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现代文阅读考试情况分析
月考一阅读理评讲

〖正确答案〗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11.文章开头引用的名言,其作用是什么? (3分)
〖答题情况〗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引用出发,分析 引用的名言属于道理论据,再分析它的作用。
〖正确答案〗引出文章的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证明 论点。(答一点给1分,答两点给3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对比手法 (2分) 第二问: (1)暗示着“父亲高超的演技”对“我”的巨大作 用, 表现了温暖的父爱给予我巨大的力量 (2)前后两处形成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写到一点给1分,写到两点即给2分。)
17.联系全文,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题情况〗爱孩子,聪明,关心孩子。 关心家人,宽容厚爱,为家人着想。 教子有方,足智多谋。 〖答题指导〗(1)回归原文,逐段找与核心人物相关的内容,绝不放过 任何一个细节,尤其关注动作、语言描写; (2)若原文中有一些定性类的词语,那么圈画关键词,直接摘抄; 若原文中没有定性的词语,仅仅是一些描述性语句,则理清重 点句,自行归纳。注意:归纳时尽量用四字短语,简洁明了。 (3)往往这类题目,人物形象都是比较丰满的。不会仅仅只有一个特点。 因此,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整合归纳并分条作答就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谨记阅读题永恒秘籍:看分值。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值的多少去 判断答案的要点。 〖参考答案〗木讷、内向、关爱孩子、宽容温厚、教子有方 (任答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3分)
?
(现代文阅读理解)
月考情况分析:
本次月考试题所考知识面较广,难 易适中。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没有复习到 位,课外积累不多,因此得分不高。特 别是阅读理解方面,部分同学没有认真 审题,没有细心作答。作文总体情况一 般,高分不多,缺乏新意,字体马虎, 个别同学字数不足600字。
语文考试试卷分析

语文考试试卷分析本次语文考试已经结束,现在我们来进行试卷的详细分析。
通过这次考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考试内容回顾考试内容涵盖了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现代文写作和诗词鉴赏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考察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察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生表现分析1. 阅读理解: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表现良好,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但仍有少数学生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上存在困难,需要加强对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分析训练。
2. 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本次考试的难点之一。
许多学生在翻译时能够做到字词准确,但在理解文言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上还有所欠缺。
建议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字词,还要深入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3. 现代文写作:现代文写作部分,学生们普遍能够按照题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但在文章的逻辑性和语言的精炼度上还有提升空间。
建议学生们在写作时,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 诗词鉴赏:诗词鉴赏是本次考试的亮点。
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但在诗词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上还有待提高。
建议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经典诗词,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考试策略建议1.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石,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2. 培养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建议学生们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注重实践应用: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建议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4. 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学生们多写作、多练习,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总结本次语文考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是一次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好机会。
语文考试分析(12篇)精选范文

语文考试分析(12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语文考试分析第1篇:一、试卷结构及命题特点全卷共分3大块25小题, 考查了字词知识、古诗文的默写、仿写句子、成语的正确使用、病句的确定、作家作品的正确搭配、情景回答、综合性学习、课本文言文的阅读、诗歌的鉴赏、散文的阅读、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作等知识。
基本仿照中考试卷题型。
能紧扣新大纲,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本事, 立足于课内, 进行适当拓展延伸。
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本事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但有一些本事拓展题, 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 共分,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和口语交际本事, 涉及汉字字形、词语的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语境填空成语的运用、歧义句的修改、古诗默写、写话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 共分。
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本事。
文质兼美的文章, 新颖的题型, 异常是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 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本事, 注重过程方法,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三部分是作文, 计分。
文题《》, 自拟题目, 文体不限。
题目本身极富挑战性, 留给了学生必须的思维想象的空间。
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 更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二、考试情景分析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积累运用, 得分率在68左右。
学生对于识记没有多大问题, 这部分失分率最高是第8小题,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确定下列句子有无歧义, 并修改非歧义句), 得分率约为4%, 因为这是一道超纲题, 平时又没有作过相应练习, 所以学生得分率较低。
此外第3题得分率也仅为30%, (让学生分析出字义属于其基本义的一项)第二部分的阅读分析题, 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63.4%。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卷分析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卷分析六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一、总体情况本试题共120分,由五部分组成:卷面5分,积累运用占25分,阅读40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3分,课内现代文阅读《春》11分、课外现代文阅读《烟台的海》16分,作文占50分。
总体来看,本试题考查知识面较为广泛,分值分配合理,能较好考查学生真实能力。
二、具体情况书写和卷面满分为5分,部分学生书写不认真,卷面有乱涂乱划现象,得满分的只占15%,大部分同学得3分。
积累与运用题型主要是填空和选择,考查面较广,满分25分,得分在20分以上的很少,失分较多。
积累中,第3题为默写,古诗机械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拓展性默写各占1分,文言文默写0、5分,学生平时学得较扎实,复习时下的功夫多,得分较好,15%的出现错别字而失分,如不会写“半亩方塘一鉴开”的“塘”和“鉴”,个别的是“烈士暮年”中“暮”写成“墓”。
而默写中的现代诗歌默写得分不好,《纸船》、《秋天》、《天上的街市》在教学中的确要学生背诵默写了,可总是出错。
“总希望有一天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和“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这两句写对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第4题字形音义和仿写句子,字音词义得分较好,而错别字“协”竟只有20%同学能找出来。
第5题语言运用,有50%的学生概括不好而失分。
第6题标点符号,空多,看得眼花缭乱,只有35%的同学选对。
第7题名着导读,《繁星春水》的内容,作品和内容填空比较简单,得分率80%以上,最后一个空是默写冰心的哲理小诗,几乎是全军覆没。
第8题书法欣赏,出自课本上的内容,老师也没重视,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了看,得分也不好,约85%的把A选项“繁体行书”判断成“草书”了。
第9题运用想象描写诗句的画面,得满分的也不多,大多学生都能写点得个1分、2分的。
阅读理解包括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现代文阅读和课外现代文阅读三部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第一单元文言文《论语》的内容,得满分的只有5%左右。
第10题考查诗文朗读节奏,题目并不难,可只约有45%学生选对,有不少学生错选B,让老师很吃惊。
近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情大数据

近年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情大数据
近年来,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考情一直备受关注,考试大数据也逐渐成为考生们分析备考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过去几年的考试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材多样,题型灵活多变,考查范围广泛,需要考生具备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技巧。
在分析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情的大数据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近年来北京卷现代文阅读的文章题材涵盖了社会热点、文化人文、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考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阅读能力才能较好地解答问题。
其次,在题型上,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题会涉及到阅读理解、文学欣赏、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考生需要全面发挥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要有独到见解。
此外,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情的大数据也显示,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历年真题的总结和分析,把握命题规律和考查重点,从而更好地备战考试。
总的来说,近年来北京卷现代文阅读考情的大数据反映了考试题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重积累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做到全面准备,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考生们能够认真对待现代文阅读考试,努力备考,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语文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优秀5篇)

语文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优秀5篇)语文考试质量分析篇一一、分数段分析:(略)二、得失分程度及原因分析:(略)2、典型错误分析:1、第一大题2小题失分较为严重,失分率达70%以上。
许多学生在“探讨”和“探测”这两个词语的决定上栽了跟头,没能把握该句子中的关键词“课题”和句子的主要意思。
其次,第一大题的第6小题失分也较为严重,未能从正方两个方面揭示论辩话题的主要观点。
2、课外阅读失分最为惨重,失分率达42%。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文言文比较阅读中对“表现作者怎样的情绪”的理解不到位,少数学生未能读懂。
(2)第二个失分点就是现代文阅读(三),失分率也高达56.7%。
客观上,对于缺少生活体验的中学生而言,本篇文章的资料较难读懂,难以理解作者思想上的升华和情感上的变化。
主观上,考生不能扣住文本答题,习惯于“跟着感觉走”,停留于作品的表层,泛泛而谈。
反映出他们在现代文的阅读理解上还存在很大问题。
由于平时对16小题这种命题形式训练较少,许多考生不知就应从哪个方面去思考和作答。
3、虽然作文扣分不严重,但并不说明学生作文状况完成得好,很大程度得益于阅卷教师的感情分。
三、教学得失分析及改善教学的措施针对本次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平时应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品味。
2、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强化“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或走过场。
3、进一步强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注重诵读、识记、归纳和整理,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潜力。
4、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将平时的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在平时的。
现代文教学中不要求课内范文的精讲、多讲,应更多侧重从超多的课外阅读中潜够默化地提高对文章整体及片断的理解度。
具体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拓展学生阅读面,加大学生阅读量,突破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种障碍,以课内范文延伸课外阅读,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励。
(精选)中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及答案分析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连云港)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问题。
【甲】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
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
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
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
故此周客人中了邪。
”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灌他一灌。
”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
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
众人道:“好了。
”扶着立了起来。
周进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忙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1)请简述周进和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
(2)周进一到贡院就撞死在地下后,众人都慌了,只道一时中了邪。
你赞同众人的判断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周进与范进二人相反的行为表现,不同行为表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相同的社会根源呢?(4)范进中举前后,他老丈人胡屠户有不同的表现,请各举两例。
【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
全书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
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大哭之后,几个商人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
“现代文阅读”阅卷情况分析及复习建议

例3:对于一些事情,我们不能老是跟着惯性 思维走,要懂得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的关 键,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才不会犯第九 车厢一样的错误。(3分) 例4、有的时候,不负责任的态度,会造成别 人的苦恼和不快,就如文中的多了第九车 厢而使一车的乘客失去了旅游的好心情。 因此,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许一 些错误就可以避免,尤其是一些服务行业。 (3分)
评分细则:1、说出观点给2分,结合情节分析给1分。 2、除以上两点外,凡结合情节、言之有理的其他答 案,可适当给分,但2点最多3分。 比如:从工作作风方面考虑:做事应该认真负 责、注重细节等;从思维的角度考虑:要换位思 考、要有探究精神。还有考生提到“铁道部管理 有待将强”“注重有效交流”等。 我们可以看出,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剖析深刻一 点的说法还可以有:官僚主义、民族性格,再深 刻一点的还从中看到了体制问题,有人还找到了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3、文本主旨发生变化。 表现“人性之美” “讽刺社会现实”
选材回归之后,来 看题目设计。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 作用?(3分)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 过50字)(3分)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 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缺少限制的问题,给了学生较大的答题自 由,但同时也增加了考生的审题难度
(2011年)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 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2008年)21.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 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 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 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6分) 这个题目,一是限定了区域,二是需要进一步 思考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考语文研讨会资料近年非选择题中现代文阅读考试情况分析及对策主讲:华南师大文学院陈少华教授2007年1月13日近年(2004-2006年)广东高考试卷非选择题中现代文的阅读,一直是考文学类文本中的当代散文阅读,分别是吴冠中《说树》(2004)、肖铁《壶口的黄河》(2005)、冯骥才《夕阳透入书房》(2006),分值从2004年的18分提升为21分。
在2007年的高考中,散文被列入选考的内容之一,下面结合上述几年对散文阅读鉴赏的要求以及考生答题的实际做一简要分析,以利2007年备考散文的选考。
一、考查对散文结构安排作用上的理解这是一个厘清作品结构,进一步把握作品主题所要求的能力,在能力层级上为“分析综合”,从近年的情况看,对散文结构的理解并没有简单要求回答,却经常要通过借助回答别的问题如写作手法等问题来回答。
如2005年考题: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昧”,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
)我们的给分中也看的出来侧重点在于结构安排上的考虑,但是本题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在提干中并未明确要求考生回答写作手法。
不过为了说情这个问题,就要涉及艺术手法的问题。
多数考生都能意识到“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的作用,多数考生也能体会到要从手法的使用入手回答问题,但是敏感度不一样,有的考生能概括出对比或层递,有的则不能明确说出这两点,但传达出关于对比或层递的意思,一样可以得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其一是完全未涉及使用手法;其二是回答第二个给分点时不完整或浮泛。
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理解与回答上的准确与否。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只是笼统讲如此安排的作用,例如,回答“可为下文内容铺垫。
起到总起的作用”,或只是“突显主题”等,都是不完整的,只能给1分。
浮泛就是什么都说了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说上。
如。
“先从整体到局部描写,先给读者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具体细致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再如2006年考题: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房中的一些常见和熟悉的事物在夕阳的照射下所产生的不同寻常的景象。
(2分)如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分外美丽”;空气中游曳的尘埃被照得极亮极美,“无比神奇”,等等。
(只要举出l例即给1分)二是由夕照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奇思妙想。
(2分)如由《傅雷文集》、苏格拉底雕像、大公鸡等引发的思考。
(只要举出l例即给1分)这里的问题,要求能够概括出来两个层面的现象,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实际上也不能脱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样的理解定势,本题问的这句话,置于文章的开头,就文意来说,“神奇”是对整个文章在思想与情感上的主题总括,因此,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一道题来问,答案应该说也不难给出。
问题与情况分析:不注意对二是由夕照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概括。
如果加强文本结构的意识,是不难看到这一方面内容的安排的。
至于浮泛的回答,随意联想,不着边际,这是通病,如:“这种神奇,可以使作者分辨是非,使作者感受到黄金的有限,知识无底边,在这种环境下,作者真正体会到知识学问如巨人,只有哲学才能体会到时代的存在。
”如果多一层作者在结构上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这样一种意识,那也许可以避免这样的回答。
二、考查对散文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表现手法是2005年考题的一个难点,这方面的内容在2004、2006年中没有考,不过,2007年还是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
在能力层级上为“分析综合”。
考题: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是绐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道题比较困难,主要是关于“表现手法”的内涵不是很固定,参考答案规定的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但实际的回答中却很少人能够这样回答,大多数的考生选择用修辞手法来回答,我们认为,回答修辞手法不违背本题的考核要求,因此。
凡能够全面、正确回答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相关手法的好处回答出来即可。
如“运用了烘托、比拟、夸张的手法、运用人在壶口的黄河的感受反衬出那儿的黄河水的气势猛烈、用比拟,即把黄河水比作浊酒,山谷似壶嘴,即生动形象地为描绘出画面,且在许多描写上用了夸张,即让人体会到黄河的浩壮、波澜壮阔”。
不论是将答题得分点分开答、还是混合答,只要答对,都可给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其一是有的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概括不完整,只回答出一种手法,如“夸张”或“比喻”,所以尽管能够将这样写的好处说出,也不能得满分;其二是笼统回答,没有针对性,如:“描写。
这样写能够突出黄河的特点,使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考查对散文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对散文文意的理解,既有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也有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求。
分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方式。
例如2004年的考题:1 8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 分)19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4 分)20 .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6 分)(18.(1)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美的范畴。
(2)第二点:冬天的树充满强劲的筋骨之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19.(1)前人种树后人凉,为子孙造福是我们的职责(2)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20.(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问题与情况分析:对于第18题,考生比较容易回答,对第19题,与参考答案的要求来看,则比较困难,这其中答“前人种树后人凉”是容易的,但要再深入一些,要答“传统”这样具有时间意味的词就有些难度了,不过,在具体的文本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要求仍然是必要的,讲的是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民族”这样的字眼也可以从天坛、太庙这样的说法中得到提示。
又如2005年考题: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这句话的精彩处,其一是强调壶口黄河的活力,第二个得分点强调壶口过后黄河一往无前的气势。
回答准确的不多,这样的考生习惯用较多的话去说明自己的理解,“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波涛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作为她第一声啼哭,在那里,生命毫无羁绊的状态下,兴奋与放纵,那时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在往后就没有什么能拦住她的了。
她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说往前往后黄河都是平面的话,这里就是立体的,由上而下的水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与放纵”。
问题与情况分析:多数考生只回答出一个得分点,理解不完整。
例如“因为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过去了,就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表现自然生命在羁绊的状态下毫无的兴奋和放纵,是欢笑,是快感,是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脱离文本的语境随意升华:例如“指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中国人民的一种飞跃,中华民族从一个弱国变化至今天强大的国家,便是一个飞跃,是世界的一个奇迹。
”“暗含中国复活了,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这个与众不同、独特而又强大的生命力。
”2006年还增加了对个别词语的鉴赏,也可以看作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求的一种补充。
如: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4分)参考答案是:16.(4分)“投射”:形象地描绘了夕照带着斑斑驳驳的光和影映射在书架上所形成的投影般的景象。
“穿”:通过纤细的光束穿过笔丛的缝隙来描写夕照,表现了夕照的力度。
“抛”:拟人化地描绘了夕阳在即将沉落时将其全部光芒洒向人间的情态,读者从中不难感觉到夕照最后一搏的悲壮。
“挪”:形象地写出了在日落的最后时刻,夕照沿着书架一格一格缓慢移动的状态。
任选两词,每词给2分。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这是06年新增的提干,在这几项题干中,应该说这一项是比较容易的,有的考生先概说,再分说,如:“‘抛’和‘挪’,这两个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夕阳的特点,其中,‘抛’字写出了夕阳似乎用尽全力把光芒留在人间,而‘挪’字写出了夕阳如同一位垂死的老人把他最后的力气来为人们做事,使夕阳照耀下的书房格外温暖”。
诸如此类。
对词语的表现力的把握准确,都可给4分。
有的考生是一项一项来说,如“‘穿’字生动地写出了夕阳移动的灵巧,充分显示出光的穿透力。
‘抛’字将光拟人化,写出了情态,把夕阳写活了。
”可给4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有的考生对词语运用的感悟与表述能力不对称,感觉对了,但表达又有所偏离,如“‘投射’,只轻轻地、温热地写出夕阳的温和,‘穿’写出了夕阳的动态是如此的果断”。
主要是没有着眼于描述事物关系的角度来说,因而“温和”、“果断”显得空落。
可给3分。
有的考生只是一般地讲“写得好”,“写出动态”,对于怎样为好,怎样的动态,应该是赏析不可遗漏的,却被遗漏了,这可能是平时的习惯所致。
这道题应该说不容易得0分,但事实上,也有不少,随机抽查一评卷员所评12188份试卷来看,0分:4.24%;1分:8.93%;2分:29.69%;3分:52.03%;4分:6.11%。
主要是回答空洞,不着边际。
如“‘透射’、‘抛’,能生动地表达夕阳的天真。
”“投射,使文章更加有关系,有活力。
”四、考查对散文的鉴赏评价2005年与2006年的题干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作品内涵与价值判断的理解与评价,例如: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6分)2006年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
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2005年相关提干的参考答案是:19.(6分)(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