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主观条件】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欧文)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最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经济学;③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4.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哲学基本派别之间的差异:【哲学史,出材料分析】(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泰勒斯(Thales)——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阿那克西米尼——气;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特点和局限: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感性物质形态,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但是具有直观性、简单化倾向,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②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

特点和问题:用近代物理学对物质的理解(如“原子”的不可入性、广延性、密度等机械性质)来解释世界,造成学说的片面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列宁(2)唯心主义: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虚构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体。

(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朱熹的“理在事先”等)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经验、意志、“心”)当作万物的本原。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等)唯心主义的问题在于: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物质世界是精神的派生;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则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①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黑格尔、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大学期末考试专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宏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相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应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私和它被社会主义必定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觉的基础上,阐明白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更,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1可以用来指导认识和改造自然事物,做到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2可以用来指导认识和改造社会事物,做到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3可以用来指导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为人们社会生活正确选择提供帮助;○4可以用来指导创造思想成果;○5可以用来指导形成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正确理论和其他理论;○6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的观念革命、技术革新,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其他创新。

3.马克思创立的三个条件:马克思注意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首先是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即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阶段。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得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 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意义:一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二是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三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客观事实结合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各种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各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它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4.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一点也离不开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从而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可能和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否认导致形而上学)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否认导致唯心主义)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普遍联系原理P4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补充:联系的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联系的内涵: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7.矛盾及其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除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

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补充:同一性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斗争性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①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中有异)斗争性也离不开斗争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异中有同)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解释:矛盾的同一性使一个事物的矛盾统一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使事物处在静止状态,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则要打破矛盾统一体,因此,双方矛盾斗争过程是运动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所以斗争性是绝对的。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P45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其一,对立(区别)共性是个性的一部分;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

②其二,联系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其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补充:①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

其一,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其三,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矛盾的不同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9.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原因: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提供了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第二章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74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什么是认识的本质?P66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种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

(客体作用)它强调的是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②反映具有创造性。

(主体作用)它强调的认识的产生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补充: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客体: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识先于实验、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内心反省”的结果。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

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P68 P69P70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第一次飞跃条件:①要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第二次飞跃条件:①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政策、路线、方针)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真理及其辨证关系。

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②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①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辩证关系: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③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逻辑证明起到了重要且不能替代的补充作用。

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第三章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P9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表现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表现2: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表现1: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②表现2: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表现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补充: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⒉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P94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P10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辨证统一的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2.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