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1如何分析内容(1)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责编:薛燕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斟酌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剖析归纳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迅速阅读能力等。
此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中心。
理解是指领悟并作解说。
从这个解说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不论是哪一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波及到这一考察内容,所以掌握汉语的特色和规律,从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含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正确地理解词句含义,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以外,还要认识汉语的构造规律。
认识汉语的构造规律主假如认识汉语的语法知识。
认识汉语的特色和规律,有助于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解说【高清讲堂:现代文阅读精讲ppt11--17】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义义的,这些基本义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详细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减小,所以,词语的意义就详细化了。
它或许被给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许肩负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许拥有了与词语本义有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这样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联合详细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推测意会词语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含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暂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单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察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察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很快就要到中考了,今天为同学们整理的是关于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在中考的时候更好地完成试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记叙文(一)如何梳理、概括、补充故事情节1、解题思路(1)辨析线索,了解文章大意(关于谁的什么事);(2)依据线索,感知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3)选取固定角度,概括故事情节(为了避免在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时前后内容互相交错,或者在补充故事情节时前后混乱,主次不分,在理顺情节时需选取固定的角度,抓主要事件来概括。
可以是选取线索、主人公、心理变化等固定角度去概括.)2、概括情节方式:谁+怎么样+什么(概括故事情节时不想像、不修饰,语言简洁)(二)人物形象分析:(即分析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或人物有怎样的思想性格)1、解题思路(1)依据故事情节,联系人物相关的事件与人物行为分析其性格;(对人物的分析,我们的困惑往往在于难以比较全面的把握其性格特征,所以分析人物时首先看他做了哪些事,并且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来抓取他所做的事,从事件中分析其性格)(2)抓住文中凸显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句子去分析性格。
(好的作品中往往有一些一句话凸显出一个人物的描写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刻画出人物的灵魂,我们不能放过。
)(3)抓住文中暗示、点明人物性格的句子,直接抄下来。
(4)结合人物身份、地位、社会背景去理解分析。
2、概括人物形象的格式:XX是一个......的人,他......(三)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1、如何理解加点词的含义:(1)了解词的字典意义;(2)结合句中所关联的事件、人物相关的行为理解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性格、心理、情感等;(3)指代性词语,在上下文找其具体内容。
2、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句子指抒情、议论句,往往蕴含深刻):(1)抓取句中的关键词,理解感知表层含义;(2)结合与句子相关联的事件,理解出人物的思想、心理、性格或言外之意;(3)结合主旨理解深意。
初中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的方法总结

初中现代文阅读语言赏析的方法总结一、从用词的角度赏析作品中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可以从词语的角度来分析,一般可从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
(动词能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叠词则增添语言的音韵美。
特别要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赏析:本句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从沉思中猛醒的我只得随车而去,然而心却是留在胡杨林中,迟迟难归。
(《生死胡杨》)赏析:“只得”一词准确地表达了“我”不得不走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答题格式:。
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二、从修辞角度赏析例:朱自清《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花色鲜艳美丽的特点。
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析,一般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设问句等,体味其作用。
答题时一般要紧紧扣住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但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2排比:语言有气势(加强语气)3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5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例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赏析:本段文字运用了“……一样,是……”的排比句式,表达了安塞腰鼓的奔放、热烈,读来气势昂扬,增强了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一,文章内容要点概括(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内。
二、理清文章结构(1)补充故事情节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1)线索线索类型:A.以时间的发展变化为线索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C.以人物为线索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线索的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动情节的发展。
(2)记叙顺序及作用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五、人物形象(1)次要人物的作用第一人称:“我”,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及作用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xx 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 品质。
现代文阅读一第4题题型梳理

论证特点
一、论证方式——先驳后立【《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 法律义务》】、先立后驳、驳立结合 二、论证结构——总分、层进、并列、对比 三、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 例证、引证、喻证、对比、类比、假设 四、语言特点——通俗、口语化,幽默、生动形象,科学严谨 五、其他构思特点——开头设问【纪录片如何突破文化的边界, 让世界“读懂中国”?】结尾设问讲故事(寓言),开篇明论 题,结尾亮观点【《从故宫文创看文化遗产创意边界》】……
(4月潍坊)材料二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请结 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论证思路)
①首先借现象明论题,即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 ②然后分角度析问题,一是从文创研发的角度,提出 要坚守供给底线;一是从传播方式的角度,提出文创要自 信发展。 ③最后作总结亮观点,指出文创应以文化的可持续发 展为最终意义。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考查什么呢?
①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如何定 位自己。(2分)
②第四段从自身和世界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定 位自己尤为关键的原因(1分)
③第五段从中国与世界和中国自身两方面论述 了中国定位自己的意义。 (1分)
1.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总些结特:点?第请4题简要设说问明方式
潍坊卷二模 《握手礼 拱手礼》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1)整体:采用正反对照式(或先破后立;或破
立结合;或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驳再立) 先分析 握手礼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拱手礼的好处。
(2)局部: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针对总分或分 总结构进行分析。
济南二模《书院》 4、请从四处语句中任选两处分析其论证方法,写清标号, 简要作答。(4分) ①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 用”的儒家文化。 ②引用论证,证明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传道济世。 ③比喻论证,将按“刻板的教条去行为”的人比作“两脚 书橱”,证明要“知行合一”。 ④类比论证,将剑桥与书院的关系类比为《王 子复仇记》和主角的关系,证明了书院是剑桥的灵魂。 (答对一条得2分,两条4分;考生如果全答,按照前两条评 阅)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技巧概说以写人记事类为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一、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一: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例如:《热爱生命》记叙了一个冬天(时间),一位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人物),在荒原(地点)上被朋友抛弃了(起因),他与饥饿疼痛和狼做斗争(经过),最后他咬死了狼,喝了狼血获救(结果)的故事。
方法二:套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
公式中的“何人是表现中心的人物;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用“我”或主人公代替,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的名字代替。
例如:《蜡烛》文记叙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何人),在炮火烧灼的战场上(在什么情况下),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燃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做何事,使苏联红军士兵深受感动的事(结果如何),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重点关注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语句)。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梳理文中人物、事件,找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览1一、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二、认真审题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总结范文分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总结范文分析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和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般规律,施行“四步阅读法”:1.通读选文,尽力整体感知。
通读后要反复揣摩,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
这个关键就是记叙文中的中心思想,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初步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抓住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阅读的“纲”,就能明确阅读的思维方向,带起全文的阅读。
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理清选文的思路,把握选文的大体结构,获得整体印象。
第三个层次是初步探究选文写法的突出特点和语言的明显特色。
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以感性认知,获得初步印象为主,不求全,不求深。
这三个层次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第一个层次统摄下的层递关系,以第一个层次为主。
2.缜密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认真读题,抓住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地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
带着问题,融入感情,精读相关内容,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搜集信息。
根据解题要求,处理信息,或概括,高考,或综合,或分析,或比较,或揣摩推断,或联想想象,确定答案范围。
紧扣解题要求,推敲、组织语言,准确而完整地写出答案。
4.整体检验,确保准确无误。
返回整体,从整体内容、结构、写法、语言与局部保持一致性的角度对答案进行检验,发现“龃龉”,立即修改,以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1、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 教案第一课时基础知识点之一内容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 语文 3.课时 1 4.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当年或上一年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语文 》 以下简称《考纲》 。
二 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 基础知识点之一如何分析给定文句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中关于现代文文学类阅读的规定 明确应试方向 2.牢记一句有关内容的口诀 并能在具体题目中灵活运用 3.能够清晰地复述解题思路 养成解题时写草稿列出答案要点的习惯。
四 教学重点牢记内容口诀 并能灵活运用。
五 教学难点复述解题思路 养成写草稿梳理答案要点的习惯。
六 教学过程【导语】《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语文 》 以下简称《考纲》 中对于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规定有8项 1 作品结构的分析 作品主题的概括2 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 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 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4 作品形象的欣赏 作品内涵的赏析 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 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 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 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以此为依据 综合考查历年浙江高考试题 不难看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通常分为四个方面 即分析作品内容 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结构 分析作品的表达效果。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如何分析给定文句的内容。
【解题策略】涉及分析内容的题目通常不会是某个字或词 而是某一或某些句子或段落 我们的解题策略分为两步 第一步 圈出该句、段的关键词 确定主体 即谁做了什么事 或谁有什么表现 谁有哪些特点等 第二步 寻找上下文的相关内容 并圈出关键词 确定文意语境。
寻找上下文的顺序运用扩展法 首先找划线句的上下句 其次找该句所在段落的段首句与段尾句 再次找文章每一段的段首句与段尾句 最后找文章的首段与尾段。
对于给定段落也遵循此法。
【必备口诀 内容分两步 主体加语境。
】例题1 分析划线句所写的内容。
洋槐在春天......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 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 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 却又若有若无。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 你的精神为之一振 你的眼前为之一亮 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 满满的一树雪白 袅袅低垂 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 花气熏人 人也陶醉。
《窗前的树·张抗抗》第一步 确定主体。
“洋槐 雪白、袅娜、如瀑布 花瓣飘荡 花气熏人” 槐花袅娜的形态和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