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题及答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至20个物种的功能和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A.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2.“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对恩格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概念就是各种物的总和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③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④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有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4.关于运动的说法有“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依次属于()A.辩证法、二元论、客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辩证法、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法、相对主义、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法、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主要体现了()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一事例中,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 )①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②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四部分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后训练与检测(含解析)

2.4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最近,美国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它与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重量是地球的17倍,距离地球约560光年,围绕着一颗名为“Kepler-10”的古老恒星转动。
这表明()①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④“超级地球”与我们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超级地球”与地球一样由岩石构成,表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符合题意;天文学家发现“超级地球”,表明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③符合题意;①说法与题意不符;④说法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答案:C2.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下列与这句诗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解析:“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意思是在船上看天际之云,觉得满天云彩一动不动,其实云彩与人同在运动,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蕴含的哲理与之相同;A、B表明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D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3.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这是该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的第三次修订。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过程体现了()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④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进行了三次修订,表明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也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③说法错误;静止是有条件的,④说法错误。
第0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解析版)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浙江·模拟预测)杭州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知识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①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③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④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④: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中涉及的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
这表明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①④正确。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的说法错误,故②错误。
③:意识内容的多样性带来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反映的主动创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的说法错误,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二模)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如今,中国高铁飞驰领先世界,公路纵横遍布城乡,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
材料表明( )①正确的理念总是先于社会变革而出现②战略性谋划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正确的意识对实现改造世界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①:正确的理念可能先于社会变革出现,也可能后于社会变革出现,①说法错误。
②:意识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②说法错误。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单选题1.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
一201路最美寄语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
但从哲学角度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2.40多年的实践证明,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必须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一论断的依据是①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只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③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革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9年我们将迎来澳门回归20周年。
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澳门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
这体现的哲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D.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过程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④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②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③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④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选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3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精练(含答案)

第三十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古诗所蕴涵的哲理主要有()。
A.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B.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3..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4.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④观点错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发展观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答案】A5.生物进化论指出,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
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发展到高级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
这说明()。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②自然界是本来就存在的物质世界③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④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并没有体现人类社会是如何向前发展的,故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A。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

探究世界的本质(附答案)单项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 ( C ) A.从自然界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B.从社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C、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菸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C )A、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宏观和微观物质的位移C、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D.事物多少的变化3.运动之所以离不开物质,是因为 ( C )A.物质是运动的动力 B、物质在运动中存在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物质是运动的根本属性4.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 ( A ) A.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B.永恒的、有条件的、相对的C、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D.暂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5.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
这表明了 ( D )A.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B.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D.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据北回答6-7题。
6、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A )A.肯定了物质的运动 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夸大了物质的绝对运动7.克拉底鲁的观点 ( B )A.正确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8.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这说明 ( C )A.运动都是客观事物的运动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句话说明了( D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10.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B )A.它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B.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它不能被人的感觉直接感知 D.它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11.生命在于运动,但一味蛮干也会损害健康,这表明 ( A )A、规律制约着人的活动B、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存在不利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12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已神秘地消失了。
(完整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题(一)含答案

C.②④
D.①②
A.运动
B.客观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规律性
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2. 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
18.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观点
第1页共3页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13.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两寓言反映同一哲理是
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客观实在
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4.有人认为:“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
A.运动是相对的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静止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变害为利。”这个观点
12.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探究世界的本质1.(2023·浙江·高考真题)《尔雅》是由汉初学者编纂的一部术语词典,阐释了4300余个术语的内涵,涉及天文、地理、日常、社会、人事、学习和习俗等,依据其所释名物可以推求古代生活的风貌。
由此可知()①时代的进步推动术语研究发展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面貌④术语学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3·浙江·模拟预测)下图漫画《学蝉之驴》的哲学寓意是( )A.要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敢于有梦B.要敢于突破客观实际,大胆创新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3.(2023·河北·模拟预测)习近平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新的征程上,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必须认真梳理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材料启示我们()①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②从正确的经验出发,是传承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③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动力④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发展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ChatGPT,是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开发的一个对话AI模型,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写诗、写论文、写周报、写代码……无所不能。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使用后的感受是“好到吓人”,甚至断言,“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AI不远了”。
比尔·盖茨认为,在教育、医疗等方面,AI都将彰显其价值,但是,它可能会失控或走向错误的方向,这将引来大量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 探究世界的本质测试一、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 面的空格内。
每小题 2 分。
共计 2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选项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选项1.2006年 6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湖北省随州市的兰草生长面广量大,品种繁多,品 位较高, 被誉为继日本、 韩国之后的第三大兰草产地。
兰草资源虽然让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 的道路,可自身却面临巨大的危机。
“地毯式”的扫荡,掠夺性的无序滥采,使兰草资源遭 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个事实说明A .自然资源是多种多样的B .人类的破坏活动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观性C .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要牺牲自然D •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2. 2006年 7月 2日《深圳特区报》报道,由于在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 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
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 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 人类 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
这表明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B .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C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D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 2006 年 7 月 18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 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 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上述观点的哲学 依据是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B •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C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D .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4.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
这是因为B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D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6. 在高速运行的神舟六号轨道舱内,航天员聂海胜与费俊龙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 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这说明A •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 •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7. 2006 年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客观地说,有的领导干部也确实 把问题的症结认清了, 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理清了, 在认识的层面展现了应有的领导水平。
但 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规划了不等于实施了, 指出了不等于解决了。
求真了还要务实。
从唯 物论的角度看,材料中的“求真”是指A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 .看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A .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C .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A .运动离不开物质C .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8.哪里失去了求真务实,哪里必然丧失生机,遭遇厄运,受到惩罚。
这是因为A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B.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C.规律能够被人们把握和利用D.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9.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 。
其中的哲理是A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B .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10.2006 年7月18 日,成都市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组织人员在邛崃、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彭州等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随着增雨炮弹的升空,成都市区及周边都下起了中到大雨,终于给数日持续高温的成都带来了阵阵凉意。
这说明A •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D •人们可以把握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1.连日来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
为此成都周边的45 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 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
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
这表明A •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B.自然界是客观的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 .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1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变化的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二、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空格内。
每小题3 分。
共计15 分。
题号13 14 15 16 17答案13.200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沙尘暴的成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包括人为因素的作用: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式的利用、水资源滥用等。
沙尘暴的治理要因地制宜,根据生物气候带的特点,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
这启示我们A •只能认识自然,不能改造自然B •必须懂得自然界的物质性C.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 •应尊重自然规律14.2006年5 月26日人民网载文指出,中国农业目前依然是以小农经济的小生产为主体,小农经济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直接结合的经济制度,面对社会化大生产,有其脆弱性;而在社会变迁中,又有其稳固性。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相对滞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仍然是个薄弱环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逐步演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C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D .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5.地理学家对新疆哈密茫茫戈壁中奇特的、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的野外考察,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的神秘面纱。
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和始祖鸟化石, 地理学家推 断出这里曾经是一片森林。
此后又发现了大量的时间更为久远的珊瑚化石, 依据珊瑚的生活200米、水温在 18 摄氏度以上的热带浅海域中。
这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16. 2006 年 6 月,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疫苗研制和诊断技术研究取得突破。
三种新型禽 流感疫苗研制和一项禽流感诊断技术研究获得成功。
上述事实说明A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B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17. 世界旅游胜地敦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党河、疏勒河下游断流, 湿地萎缩,树林锐减,沙化面积平均每年增加近 2 万亩。
“沙进人退”趋势如不得到遏制, 敦煌有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楼兰古国,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也将不复存在。
上述材料说明A .规律是客观的B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D •规律和规则是有区别的三、简答题 (9 分)18. 2006 年 7月 17 日《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乡宋川村位于半干旱浅山区.长期以来,这里干旱少雨,条件严酷,群众吃水难、发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2003 年,这个村开始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此后宋川村以“母 亲水窖''项目为核心,发展庭院经济、果园“一室六配套”和养殖业, 2005 年底,这个村 人均纯收入从 2002 年的 960 元提高到 2200 元。
(1)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中的哲学道理。
(4 分) (2)分析宋川村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的正确性。
(5 分 )四、辨析题 (11 分。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19. 背景材料: 2006 年 7 月 17 日下午,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南部海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已 经造成至少 357 人丧生, 160多人失踪, 3. 5 万多人无家可归。
辨题: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习性判断,它应该是生活在水深不超过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 .科学家在不断地探究自然之谜 C •事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五、论述题(16 分)20.2006 年7月19 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过去,我们在发展问题上之所以出现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有时甚至违背规律,搞“一刀切''和“想当然” 。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对发展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运用不够以及违背规律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是为什么?(8 分)(2)说明不断提高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发展规律的本领的意义。
(8 分)训练与检测(三十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I.D 。
A 不合题意。
BC 观点不正确。
2.D 。
AB 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应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故C 排除,D 人选。
3.A 。
B 不是哲学依据。
CD 不符合题目要求。
4.B 。
材料强调的是物质在运动,并不是强调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故 A 不选。
事物存在着相对静止,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故CD 错误。
5.B。
成语的意思是物质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故弃A而选B。
C错在“惟一” 。
D是运动的含义,不合题意。
6.C。
AB 观点错误;D 不被材料说明。
7.A。
8.D。
ABC 观点虽正确,但不是原因。
9.A。
BD 观点错误。
C 不是哲学道理。
10.D 。
A 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 不合题意。
C 观点不正确。
II. B 。
A 是不可知论,CD 观点错误。
12.、B二、选择题H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3.BCD。
A 不符合实际,是消极态度。
14.CD。
A 与题意无关。
B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5.BD。
A 不是哲理。
C 观点不正确。
16.ACD 。
B 不符合题意。
17.ABC。
D 不为材料所说明。
三、简答题(9 分)18.(1)材料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分)(2)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