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知识探究2
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性
材料一 台风、地震、寒流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人们 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人类不希望自然灾害的到来,但自然灾害还是说来就 来。 材料二 劳动创造人的示意图
(1)分析材料一中“自然灾害还是说来就来”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劳动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说,劳动集中 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你认可这一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 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运行规律,所以 人类虽然不希望自然灾害的到来,但“自然灾害还是说来就来”。 (2)不认可。劳动的确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但是,它不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 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 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典型例题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 “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不是整体和 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此A项说法错误;B项把自然科 学的“物质”与哲学的物质混淆在一起,故排除;C项缩小了物质的适用范围,也是 错误的;D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知识梳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 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一的 中的一部分。 物质世界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 ,并能为人的 所反映的 。 3.物质的特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客观实在 意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高考政治总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2016 年 9 月 4 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 国杭州开幕。此次峰会正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巴黎 协定》达成后的落实元年,作为首次举办 G20 峰会的轮值主 席国,中国释放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诸 多积极信号。如:中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的 排放,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人类,中国为引领全球气候变化 作出了表率。
③注意方法,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避免刺激,因为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3.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答案:D
[再记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 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 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先理解] 1.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
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慧能的观点体现的
哲理相似的是 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②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答案:C
B.②③
C.①③
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改变规律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表明坚持了唯物主义正确方向, 与 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坚持了可知论; 物质是“客观实在”则既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又表明物质 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特别提醒]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与具体
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客 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 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世界物质 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应从两个方面思考,首
先是由于自然对人的意义: 自然是客观的, 因此, 人应当服从自然。 其次, 人的行为总是受价值观的支配, 人之所以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因为和谐相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紧要,和谐相处才有人、人 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答本题时应坚持两点论; 既要从正面论证, 又要从反面说明,既要从理论上阐述,又要从实践上证明。
[学法指导] 准确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 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
3.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011· 江苏卷· T24A)( √)
二、选择题常考点
命题点一
[典例 1]
物质概念
(2010· 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
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神和意识现象
[易错警示] 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点拨]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2)人们可以发挥创意,改变具体的物质形态,创造出许多自然界 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3)人们所改变的只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物质。题中的观点混 淆了这两个概念。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不 受人类意识的影响。( ) (3)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劳动。( ) 提示 (1)× (2)× (3)×
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概念
【背景材料】 《圣经·旧约》上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 了空气和水,直到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第七天就 被定为了休息日。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有“女娲补天”“盘古开天 地”的故事。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世界到底是怎么来 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框的学习,将为你解开这些问 题的谜底。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学习目标 了解物质的含义。 结合当前自然界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理解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重点+难点] 运用具体事例,理解并归纳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
志为转移、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
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不需人
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
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 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②④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 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答案] B
高二政治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习重点】物质的含义【学习难点】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如何体现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有何关系?(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如何体现?2.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如何体现?(三)总结:世界是_____ 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判断对错(1)物质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2)人类社会由有意识的人构成,所以人类社会必然决定于人的意识。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5)他人的思想对于我来说是客观实在的。
()(注意: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高二政治第 1 页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6.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
)探究二:全面分析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三、精讲释疑:1.物质的含义 2.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四、当堂达标:1.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②基本路线③生产关系④思想观念⑤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2.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 (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2019_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物 质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③ 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在类本社质会上是是物一质个世④界客长观期发展的的物产质物体,系
【知识点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 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动是有规律的
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 的神创说。但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不断地对神创说进行批 驳。科学每发展一步,宗教神学就失去一块阵地,唯物主义的 正确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证明。现在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 类的起源问题,人们已经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知识点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 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 类社会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原理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 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 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物质性。
思考:(1)请你至少举出四个历史上曾对神创说进行批驳的 中外著名学者。
(2)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问题,科学是怎么回 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 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Ⅲ.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一:物质概念情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往往仅限于肉眼能观察到的一些具体的物质。
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阿那克西美尼主张气是万物的始基。
恩培多克勒则认为水、气、火、土四种物质是万物的本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肉眼看不到的构成物质的更小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夸克等。
人类生存的世界有许多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物质。
过去,人们只知道物质有三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
随着科学发展,科学家确认了物质的第四态和第五态,即“等离子体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随后,物质的第六态,即“费米子凝聚态”也被确认,“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当今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问题探究:(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上有何局限? 提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具体的物质形态归结为物质概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归结为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这两种派别都将具体的物质形态理解为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有片面性。
(2)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以及肉眼看不到的第四态、第五态和第六态等物质形态有什么共同特点?提示: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能否感觉到,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共同特点是客观实在性。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续表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不是一回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①内涵不同。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是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具有真实性。
②外延不同。
客观实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客观物质世界。
客观存在的外延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而且包括意识现象,不仅指向客观世界,而且指向主观世界。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4.物质概念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1)物质概念的两个方面①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回答了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②物质的可知性。
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能被人们感觉、认识,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2)这两个方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容的回答,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又坚持了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1.根据新的研究发现,暗能量是宇宙还在加速膨胀的“罪魁祸首”,科学家们估计宇宙中有高达72%的此类物质,科学家还发现宇宙中存在有24%的暗物质和4%的“正常”物质。
这里的物质是( )①指万事万物共有的基本属性 ②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③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能被人类所认识的物质的具体形态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②③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1)材料中的“物质”是哲学上的物质还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2)万事万物共有的基本属性是指什么?(3)哲学上的物质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吗?提示:(1)物质的具体形态。
(2)客观实在性。
(3)不是,是指具体物质的共性。
[答案] B探究活动二:世界的物质性情景:NASA“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科学家宣布火星上存在早期生命所必备的一些有机化学物质,“好奇”号发现了氯苯、二氯乙烷、二氯丙烷等物质,开启了探索火星生命的大门。
同时,科学家也证实火星上存在甲烷,火星甲烷释放源暗示火星上可能存在释放甲烷的微生物。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
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又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
问题探究:(1)“好奇”号火星车的这一发现印证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人类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1.三个角度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人的意识产生后,自然界也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3)人的意识在内容上也来自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世界物质性原理: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根据客观实际,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3)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2.有一个美国高官说,“当今世界,没有美国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
”为了证明“美国人领导世界”的才能,他们摧毁了“支持恐怖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把“不听话”的萨达姆政权推翻,主导了中东和平进程,现在又干涉朝鲜与伊朗核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得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和目的决定的”。
这种观点( )A.是不可知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B.否定了社会的客观性C.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D.是一种唯心主义自然观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1)材料中的观点是不可知论吗?什么是不可知论?(2)材料观点是自然观还是社会历史观?(3)材料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提示:(1)不是。
不可知论是认为人类没有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社会历史观。
(3)否定。
[答案] B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下列各选项都是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有形或无形的东西B.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C.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微粒构成的D.桌子、凳子、山、水……具有具体形态的东西都是物质答案 B解析根据物质概念可知,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B项符合题意。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有本质区别,A、C、D三项均错误。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答案 A解析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颠倒了二者的关系;C、D两项说的都是区别不是联系,不选。
3.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甚至出现以后,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个事实说明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的属性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答案 D解析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A项错误,D项正确;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既包括有形物体,也包括无形物体,B、C两项均错误。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
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达尔文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揭示了生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人类的产生也不是上帝创造的,①③正确;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选择说,故②说法错误;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恩格斯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④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