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模】海南省海口市2015届高考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年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I版)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绝密★启用前2015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全国卷2】文科综合 历史部分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考试时间:50分钟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题型注释)24.魏征的直谏,备受封建文人推崇,无论是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其“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尤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启示。
材料中魏征的直谏( )A .对保持唐代吏治的廉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B .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C .正直的大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 .与君权形成了分立对峙的局面 25.司马光《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
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宋代商品经济活跃 B.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 C.宋代人生活十分腐化 D.社会分化现象十分严重26.不仅仅在三元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有众多的中国民众为英军以及后来的英法联军服务,他们为这些“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
2015年高考真题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3. 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
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
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9.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
2015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2015·全国卷Ⅱ(历史)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高考二模】海南省海口市2015届高考调研测试(二)数学(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二)高考二模 数学(理科)试题第Ⅰ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 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本卷上作答无效). 1.已知集合{|02}A x R x =∈<≤,集合{|(1)(2)0}B x R x x =∈-+>,则()R A B =ð( )A .∅B .(2,)+∞C .(2,0)-D .(2,0]-2.设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201520151i z i =-在复平面中对应的点在(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命题“若0>>b a ,则ba 11<”的逆命题是真命题B .命题:p x R ∀∈,20x >,则0:p x R ⌝∃∈,020x <C .“11>>b a ,”是“1>ab ”成立的充分条件D .“b a >”是“22b a >”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已知a 、b 为平面向量,若+a b 与a 的夹角为3π,+a b 与b 的夹角为4π,则||||=a b ( ) ABCD5.现有六本书,其中两本相同,其余四本各不相同,分成三堆,每堆两本,则不同的分法的种数为( )A .9种B .12种C .15种D .18种 6.下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任意两个顶点间距离的最大值是( )A. B.C .4 D .5俯视图侧视图正视图7.执行如图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5n =,则输入整数p 的最大值是( )A .47B .48C .49D .50 8.已知函数()sin()f x x ωϕ=+的单调增区间为[,12k ππ-5]12k ππ+(k Z ∈),则函数()f x 在区间[0,]2π的取值 范围是( ) A.[1] B.1[,2- C.[ D .1[,1]2- 9. 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y f x =满足当0x >时,()ln f x x x =,则当0x <时,()f x '=( )A .ln()1x --+B .ln()1x -+C .ln()1x ---D .ln()1x --10.若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034120(1).x x y y a x ≥⎧⎪+-≤⎨⎪≥-⎩,若使得目标函数11y z x +=+有最小值的最优解为有无穷多个,则实数a 的值为( )A .13B .12C .2D .311.设()y f x ''=是()y f x '=的导数.某同学经过探究发现,任意一个三次函数3()f x ax =+2(0)bx cx d a ++≠都有对称中心00(,())x f x ,其中0x 满足0()0f x ''=。
海南海口市2015届高考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5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二)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来,不少学校加入反对“舌尖上浪费”的“光盘行动”。
早在战国时期,一思想流派就倡导“节俭”“节用”。
对该思想流派表述准确的是A.其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孟子B.“兼爱”就是“仁”的思想C.其在当时具有很大适用市场D.该派主张有较大时代张力2.《汉书·严韵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地方B.削弱相权C.选拔人才D.监察百官3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4.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的部门,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
唐朝前半期,由于缺乏该部门,节度使们有了太多的自由,最终酿成大祸。
”。
其中□□处应是A.兵部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5.右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
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6.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7.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
2015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Ⅱ卷试题及答案(历史解析)

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者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这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B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技术,因此产生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亲近西洋文化的人都鄙视,说明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是鄙视的。
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2015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2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全国Ⅱ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C】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C】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4.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B】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5.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6.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高考二模历史试题(二)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来,不少学校加入反对“舌尖上浪费”的“光盘行动”。
早在战国时期,一思想流派就倡导“节俭”“节用”。
对该思想流派表述准确的是A.其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孟子B.“兼爱”就是“仁”的思想C.其在当时具有很大适用市场D.该派主张有较大时代张力2.《汉书·严韵传》载:“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武帝采取以上举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地方B.削弱相权C.选拔人才D.监察百官3.下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表》,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4.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唐末还在筹备一个类似于□□的部门,主要是一个军事组织,可能是想利用它来控制将军们,正如宰相控制行政官那样。
唐朝前半期,由于缺乏该部门,节度使们有了太多的自由,最终酿成大祸。
”。
其中□□处应是A.兵部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5.右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
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B.拍卖到天价,定为民窑烧制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D.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6.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7.明朝地方志记载:“正(德)、嘉(靖)以前,仕之空囊而归者,闾里相慰劳,啧啧高之;……嘉(靖)、隆(庆)以后,仕之归也,不问人品,第问怀金多寡为重轻。
”该现象本质上说明A.“吏治之坏,根于士风”B.“治官化民,其要在上”C.“习俗移志,安久移质”D.“圣人治吏不治民”8.下列文学创作形式以适应市民阶层对文化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A.楚辞B.汉赋C.唐诗D.小说9.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
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
由此可见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B.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C.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D.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10.“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这段话主要体现A.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B.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主张C.宗教改革王权至上的思想D.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精神11.美国联邦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这一规定A.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B.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C.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D.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12.“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材料表明蒸汽时代到来A.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B.使初等教育得到逐步普及.C.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D.造成从事直接生产的男性减少1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
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14.有学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B.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逐渐弱化C.成为民国时军阀割据的诱因D.有效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15.清代中叶,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行规以及有关营业的重要事件,铭刻碑记,以资信守。
这反映出当时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16.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
”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
”这表明他们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步骤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D.批评戊戌变法措施过于激进17.历史学家统计了英国1700年到1959年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下面曲线图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A.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20世纪初期发展最为迅速B.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迅速C.城市化发展较为迅速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D.英国大量向海外移民导致了农村人口减少18.杰斐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
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是A.众议院议员的产生B.选民资格的确立C.大法官的终身制D.国家权力的运行19.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
由此可见马刺歇尔计划A.缓解了欧洲的燃眉之急B.其真实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D.为美国培养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20.“(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脱离现实没有能促进经济发展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C.引进资本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D.强调国家利益忽视民生改善21.《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说,“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
……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土地改革的进行B.三大改造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实施D.人民公社的建立22.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
1967年英国的申请又遭到法国否决。
法国拒绝英国的意图是A.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B.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C.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D.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23.学者常开起指出:“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对感情的表达与浪漫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传达的是‘我们’的情感。
而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情感极富个性化,是‘我’的情感。
”以下属于完美表达“我”的情感的音乐作品是A.《天鹅湖》B.《蓝色的多瑙河》C.《时代在改变》D.《围着时钟摇吧》24.一份文献中分析道:“过去国家对企业管得太多太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
”下列文献中最早可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A.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B.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5.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B.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C.多角度认识和观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6题—28题为必考题,每道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9题—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赣东地区就是我国出口茶叶的主产区。
清前期,茶叶输出主要溯赣江而上,翻越大庾岭(南岭山脉的一支)至广州出口海外(即大庾岭商道)。
晚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部分茶叶则转向鄱阳湖商道,即由鄱阳湖水道运往沿江的九江、南京、上海等口岸输往海外,由此形成了以九江为中心的水陆运输网络。
九江逐渐确立了茶叶加工、转运和出口基地的地位,中外茶行陆续在此设立茶厂、货栈,江西茶叶产量和输出量逐年增长。
各茶厂陆续召女工捡茶,“从业妇士不只年老贫苦者,衣服华丽、举止轻盈、温饱有余,却愿意出闺劳作的青年妇女,亦复不少,在社会上引起了关于妇道名节的辩论。
”——《晚清商道和社会变动述略》⑴结合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江西商道发生变化的原因。
(4分)⑵上述材料中商道变迁的影响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2分)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四)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五)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因此,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
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
(十一)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
——毛泽东《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1940年3月)材料二1.各方代表由各方自己推选,人数应按各方所代表的实际力量比例规定。
2.国事会议应于最近期间召开。
3.国事会议根据革命三民主义的原则,必须通过切合时要、挽救危机的施政纲领以彻底改变国民党所执行的错误政策。
4.在共同施政纲领的基础上,成立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以代替目前的一党专政的政府。
5.联合政府有权改组统帅部,成立联合统帅部。
6.联合政府成立后,立即准备于最短期间内召开真正人民普选的国民大会,以保证党政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