡在森林中将他抛弃时,他执着地认为只要自己能够找到童话中的蓝仙女,就可以像《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一样成为真正的男
孩,就可以回家,就可以得到妈妈的爱。
于是,大卫就开始了他的流亡之旅。
影片中,当时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真人,原文叫奥嘎(orga),是organic(有机物)的缩写;另一类就是机器人,叫做麦卡(mecha),是mechanical(机械物)的缩写。
从外形上来看,麦卡已经非常接近奥嘎,但他们在奥嘎世界的地位如同非法打工的外籍人士,时时刻刻受到歧视和骚扰,特别是一些极端分子把麦卡当做人类通往虚假世界的罪魁祸首,因此把流落在外的麦卡抓起来销毁。
接着就是毛骨悚然的一幕:一辆垃圾车扔下一大堆麦卡的断肢残臂,不一会儿,一大群麦卡过来猎寻可以补修的器官。
后来,大卫和另外一个机器人舞男阿乔被抓到一个露天体育场,那里正上演销毁麦卡的血腥表演,场面残忍恐怖。
他们被押到断头台上,台下有人注意到大卫在呼救,就说从未见过会求救的麦卡,他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男孩,在观众倒戈中,大卫和阿乔才得以脱身。
他们来到了胭脂城,找到万事通博士,一部信息百科全书,打听到童话中的蓝仙女在世界尽头的失落之城曼哈顿。
此时的国际都市曼哈顿,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边海水之中,水面上残留的断壁残垣记录着人类曾有的进步与辉煌。
电影中,大卫不断重复的词语就是real(真正的),他迫切地想成为真正的男孩,这样在妈妈面前就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影片借哈比教授之口说:蓝仙女代表人类追求不存在东西的愿望,或者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追求梦想的勇气。
这就暗示了大卫变成真正男孩的愿望终将不能实现的悲剧结尾。
(三)蓝仙女与愿望的满足
仙女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她们通常有着超凡脱俗的美丽,体态轻盈优美,温柔善良,长着一双隐形的翅膀,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的魔力。
童话当然是浪漫主义的,但它并不特别关注纯粹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而是通过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把现实中儿童希冀的愿望表现出来,用幻想性的荒诞离奇代替那平凡甚至令人失望的真实性,从而让儿童达到一种愿望的满足。
仙女代表了人类追求梦想的勇气。
影片中,通过蓝仙女的魔力,大卫的愿望才能获得满足。
从听到蓝仙女的故事起,大卫就怀着找到她,让自己成为真正男孩的梦想。
他一路走来,虽然磨难重重,经历了诸多恐惧、无助,并亲眼目睹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残酷迫害,但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当大卫投水自尽后,在深深的海底,他找到了蓝仙女人类文明的残骸。
他不知道蓝仙女只是一个雕像,一个数千年被沉在海底不会说话只会微笑,更不会实现他愿望的雕塑。
他只是一直在祈祷蓝仙女,请你把我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孩!两千年过去了,这时候地球上人类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高级、科技更发达的生命体,他们发现了大卫,把他从冰封的海底解救出来。
大卫
能够活动后,还是向蓝仙女祈祷,但是经历了两千年,蓝仙女却一触既碎,大卫以为自己的期盼也没有了,一时间他那蓝色的眼睛仿佛透出的是无尽的悲伤和失望。
不过高级生命体满足了大卫的愿望,用克隆的方式克隆出了大卫的母亲莫妮卡,但是莫妮卡只能存活一天。
在这一天里,大卫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母亲为他洗头、穿衣,他拥有了一位属于自己的母亲。
快乐的一天过去了,母亲永远睡去,大卫也满足地睡着了。
三、结语
《人工智能》具备了爱、梦想、坚持、善良、幻想、愿望的满足性等童话因素,与其说它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说是一部童话剧。
在这部电影中,斯皮尔伯格将丰富的科幻,深刻的思考,人文的精神做了完美的结合,编织了一幅童话和现实的多彩画卷,让观众感动落泪之余,多了一份对未来、人性、存在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舒伟.中西童话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2]柯云路.童话人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3]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马珍萍.《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10(10):61-63
作者简介
赵坤(1986- ),女,天津理工大学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