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

合集下载

[秦穆公谓伯乐曰]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篇一: 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①。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①弥辙: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

弥,同“弭”。

②担纆薪菜:担柴拾草。

纆,绳索。

菜通“采”。

③牝:雌。

④牡:雄。

⑤骊:纯黑色的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

⑴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⑵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⑶三月而反⑷穆公不说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3.阅读全文,你认为九方皋相马的方法对我们观察认识事物有什么启发?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考点:考点名称: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

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

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九方皋相马出自《列子·说符》,指在对待人、事、物的时候,要抓住本质特征,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

《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

《九方皋相马》原文及译文赏析秦穆公谓伯乐曰①:“子之年长矣,子姓②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

天下之马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⑤。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⑥者,有九方皋⑦,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⑧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⑨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⑩。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⑪。

穆公不说⑫,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⑬!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⑭、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⑮曰:“一至于此乎⑯!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⑰。

若皋之所观,天机⑱也。

得其精而忘⑲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⑳。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①请见之()②三月而反()③穆公不说()④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九方皋相马的方法,对我们观察认识事物有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①代词,他②通“返”③通“悦”④表示判断的副词,是2.①糟糕透了,你推荐的相马人,连颜色和雌雄都分不清,又哪能相马呢?②他只看见精而忽视了粗,只看见内中而忽视外表,只看见所需要看的,而忽视他所不需要看的,只观察需要观察的,而遗漏不需要观察的。

像九方皋这样相出的马,才是比一般的良马珍贵的好马呢!3.认识一件事情,必须抓住它的实质,有时为了追求事物的本质,往往会对事物的非本质方面有所忽略。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名任好,五霸之一。

伯乐,姓孙,名阳。

古代著名相马专家。

古文《九方皋相马》文言文考点以及翻译~~~

古文《九方皋相马》文言文考点以及翻译~~~

(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地年纪大了,你地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寻找千里马地人吗?”伯乐说:“良马,可以从它地形体、状貌和筋骨上看出来.千里马,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像这样地马奔驰起来,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马蹄地痕迹.我地儿子都是普通人,可以把良马告诉他们,但不能把千里马告诉他们.我有个和我一起扛东西打柴草地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地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召见他.”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前行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是什么样地马?”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地母马.”派人去取马,(却)是纯黑色地公马.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你推荐地找马地人,连马地颜色和雌雄都尚且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叹气,长叹:“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境界,这就是千万个我,无数个我加起来也无法及他地原因,像九方皋所看见地是内在地素质,发现它地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力在它地内在而忽略它地外表,关注他所应该关注地,不去注意他所不该注意地,像九方皋这样地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地.”马到,果然是千里马.寓意:每个人在对待人,事,物地时候.要抓住本质特征而不能注重本象.注释]()子——尊称,相当于“您”.()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地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相”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地状语.()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地马(即千里马).()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地痕迹.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得很快.弭,ǐ,消除,停止.弭辙,没有足迹.()与共———起.担纆(ò)薪菜——担柴挑菜.纆,绳索.()反——同“返”.()牝(ì)——雌性地鸟、兽.与“牡”相对.()牡(ǔ)——雄性地鸟、兽.骊(í)——纯黑色地马.()说——同“悦”.()败矣——坏了、糟了.()色——纯色.()物——杂色.()喟(ì)然——叹气地样子.太息——长叹.()天机:天赋地悟性.()一至于此乎——竟达到了这样地境界!()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就是千万个我加起来也不及他地原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中“之”字地用法>.臣之子皆下才也——地.穆公见之——代词,九方皋.已得之矣——代词,马.召伯乐而谓之曰——代词,伯乐.又何马之能知也——宾语前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伯乐荐九方皋原文及翻译

伯乐荐九方皋原文及翻译

伯乐荐九方皋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伯乐荐九方皋的故事背景
2.伯乐与九方皋的关系
3.九方皋的特点和能力
4.伯乐推荐九方皋的原因
5.故事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伯乐荐九方皋》是一篇古代故事,讲述了著名相马专家伯乐推荐自己的弟子九方皋给秦穆公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伯乐和九方皋的关系显得格外亲密,而九方皋的特点和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伯乐和九方皋的关系非同一般。

伯乐是当时的相马专家,他独具慧眼,能够看出千里马隐藏的潜力。

而九方皋则是伯乐的弟子,他虽然年纪轻轻,但有着卓越的天赋和才华。

伯乐深知九方皋的潜力,因此决定将他推荐给秦穆公。

九方皋的特点和能力是他能够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

他不仅能够识别千里马,还能够看出马的潜在价值和未来发展。

这种能力是其他人所没有的,也是秦穆公所需要的。

伯乐推荐九方皋的原因是他相信九方皋的能力,并且认为他是唯一能够帮助秦穆公找到千里马的人。

伯乐对九方皋的信任和推荐也展现了他对九方皋的认可和尊重。

这个故事的启示和影响深远。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并不是决定他成功的唯一因素,更重要的是他的品质和人格魅力。

伯乐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独具慧眼,能够看出九方皋的潜力和才华。

而九方皋
之所以能够被推荐,是因为他有着卓越的能力和才华。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和锻炼得到的。

九方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相马专家,是因为他跟随伯乐学习,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秦穆公谓伯乐曰讲述了秦穆公要求伯乐推荐个相马之人的故事

秦穆公谓伯乐曰讲述了秦穆公要求伯乐推荐个相马之人的故事

秦穆公谓伯乐曰讲述了秦穆公要求伯乐推荐个相马之人的故事本文导读:秦穆公谓伯乐曰插图秦穆公谓伯乐曰的原文秦穆公谓伯乐曰是记录在《列子》中的故事,书中原文如下: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莱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问:“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悦。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不何马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者。

秦穆公谓伯乐曰阅读翻译秦穆公对伯乐说:“你年事已高,你子孙当中可有什么人可有派去寻求好马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吗可有通过它的外表形态来辨别,但是天下最好的马若有若无,这种好马不好找。

微臣的子孙都是一般人,只可以叫他们相一些一般的马,而没办法教他们寻求天下难得的好马。

臣有一个曾一起共事过的朋友非常擅长相马,名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能力不在我之下,请陛下见他一见。

之后秦穆公见了九方皋,并命他去寻求千里马。

伯乐相马图三天之后九方皋返回,禀报说:“已经找到了千里马,就在沙丘。

”穆公问他:“是什么样子的马?”他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于是秦穆公命人前去取马,结果却是一匹黑手的公马。

秦穆公不高兴了,于是召见伯乐对他说:“真是失败啊,你派去的相马之人连马的毛色雌雄都不能分辨,还怎么知道什么是好马?”伯乐感叹道:“已经到了这种境界了啊!这就是他比我厉害数万倍的原因啊,像方皋所观察的,是天地间最神奇的奥秘。

得到其精髓部分而忘记其粗略的部分,在乎它内在而忘记它的外表,观察他所需要观察的,而不看他不需要看见的;考察他需要考察的部分,而放弃他不需要考察的。

【语文知识点】九方皋相马原文及寓意

【语文知识点】九方皋相马原文及寓意

【语文知识点】九方皋相马原文及寓意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

寓意着要真正能够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寓意:《九方皋相马》出自《列子·说符》。

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

寓意着要真正能够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名任好,五霸之一。

伯乐,姓孙,名阳。

古代著名相马专家。

2、子姓:您的家族。

3、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

形,指形体。

容,指状貌。

“形容筋骨相”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

4、天下之马:天下最好的马(即千里马)。

5、绝尘弭辙:绝尘:脚不沾尘土,不着地。

弭,mǐ,消除,停止。

弭辙,没有足迹。

辙,此指蹄印。

不沾尘土,不留下足迹,形容马奔跑得很快。

6、与共:一起。

担纆(mò)薪菜——挑担打柴。

纆,绳索,用于捆物。

担纆,挑担子运送货物。

菜,通采。

薪菜,打柴草。

7、九方皋:人名,复姓九方,或作九方歅,九方堙。

8、见:使动,使谒见。

9、反:通“返”,返回。

哲理故事 九方皋谓伯乐

哲理故事 九方皋谓伯乐

牝牡骊黄pìnmǔ-líhuáng《列子·说符》: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

一作九方堙。

受伯乐推荐,为秦穆公相马三个月后,回报已得良马,而牝(母马)黄色,在沙邱。

秦穆公使人往取,见是牡(公马)而骊(黑)色的,很不中意,于是责问伯乐。

伯乐认为:他相马看重内在精华,不求表面,后经验视,果是千里良马。

《列子说符》载: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若此者绝尘弭辙。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其担纆【[mò]绳索】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三月而反。

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穆公不说。

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1)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60——前621年在位。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2)子姓——子孙。

(3)天下之马—世上稀有的良马。

(4)若灭若没——恍惚迷离的样子。

指“天下之马”的内在神气在外表的透露,很难把握。

(5)若亡若失——似有似无的样子。

这两句意即,鉴别“天下之马”,不在它的筋骨毛色,而要洞察本质。

(6)绝尘弭——谓马奔驰极快,四足落地不沾尘土,车轮过后不见辙印。

绝尘,足不沾尘土的样子。

弭,消除。

,通“辙”,车轮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 2,秦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不仅结束了战国以来列国
争战的局面,亦是中国统一王朝国家与汉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由宗法分封制国家政体和以“诸夏”为 标志的早期华夏民族向统一国家和统一汉民族转化的转型期。它使统一的王朝国家和汉民族在产生、 发展的进程中,进入到一种新的国家建构、民族认同与文化融合的自觉状态,一种包括古代中国的东西 南北各区域社会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的整合状态,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为了 更好地加强对该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本刊特开辟“先秦、秦汉历史与文化” 重点栏目。本期将刊登我国著名秦汉史学者王子今先生以及钟良灿博士、李勉博士的三篇文章。这几 篇文章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是我们可从中看到秦汉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伯乐“善治马”“善驭马”说
《庄子·马蹄》借寓言方式以“治马”言“治天下”,说到“伯乐善治马”。所谓“善治马”,应当是驯马 的专家。但在《庄子·马蹄》有关“治”的政治哲学论辩中,“伯乐”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 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 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之威,而马之死 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 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 亦治天下者之过也。[1]330-332 “善治马”,或作“善驭马”。陆德明《释文》:“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石氏《星经》云:伯乐,天星 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为名。” 《庄子·马蹄》论“治天下”的合理方式,认为善于“治天下”者,“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1]334。而 伯乐“治马”的方式,是错误的:
夫善御者,将以尽其能也。尽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驰步,求其过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 焉。若乃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虽则足迹接乎八荒之表,而众马之性全矣。而惑(世德堂 本惑作或)者闻任马之性,乃谓放而不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 乎庄生之旨远矣。[1]334 关于“伯乐”,有“善治马”“善驭马”两种说法。《庄子》说“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史记》卷 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伯乐既殁兮,骥将焉程兮?”司马贞《索隐》:“《战国策》曰:‘夫骥服盐车上太山 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下车哭之也。’”[2]2490,2493《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阳子骖乘。”司 马贞《索隐》:“张揖曰:‘阳子,伯乐也。孙阳字伯乐,秦缪公臣,善御者也。’”[2]3009-3010“伯乐”后来成为 天上星座的名号,也是因为 胜 任 “御 官 ”。 《晋 书 》卷 一 一 《天 文 志 上 》:“传 舍 南 河 中 五 星 曰 造 父,御 官 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3]290
关键词:伯乐;治马;相马;九方堙;秦穆公;沙丘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8)02—0005—08
收稿日期:2018-02-27 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男,河北武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中国秦汉史学会顾问,原会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交通史研究”(10XNL001)。
·5·
伯乐作为早期相马技术与《庄子》所谓“治马”经验的总结者与传递者,其实现了先秦至秦汉关于马 的动物学知识的文化中继。关于伯乐身份,有晋人、秦人(或赵人、秦人)的不同说法。有学者认为,春 秋末年可能有“两伯乐”,一为“赵人”,“另一伯乐为秦人也”。而《吕氏春秋·观表》说到“古之善相马 者”以“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淮南子·道应》有伯乐推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的故事, 说到“相马”的技术与理念。伯乐举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良马”,“三月而反报”“得马”“沙丘”,“马至, 而果千里之马”,或说“马至,果天下之马也”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汉武帝时代向西北方向寻求“天马”以 改良马种,提升汉王朝骑兵军团战马作战能力的努力。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天下之马”的故事,书 写了中国古代养马史重要的一页,也可以看作汉武帝时代“天马”追求的历史先声。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醻。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 以月题,而马知介倪?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1]334 《庄子》以为“伯乐之罪”是以反自然的方式强力违背马的天性,按照郭象注的解说:“御其真知,乘 其自然,则万里之路可致,而群马之性不失。”按照成玄英的解说:“夫马之真知,适于原野,驰骤过分,即 矫诈心生,诡窃之态,罪归伯乐也。”但是就技术层面上而论,是否可以理解为“伯乐”“治马”方式确实应 当彻底否定呢?郭象的以下注文或许接近《庄子》的本意:
论伯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
王 子 今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2)
摘 要:伯乐据说“善治马”“善驭马”,而更多迹象表明,伯乐是早期相马技术经验的总结者。伯乐有晋人 秦人或赵人秦人异说。有学者认为,“春秋之末似有两伯乐”,一为“赵人”,“另一伯乐为秦人也”。而《吕氏春 秋·观表》说到“古之善相马者”,“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矣”,是值得重视的信息。《淮南子·道应》有伯 乐推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马”的故事,其中说到“相马”的技术与理念。伯乐举荐九方堙为秦穆公求“良马”, “三月而反报”“得马”“沙丘”,“马至,而果千里之马”,或说“马至,果天下之马也”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汉武帝 时代向西北方向寻求优良马种以充实天子之厩并提升汉王朝骑兵军团战马素质的努力。伯乐、九方堙为秦穆 公求“天下之马”事,或许可以看作汉武帝时代“天马”追求的历史先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