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类评审细则
项目评审细则

项目评审细则一、背景介绍项目评审是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估和审查,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准确性,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项目评审细则是为了规范项目评审过程,确保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二、评审目的1. 确定项目的可行性:评估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等方面,判断项目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和潜力。
2. 验证项目计划和预测:审查项目计划、预算、进度安排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发现项目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为项目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建议。
三、评审内容1. 项目概述:对项目的背景、目标、范围、时间计划等进行详细介绍。
2. 技术可行性评估:评估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项目要求,是否能够实现预期效果。
3. 经济可行性评估:对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财务指标等进行评估,判断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4. 市场可行性评估:对项目所在市场的需求、竞争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估项目的市场可行性。
5. 风险评估: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6. 项目计划和预测评估:审查项目的计划、预算、进度安排等,判断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7. 组织和管理评估:评估项目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体系等,确保项目具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四、评审流程1. 评审准备:评审组成员准备评审材料,熟悉项目背景和要求。
2. 评审召开:评审组成员根据评审细则逐项评审,记录评审意见和建议。
3. 评审讨论:评审组成员就评审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一致意见。
4. 评审报告:评审组根据评审结果,撰写评审报告,包括项目可行性评估、风险分析、改进建议等内容。
5. 评审结果汇报:评审报告提交给项目发起人或者决策者,供其作出决策。
五、评审标准1. 准确性:评审结果应基于真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评审过程应客观、公正。
医院等级评审检查细则:二类指标(准入指标)检查细则11.08

(4)外 科 ( )
(5)妇产科 ( )
(6)儿 科 ( )
(7)耳鼻喉科 ( )
(8)口腔科 ( )
(9)眼科 ( )
(10)感染科 ( )
(11)中医科 ( )
(12)麻醉科 ( )
(13)护理部门( )
8
主要二级临床专科卫技人员专业技术职务配备
三级甲等 三级乙等 二级甲等 二级乙等
三级甲等 三级乙等 二级甲等 二级乙等
(1)放射科 (1A) (2B) (1B) (1C)
(2)超声科 (1A) (2B) (2C) (1C)
(3)药剂科 (1A) (2B) (2C) (1C)
(4)检验科 (1A) (2B) (2C) (1C)
(5)病理科 (1A) (1B) (2C)
(6)输血科/血库(1B) (1B) (1C) (1C)
(1)心内科 (4A) (1A) (1B) (1C)
(2)呼吸科 (2A) (1A) (1B) (1C)
(3)消化科 (2A) (1A) (1B) (1C)
(4)神经内科 (2A) (2B)
(5)内分泌科 (1A) (2B)
(6)普外科 (4A) (2A) (1A) (1C)
(7)心胸外科 (2A) (2B)
(7)营养科 (1B) (1B) (1C) (1C)
检查结果填写方法:主任医(护、技)师为A,副主任医(护、技)师为B,主治(管)医(护、技)师为C
随机抽查查卫技人员本院执业注册证书和职称证书
查评审前季度末人事档案,随机抽查查卫技人员本院执业注册证书和职称证书
人员专业技术职务配备达到上一等级要求算达标
(9)眼科 (1A) (2B) (1C) (1C)
技术方案评审细则

技术方案评审细则1. 引言技术方案评审是项目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对技术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审查,以保证项目的可行性、高效性和可维护性。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评审细则,为评审人员提供指导以确保评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评审准备在进行技术方案评审之前,评审人员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评审过程的顺利进行。
2.1 熟悉项目需求评审人员需要在评审前仔细阅读项目需求文档,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功能和限制条件,以便能够准确评估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2.2 确定评审标准评审人员应当与项目团队共同确定评审标准,明确评审的重点和要求。
评审标准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可行性、可维护性、性能要求、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
2.3 制定评审流程评审人员应当制定评审流程,明确评审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评审流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的初步评估、详细评估、问题讨论和最终评审意见的形成等环节。
3. 技术方案评审流程3.1 初步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评审人员主要对技术方案进行整体的概览评估,包括技术选型、架构设计、数据模型等方面。
评审人员应当根据评审标准对技术方案进行评分,并提出初步的意见和建议。
3.2 详细评估在详细评估阶段,评审人员应当对技术方案进行逐项的详细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接口设计、算法实现、代码规范等方面。
评审人员应当根据评审标准对每一项进行评分,并提出详细的意见和建议。
3.3 问题讨论评审人员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记录,并与项目团队进行讨论。
讨论的目的是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评审人员应当与项目团队达成共识,并在评审意见中体现出来。
3.4 最终评审意见评审人员根据评估结果和讨论情况,形成最终的评审意见。
评审意见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评估结论、问题列表、建议和改进措施等内容。
评审意见应当是客观、明确、可操作的,以便项目团队能够根据意见做出相应的改进。
4. 评审要点评审人员在评估技术方案时,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4.1 技术选型评审人员应当评估技术选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三甲评审实施细则解读13

【A】符合“B”,并 1.建立院内网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及数据库。 2.每百张床位年报告≥20件。 3.持续改进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敏感性,有效降低漏报率。
→
分析问题的基本工具
因果分析图 流程图 控制图
因果分析图
► 因果分析图〔简称因果图〕,又称为鱼骨图〔Fishbone〕。 ► 因果图是一种由结果找原因的方法,即根据反映出来的质量问题〔结果〕来寻找原因,然后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 ► 探讨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要从主要原因到原因,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寻根究底,直至能具体采取措施为止。
*
读 懂 标 准
► 标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贯穿于始终理念: PDCA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具:PDCA 循环〔戴明环〕
我们要实施一项质量管理就要首先制定一项详细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检查,发现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对计划继续修改。照此反复进行。一个循环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尚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次循环。
【A】符合“B”,并 根据对超过30天住院患者的分析持续改进住院管理质量。
标准的重点与难点内容 〔如何准备〕
P D C A 计划 执行 检查 再执行 重点1 重点2 问题 原因
实施细那么内容解读
2.1.3.1建立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预约转诊服务。
【C】 1.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预约转诊服务,有规范,有流程。 2.有与基层医疗机构预约转诊协议。 【B】符合“C”,并 1. 有提高转诊质量的相关培训和指导。 2. 信息系统支持病历资料协同传输。 【A】符合“B”,并 对预约转诊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持续改进转诊工作。
综合评审细则

月第酮
10分
雕供6
的林项目提施锻Af1
曲团队方题行H
¾4
团βλ½^5分C诩ft≡SttI≡,≡91
欣餐JS对应!作人S得5分:》-圆口1分,此喻漏
低1^0
6
峻
勤
25分
提(辘≡
搬会展活动日I
保廨例1个得5分,省
例1个得4分。最高得分襁
(部)级会展活^服^保
过25分。
分。其他供应商的价⅛分统一按照F列馆计算:i≡报|介
刖;(
肝国介)*3分C
3
会议服
5分
榴剧瓶嘲对极目⅛≡飒t那面5案曲割电端供与田≡酒店同点位的会议室得3分,与酒店不同点位距离襁过1公里的得2分,超过1公里不得分。倒底比口乍人员协助采购人组织会议活Sfi的得2分,无不得。
4
餐饮服防案
10分
根据供应商针对本项目提(解闻隅第方案进行PF审。提供餐饮0器点位与住商酷、会议室10分;只与颔酒店一致得7分;只与会议室T得4分其他不得分。
2
车辆S艮朝案
10分
⅛⅛∞目图际岫器五例揭其车
辆B蜀勖得分:①7函间为8小时、距离1002
蹒田i≡1U1⅞)其价格笳
捌克g∣8用车1天(时为标用酚,最(岫雌应
丽9价格为
勺5分。其他供I砺
准(介/
国/函二(≡≡
最后磋商报(介)*2分。②±巴车以35-50座大巴贿为标准
将介,最1则版商的介格为
小隹价,真价格分为5
综合评审细则
序号
分容评内
分值
评分标准
1
颔方案
40分
根据供应商针对本项目提供的酒店住宿方案进行评审。①提供满足采购需求酒店住宿方案不低于10个得5分,低于10个不得分,每增加1个加1分,此项得分不超过10分;崩解]酒店(推方案中1家酒店可满足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记录模板-13生产更改评审报告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记录模板-13生产更改评审报告1. 背景此报告旨在记录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更改评审。
评审的目的是确认更改对产品质量和整体生产流程的影响,并确保更改符合相关法规和质量标准。
2. 更改信息- 产品/流程:[填写产品/流程的名称]- 更改类型:[填写更改的类型,例如原材料更换、设备改进、流程优化等]- 更改原因:[填写更改的原因和背景,例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 更改内容:[详细描述更改的具体内容,包括更改的步骤、影响范围等]3. 评审过程在进行生产更改评审前,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收集和整理更改相关的文件和信息- 召集评审小组,包括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 分析更改的潜在影响,并制定评审计划- 进行评审,包括对更改过程和实施计划进行讨论和审查4. 评审结果根据评审小组的讨论和审查,得出以下评审结果:- 更改符合相关法规和质量标准- 更改不会对产品质量和整体生产流程产生负面影响- 更改实施计划合理且可操作5. 接受和执行更改根据评审结果,我们决定接受并执行该生产更改。
具体执行计划如下:- 确定更改的实施时间和地点- 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更新- 更新相关文件和记录,包括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等- 监控更改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6. 结论生产更改评审的目的是确保更改对产品质量和整体生产流程没有负面影响,并符合相关法规和质量标准。
本评审报告确认了该生产更改符合要求,并将继续执行和监控更改的实施过程和结果。
以上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记录模板-13生产更改评审报告》的内容。
我国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

附件1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暂行)说明:一、适用围:本标准适用于农村水电站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的自评和外部评审,也适用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安全监管等相关工作。
二、项目设置:本标准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AQ/T9006-2010)的核心要求为基础,共设置13类41个项目99个评审容。
三、分值设置:本标准按1000分设置得分点,并实行扣分制。
在评审容中有多个扣分点的,可累计扣分,直到该项标准分值扣完为止,不出现负分。
四、得分换算:本标准按百分制设置最终标准化得分,其换算公式如下:评审得分=〔各项实际得分之和/(1000-各合理缺项标准分值之和)〕×100。
最后得分采用四舍五入,取整数。
目录1、安全生产目标(25分) (1)2、组织机构和职责(25分) (2)3、安全生产投入(50分) (3)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100分) (4)5、教育培训(80分) (7)6、生产设备设施(360分) (9)7、作业安全(100分) (18)8、隐患排查和治理(100分) (20)9、重大危险源监控(30分) (21)10、职业健康(30分) (22)11、应急救援(40分) (24)12、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40分) (26)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20分) (28)1、安全生产目标(25分)2、组织机构和职责(25分)3、安全生产投入(50分)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100分)5、教育培训(80分)6、生产设备设施(360分)7、作业安全(100分)8、隐患排查和治理(100分)9、重大危险源监控(30分)10、职业健康(30分)11、应急救援(40分)12、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40分)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20分)。
纺织行业标准化评分细则

纺织企业安然出产尺度化评定尺度
考评说明
1.本评定尺度适用于棉纺、织造、化纤、染整、裁缝等纺织企业,其他纺织企业参照执行。
2.本评定尺度共13项考评类目、47项考评工程和143条考评内容。
“自评/评审描述〞列中,企业及评审单元应按照“考评内容〞和“考评方法〞的有关要求,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如实进行扣分点说明、描述,并在自评扣分点及原因说明汇总表〔见附表〕中逐条列出。
4.本评定尺度中累计扣分的,直到该考评内容分数扣完为止,不得呈现负分。
有需要追加扣分的,在该考评类目内进行扣分,也不得呈现负分。
“专用设备〔一〕至〔五〕〞别离列举了棉纺、织造、化纤、染整、裁缝等五类专用设备,每类专用设备均为40分,参评企业按照各自出产性质选择一类进行评定,其他类别不再评定、分数不计入总分。
“出产过程控制〔一〕至〔五〕〞别离列举了棉纺、织造、化纤、染整、裁缝等五类出产过程控制要求,每类出产过程控制均为40分,参评企业按照各自出产性质选择一类进行评定,其他类别不再评定、分数不计入总分。
6.本评定尺度共计1000分。
最终评审评分换算成百分制,换算公式如下:
评审评分=
评定标准实际得分总计
1000−空项考评内容分数之和
×100
最后得分采用四舍五入,取小数点后一位数。
7.尺度化等级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为最高。
评定所对应的
等级须同时满足评审评分和安然绩效等要求,取最低的等级来确定尺度
纺织企业安然出产尺度化评定尺度
自评/评审单元:
自评/评审时间:从年月日到年月日自评/评审组组长:自评/评审组主要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质检监[2004]557号关于印发糖果制品等13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深入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加工源头严把食品安全关,国家质检总局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对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食品、蛋制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水产加工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等13类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为此,总局制定了糖果制品等13类食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糖果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2.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3.葡萄酒及果酒生产许可证审查4.啤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5.黄酒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6.酱腌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7.蜜饯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8.炒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9.蛋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10.可可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11.焙炒咖啡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12.水产加工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13.淀粉及淀粉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省)小麦粉、大米、食用油(省)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附件1:糖果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糖果制品是指以白砂糖(或其他食糖)、淀粉糖浆、乳制品、可可液块、可可粉、可可脂、类可可脂、代可可脂、食品添加剂等为原料,按照一定工艺加工而成的各种糖果、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糖果制品分为2个申证单元,即糖果、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当注明糖果制品及具体申证单元名称。
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1301。
糖果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糖果包括以白砂糖(或其他食糖)、淀粉糖浆或甜味剂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甜味食品。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1. 硬糖、乳脂糖果等:砂糖、淀粉糖浆→溶糖→过滤→油脂混合(乳脂糖果)→熬煮→充气(充气糖果)→冷却→调和→成型→冷却→挑选→包装2.凝胶糖果:砂糖、淀粉糖浆→溶糖→过滤→凝胶剂熬煮→浇模→干燥→(筛分→清粉→拌砂→)包装3.胶基糖果:胶基预热→搅拌(加入各种原料和添加剂)→出料→成型→包装4.压片糖果:原料混合→压片成型→包装(二)关键控制环节。
1.还原糖控制。
2.焦香糖果焦香化处理控制。
3.充气糖果充气程度的控制。
4.凝胶糖果凝胶剂的使用技术。
5.成品包装控制。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返砂或发烊。
2.水分或还原糖含量不合格。
3.乳脂糖产品蛋白质、脂肪不合格。
4.含乳糖果和充气糖果,由于加入了奶制品,容易造成微生物指标超标。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糖果生产企业除必须具备必备的生产环境外,还应当有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原辅料库、生产车间、成品库和检验室。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胶基糖果:(1)预热搅拌设备;(2)成型设备;(3)包装设备。
2.压片糖果:(3)混合搅拌设备;(2)压片成型设备;(3)包装设备。
3.其他糖果(除胶基糖果和压片糖果以外):(1)化糖设备;(2)熬煮设备;(3)冷却设备;(4)充气设备(充气糖果必备);(5)成型设备;(6)包装设备(异型产品除外)。
四、产品相关标准GB 9678.1-2003《糖果卫生标准》;GB 17399-2003《胶基糖卫生标准》;SB 10018-2001《硬质糖果》;SB 10019-2001《硬质夹心糖果》;SB 10020-2001《乳脂糖果》;SB 10021-2001《凝胶糖果》;SB 10022-2001《抛光糖果》;SB 10023-2001《胶基糖果》;SB 10104-2001《充气糖果》;SB 10347-2001《压片糖果》;有效的糖果地方标准;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企业生产糖果所用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如使用的原辅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六、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一)天平(0.1g);(二)分析天平(0.1mg);(三)真空烘箱;(四)滴定装置;(五)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六)杀菌锅;(七)微生物培养箱;(八)干燥箱。
七、检验项目糖果的发证检验、监督检验和出厂检验按表中列出的检验项目进行。
出厂检验项目中注有“*”标记的,企业应当每年检验2次。
糖果产品质量检验项目表注:1.致病菌指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标签要求:单件包装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还应注明产品的类型。
配料中原果汁含量低于2.5%的产品,不得标为果汁XX糖果;含水果固形物的产品可标为水果XX糖果。
八、抽样方法发证检验抽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根据企业所申请产品品种,随机抽取1种主导产品进行发证检验,如有乳脂糖果产品,需增加抽取该类产品。
在企业的成品库内随机抽取发证检验样品。
所抽样品须为同一批次保质期内的产品,抽样基数不少于50kg,随机抽取2kg(不少于30个最小包装),样品分成2份,每份样品为1kg, 1份检验,1份备查。
样品确认无误后,由核查组抽样人员与被抽查单位在抽样单上签字、盖章,当场封存样品,并加贴封条。
封条上应有抽样人员签名、抽样单位盖章及抽样日期。
抽样单上应注明产品类型。
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包括以可可液块、可可粉、可可脂、类可可脂、代可可脂、白砂糖、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糖、乳、可可脂(代可可脂)、可可液块或可可粉→混合→精磨→精炼→保温贮存→调温→浇模→包装→成品各种类型糖果心→涂层→包装→巧克力制品(二)关键控制环节。
1.精磨过程,控制物料颗粒度。
2.精炼时间、温度的控制,调温温度的控制。
3.成品包装控制。
4.巧克力制品中巧克力的含量。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产品品质变化,表面花白。
巧克力泛白的原因有两种,由脂肪引起和由砂糖引起的花白。
2.口感粗糙或粘稠。
巧克力最终细度决定于精磨过程的结果,物料过大或大粒的比例过多,口感粗糙;但质点过小或小粒的比例过多,使人感到糊口。
3.油脂氧化酸败(果仁巧克力)。
果仁巧克力较容易因油脂氧化而变味。
4.贮藏中生虫、霉变。
包装不严和储存条件不当,果仁等巧克力制品原料不新鲜,造成产品变质,无法食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巧克力及制品生产企业除必须具备必备的生产环境外,还应当有与企业生产相适应的原辅料库、生产车间、成品库和检验室。
巧克力生产车间、包装车间温湿度必须符合工艺的要求。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化油(化酱)设备;2.精磨设备;3.精炼设备(纯可可脂巧克力);4.保温贮存设备;5.调温设备(纯可可脂巧克力);6.成型设备(或涂层设备);7.冷却设备;8.包装设备(异型产品除外)。
单纯巧克力制品生产企业不需具备精磨设备、精炼设备、调温设备。
四、产品相关标准GB 9678.2-2003《巧克力卫生标准》;GB/T 19343-2003《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SB/T 10024-1992《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现行有效的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地方标准;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
五、原辅材料的有关要求企业生产巧克力及其制品所用的原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
如使用的原材料为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必须选用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
六、必备的出厂检验设备(一)天平(0.1g);(二)刮板细度计或微米千分尺;(三)分析天平(0.1mg);(四)真空烘箱。
七、检验项目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的发证检验、监督检验和企业出厂检验按表中列出的相应检验项目进行。
出厂检验项目中注有“*”标记的,企业应当每年检验2次。
巧克力及制品产品质量检验项目表注:1.带☆项目的标准值按企业原始配料计算确定,审查时查看配料记录并在抽样单上注明。
2.致病菌指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标签要求:预包装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的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
如执行标准为GB/T 19343-2003,并在标签上标注了标准代号和顺序号,应按标准要求标示巧克力的类型。
使用甜味剂代替白砂糖制成的巧克力,应在产品名称中加以说明,如“甜蜜素巧克力”。
八、抽样方法发证检验抽样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
根据企业所申请取证产品品种,在企业的成品库内随机抽取1种主导产品进行发证检验。
所抽样品须为同一批次保质期内的产品,抽样基数不少于50kg。
随机抽取2kg(不少于30个最小包装),样品分成2份,每份样品为1kg, 1份检验,1份备用。
样品确认无误后,由核查组抽样人员与被抽查单位在抽样单上签字、盖章,当场封存样品,并加贴封条,封条上应有抽样人员签名、抽样单位盖章及抽样日期。
抽样单上应注明产品类型。
附件2: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
果味茶、保健茶以及各种代用茶不在发证范围。
茶叶的申证单元为1个。
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产品品种,即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袋泡茶、紧压茶中的1类或几类;茶叶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
茶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
其产品类别编号:1401。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杀青揉捻干燥绿茶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红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乌龙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黄茶萎凋干燥白茶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制坯窨花复火提花花茶拼切匀堆包装袋泡茶筛切拼堆(渥堆)蒸压成型干燥紧压茶精制加工:毛茶筛分风选拣梗干燥分装加工:原料拼配匀堆包装(二)容易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
1.鲜叶、鲜花等原料因被有害有毒物质污染,造成茶叶产品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2.茶叶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和茶叶品质。
3.茶叶在加工、运输、储藏的过程中,易受设备、用具、场所和人员行为的污染,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质量。
(三)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的验收和处理、生产工艺、产品仓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1.生产场所应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
2.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
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
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