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道中》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与义《中牟道中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中牟道中二首【注】
【宋】陈与义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注】宣和四年,陈与义为母服丧结束,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入京,途经中牟县而写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交代了时间和天气状况,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
B.这两首诗景中见情,拟人的运用赋予诗歌风趣幽默的特色,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C.诗人旧地重来,中牟县城残破的城郭一如往昔,宝塔迎送行人,诗人感觉亲切。
D.两首诗的描写各有侧重,但又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整体,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15.有人说,陈与义的诗歌体物兴怀并且有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4.A.“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诗人并不急于投宿。
首句写雨意,叙写气氛,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
15.①体物兴怀,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第一首诗歌通过描写“归云”“伴人行”,显出云对人的体贴,通过描写“浮屠”“管送迎”,显出“浮屠”对人的热情真诚,寄寓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
第二首诗歌通过描绘“招人”的杨柳,显出杨柳对人的亲昵,“近马”的蜻蜓给人以活泼之感,这些都寄寓作者行路途中惬意闲适之情。
②陶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易质朴,陈与义的这两首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诗人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不事雕琢,杨柳“不待媒”,蜻蜓“忽相猜”等词句通俗易懂,作者善于捕捉景物情态,涉笔成趣,风格清新淡远。
陈与义《襄邑道中》原文+赏析

陈与义《襄邑道中》原文+赏析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长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不知道。
④俱东:俱:一起指一起向东。
【翻译】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赏析】春末夏初时节,诗人从京城开封出发到襄邑去,乘船惠济河东行。
这天天气晴朗,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将满河春水照得红红的,连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红色了。
趁顺风,客船船帆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
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诗人这次远行,何等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呀!诗人静卧船舱,仰看蓝天白云。
咦,满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呢?转瞬之间诗人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白云正默默随我同行,和我一道向东飞去呢!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来是一道乘风前进的。
船舱的诗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
“卧看满天云珐劝,天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
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譬如,有人只顾欣赏自己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旁人的进步,如果读到这首诗,他大概会有一些感触吧?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写景要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
也就是说情要藏在景中,要写含有情的景。
陈与义的这首抒情诗就是采用这种手法。
进京待选的青年陈与义,此时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般的潇洒俊逸,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足以使诗人诗兴勃发,诗中的所有景物的描写,就围绕着这而展开。
前两句“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以表达愉悦的心情。
襄邑道中古诗带拼音版

襄邑道中古诗带拼音版
襄邑道中古诗带拼音版
xiāng yì dào zhōng
襄邑道中
chén yǔ yì
陈与义
fēi huā liǎng àn zhào chuán hóng , bǎi lǐ yú d ī bàn rì fēng 。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wò kàn mǎn tiān yún bù dòng , bù zhī yún yǔ w ǒ jù dōng 。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道中阅读答案
1.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2.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阅读参考答案:
1.(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2.(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表现了船行的
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襄邑道中古诗翻译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襄邑道中阅读答案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简析】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指出,写景要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
也就是说情要藏在景中,要写含有情的景。
陈与义的这首抒情诗就是采用这种手法。
进京待选的青年陈与义,此时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般的潇洒俊逸,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足以使诗人诗兴勃发,诗中的所有景物的描写,就围绕着这而展开。
前两句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和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以表达愉悦的心情。
首句在点化中有创新,崔护用桃花映衬少女,写的是静景,显得婀娜多姿;陈与义用飞花映衬自己,写的是动景,显得风流飘逸。
次句虽无李白的豪迈气势,却也不乏潇洒风度。
后两句写云。
李白曾用“卧松云”来写孟浩然“风流天下闻”。
白云和松风往往被用来衬托高士飘逸闲适的神情,陈与义以云不动的错觉来写自己与云俱东的动态,只取其飘逸。
而“俱东”则有干青云而直上九霄的气概,这样写云就和所要抒发的情水乳交融,达到“互藏其宅”的艺术效果。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①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②“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梅子、芭蕉、柳花②“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此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
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
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
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
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此诗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襄邑道中》陈与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襄邑道中》陈与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襄邑道中》是南宋诗人陈与义诗作之一,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
作品原文: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作品注释:1、襄邑:宋代县名,即今河南睢县,当时有汴河通东京(今河南开封)。
2、榆堤:即指汴河之堤,当时种满榆树。
3、不知:不知道。
俱东:俱:一起指一起向东。
作品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
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作品鉴赏: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
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
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
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
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
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
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
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
“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
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
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秋日行村路[宋]乐雷发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 “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译文:一群村童跑进了村子,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
田野里遍地是豆荚和姜芽,村子里的炊烟带来一阵阵煮肉的香味。
田里的稻子高高举起了稻花,不知它们的主人是谁呢。
看,那里有几只红蜻蜓在飞舞,草枝上竟然还有一只支淘气的绿螳螂。
字词赏析题的命题形式是: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解读要求: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
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③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④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示例一:“阔”字更好。
原因:①“阔”是空阔、开阔之意;②“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③“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④“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襄邑道中 南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襄邑道中南宋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新雷清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农家六言宋杨万里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
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
襄邑道中陈与义阅读答案

襄邑道中陈与义阅读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襄邑道中①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②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③
(注释)①这首诗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②榆堤:即指汴河之堤,当时种满榆树。
③俱东:指一起向东。
俱,一起。
【1】赏析“飞花两岸照船红”这句诗中“飞”字的妙处。
【2】“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趣?
【答案】
【1】“飞”字生动地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情景,表现了船行之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2】运用了静中见动(以静衬动)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因船、云都在动,诗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飞”字生动地描绘了船行之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2】本题主要考查对写作手法的赏析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两句诗运用了以静衬动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因船、云都在动,诗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道中
陈与义
雨子收还急,溪流直又斜。
迢迢傍山路,漠漠满林花。
破水双鸥影,掀泥百草芽。
川原有高下,随处着人家。
注: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初,陈与义离衡岳,去邵阳(今湖南宝庆)妻族周氏处,道中所作。
是年,陈与义年41岁,自靖康元年(1126年)避乱南奔已有五个年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雨子”二字新颖别致,描绘出春初雨点刚住又急剧落下的山中景象;路边曲折的溪水默默伴随行人,引人注目。
B. 颔联是宏观,是远景。
山边驿路,无穷无尽地向前伸展去。
桃李盛开,山村笼罩在一片春色中。
“迢迢”是远望情景,却能使人产生“长路悠悠,何处才是尽头”的惆怅不堪之情。
C. 颈联是微观,是近景。
雨后,一对对轻鸥掠水而过,泥土松软,草芽破土而出,表现出无限生机。
D. 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
高下起伏的河川、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描绘出一幅宁静、安谧的画卷。
16. 纪昀评此诗“夷犹有致”。
本诗在摄相取景、选声配色方面力避前代诗人山水行旅诗的惯常蹊径,它落笔淡远,寄兴深微。
请结合全诗对此特点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5. D“尾联继续描写眼前近景”说法错误。
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颔联中描写了“迢迢”的驿路,“漠漠”的花树,是远景;颈联中,描写了轻鸥掠水、草芽破土的景象,是近景;尾联中,诗人再次将视线放远,眺望远处高低起伏的“川原”和处处可见的人家,是远景,并不是“继续描写眼前近景”。
16. ①诗歌“落笔淡远”,缘于选取的意象,如“曲折的溪水、盛开的桃李、越冬的草芽、高下起伏的原野,处处可见的人家烟火”等,宁静淡雅,一派平和气象。
②时局动荡不安,诗人写此诗时,正避乱南奔,颠沛流离。
所以诗中和平宁静的景物描写,恰与客子流荡无归的际遇相对照。
③诗歌寓情于景,字面虽全是客观写景,却把忧危愁苦、急剧跳动的忧国之心寓于景中,含蓄深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