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A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 (2)
【教育学习文章】第4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3课时)一、考点整合:(一)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原理P28-30、内容:(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P28-29(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P30(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30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3、物质的含义P29:哲学上的物质是例1、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例2、(03年全国)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XX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例3、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①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③它是世界的本质④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P3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高二政治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一、明确考点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5、规律的概念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考情分析
本课主要涉及了唯物论(每年高考的重点)的部分知识点如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
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如08、XX 年海南卷20题考了世界物质统一性;江苏卷XX年28题、XX年31题考了物质运动的规律;XX年广东卷23题、江苏卷26题考了运动的概念。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含义:不依赖于,并能为所反映的。
(2)唯一特性:
2、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世界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本质上是客观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2)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3)运动的特性:的、的和的。
高三探究世界本质教案

高三《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教案盐城市第八中学王海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哲学的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五、【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2-3本课高考知识点展示1、世界的物质性学生知识回顾:如何理解物质的概念?幻灯片4【教师归纳】(板书)辨别: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幻灯片5【分组交流讨论】: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教师归纳】幻灯片6显示知识点(板书)幻灯片7---10显示同步练习(过渡)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的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学生回答(略)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知识回顾】: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时什么关系?幻灯片11显示幻灯片12--13【自主学习】指出两种错误倾向的实质【分组探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区别【小结归纳】幻灯片14【知识回顾】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议一议】“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4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运动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识记和理解规律的概念,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方法论意义二、能力目标能辨析实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教与学】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易经》这句话的理解。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探究二】①指出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请举例说明“离开物质的运动”的例子。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探究三】采用辩论法,正方观点是“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反方观点是“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事物”,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得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结论。
【思考】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和(2)静止的含义。
(3)静止是、和(4)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探究四】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欧布里德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思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是什么?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对“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出课题。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3.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你是怎样理解荀子这句话的?【探究二】①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后请学生总结“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的原因。
②请学生回答焦耳成功带来的启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目题(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必修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案教案

度与价值
观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 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 律办事
教学重点和难
占
八、、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4、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
预习完成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6、 所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
联系。
7、 规律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规律是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
有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而不能。
9、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
利用规律,
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6、“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3、静止的含义
4、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二、运动是有 规律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认识什么是规
律?
材料说明了什
么?
规律:
材料说明了:
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着名 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 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必修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案教案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和。
3、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的承担者。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
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4、静止是运动的一种。静止是、和。
5、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不
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6、所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联系。
7、规律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规律是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
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而不能。
9、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
改造,造福于人类。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认识什么是规律?
材料说明了什么?
规律:
材料说明了:
知 识 测 评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 完成第四课检测题 业布置 预习内 容布置 认真阅读课本 35--37 内容。
话中,温总理引用了恩格斯的话与大家共勉: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因此我们每走
一步都要记住: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 都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 (1)为什么说自然界要对人类进行报复? (2)人应怎样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维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 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规律, 如何利用规律 为生活服务。
规律的客观性
提炼的课题
物质的含义
教学手段运用 PPT 教学资源选择 教 学 过 程
一、展示考点 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理解哲学的运动的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5、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6、 “揠苗助长” ,事与愿违; “庖丁解牛” ,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 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二、探究题
温家宝总理在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典礼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
4、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
恶远也辍广。 ”荀子这些话说明 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 “鸿雁出塞北,举翅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表明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D、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
石泉中学复习课教案
科目: 政治 教师: 授课时间: 第周 星期年月日
单元(章节)课题 本节课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知识与技能: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
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理解物质、 运动是有规律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易错易混区别、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正确认 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二、梳理知识体系
三、区别易混易错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静止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物质与运动可以分割开来。
4、运动是绝对的,因此不存在静止。 5、规律是客观的,因此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6、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人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 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 2、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 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 3、从哲学上看, “守株待兔”寓言中的农夫的错误在于 ①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 ②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③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④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