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

合集下载

EPCElectronicPro...

EPCElectronicPro...

Rfid基础数据RFID是什么?RFID的中文名称为「无线辨识系统(Radio Frequency Identif 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系统,由于他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送识别数据,一组射频识别系统由卷标与读取机组成。

卷标上装有电路,不需要电池。

由于读取机从一段距离外间歇发射能量给卷标时,卷标上的电路即可通电,与读取机交换讯息。

卷标基本上是在一块硅芯片上加装简单的天线,然后以玻璃或塑料组件封装而成,所以进行识别工作时不需人工介入,可以在油渍、高尘量的恶劣环境中运用。

短距离RFID可运用在工厂自动化、货品销售,长距离RFID可用在收费系统或车辆身分识别。

目前最为人熟知的RFID应用,就是宠物注射芯片,而许多知名饭店的门禁系统及保全系统亦已应用RFI D的技术。

RFID的系统架构RFID的系统架构可分为卷标、卡片阅读机与系统应用三大部分,分述如下:1.电子卷标(Tag):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

被动式Tag是接收读取器所传送的能量,转换成电子卷标内部电路操作电能,不需外加电池;可达到体积小、价格便宜、寿命长以及数字数据可移植性等优点。

2.卡片阅读机(Reader):利用高频电磁波传递能量与讯号,电子卷标的辨识速率每秒可达50个以上。

可以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与应用系统结合使用。

3.系统应用:RFID系统结合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防火墙等技术,提供全自动安全便利的实时监控系统功能。

相关整合应用包括航空行李监控、生产自动化管控、仓储管理、运输监控、保全管制以及医疗管理等。

-- 电源分类--1、主动式标签(Active Tag)主动式卷标又称为有源标签,内建电池,可利用自有电力在标签周围形成有效活动区,主动侦测周遭有无读取器发射的呼叫信号,并将自身的数据传送给读取器。

2、被动式标签(Passive Tag)被动式标签是由读取器发出射频来「唤醒」,标签在吸收读取器传来的电波后,转化为自身电力来送回信号,因此,被动卷标需要较强的射频信号,而且读取距离较近。

rfid标签产品标准

rfid标签产品标准

rfid标签产品标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标签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零售和军事等领域。

在RFID系统中,标签是一种被动的装置,其内部包含一个RFID芯片和一个天线。

RFID标签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与读写器进行通信,用来识别、跟踪物品或个体。

为确保RFID标签的互操作性和质量,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RFID标准。

一、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标准EPC标准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最广泛的RFID标准之一。

它是由电子产品代码联盟(EPCglobal)制定的,用于标识和管理产品的全球唯一标识符(GTIN)。

EPC标准定义了RFID标签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电子产品代码的分配规则,确保了不同厂商的RFID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二、ISO 18000系列标准ISO 18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系列与RFID标准相关的文件。

其中,ISO 18000-6是用于UHF频段的RFID标签的通信协议标准,规定了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方式、数据格式和功率传输等要求。

ISO 18000-7是用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标签的通信协议标准。

三、ISO 15693标准ISO 15693标准是用于HF(High Frequency,高频)RFID标签的通信协议标准。

它规定了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方式、数据格式和功率传输等要求。

ISO 15693标准可以支持长距离的读取范围和高速的数据传输,并具有防冲突、加密和安全认证等功能。

四、ISO 14443标准ISO 14443标准是用于NFC标签和智能卡的通信协议标准。

它规定了标签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方式、数据格式和功率传输等要求。

ISO 14443标准可以支持短距离的近场通信,并具有防冲突、加密和安全认证等功能。

第6章 物联网RFID标准体系

第6章  物联网RFID标准体系
射频识别技术
第六章 物联网RFID标准体系
• 物联网RFID标准体系是企业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 要手段,其实质是知识产权,它关系着国家安全、RFID战 略实施和RFID产业发展的根本利益; • 目前,全球没有统一的RFID标准体系,主要的标准体 系有3个:ISO/IEC、EPC和UID。
一. 标准简介
• 标准指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以科学、
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
由主管机构批准,以指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
据;
• 标准的作用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主要包括
促进作用、协调作用、优化作用、限制与垄断;
• 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专利技术,它已成为知
锐普PPT论坛chinakui转载:
二. ISO/IEC RFID标准体系
• ISO/IEC应用标准 * 通用技术标准提供的是一个基本框架而应用标准是对
它的补充和具体规定,既保证了不同领域RFID技术具有互通
性又兼顾了应用领域的特点,很好地满足了应用领域的具体
要求:
动物识别应用标准
ISO/IEC 18000-1空中接口一般参数
ISO/IEC 18000-2 低于135kHz空中接口参数
ISO/IEC 18000-3 13.56MHz空中接口参数 ISO/IEC 18000 ISO/IEC 18000-4 2.45GHz空中接口参数
ISO/IEC 18000-5 5.85GHz空中接口参数
EPCIS数据规范 EPC数据交换 EPCIS查询接口规范 对象名解析业务规范
锐普PPT论坛chinakui转载:
三. EPCglobal RFID标准体系
3.3 EPC编码体系

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

EPCglobal组织的RFID标准
改进将使得供应链 管理得到更好 的应 , 以提高效益 , 抵消 和 降低附加价格 :E C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放的结构体 系 、 P 独 立的平台与高度 的互动性 以及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 系。 ( )开放的结构体系 E C系统采用 全球最 大的公用的 1 P It n! ne e 网络 系统 , r 这就有效地避 免 了系统 的复杂性 , ' 同时也大 大降低了系统 的成本 , 并且还有利于系统的增 值
epc系统是一种基于eanucc编码的系统作为产品与服务流通过程信息的代码化表示eanucc编码具有一整套涵盖贸易流通过程各种有形或无形产品所需的全球惟一标识代码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服务关系商品位置和相关资产等标识代码
维普资讯
Lgsc T { nl y N720 o ii t s e。 o g o,0 6 h o
和相关资产等标识代码 :E N U C标 识代码随着产品或服 务 A /C 的产生在流通 源头建 、, 并伴随着该 产品或服 务的流动贯穿全 :
过 程
21E C 系统的 特点 . P
E C系统 是一个全球的大 系统 , P 供 链 的各个 环节 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对于供 应链 管理啦 用而 占, 频技 术是一项非常 适合的技术 , 南于标 准 射 但 不统一等原闵 , 该技术在市场中并未得 到大规模 的应用 因此 , 为了获 期望 的效果 , 用户 迫切 要求开放标准 , 标准 不统一 一 已成为制 约 R I FD发展 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流技 术
20 0 6年 第 7期
E C b 织 的 R I 标 准 g a P l l组 o FD
R FI St D andar d o EPC gl f oba l
姚 建 永 , 为 民 , 建 秋 , 宗 凯 朗 王 杨

EPC与RFID标准体系ppt课件

EPC与RFID标准体系ppt课件
识读器从标签上识读出EPC 标签的编码信息。
分布式Savant软件系统处理 和管理由识读器读取的EPC 标签信息。
Savant将EPC传给ONS。 ONS指示Sanant到一个保
存产品文件的PML服务器的 IP地址。 PML服务器利用PML技术把 产品信息传到供应链上。
22
LOGO
8
LOGO
EPC的产生与发展
EPCglobal
2005年1月,EAN正式更名为GS1(全球第一标准化组织)。2005年6月,UCC正式更名为GS1 US。目前,EPCglobal是由GS1和GS1 US两大标准化组织联合成立,其机构组成如图所示。
9
LOGO
EPC的产生与发展
EPCglobal体系框架包含三种主要的活动,由EPCglobal体系框架内相应 的标准支撑,如图所示。
14
LOGO
EPC结构
什么是产品代码(EPC编码)?
产品电子代码(EPC编码)是国际条码组织推出的新一代产品编 码体系,原来的产品条码仅是对产品分类的编码,EPC码是对每 个单品都赋予一个全球唯一编码,EPC编码96位(二进制)方式 的编码体系。
96位的EPC码,可以为2.68亿公司赋码,每个公司可以有1600万产品分 类,每类产品有680亿的独立产品编码,形象的说可以为地球上的每一粒 大米赋一个唯一的编码。
20
LOGO
EPC结构
④EPC中间件(神经网络软件Savant):在贴有RFID标签的产品在生产、 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读写器将不断收到一连串的EPC码。但最重要最困 难的环节就是传送和管理这些数据。 Auto-ID中心开发了一种名为Savant的软件技术,相当于该新式网络的神 经系统。它利用分布式的结构,完成数据校对、读写器协调、数据传送、 数据存储等任务。

EPC与RFID标准体系

EPC与RFID标准体系

EPC编码标准
EPC编码:全球统一的商品编码标准 编码结构:由EPCglobl组织制定,包括EPC头、厂商识别码、物品类别码、序列号等 编码长度:根据物品类别和厂商需求,可定制编码长度 编码应用: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物流追踪、防伪溯源等领域
EPC标签的分类与识别原理
EPC标签的分类: 根据应用场景和 需求,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标签 可以分为多种类 型,如通用标签、 特殊标签等。
商品管理:通过RFID标签,实现商品信息的实时更新和追踪 库存管理:利用RFID技术,提高库存盘点效率,降低库存成本 防伪防窜货:通过EPC系统,实现商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追溯和管理 顾客体验:利用RFID技术,提供无接触式支付、自助结账等便捷服务,提升顾客购物体验
制造业的EPC与RFID应用
传输协议(Procol): 标签和阅读器之间通信 的规则和标准
应用系统(ppliction System):处理和利 用标签信息的软件系统
RFID的工作原理与频率选择
RFID的工作原理: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实现非接触式自动识别 频率选择:根据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频率,如低频、高频、超高频等 低频RFID:适用于近距离、低成本的应用场景,如门禁、考勤等 高频RFID:适用于中距离、较高成本的应用场景,如物流、供应链管理等 超高频RFID:适用于远距离、高成本的应用场景,如交通、环保等领域
RFID标签的分类与识别距离
RFID标签的分类:低频、高频、超高频、 微波等
低频标签:识别距离短,穿透力强,适用 于近距离识别
高频标签:识别距离适中,适用于中距离 识别
超高频标签:识别距离长,适用于远距离 识别
微波标签:识别距离极长,适用于超远距 离识别

EPC 体系架构

EPC 体系架构

EPCglobal RFID技术标准概述韩有军关键字:标准EPCglobal RFID引言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以下简称RFID)。

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

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

EPCglobal是由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于2003年9月共同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前身是1999年10月1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uto-ID中心。

EPCglobal的目标是解决供应链的透明性,透明性是指供应链各环节中所有合作方都能够了解单件物品的相关信息,如位置、生产日期等信息。

目前EPCglobal已在中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建立了分支机构,专门负责EPC码段在这些国家的分配与管理、EPC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EPC相关技术在本国的宣传普及以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EPCglobal 是以美国和欧洲为首、全球很多企业和机构参与的RFID标准化组织。

它属于联盟性的标准化组织,在RFID标准制定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方面都非常出色,受到全球广泛地关注。

有关RFID标准制定过程和相关标准可以访问网站。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EPCglobal制定了标准开发过程规范[1],它规范了EPCglobal各部门的职责以及标准开发的业务流程。

对递交的标准草案进行多方审核,技术方面的审核内容包括防碰撞算法性能、应用场景、标签芯片占用面积、读写器复杂度、密集读写器组网、数据安全六个方面,确保制定的标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下面分别介绍EPCglobal 体系框架和相应的RFID技术标准。

一、EPCglobal RFID标准体系框架在EPCglobal标准组织中,体系架构委员会ARC的职能是制定RFID标准体系框架,协调各个RFID标准之间关系使它们符合RFID标准体系框架要求。

基于EPCglobal标准的多标签天线的RFID通信建模

基于EPCglobal标准的多标签天线的RFID通信建模

Vol. 44 No. 2Apr. 2021第44卷第2期2021年4月电子器件Chinese Journal of ElccLmn DevicesRFID Communication Modeling for Multiple Tag AntennasBased on EPCglobal Standard *CHEN Guanghua 1 * , ZHANG Yong 2(1.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 Sichuan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College , Chengdu Sichuan 610067 , China ;2.School of Medic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 Chengdu Sichuan 611137, China)Abstract :The Multiple InpuL Single OuLpuL RFID communicaLion with multiple Lag anLennas is studied. Firstly, based on the EPCglobal standard of UHF RFID transmission , the transmission link model of RFID communication isestablished , and two specifications of backscattering data encoding/decoding principles are discussed. Then , the channel model of RFID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 and two kinds of channel structures based on the proposed channel model and their fading channel models related to RFID communication are discussed.Finally , the diversity technology and propagation model for RFID communication of multiple tag antennas are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ersity gai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hannel model and the encoding scheme adopted , butalso to the correlation of forward/backward links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hannels , namely , it decrease as theadoption of more robust encoding scheme and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transmission channels andincreases as the increase of forward/backward link correlation.Key words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 backscattering communication ; 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 ; diversity ; correlation ; signal-to-noise ratio/Bit error rateEEACC :5270 doi : 10・3969/j ・issn .1005-9490・2021・02・034基于EPCglobal 标准的多标签天线的RFID 通信建模*陈光华1*,张勇2(1.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四川成都610067;2.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摘 要:针对采用多标签天线的多输入单输出RFID 通信进行了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研究了EPC系统的特点,分析了EPCg l o ba l标准体系,给出了已经通过标准的主要内容,最后介绍了EPC编码体系和EPC标签分类方法。

[关键词]射频识别;EPCg l o ba l;电子产品码;标准体系[中图分类号]G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2X(2006)07-0027-06Abs t r ac t:Thi s pa pe r s t udi e s t he ma i n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EPC s y s t e m.M o r e o v e r,we a na l y z e t he RFI D s t a nda r di z a t i o n a r c hi t e c t ur e o f EPCg l o ba li n de t a i la nd pr e s e ntt he c o nt e nto fs t a nda r ds pr o po s e d.I nc o nc l us i o n,we i nt r o duc e EPC e nc o di ng s y s t e m a nd EPC t a g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K e y wor ds:Ra di o Fr e que nc yI de nt i f i c a t i o n(RFI D);EPCg l o ba l;El e c t r o ni cPr o duc tCo de(EPC);St a nda r di z a t i o n Ar c hi t e c t ur e1引言目前,国际上RFI D[1~4]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在很多国际大公司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采用RFI D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高效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对于供应链管理应用而言,射频技术是一项非常适合的技术,但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该技术在市场中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因此,为了获得期望的效果,用户迫切要求开放标准,标准不统———已成为制约RFI D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每个RFI D标签中部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I D),如果它的数据格式有很多种类且互不兼容,那么使用不同标准的RFI D产品就不能通用,这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物品流通非常不利。

数据格式的标准这个问题涉及到各个国家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目前的现状是日本泛在识别中心和美国的EPCg l o ba l两大标准组织互不兼容。

预计世界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和安全出发,倾向于制定不同的数据格式标准,由此带来的兼容问题和损失难以估量。

如何让这些标准互相兼容,让一个RFI D产品能顺利地在世界范围中流通,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EPC gl obal标准体系EPCg l o ba l是由UCC和EAN联合发起并成立的非盈利性机构,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连锁集团和英国Te s c o等100多家美国和欧洲的流通企业都是EPCg l o ba l的成员。

同时,EPCg l o ba l由美国I BM公司、微软公司和Aut o-I D实验室等进行技术研究支持。

此组织除发布工业标准外,还负责EPCg o ba l 号码注册管理。

EPC系统是一种基于EAN/UCC编码的系统,作为产品与服务流通过程信息的代码化表示,EAN/UCC编码具有一整套涵盖贸易流通过程各种有形或无形产品所需的全球惟一标识代码,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服务关系、商品位置和相关资产等标识代码。

EAN/UCC标识代码随着产品或服务的产生在流通源头建立,并伴随着该产品或服务的流动贯穿全过程。

2.1EPC系统的特点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各个节点、各个方面都可从中受益,但低价值的识别对象(如食品、消费品等)对EPC系统引起的附加价格十分敏感。

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革新相关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系统的整体改进将使得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以提高效益,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

EPC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开放的结构体系、独立的平台与高度的互动性以及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1)开放的结构体系。

EPC系统采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I nt e r ne t网络系统,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并且还有利于系统的增值。

(2)独立的平台与高度的互动性。

EPC系统识别的对象是一组十分广泛的实体,因而不可能有哪一种技术适用于所有识别对象。

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射频识别技术标准也不尽EPCgl obal组织的RFI D标准R FI D St andar d of EPC gl obal姚建永1,朗为民2,王建秋1,杨宗凯2YAO J i a n-y o ng1,LANG W e i-mi n2,W ANGJ i a n-qi u1,YANG Zo ng-ka i2(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10;2.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湖北武汉430074)(1.W uha n Vo c a t i o na lTe c hno l o g y Co l l e g e,W uha n430010;2.De pt.o fEl e c t r o ni c s&I nf o r m a t i o nEng i ne e r i ng,H UST,W uha n430074,Chi na)相同。

因此,开放的结构体系必须具有独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互操作性。

EPC系统网络构建在I nt e r ne t网络系统上,并且可以与I nt e r ne t网络所有可能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

(3)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EPC系统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可在不替换原有体系的情况下做到系统升级。

由于EPC系统实现了供应链中贸易项信息的真实可见性,因而使得组织运作更具效率。

确切地说,通过高效的、顾客驱动的运作,供应链中诸如贸易项的位置、数目等即时信息会使组织对顾客及其需求做出更灵敏的反应。

2.2EPCgl obal标准总览EPCg l o ba l是由UCC和EAN共同组建的RFI D标准研究机构。

EPCg l o ba l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建立一套全球中立的、开放的、透明的标准,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该机构于2004年4月公布了第一代RFI D技术标准,包括EPC标签数据规格,超高频Cl a s s0和Cl a s s1标签标准,高频Cl a s s1标签标准,以及物理标识语言内核规格。

另外,RFI D第二代标准正处在最后定稿阶段,预计2006年底之前会公布于世。

EAN/UCC标识代码是固定结构、无含义、全球惟一的全数字型代码。

在EPC标签信息规范1.1中采用64~96位的电子产品编码;在EPC标签2.0规范中采用96~256位的电子产品编码。

EPC系统是全球性、开放性的社会化大系统,信息交互与沟通需要协商一致的标准支持。

EPC系统的规划、建设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也需要标准化支持。

在EPC系统中,涉及到的标准包括:标签数据标准;第二代(Ge n2)空中接口标准;读写器协议;读写器管理;数据传输协议;应用水平事件(Appl i c a t i o n Le v e lEv e nt,ALE)功能与控制;EPCI S(El e c t r o ni c Pr o duc tCo de I nf o r ma t i o n Se r v i c e,电子产品代码信息服务)协议;应用接口(API);安全规范和事件注册等。

对于标签数据标准,主要是关注不同编码系统标准如何在EPC标签上应用;第二代(Ge n2)空中接口标准主要涉及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读写器协议主要是关注中间件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协议;读写器管理主要涉及多个读写器如何协同工作;数据传输协议主要关注读写器如何将标签数据转换到网络兼容的格式;滤值与采集应用水平事件(ALE)主要关注多个读写器采集的EPC信息统计汇总;ONS应用层接口主要关注EPC代码所涉及的信息;EPCI S协议主要关注如何存储和恢复EPC信息;安全规范则主要关注如何保证EPC信息的安全;网络架构主要关注怎样发现某个EPC在哪里及曾经到过哪里等。

2004年12月17日,EPCg l o ba l批准发布了第一个标准———超高频第二代空中接口标准(UHF Ge n2),迈出了EPC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符合UHF Ge n2标准的产品已于2005年第二季度问世。

从全球范围来说,EPC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实际应用,虽然还有不少问题(包括标准、技术、隐私、地区发展平衡等)有待解决,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将是不可阻挡的。

2.2.1体系框架活动。

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包含三种主要的活动,每种活动都是由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内相应的标准支撑的,如图1所示。

(1)EPC物理对象交换。

用户与带有EPC编码的物理对象进行交互。

对于许多EPCg l o ba l网络终端用户来说,物理对象是商品,用户是该商品供应链中的成员,物理对象交换包括许多活动,诸如装载、接收等。

还有许多与这种商业物品模型不同的其他用途,但这些用途仍然包括对物品使用标签进行标识。

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定义了EPC物理对象交换标准,从而能够保证当用户将一种物理对象提交给另一个用户时,后者将能够确定该物理对象有EPC代码并能较好地对其进行说明。

(2)EPC基础设施。

为达成EPC数据的共享,每个用户开展活动时将为新生成的对象进行EPC编码,通过监视物理对象携带的EPC编码对其进行跟踪,并将搜集到的信息记录到组织内的EPC网络中。

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定义了用来收集和记录EPC数据的主要设施部件接口标准,因而允许用户使用互操作部件来构建其内部系统。

(3)EPC数据交换。

用户通过相互交换数据,来提高自身拥有的运动物品的可见性,进而从EPCg l o ba l网络中受益。

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定义了EPC数据交换标准,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点对点共享EPC数据的方法,并提供了用户访问EPCg l o ba l核心业务和其他相关共享业务的机会。

在理解整个组织和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时,对活动进行分类是有益的,但不要规定得过于严格。

在许多情况下,前两类活动主要指跨企业的交互过程,而后一种则是指企业内部的交互,不过这也不完全正确。

例如,一个组织可能使用EPC来跟踪内部资产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它将在非跨企业交换的情况下应用物理对象交换标准。

EPCg l o ba l体系框架设计用来为EPCg l o ba l用户提供多种选择,通过应用这些标准满足其特定的商业运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