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看)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从存在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从发展看)【知识理解】1、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正确理解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物质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感觉、思维、认识,而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4)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说法都是正确的: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世界统一于物质4)世界是物质的5)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判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提示:错误。

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不同。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4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想让我们明白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不得回避的问题。

对此,本课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因此本框分两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个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目标分析】一、基本知识: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什么关系。

【教学方式】创设情景,问题导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应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准备】搜索材料,主要是关于地球起源与演变的探索。

【教学结构】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教学】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

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课堂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关键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目题(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如何理解物质概念?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什么关系?(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北京高考)人们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辨析:自然界具有客观物质性,认识、改造自然需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节律,认为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对自然界客观性的否定。

2.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物质现象。

(×)辨析:判断某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不是以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为依据,而是根据物质的含义来判断。

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象就是物质现象,如生产关系、电场、磁场等都是物质现象。

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

(×)辨析: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既说明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又说明物质具有可知性。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础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含义(2)明确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人能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识为转移(1)人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只是改变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由一种物质的东西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

(2)人在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时,必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必须利用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人们不能凭空或者随心所欲地制造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

必修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案教案

必修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案教案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反对否认运动的不变论,也 要反对否认静止的诡辩论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 律办事
教学重点和难

八、、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4、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
预习完成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内容:
6、 所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的
联系。
7、 规律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规律是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
有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而不能。
9、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
利用规律,
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6、“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3、静止的含义
4、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二、运动是有 规律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多媒体展示材料
认识什么是规
律?
材料说明了什
么?
规律:
材料说明了:
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着名 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 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必修4第七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与课件【课标再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2)联系的多样性(3)系统优化的方法(4)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3)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高中政治必修42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42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案

2.4《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案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哲学中物质的概念2.哲学里运动的概念3.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4.掌握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重点、难点】1. 理解物质的概念2. 掌握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哲学还没树立用哲学的思维认识问题,所以教师要对课堂上的举例要是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及时从哲学的角度概括。

【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1.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二、基础知识感知: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1)物质是不依赖于,并能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这里的“客观存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考点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已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是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总之,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世界的真正就在于它的________。

【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考点3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2、过程与方法• 联系自然界中的事物并分析其客观性,从而认识自然界的物质性• 联系社会事例,分析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然界、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意识也依赖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据此,我们应该反对神创论,自觉坚持无神论思想。

二、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批驳上帝创世说的荒谬性三、教学难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探究活动1】课本第28页●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客观实际的。

2、什么是物质?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 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上所讲的物质、物质的结构、物质的属性,都是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一些具体论断,其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这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囊括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探究活动2】课本第29页●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探究活动3】课本第30页●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四、教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