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学案

合集下载

选修三学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选修三学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13~16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导学案中预习导学的内容并熟记基础知识,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

2.在课堂上联系课本知识和学过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内容:组长负责,拿出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3.及时整理展示,点评结果,规范完成导学案当堂巩固练习,改正完善并落实好导学案所有内容。

4.把导学案中自己的疑难问题和易忘、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规律,及时整理在典型题本上,多复习记忆。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周期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2.能用构造原理推出每一个周期的最多原子数目。

知道周期与非金属数目的关系3.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4.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5.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6.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学习重点与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5个区与族的关系【知识回顾】(必修2)1.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是指2. ,叫做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必修2)中元素周期律主要体现在、、、等的周期性变化。

【预习导学】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电子排布式。

锂:氦:钠:氖:钾:氩:铷:氪:銫:氙: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来?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讨论与探究]请运用构造原理解释为什么周期系中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并不总是一样多(分别是多少)?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请认真思考课本14~15页的6个科学探究!(1)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每周期具有元素的数目分别为第一周期结尾元素只有一个能级,个电子,所以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2)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列,①价电子层:②价电子:价电子层上的电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原子的结构【课前热身】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的分裂成,重新组合成新的。

由此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不能够再分,那么原子是不是就不能再分呢?【自学提示】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知识点二:相对原子质量阅读教材56页,相对原子质量提示:我们将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把它呈现在地球仪上,我们选用的是缩小的比例尺。

讨论原子实际质量非常小,科学家是如何解决,使用不方便的问题?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从上表中我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

总结:【自我检测】1.原子(普通的氢除外)的原子核是()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2. 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面的推论正确的是()A.一个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B. 一个氢原子必然有一个电子C.一个氢原子必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D. 一个氢原子核内必有一个电子3.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原子量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B.分子C.电子D.原子核5.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 )A.质子数和电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6.下列微粒中,质量最小的是()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原子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B.因为原子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故整个原子显正电C.因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分子一定比原子大D.原子与离子可通过电子得失来转变8.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A.质子上 B.中子上 C.电子上 D.原子核上9.构成氧原子的微粒有()A.8个质子,8个中子,16个电子 B.8个质子,8个电子C.8个质子,8个中子,8个电子 D.8个原子核,8个中子,8个电子10.已知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不显电性的是,可直接构成物质的是,带正电的是带负电的是,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质量大约相等的是。

原子结构导学案

原子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1)原子⎩⎪⎨⎪⎧原子核⎩⎨⎧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关系: (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 (Z )+ (N )。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 的区域简化为 ,称作电子层。

(2各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字母代号离核远近 由 到 能量高低 由 到2.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①第n 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

如K 、L 、M 、N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

如:阳离子: 。

阴离子: 。

【问题探究】一、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二、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特殊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最外层有1个电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内层电子数之和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1)利用元素排布寻找“10电子”粒子的方法(2)利用元素排布寻找“18电子”粒子的方法【课堂成果验收】1.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核电荷数小于或等于18的元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余电子总数一半的元素种类有()A.1种B.2种C.3种D.4种3.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A.H2O B.F-C.Na+D.NH3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中的下列粒子数可能发生改变的是()A.质子数B.中子数C.质量数D.电子数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多电子的原子里,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B.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例如只有M层排满后才排N层C.某原子M层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的4倍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自主学习学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自主学习学案)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课前自主学习(学案)一、请学生自主复习教材第十八章原子结构P46至P63。

二、结合复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史是从电子的发现开始的。

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

在研究原子结构时,他提出了枣糕模型,请说出这种模型的特点。

2、1909年--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即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该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注意几个关键词)3、请绘制一幅简图,描绘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α粒子散射的图景。

4、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913年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的三个基本假设,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请说出玻尔原子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的内容。

5、请用玻尔理论解释:为什么原子的发射光谱都是一些分立的亮线?如果大量氢原子处在n=4能级,可辐射出几种频率的光?其中波长最短的光是在哪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时发出的?三、自主解答几道题目:1、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2、α粒子散射实验中,不考虑电子和α粒子的碰撞影响,是因为()A.α粒子与电子根本无相互作用B.α粒子受电子作用的合力为零,是因为电子是均匀分布的C.α粒子和电子碰撞损失能量极少,可忽略不计D.电子很小,α粒子碰撞不到电子3、卢瑟福通过_______________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4.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 a的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至另一半径为r b的轨道,已知r a>r b,则在此过程中()A.原子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C.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D.原子要辐射某一频率的光子参考答案:1.ACD 2.C 3 .4.D课堂主体参与(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并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了解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2、知道原子的能级的概念,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重点、难点】1、核式结构模型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2、玻尔的原子模型【学习内容】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查1、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非常曲折的,请回答核式结构和玻尔模型提出的背景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下述对观察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只比A位置时稍少些C.放在C、D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D.放在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3、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可能轨道半径公式分别是: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 n=________E1(其中E1为基态能量,E1=-13.6eV)②氢原子的电子轨道半径公式: r n= ________r1(其中r1内基态半径,r1=0.53×10-10m)4.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1)能级图中的横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2)横线左端的数字“1,2,3…”表示__________,右端的数字“一13.6,一3.4,…”表示__________________.(3)相邻横线间的距离,表示相邻的能级差,量子数越大,相邻的能级差越_________. (4)带箭头的竖线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原子跃迁条件为:_____________. 5.根据玻尔理论,某原子的电子从能量为E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E ’的轨道,辐射出波长为γ的光,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求能量E ’. 参考答案:1.①汤姆孙的“枣糕模型”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②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的分立特性 2.AD 3.21n ;n 4.氢原子可能的能量状态——定态;量子数;氢原子的能级;小;h γ=E m -E n5.解析:根据玻尔理论,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 γ=E -E ’,又光在真空中传播时λcv =,联立得E'=E 一λch二、构建知识框架,剖析典型概念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史是从电子的发现开始的。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案

商水练集二中王雪洁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知识点一原子的内部结构】二、自学指导(一)1 自学内容:【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3-92自学方法:先独立阅读思考,再相互描述。

3自学时间:2分钟4自学要求:(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三【学生自学】(一)1 学生按要求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学得紧张高效。

2 检查自学效果四自学检测练习(一)(分别找好、中、差三层次的学生演板,其余分小组完成)(带1个单位)1.原子(不带电)———(带1个单位)2. 原子中:核电荷数= 数= 数五点评讲解(一)1 展示演板内容,再找学生更正。

2 各小组互相检查,做对的学生给做错的学生讲解。

3(教师讲解)原子并不是实心的球体,它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六要点归纳(一)(教师归纳)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阅读后自己归纳总结)【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53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所占体积如何?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知识点二相对原子质量】一自学指导(二)1 自学内容:【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研究表3-2。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大全一一.教材分析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

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eq o(sup 6( A),sdo 2(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第三章第二节 原子结构学案

第三章第二节 原子结构学案

二.原子的结构【知识要点】1.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

在此基础上,汤姆生建立了较有影响的“葡萄干布丁”也叫“枣糕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里.2.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卢瑟福指导其助手用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原子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10-15m,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

所以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这里突出了原子核是很小的,原子内部是很空的。

4“模型”与“结构”模型并不是真实情况的精确复制品,至今为止,我们还无法用肉眼去观测原子的内部结构,只能通过推测去建立模型,正确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子的内部结构的真实写照,但是很难说是精确的.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些次要的因素.进行简化,只是留下一些能够反映原物本质的主要因素.但是太阳系的行星结构则不同,我们观察得到,并且我们可以完全确定某一时刻太阳系的行星所处的准确位置.【问题探究】问题1:a粒子散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金箔?解答:(1)金的延展性好,容易做成和很薄的箔,实验用的金箔厚度大约是10-7m;(2)金原子到的正电荷多,与a粒子间的库仑力大;(3)金原子质量大约是a粒子质量的50倍,因而惯性大,a粒子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问题2:α粒子的散射实验是怎么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可根据课本上的示意图来讲述,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放大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实验的做法.课文中写得比较简明,重点应指出荧光屏和放大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过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子数。

问题3:α粒子的散射实验结果是什么?实验结果用“绝大多数”、“少数”和“极少数”这样的数量形容词来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呈现】
一、原子的诞生
大爆炸宇宙学理论(H、He、Li→形成其他元素)
现用周期表有种元素,其中非金属元素有种(如果继续完善应有种)二、能层、能级、轨道
能层一(K)二(L) 三(M) 四(N) 五(O) 六(P) 七(Q)
能级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5d 5f
5g
……..………..
各能级轨道数(n2) 1 1 + 3 =
4
1 + 3
+5=9
1+3+5+7
=16
1+3 + 5+ 7+
9 = 25
……

………..
各能级可容纳电子数(2n2)2 2 + 6
= 8
2 + 6
+10
=18
2 + 6 +10
+14 =32
2 +6 +10
+14 +18
=50
各能层的能级数= 能层数例如:N能层有个能级,它们是
各能层的轨道数=(能层数)2例如:N能层的轨道数有个
各能层容纳的电子数=2*(能层数)2例如:N能层容纳的电子数有个
能层K L M N
1s2s2p3s3p3d4s4p4d4f
能级符号
能量:ns<np<nd<nf……
1131351357
原子轨道
能量:2p<3p<4p<5p<6p
2262610261014
能级最多电子数
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
281832
能层最多电子数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n2
三、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ns呈球形,n值越大,球半径越大,能量越高(ns能级只有1个轨道)
np呈哑铃形,n值越大,哑铃越大,能量越高。

(np能级有3个轨道,即np x、np y、n p z)
nd能级有5个轨道(不作要求)
四、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能量的能级,变成态原子。

激发态不稳定,回到基态,会能量,通常是以(辐射)的形式。

五、泡利原理与洪特规则
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

用和表示。

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

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与洪特规则
六、电子排布式与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构造原理:
5s 5p 5d 5f 5g
4s 4p 4d 4f
3s 3p 3d
2s 2p
1s
排列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
例1.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1)2s______3s(2)2s______3d (3)3p______3s (4)4f______6f (5)3d______4s (6)3p x________3p z
例2:5B: 1s22s22p1 13Al:
注意:同一能层的电子排布写在一起。

如:26Fe: 1s2 2s22p6 3s23p4s23d6应写成:
1s2 2s22p6 3s23p63d6 4s2简写成[Ar]3d64s2
【特殊情况】
半满规则24Cr:按照构造原理可得:1s22s22p63s23p63d44s2 但这种排布为3d
↑↑↑↑
不稳定。


3d
↑↑↑↑↑
稳定。

于是正确的应为:简写为[Ar]
全满规则29Cu:按照构造原理可得:1s22s22p63s23p63d94s2但这种排布
3d
↑↓↑↓↑↓↑↓↑
不稳定。


3d
↑↓↑↓↑↓↑↓↑↓
稳定。

于是正确的应为:简写为[Ar]
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电子排布式
9 氟 F 1s22s22p5
10 氖Ne 1s22s22p6
11 钠Na 1s22s22p63s1
12 镁Mg 1s22s22p63s2
13 铝Al 1s22s22p63s23p1
14 硅Si 1s22s22p63s23p2
15 磷P 1s22s22p63s23p3
16 硫S 1s22s22p63s23p4
17 氯Cl 1s22s22p63s23p5
18 氩Ar 1s22s22p63s23p6
19 钾K 1s22s22p63s23p64s1
20 钙Ca 1s22s22p63s23p64s2
21 钪Sc 1s22s22p63s23p63d14s2
22 钛Ti 1s22s22p63s23p63d24s2
23 钒V 1s22s22p63s23p63d34s2
24 铬Cr 1s22s22p63s23p63d54s1
25 锰Mn 1s22s22p63s23p63d54s2
26 铁Fe 1s22s22p63s23p63d64s2
27 钴Co 1s22s22p63s23p63d74s2
28 镍Ni 1s22s22p63s23p63d84s2
29 铜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
30 锌Zn 1s22s22p63s23p63d104s2
31 镓Ga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1
32 锗Ge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33 砷As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3
34 硒Se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4
35 溴Br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36 氪Kr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课堂练习】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6s B.2d C.1d D.3f
2.以下能级符号错误的是()
A.5s B.2d C.3f D.6p
3.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4.表示一个原子在第三个电子层上有10个电子可以写成()
A.3s10B.3d10C.3s23p63d2 D.3s23p53d3
5.以下电子排布式不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是()
A.1s12s1B.1s22s12p1C.1s22s22p63s2 D.1s22s22p63s1
6.具有下列电子排布式的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1s22s22p63s23p1 B.1s22s22p1C.1s22s22p3 D.1s22s22p63s23p4 7.以下电子排布式是激发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的是()
A.1s22s1 B.1s22s22p1C.1s22s22p63s2 D.1s22s22p63p1
8.下列能层中,原子轨道的数目为4的是()
A.K层B.L层C.M层D.N层
9.在1s、2p x、2p y、2p z轨道中,具有球对称性的是()
A.1s B.2p x C.2p y D.2p z
10.分析发现,某陨石中含有半衰期极短的镁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28Mg,该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是()
A.12B.14 C.16D.18
【课后练习】
1.将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按能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1s3p2p5d4s5f
2. S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周期,族。

S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价电子排布式为
S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图为
3. 某原子的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则该原子可能是
4.Cl-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共有种
5.CO2的电子式为;次氯酸的结构式为;S2-的结构示意图为N的轨道表示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