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归纳

合集下载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马哲对
于广大中国学子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份关于马哲期
末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哲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马哲概述
1. 马哲的起源和发展:简要介绍马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 马哲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等。

第二部分:马哲研究重点
1. 马哲的社会主义本质: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特点,介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 马哲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介绍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实
现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3. 马哲的人民群众观:阐述人民群众在马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 马哲的实践论:详细阐述实践在马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5. 马哲的科学社会主义: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三部分:马哲研究方法
1. 马哲的辩证法:详细介绍马哲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

2. 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包括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马哲的实证研究:分析实证研究在马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介绍实证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四部分:马哲的当代价值
1. 马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马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复习要点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2、从实践出发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3、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关系
☆4、真理的检验标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五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特征和实质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走势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和发生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3、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黑格尔、柏拉图: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

黑格尔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亚当·威廉·大卫·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英国:法国圣西门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德意志意识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哲复习部分材料

马哲复习部分材料

一.名词解释1、哲学的党派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个斗争着的基本党派。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4、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自觉的和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5、运动和静止:运动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8、辩证的矛盾:所谓矛盾,简单的说,就是对立统一关系,是用来表达或说明事物运动过程的本质范畴,它反映的是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关系。

9、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

10、度与关节点: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

关节点:是事物质的量的极限,是质的突破点,是两个不同事物过程之间相互转化的交错点。

1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任何从其产生开始,在其内部就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事物的否定是这两个方面斗争的必然结果。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

大学马哲期末复习题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包括:A.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B.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辩证法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辩证法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价格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A. 唯物主义历史观B. 唯心主义历史观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4.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A. 资本主义社会B. 社会主义社会C. 共产主义社会D. 封建社会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阶级矛盾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 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 阐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3. 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4. 马克思如何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5.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1.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2.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3. 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其在现代社会的实现途径。

4. 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5.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1. 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给出你的观点。

案例: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员工的失业。

请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五、思考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指导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六、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的学习和思考,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其在分析现实问题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哲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马哲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3、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B.矛盾的观点4、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B.劳动6、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C.生产方式的性质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时间的一维性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 )的基础B.劳动价值论1 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 1、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 2、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创造的关系会导致B.消极直观反映论13、生产关系的本质是B.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1 4、唯心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表现为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 5、国家是代表( )D.统治阶级利益的1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17.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是( )C.通过发展商业建立市场经济18、民主社会主义是( )D.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1 9、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 0、社会进步根源于(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二、多项选择题l、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A.唯物史观的发现C.剩余价值的发现E.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2、1 9世纪4 0一9 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和清算了A.蒲鲁东主义B.工联主义C.拉萨尔主义D.巴枯宁主义E.杜林的假社会主义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机械性 C.不彻底性D.形而上学性4、在对外开放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同对也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体现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B.实事求是的原则D.辩证否定的原理E.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5、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6、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7、下列哪些说法不科学( )A.知识价值论B.经理阶层主体说C.科技史观 D.历史人学E.社会经济制度趋同论8、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主张A.世界的可知性B.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物质第—性,意识第二性量9、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0、共产主义是指( )A.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B.人类社会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的运动和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这是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的命题D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经济地位4、把事物的运动绝对化会导致( )A.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C.人与人的关系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愿望7、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主观与客观、理沦与实践的统—应是C.具体的9、发展的实质是(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11、唯物史观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A.社会关系12、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命题1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对立统—规律15、“自然从来不飞跃”,这个命题表现的是D.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16、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生产1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足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18、国家的实质是(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19、认识的本质在于( )A.能动的反映2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客观性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宗教2、以下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C.同一就是与差别对立并排斥差别的同一D.一切斗争都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E.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由外力推动和引起的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动中有静,静中含动B.否极泰来,物极必反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E.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E.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5、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在于( )A.它是事物分化形成多样性的条件B.它是人们理解事物运动的前提C.它是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D.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E.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同—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B.同—性是斗争性的基础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7、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因为( )A、它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它们的缺陷B.它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C、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D、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E、它开辟了绝对真理的时代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E.历史规律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E.审美关系10、质变量变的复杂性体现在( )A.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B.量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E.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C 3.A 4.A5.C6.B7.D8.C9.D 10.B 11.A 12.A13.C 14.D 15.D 16.A 17.C 18.D 19.A20.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D2.ACDE3.ABC4.CE5.ABC6.ABCD7.ABCD 8.ABE 9.BCD 10.ABCE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2.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A.是一切哲学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社会实践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6.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根源性是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7.“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归纳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应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念和方法不能丢。

根本方法: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的检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P33-34答:原理: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6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式。

7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现实意义:1、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更能让我们以实际的眼光看待问题,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2、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更加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出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更能深切认识唯物主义一言论;3、认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更能促进人们对世界自然规律的认识,促进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三、矛盾规律及其运用P47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而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2. 矛盾的内外、主次关系①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并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概念: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关系:次要矛盾服从与主要矛盾;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四、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P51答: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意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的形成事物质量互变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P47答: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③按照否定之否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④辩证否定观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六、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理及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意义P78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其此,从真理的特点出发,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意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八、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P109 答: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九、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理P113答:社会基本矛盾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市场立于市场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十、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一、人民群众在创作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22①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十二、人民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P133答: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十三、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P144答:商品经济不是出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形式。

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十四、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P1481.內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代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2.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上下波动。

3.作用:积极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①可能会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十五、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P158答:内容:①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②所谓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③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但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④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的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⑤所以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地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力地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十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形式、本质和对它的评价P188、P189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义形式主要有四种形式: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