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必修4

天气预报显示,自2011年2月25 日夜间开始,受地面倒槽和冷空气影响, 山东省迎来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 程。为有效缓解严峻的旱情,山东各级 人工影响天气部门抓住难得的时机积极 开展增雨抗旱作业。25日夜间至27 日白天,山东开展了20年以来最大规 模的飞机、火箭、高炮联合人工增雨 (雪)作业,全省范围内降水明显,十 分有利于小麦返青。
劳动起决定性作用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
②本质:客观的物质体系
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 用.
③基本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物质 资料 生产 方式
劳动者 生 产 力 劳动对象
劳动工具
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物质关系
客观的 不能随 意选择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民 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竟宣称“茂盛 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 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无比的白菜重达500斤, 棉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 当时的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宣 传画:玉米长到月亮上,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 水稻亩产万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 色;棉花堆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笑哈 哈地遥指珠穆朗玛峰。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 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 完,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 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 洲。”
有静,静中有动。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成语:刻舟求剑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说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绝对静止论
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流”。
惠施: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探究世界的本质 PPT教学课件1 人教课标版

“客观实在” 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 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
2、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特殊性和普遍性的 关系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 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 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
不定项选择:
A D 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构建智慧树
•
20、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
•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P34教材
①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 界,造福于人类。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 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 为人类造福。
2、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特殊性和普遍性的 关系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 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 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
不定项选择:
A D 下列符合唯物辩证法运动观的(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C、一切皆变,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构建智慧树
•
20、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
•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P34教材
①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 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 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 界,造福于人类。
三峡工程 由于人类认识了水的流动规 律,人们就可以治理水患,兴修水库, 建造水渠,引水上山,变水害为水利, 为人类造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 (共129张PPT)

政治(R-GZ) -必修4
政治(R-GZ) -必修4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 1 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政治(R-GZ) -必修4
1.知识与技能 (1)能熟记哲学上物质的定义。 (2)能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能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能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对话,从超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结合各 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探究世界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2)通过收集有关生物、地理等材料,探究人类社会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政治(R-GZ) -必修4
政治(R-GZ) -必修4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① 中的一部 分。 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③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 的④ 。
政治(R-GZ) -必修4
二、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结果;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的构成来看,构 成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都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类思维的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 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政治(R-GZ) -必修4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 1 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政治(R-GZ) -必修4
1.知识与技能 (1)能熟记哲学上物质的定义。 (2)能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能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能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对话,从超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结合各 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探究世界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2)通过收集有关生物、地理等材料,探究人类社会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政治(R-GZ) -必修4
政治(R-GZ) -必修4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① 中的一部 分。 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③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 的④ 。
政治(R-GZ) -必修4
二、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结果;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的构成来看,构 成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都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类思维的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 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联系和规律。
科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实践
科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在技术发明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指导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数 据收集、分析和解释,形成科学结论。
科学方法论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科学方法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 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 、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 ,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世界观的分类
01
主观主义世界观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意识所
构成的。这种世界观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创造性,但可能忽视客观现实
科学方法论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 应用
科学方法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 策支持,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
元论,但可能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困境。
世界观的重要性
指导个体行为
世界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 判断和决策,决定了个体在面对 各种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影响社会发展
不同的世界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产生不同的影响。正确的世界 观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错误的世界观则可能导致社会
动荡和危机。
塑造个人品格
世界观也是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影响人们对道德和伦理 的认知和判断,决定了个体的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0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 质量和空间属性,能够被感知 和测量。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如固态、 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等,但 无论形态如何变化,物质的基 本属性保持不变。
科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实践
科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在技术发明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指导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数 据收集、分析和解释,形成科学结论。
科学方法论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科学方法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 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 、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 ,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世界观的分类
01
主观主义世界观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意识所
构成的。这种世界观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创造性,但可能忽视客观现实
科学方法论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 应用
科学方法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 策支持,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
元论,但可能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困境。
世界观的重要性
指导个体行为
世界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 判断和决策,决定了个体在面对 各种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影响社会发展
不同的世界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产生不同的影响。正确的世界 观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错误的世界观则可能导致社会
动荡和危机。
塑造个人品格
世界观也是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影响人们对道德和伦理 的认知和判断,决定了个体的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0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 质量和空间属性,能够被感知 和测量。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如固态、 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等,但 无论形态如何变化,物质的基 本属性保持不变。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件-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的本义、起源、产生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派别
★
1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系原理及方法论
考查意识的作用。
8、★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第 二
世界是 物质的
存在 方式
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 决定 意识
课 物质是 1.运动的概念、地位(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探 究
1.理解“四个概念”,即: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2.明确“五个原理”,即: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尊重+主观能动+两结合)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概念、唯一特性、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 1.考情分析:
其方法论
高频考点:左侧标记★知识
3、★意识的产生、本质、生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出现,频率较高;
理基础、内容和形式、特点 2.命题预测:结合科学探索(如空间站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政策转变
法论
(重大计划、法律制定实施等)考查物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规律与发挥
1、★哲学的本义、起源、产生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派别
★
1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系原理及方法论
考查意识的作用。
8、★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第 二
世界是 物质的
存在 方式
1.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 决定 意识
课 物质是 1.运动的概念、地位(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探 究
1.理解“四个概念”,即: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2.明确“五个原理”,即: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规律原理及方法论(尊重+主观能动+两结合)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物质概念、唯一特性、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 1.考情分析:
其方法论
高频考点:左侧标记★知识
3、★意识的产生、本质、生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出现,频率较高;
理基础、内容和形式、特点 2.命题预测:结合科学探索(如空间站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方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政策转变
法论
(重大计划、法律制定实施等)考查物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规律与发挥
高中思想政治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优秀课件

第四课 世界的物质性 结构图
世界是物质的
1、物质的定义〔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运动的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相对静止的含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世界观〕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X X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7.物质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性的反映。
✔
二、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开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开展史; ②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局部。
一、物质的概念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 是否成认它的存在,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性〞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共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 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如仁者心动〕P31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如刻舟求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8.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 错) [矫正]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能创造、 改变和消灭规律。 9.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错) [矫正] 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间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 系,故不是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自身不是规律。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 错) [矫正] 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不意味着能够把握规律,因为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重难点二 全面理解运动(5年0考) 1.运动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 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 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 不在运动。你坐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
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题中的观点( D )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否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③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认识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重难点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5年2考)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规律是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客观的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规律是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 普遍的 其固有的规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4《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 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 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 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但不同 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 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 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 化,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 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张三的一生
运动,一刻不停 的运动变化过程。
静止,相对静止, 几十年内他是张三, 不是李四,也不是 泥土、空气。
死亡,腐烂、分解、 化入空气泥土
核心考点突破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含义不同
记一记 背一背
(1)区别: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 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动高现考象进警行示钟,因】高此考考生对统需于哲要一培学。上养运自己动的概念获取的考信查息、往解往结读信合生息活的能中力具体。如的运: (1两)由种于错唯误物论观的点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紧
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
加只以联承想认。静(止2)否20认11运年浙动江-文综-以形海而水上盐度学的的动不态变平论衡考查对相对静止 的的只理前解提承,,认对溶绝入学对与生运析的出理动解过否能程认的力相统要对一求是很静高浓止度。稳-定-的相条件对,主绝义对、运动诡是辩相论对静止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 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核心考点突破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 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 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 为利,为人类造福。
张三的一生
运动,一刻不停 的运动变化过程。
静止,相对静止, 几十年内他是张三, 不是李四,也不是 泥土、空气。
死亡,腐烂、分解、 化入空气泥土
核心考点突破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含义不同
记一记 背一背
(1)区别: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 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动高现考象进警行示钟,因】高此考考生对统需于哲要一培学。上养运自己动的概念获取的考信查息、往解往结读信合生息活的能中力具体。如的运: (1两)由种于错唯误物论观的点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紧
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
加只以联承想认。静(止2)否20认11运年浙动江-文综-以形海而水上盐度学的的动不态变平论衡考查对相对静止 的的只理前解提承,,认对溶绝入学对与生运析的出理动解过否能程认的力相统要对一求是很静高浓止度。稳-定-的相条件对,主绝义对、运动诡是辩相论对静止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 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核心考点突破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 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 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 为利,为人类造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解读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 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 物质性 。 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_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 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 的唯心主义 ________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 点。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客观实在性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观实在。____________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________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生产方式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段论述说明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 ) 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物质
解析:关键词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可以 认识和利用规律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 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课 题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考点概览 意识的能动作用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 能动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 认识过程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 题
考点概览
考纲解读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它的物质性
探 哲学的物质概念 索 世 哲学的运动概念 界 与 追 物质运动的规律 求 真 理 物质决定意识
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 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区别: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 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 运动的特殊状态。
②运动是绝对的、 ________、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 无条件的 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诡辩论 。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________
6.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________ 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________ 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 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 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 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析: 本题考查相对静止的含义和特点。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故② 错误,排除②。 答案:C
【例3】 (2011年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题)在地震的短期预报 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地震的预防比预报更显重要。 许多国家选择了加强建筑设防这一防震减灾的现实路径。这一 做法体现的哲理是( ) A.转变思维能够改变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B.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就能改变规律 C.防震减灾措施是对自然界无规律运动的把握 D.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1】 (2011 年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题 ) 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不包括( )
A.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D.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注意本题为逆向选 择题,A、B、C都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构成要素,只 有D属于主观的内容,故D符合题意。
答案:D
【例2】 (2012年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题)下列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静止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静 止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永恒的 ③事物在其发展 的一定时期与一定阶段上根本性质未变 ④事物相对于某一参 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A 夸大了思维 的作用,是错误的,B中“改造规律”的说法错误,C中“自然 界无规律运动”是错误的。 答案:D
单项选择题 1.近日,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浙江高速、广 西来宾、江西南昌也相继出现“天坑”。材料告诉我们( ) 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解析: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