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的水势是指植物体内水分与纯水之间的差异,是植物水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定植物组织水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水分吸收与运输情况,进而探索植物的适应机制和生理生态学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探究植物水分状态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鲜嫩的植物叶片、离心管、注射器、测水势仪器(如压力室或压力台秤)等。

2. 实验步骤:a. 收集鲜嫩的植物叶片,并将其快速放入离心管中,避免水分流失。

b. 将离心管中的叶片放入注射器中,并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水分,使叶片完全浸没在水中。

c. 将注射器与测水势仪器连接,并记录初始读数。

d. 通过改变注射器的压力,使水分进入或退出植物叶片,记录每次读数。

e. 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获得了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

1. 植物组织水势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水分进入植物叶片,测水势仪器的读数逐渐增加,表示植物组织的水势值降低。

相反,当水分从植物叶片流失时,测水势仪器的读数减少,表示植物组织的水势值增加。

这说明植物组织的水势与水分的流动方向密切相关。

2. 影响植物组织水势的因素:植物组织的水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孔开闭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观察植物组织水势的变化情况。

例如,当提高环境温度时,植物组织的水势值通常会下降,因为高温会增加水分的蒸发速率。

而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植物组织的水势值也会下降,因为湿度低会导致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失加剧。

3. 植物的适应机制:植物通过调节水势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在干旱环境中,植物会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减少水分流失,从而提高植物组织的水势值。

此外,一些植物还会通过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质的合成来增加水分吸收,以维持植物组织的水势平衡。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目的:了解各种植物组织中的水势变化规律,学习测定水势的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植物体内水势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势可以影响水分的吸收和输送。

本实验采用“压延法”来测定不同植物组织(根、茎、叶)的水势大小。

实验步骤:1. 将需要测定水势的植物材料用钳子夹住,轻轻挥动,然后用手指指甲将其切断,割端要尽量平齐,不要碰到虫眼等杂质。

2. 将切口快速放入水中,利用吸水作用使水分上升,排除空气。

3. 将切口快速从水中取出,然后将其放到压延仪内,尽可能保持植物细胞的原有形态。

4. 向下轻压压延仪的拉杆,停留一段时间几秒钟,等到细胞的状况稳定后,读取示数,记录下此时的长度和标尺读数。

5. 再稍微压紧,停2~3秒左右,再读取示数,再记录下此时的长度和标尺读数。

6. 将杆恢复到原位,并将植物组织切口处擦干净。

7. 分别测定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

根据水势的特点,以水分势值为y轴,切口位移长度为x轴,绘制出水势变化的曲线。

实验结果:我们分别测定了菜花根、豌豆茎、玉米叶片的水势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植物组织他们的水势大小不同,玉米叶片水势最高,豌豆茎次之,而菜花根的水势最低。

这说明植物的吸收生长需要水分的支持,不同器官的水势不同。

实验结论:本实验内容重点在于掌握测水势的方法和水势的变化规律,同时还有机会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测定出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差异信息,说明不同的植物器官在吸水输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实验有效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了我们对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认识。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4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一、原理当植物组织与外液接触时,如果植物组织的水势低于外液的渗透势(溶质势),组织吸水、重量增大而使外液浓度变大;反之,则组织失水、重量减小而外液浓度变小;若两者相等,则水分交换保持动态平衡,组织重量及外液浓度保持不变。

根据组织重量或外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与植物组织相同水势的溶液浓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溶液的渗透势,即为植物组织的水势。

溶液渗透势的计算:Ψs = - iCRT ( 6 – 1 )式中:Ψs ——溶液的渗透势,以 MPa 为单位。

R ——气体常数,为 0.008314 MPa · L/ ( mol · K )。

T ——绝对温度,即 273 + t ℃。

C ——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以 mol/kg 为单位。

i ——为解离系数, CaCl 2 为 2.6 。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一)实验材料植物叶片或洋葱鳞茎。

(二)试剂1 .甲烯蓝粉末。

2 . CaCl 2 溶液:包括 0.10 、 0.15 、 0.20 、 0.25 、 0.30 、 0.35 、 0.40 、 0.45 mol/kg 8 种不同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

(三)仪器设备大试管 8 支 , 小试管 8 支,青霉素小瓶 8 支,移液管( 5mL ),毛细吸管 8 支,培养皿,打孔器,剪刀 l 把,镊子 1 把,解剖针 1 支。

三、实验步骤1. 编号贴标签取干燥洁净的大试管 8 支,小试管 8 支,青霉素小瓶 8 支,毛细吸管 8 支,编号贴标签,按序号排好。

2. 打取、浸泡叶片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 60 片,放在培养皿中,混合均匀。

用镊子分别把 5 ~ 8 个小圆片放到盛有 4 mL 不同质量摩尔浓度 CaCl 2 溶液的青霉素小瓶中,浸没叶片,盖紧瓶塞,放置 30 min ,并不断轻摇小瓶,以加速水分平衡(如温度低时可延长放置时间)。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组织的水势来研究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和调节机制。

实验原理:水势是植物中水分的浓度差异所致的物理性质,其大小通过测定植物组织与纯水之间的渗透压差和反渗透压差来确定。

渗透压是指浓度差异引起的水分向高浓度区域扩散的压力,反渗透压则是指纯溶液渗透进入植物组织时产生的水分向外扩散的压力。

植物的水势主要由渗透压和压力势两部分组成,而压力势又由浸渍压和板塞压组成。

实验材料:1.鲜嫩茄果或马铃薯块茎;2.切片刀和玻璃片;3.纯水;4.测水势的装置(例如渗透压计、压力室等)。

实验步骤:1. 将茄果或马铃薯块茎切成薄片(约0.2-0.5 mm厚),并用玻璃片将其夹持在一起。

2.在渗透压计的样品槽中加入足够的纯水,使其淹没住茄果或马铃薯薄片。

3.观察茄果或马铃薯薄片随时间的变化,记录下相应的读数。

4.根据渗透压计的原理,计算出植物组织中的渗透压差和反渗透压差,从而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

实验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茄果或马铃薯薄片会逐渐失去水分,呈现出萎缩的状态。

记录下的读数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绘制出一条曲线,从曲线的斜率和极限值可以计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大小。

实验讨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植物组织的水势值,进而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和调节机制。

植物组织的水势是由渗透压差、反渗透压差和压力势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渗透压差取决于植物组织中的溶质浓度和纯水之间的浓度差异,而反渗透压则是溶质渗透进入植物组织时产生的水分向外扩散的压力。

压力势则是由浸渍压和板塞压共同形成的,其大小受到植物细胞壁的性质和细胞内液体压力的影响。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茄果或马铃薯薄片的水势,研究了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动和调节机制。

通过观察薄片的萎缩情况并记录读数,得出了植物组织的水势大小。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组织的水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包括渗透压差、反渗透压差和压力势等。

这些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调节机制以及水分平衡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水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植物利用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通过细胞间隙的连续性,将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内。

植物水势是衡量植物体内水分状态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植物组织的水势,探究植物的水分调节机制。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植物:一种是具有肉质叶片的多肉植物,一种是叶片表面覆盖厚厚的毛发的植物,还有一种是常见的绿色叶片植物。

我们首先收集了这些植物的叶片样本,并将它们分别放入三个不同浓度的脱离酒精的甘油溶液中,以模拟不同的水势环境。

然后,我们使用压力室法测定了每个样本在不同水势条件下的水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三种植物在不同水势条件下的水势值。

结果显示,多肉植物在高浓度甘油溶液中的水势值最低,而具有毛发的植物在中等浓度甘油溶液中的水势值最低。

与此同时,绿色叶片植物在低浓度甘油溶液中的水势值最低。

这表明不同类型的植物对于水分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讨论:多肉植物具有肉质叶片,这种叶片结构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从而适应干旱环境。

因此,在高浓度甘油溶液中,水分向甘油溶液中扩散,导致植物体内的水势下降。

而具有毛发的植物则通过毛发覆盖叶片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减少水分蒸发。

所以,在中等浓度甘油溶液中,水势值最低。

绿色叶片植物则通过其叶片表面的气孔,实现水分的蒸腾作用,从而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势相对稳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不同类型植物在不同水势条件下的水势值存在差异的结论。

这表明植物对于水分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植物通过不同的生理机制来维持水分平衡。

研究植物水势对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望:虽然本次实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在实验设计和样本选择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涵盖更多类型的植物,以获得更全面的结论。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

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植物水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离不开水分的供应。

水势是衡量植物水分状态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植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水分潜力差异。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植物的水势,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调节机制。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苗、注射器、烧杯、酒精灯、滤纸、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a. 将小麦苗的根系剪断,保留茎叶部分。

b. 将小麦茎叶的断面迅速涂抹上凡士林,以防水分蒸发。

c. 在小麦茎叶上用酒精灯烧一个小孔,并迅速用注射器将茎汁吸取出来,避免空气进入。

d. 将注射器与烧杯相连,用电子天平称量其质量变化。

e. 将一张滤纸浸泡在烧杯中的水中,然后将其贴在小麦茎叶的断口上。

f. 观察滤纸的变化,记录时间和观察结果。

g.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在使用纯水进行实验时,小麦茎叶的质量逐渐增加,滤纸上的水分也逐渐向茎叶输送,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2. 在使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时,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小麦茎叶的质量增加速度减慢,滤纸上的水分输送也减少。

当蔗糖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小麦茎叶的质量开始减少,滤纸上的水分也逐渐减少。

3. 通过观察滤纸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滤纸上形成了明显的水印,这表明水分是通过小麦茎叶的导管系统向上运输的。

4. 实验结果表明,小麦茎叶内部的水势较高,而周围环境的水势较低,水分会沿着水势梯度从高到低进行运输。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是通过导管系统实现的。

导管系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主要负责水分的上升,韧皮部则负责水分的下降。

2. 植物体内的水势差异是水分运输的驱动力。

水势差异产生了水分从高水势到低水势的运动。

3. 蔗糖溶液的浓度对植物水势有一定的影响。

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会降低植物体内的水势,从而减缓水分的运输速度。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小麦茎叶的水势,揭示了植物体内水分运输和调节机制。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测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报告植物组织水势测定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植物组织的水势,了解植物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水分状况和水分调节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组织的水势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用来描述植物的水分状态。

水势的测定是通过测量植物组织与纯水之间的压力差来实现的。

当植物组织的水势为负值时,说明组织在吸水,而正值则表明组织有排水的趋势。

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取一盆植物,将其叶片切下并放入离心管中;准备一些试管和纯水。

2.测量植物组织的水势:将离心管放入测水袋中,并将测水袋连至一根透气玻璃管,然后将试管插入水槽中以保持温度恒定。

通过气压计记录水势值。

3.测量植物组织在不同条件下的水势:可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测量植物组织的水势,如在光照、温度变化或干旱条件等。

4.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测得的水势数值,并进行统计和比较,以检验不同条件对植物组织水势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首先,测量不同植物组织在水势上的差异。

由于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水分状况也会有差异。

比如,叶片的水势可能会更高,因为它们是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结构。

其次,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组织的水势变化。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减少蒸腾作用和调节根部的水分吸收来保持水势平衡。

因此,测量植物组织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对干旱的应对机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来研究植物的生长和适应性。

不同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从而改变植物的水分平衡。

综上所述,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在研究植物的水分状况和水分调节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行多方面的测定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和适应性。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实验一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姓名:蔡璐班级: n1101011 学号:n110101102一、实验原理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用小液滴法测得蔗糖溶液与植物组织中之间的等渗浓度,根据公式:ΨW(细胞水势) =Ψs = -iCRT求得溶液的水势,从而得知植物组织的水势。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女贞叶片(2) 实验器具:细滴管;试管及指形管;烧杯;镊子、剪刀;移液管;标签纸(3) 试剂:1 mol/L蔗糖溶液;甲烯蓝溶液三、实验步骤1.用短滴管吸1M蔗糖溶液取0.5ml、 1ml、 2ml、 3ml 、4ml 分别放入10ml 刻度试管中,加蒸馏水至10ml,盖上塞子上下倒转混匀,配成0.05M、0.1M、0.2M、0.3M、0.4M的糖液。

步骤2 步骤32.用移液管从浓度各试管中吸出1ml注入对应的指形管内,各管均加塞,并贴上标签。

3.将女贞叶片在叠在一起,沿中脉两边用钻孔器打取10片小圆片,分别放入小指形管内,放置20min(期间摇动2~3次)后,加甲烯蓝2滴摇匀。

4.用长滴管吸取着色溶液放入原相应的蔗糖溶液中,慢慢放出一滴蓝色溶液,在白色纸片上观察小液滴升降情况,并作记录。

四、实验结果1.记录小液流在试管内的移动方向2.按下列公式计算组织的水势:Ψ W (细胞水势) =Ψ s = -iCRT式中:Ψ s ——溶液的渗透势,以 MPa 为单位。

R ——气体常数,为0.008314 MPa·L/(mol·K )。

T ——绝对温度,即273 + t ℃, 单位为K。

C ——溶液的摩尔浓度,以 mol/L 为单位。

计算:T=273+25℃=298KC=0.1 mol/LΨ W (细胞水势) =Ψ s = -iCRT=-0.1*0.008314*298=-0.248 MPa五、问题与讨论问题:1.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时,为什么应强调所用试管、毛吸管应保持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植物水势的测定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植物组织中水分状况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及用于测定的方法和它们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
小液流法测定新鲜白萝卜的组织水势。

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当组织水势低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吸水,溶液变浓,比重增加,小液流下沉。

当组织水势高于溶液渗透势,组织失水,溶液变稀,比重下降,小液流上浮。

当组织水势等于溶液渗透势,组织与溶液达到水分进出动态平衡,溶液浓度和比重不变,小液流不动。

压力室法测定海桐叶片组织水势,植物叶片通过蒸腾作用产生蒸腾拉力。

导管中的水分由于内聚力的作用而形成连续的水柱。

因此,对于蒸腾着的植物,其导管中的水柱由于蒸腾拉力的作用,使水分连贯地向上运输。

当叶片或枝条被切断时,木质部中的液流由于张力解除迅速缩回木质部。

将叶片装入压力室钢筒,切口朝外,逐渐加压,直到导管中的液流恰好在切口处显露时,所施加的压力正好抵偿了完整植株导管中的原始负压。

三、主要仪器设备
小液流法:白萝卜、打孔器、10ml 离心管、小刀、镊子、注射器、1mol/L 蔗糖溶液、甲基橙 压力室法:压力室
装 订 线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小液流法:
1、用1mol/l的蔗糖溶液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10mL),用力混匀。

2、分别取4ml不同浓度的溶液到另一组相应的试管中。

每管加入厚度约为1mm的萝卜圆片,
加塞放置30min。

期间晃动(3-4次)。

3、用针蘸取少量甲基橙放入每支试管,混匀。

4、用注射器取少许黄色溶液,伸入对应浓度的蔗糖溶液中部,缓慢挤出一滴小液滴,观察小
液滴移动方向并记录。

Ψw(Mpa) = -iCRT = ×(273+toC) ×浓度
压力室法:
根据植物材料选取枝条(或叶片)型的压力室盖→将试样装入压力室盖的孔(或槽)中夹紧,压入压力室并顺时针旋转紧固。

打开钢瓶阀门,使控制阀朝向加压,缓慢打开测定阀,使加压速率达,仔细观察伸出压力室盖的植物样品,一发现木质部转湿润液体溢出,立即关闭测定阀,记录压力表读数。

组织Ψw(Mpa) = ×压力室压力表读数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小液流法测定结果:
其他两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根据公式计算得到萝卜组织液浓度
Ψw(Mpa) = -iCRT = ×(273+t℃) ×浓度
= ×(273+16 ) ×
=
萝卜组织液浓度约为L,水势约为
压力室法测定结果:
室温16℃,测出出水压力读数为13,水势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比较多组的实验结果发现,各组实验数据差别较大,经分析认为通过小液流法测量的水势误差较大。

2、经分析认为萝卜切片厚薄和总质量不同、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不同、萝卜片在溶液中的放置时间不同,均有可能造成小液流法实验数据的偏差。

3、通过小液流法测得的植物组织水势只是一个范围,如要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需要缩小梯度之间的浓度差,在L~ mol/L之间设多个测量点。

七、讨论、心得
1、因为小液流法的人为因素误差较大,所以萝卜切片须尽量使大小厚薄均匀,切好后尽快同时放
入到六个试管中,以减少人为误差。

2、由于萝卜和外界溶液渗透达到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将萝卜放入溶液后等待的时间不能过
短,否则会引起实验误差,将萝卜切成薄片也是为了加快渗透作用。

3、使用注射器向原荣业中加入黄色的渗透平衡溶液时,应缓慢加入少量即可,如加入太快,会黄
色溶液从针头向下喷出,会对液流运动方向的观察造成影响。

4、用压力室法测定植物的水势,可以直接从压力表上读出水势的数值,实验结果直观,但是也存
在一些缺点,判断水刚从切面渗出难度较大,同时该实验方法仪器要求较高,且测量值受到环境气压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