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1、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启建立夏朝后,以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有兄终弟及(盘庚传位给弟弟),父死子继(纣王继承了其父的王位)两种形式。
3、商朝中央设置相、卿士参与商王的决策。
卜、祝负责祭祀和占卜,史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
地方封候、伯。
4、分封制: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其建立诸侯国,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旦平定商朝旧贵族和武王兄弟的叛乱后,为稳定东方,继续推行分封制,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5、分封的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6、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标志性事件就是楚王问鼎。
7、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皇权的稳定。
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8、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制度。
宗法制为里,分封制为表。
9、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10、商朝的制度沿袭了夏朝的制度而有所损益,周朝的制度又沿袭了商朝的制度略有变化。
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发展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1、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同:都是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有积极作用,并影响后世。
异:2、秦王朝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南平越族,修筑长城,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筑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⑴确立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⑵中央设三公九卿,建立完备的中央官制⑶地方推行郡县制,地方官吏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考核4、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实行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历史必修一提纲

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古代中国考点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融合,浓厚的专制色彩但未形成中央集权,牢固的血缘关系。
社会性质:奴隶社会)(1)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
内容: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萌芽期:夏商;鼎盛期:西周;衰落期:春秋战国)(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与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相权以强皇权,弱地方以强中央)(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疆域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3、西周的宗法制:○1特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3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统一六国:条件:商鞅变法,外交策略,地理位置优越,封建经济发展,嬴政的雄才大略,百姓渴望和平,局部统一已经形成。
过程:韩赵魏楚燕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互相牵制配合3、中央官制:丞相(百官之首,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太尉(管理军务)地方: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4、巩固措施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章古史纲要1. 人类起源与文明发展- 人类起源与人类文明的兴起-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2. 原始社会与新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3. 奴隶社会与青铜时代- 奴隶社会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青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文化4. 前秦时代与西周时代- 秦国的形成与秦始皇的改革- 西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 周代的政治危机与分裂5. 其他古代文明- 希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第二章古代中国1. 五帝时代与三皇时代- 传说中的五帝与三皇2. 夏朝与商朝- 夏朝的历史地位与特点- 商朝的建立与发展3. 周朝的建立与分裂- 周朝的建立与分封制度- 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4. 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 春秋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战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与兵器发展5. 秦朝的统一与西汉的兴起-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与秦朝的政治制度 - 西汉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6. 古代中国的社会- 古代中国的社会阶层与人们的生活 - 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第三章世界两大古代文明1. 古希腊与古罗马-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城邦文化-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化2. 古印度与古埃及- 古印度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 古埃及的政治制度与宗教文化第四章中古时代的变革与发展1. 河间燕趙与兵谏- 河间燕趙与秦朝的冲突- 兵谏的历史地位与影响2. 隋朝与唐朝-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繁荣3. 宋朝与元朝-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发展-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4. 日本的社会变迁- 日本的古代社会与文化- 日本封建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以上仅为复习提纲的梗概,实际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复习。
同时,建议多做历史题目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适用各版本教材)

1.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2.分封制受到破坏的原因,表现3.宗法制形成历程,核心内容,突出特点,历史影响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5.皇权至上的内容,特征6三公九卿制度的内容7秦朝中央机构的特征8郡县制的由来,推行,作用9郡、县机构的简介1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根源,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两对内在矛盾,11意义,评价1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13隋朝的三省制14唐朝三省制如何完善的?15隋朝的六部制16元朝行省制度背景,内容,意义17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18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19秦朝以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的史实及趋势20秦,汉,唐,宋,明五朝监察机构的变化21古代的选官制度2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评价23如何认识古代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2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5内阁创立的原因,创立过程,内阁的地位26军机处设立时间,始设原因,职能演变,组成,特点,评价27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历程,原因分析28内阁阁臣与丞相的异同,内阁阁臣的实质29清朝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的设置30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之间的关系31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比较32希腊文明的组成33希腊奴隶制政体类型34雅典民主制发展历程35希腊城邦的产生,特点,代表36梭伦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37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38伯利克里改革的时间,内容,弊端39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40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41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缺陷和阴影42雅典民主政治成就取得的原因43雅典奴隶制文明衰落的原因44雅典民主政治进步性与局限性45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具体措施,突出特征,评价,衰败46罗马法的分类47罗马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内容,核心内容,自然法思想48公民法的含义,内容49万民法的必要性,创立,主要内容50罗马法起源的条件51公民法与万民法界限的消失52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5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54英国议会的形成和发展5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结果56《权利法案》的背景,颁布时间,内容,意义57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结构组成,责任内阁的产生程序,首相与责任内阁的职权和特点58内阁建立的意义59.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意义60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含义,初步建立,发展,政权组织形成原因,主要机构职能,制度特点,评价6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62英国代议制度的进步性63现代英国代议制度的内容64.1787年美国宪法背景,理论依据,内容,特点,类型,历史意义,局限性65美国两党制的政治舞台,基本情况,形成发展,政党性质66美国联邦制政府的构成67联邦宪法制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68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69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异同70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过程7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72法国共和制的构成,意义,影响73德意志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7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性质,特点,意义,评价75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确立时间,构成,特点,评价,进步作用76法兰西共和国、共和制确立的特点及成因77德意志确立联邦制的君子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78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79英国、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80美国与法国的共和制的异同81国情政体的关系82资产阶级政体对于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83鸦片战争的经过84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85《天津条约》的内容危害86《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8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及形成88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89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90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91鸦片战争的性质92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9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内容,目的,特点,评价94《资政新篇》的社会根源,目的,内容,评价认识95天京变乱的根源,原因,经过,性质,影响,结果96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时期97《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98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99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斗争取胜的原因100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101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征,历史意义102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103甲午战争爆发的标志,四大战役的过程及败因10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105《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危害106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影响107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108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清政府和人民反侵略态度与中国战败的原因109辛亥革命的背景,酝酿,高潮,失败,性质,意义110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特点,途径,中心,代表人物111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11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113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114中国同盟会建立的背景、目的115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116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和教训117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功绩118五四运动的背景,导火线,爆发时间,经过,影响,结果119中共一大时间,代表,内容120中共二大召开原因,时间,内容,作用121国共合作原因,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22北伐战争目的,时间,对象,过程123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124分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12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126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128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及其原因129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30国民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13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32中共创建的历史意义133国民革命的功绩134工农武装起义的背景,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13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简况,特点和影响136土地革命的范围,内容和影响137工农武装割据的背景,内容,作用138红军三次反围剿的原因,时间,结果139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原因140红军长征的原因和目的,过程,历史意义141遵义会议的背景,召开,内容,历史意义14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143正确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144抗日战争的原因,标志,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145日本的滔天罪行及影响146全国抗战路线的指导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47百团大战的原因和目的,时间,地点,影响148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背景,措施,作用149中国七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5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15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深入敌后抗战的原因15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区别及相互关系15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54抗日战争中中共的贡献155中国抗战的地位和抗战胜利的意义156当今日本的一些右翼团体称南京大屠杀是个“谎言”,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157识其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158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59重庆谈判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内容,作用160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作用161战略作战的背景,三大战役,影响16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163北平谈判背景,时间,内容,结果164渡江作战背景,简况,意义165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66空想社会主义盛行时间,主要原因,代表人物,基本思想,历史局限,历史意义167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时间,原因,事件,意义16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内容,意义169巴黎公社的历史背景,公社成立,革命措施,保卫公社的战斗,意义170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弊端的关系17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72巴黎公社成立的历史条件和原因173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174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和教训175二月革命的时间,性质,领导机关,结果176《四月提纲》的背景,发表,内容,意义177七月事件的原因,经过,影响178十月革命的背景,原因179十月决议和十一月起义的史实180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内容,意义18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182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18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84俄国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革命的不同185人民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186人民政协的召开,内容,历史意义187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188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史实189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9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历史原因,制度创立,历史意义19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背景原因192政协建立的标志和作用193民主党派的地位194政协职能及新发展19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的原因,建立史实,意义196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197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比较198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的唯一选择?19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历的三个时期200“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的表现201法律制度逐渐健全的方针和主要措施20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措施及其成就203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和性质204民主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影响205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的原因和意义206依法治国的定义,发展进程,意义207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208综合认识建国后我国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失败和启示209“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内容,实践,评价2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对台政策的基本内容21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12港澳回归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意义213两岸关系缓和的原因2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内容,及外交成就21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内容,经过,意义216日内瓦会议的背景,目的,参加国,概括,历史影响217万隆会议的背景,召开,方针,意义218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19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经过和意义220.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主要成就22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活动及其突出特点22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实现原因,意义,中美关系核心问题223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实行经过,意义,中日关系核心问题22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225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的原因和意义226我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以不结盟政策为主的原因227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前提条件,历史原因和意义228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原因和意义229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230中日关系的经验教训231美苏“冷战”对峙的表现232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条件,含义,作用233美国“冷战”政策起因,含义,措施234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原因,成立,作用235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原因,成立,作用236德国分裂原因,分裂史实237朝鲜半岛分裂原因,经过,影响238越南战争背景,原因,简况239古巴导弹危机起因,经过,结果240两级格局的主要特点241两级格局的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242西欧一体化原因,表现,进展状况,影响243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24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原因和表现245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及作用246中国振兴的过程,影响247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影响248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249东欧巨变的原因,含义,实质250八一九事件的原因,实质,结果251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实质252苏联解体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25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表现及原因25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255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变动的特点毛泽东的三大外交政策一、另起炉灶:指的是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以承认。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重点掌握)⑴开始时间:西周⑵分封对象:①王室贵族②功臣③先代贵族⑶诸侯的权力包括: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①定期朝贡②提供军赋③提供力役⑷评价:①积极意义: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周朝统治②消极意义: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重点掌握)(1)核心内容(典型特点):嫡长子继承制(2)作用: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到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掌握)⑴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过程:韩、赵、魏、燕、楚、齐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5、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管中央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中央监察系统。
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主管官员的总称。
6、郡县制的具体规定与意义各是什么?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有哪些?“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分管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下设县。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西汉、唐代、宋代、明代限制相权的措施是什么?(1)西汉:①频繁换相②设立“中朝”(“内朝”),与以丞相为首所形成的“外朝”相对应,、“中朝”具有决策权(2)唐代:①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进一步分散相权。
高一必修一历史背诵提纲

高一必修一历史背诵提纲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华夏族的形成1. 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族2. 三皇五帝时期的神话传说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1. 春秋时期的诸侯割据和兼并战争2.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教育3. 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三、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代的政治制度1. 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2. 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和法家思想3. 秦代的行政制度和农业技术四、汉朝的建立和西汉的政治制度1. 刘邦的起义和汉朝的建立2. 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3. 西汉的商业繁荣和科技发展五、东汉末年的动乱和三国时期的分裂1. 黄巾起义和王莽的新朝2. 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兴起3. 三国鼎立和统一战争的背景六、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割据和文化交融1. 北朝的政权更迭和南方文化的传承2.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 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北朝的统一七、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开创1. 隋文帝和隋朝的统一战争2. 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繁荣3. 唐朝的科技进步和丝绸之路的开放八、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方民族的影响1. 五代十国的政治割据和文化交流2. 契丹族、党项族等北方民族的兴起3. 北方民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九、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1. 北宋和南宋的政治制度和思想变革2. 宋朝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3. 南宋的对外战争和政权更迭十、元朝的建立和统治1. 成吉思汗的征服和元朝的建立2.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3. 元朝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十一、明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1. 朱元璋的起义和明朝的建立2.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3. 明朝的海外贸易和文化繁荣十二、清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1. 满洲族的入侵和清朝的建立2.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统治3. 清朝的农业经济和社会状况以上是高一必修一历史背诵提纲的内容。
通过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繁荣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复习提纲必修Ⅰ复习纲要■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1、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一课考点重点: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是:英国;2、鸦片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1990年和1991年海峡两岸分别建立了两岸授权的民间团体(海基会、海协会)实行经济政治对话。
1995年江总书记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课考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
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课考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第四课考点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