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品源自中考试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分析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高中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共84页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2、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中的一部分。
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所反映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和的统一。
生产力是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的经济关系......。
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三)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总之,自然界是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二)易错易混知识点拨(判断观点正误且简要说明理由)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事物显著的变化。
()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说课稿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说课稿
主备人:耿秀玲
一、课标要求,内容解读:
二、考点梳理,详细具体
三、考题回顾,把握考向
四、知识整合,核心主干(三个含义、三个关系、一个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探究世界的本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特点;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和过程
361度教学模式
1、课前自习布置好学习具体任务:
内容及详细知识点;自主检测题;学生课前板书考点;知识点梳理及体系
2、课堂展示,明确考向;在学生梳理的知识点基础上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区分易错易混点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规律与规律的现象)
3、典型例题分析《步步高》P211--215典例
4、课堂小结:(三个含义、三个关系、一个原理)
5、当堂巩固与检测(5分钟)。
哲学第四课1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运动认识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4、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什么是运动?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静止?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梳理教材,准确、系统把握)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任何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③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 生 产 方 式
生 产 力 ( 客 观 劳动资料 的 物 质 力 量 )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客观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互 关 系 的经济关系) 相 产品的分配关系 都 是 物 质 关 系 , 具 有 物 质 性
2017版高三一轮政治教学实用课件
第10页
返回目录
结束放映
2.进行一种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区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有生有灭
别 存在状 态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联系 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
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
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注意: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视野拓展
客观存在 ≠ 客观实在
物
质
物质具体形态 除了共性(客观实 在性)之外,还具 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共性:唯一特 区 性(客观实在 性) 别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握,不可片面化,否则会犯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错误。高考对这一 联问题的考查往往通过提供具体情景,要求考生仔细辨析。如: “客观存在”包含“客观实 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 ( 1) 2008年广东单科卷以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为背景材 在”和精神、意识现象。 系 抽象 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 料对物质概念进行考查,其辩题“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 观实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仅仅一字之差,对考生的心理素质是 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 存在” , “客观存在”不 很大的考验。 现。 一定是“客观实在” 。 关系。 (2)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转化,2011年江苏单科卷中“万事万物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的转化。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主备教师:穆立娜一、学习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
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3、规律以及规律与人的关系三、学习问题诊断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四、学习过程(一)世界的物质性问题1、阅读课本28页探究框体及正文,分析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问题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科学内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问题3、阅读课本30页探究框体及正文,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
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典型例题1、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D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解析: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
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
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问题1、课本31页“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
”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探究提示】大自然是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永恒运动的。
问题2、阅读课本31页正文以及探究框体回答(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什么?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那么运动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课堂探究】两则故事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1、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2、我国古代刻舟求剑的寓言慧能和尚承认运动,但否认是物质的运动,而说是心感觉动就动,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楚国人虽然承认船、水、剑的客观存在,但却否认了运动,这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最终他的求剑之举只能落空。
典型例题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B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解析: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
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典型例题2、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此回答2-3题。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C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3.“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B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问题3、阅读教材第32第一个页探究及正文回答:( 1 )①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没有②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相对稳定)如:张三仍是张三,不会因为过了明天就变成李四了;水在0度-100度之间,它仍是液态的性质。
②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比如我们坐在教室里,我们身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而言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坐在火车里,相对于车厢而言是静止的,但其实火车是在运动的,它带动车上的人也在运动。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课堂探究】课本P32页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只承认运动而反对静止,最终将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问题4、认识规律,阅读教材第33-34页探究及正文回答:1、规律定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主观想象非现象非偶然非变动注意:"规律"和"规则"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
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
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受到惩罚。
强调:只能说人们发现了规律,而不能说人们发明了规律、改造了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也是普遍的,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请你结合实例予以说明。
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典型例题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永恒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解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遵循各自的特殊规律。
因而,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故选择A。
典型例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
这说明( B ) A.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C.一切物质都是“为我之物”D.人们掌握科学就能改变规律的客观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
题干说明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选B。
A、C、D说法均错误。
答案B当堂检测1、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
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
这表明( C )。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自然界是物质的④人类社会是物质的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表明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神创论的观点的荒谬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故应选①②③,材料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故不选④。
答案C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这一观点是( B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解析:毕尔生承认了事物是运动的,但却认为运动的承担者是某种概念,这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应选B。
3、(2012·绍兴模拟)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