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
教学大纲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
在设计教学大纲时,要清晰明确地列出每一个内容,并确保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贯性。
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核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方向。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量化可测,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确定,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互协调。
其次,教学内容是教学大纲的主体部分,包括基本课程内容、拓展内容和应用内容等。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科前沿和学生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学进度是教学大纲的时间安排和进度控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和学习进度,确保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此外,教学方法是教学大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评价方式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要多元化、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教学大纲内容的设计应当全面、系统有效,注重目标导向、质量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只有合理设计和实施
教学大纲,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目标。
教学大纲是什么意思啊

教学大纲是什么意思啊教学大纲是什么意思啊教学大纲是指教育机构或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的文件或文本。
它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明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框架和指引。
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它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需求确定的教学要求和预期效果。
教学大纲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帮助教师确立教学方向和重点,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其次,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它是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
教学大纲通过明确教学内容,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科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和变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第三,教学大纲指导了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它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
教学大纲通过明确教学方法,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
最后,教学大纲规定了评价标准。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估。
教学大纲通过明确评价标准,帮助教师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标准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教学大纲大全

教学大纲大全教学大纲大全教学大纲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教学大纲的编制对于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大纲的概念、编制原则以及具体实施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大纲的概念教学大纲是一份系统性的文件,它规定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
教学大纲的编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要求全面、系统、有针对性。
二、教学大纲的编制原则1. 学生为中心:教学大纲的编制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
教学大纲需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目标导向: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水平。
教学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科教学标准相一致。
3. 科学合理:教学大纲的编制需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教学大纲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 灵活性:教学大纲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学大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1.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大纲需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2. 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大纲需要明确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
教学方法应多样化、灵活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学大纲需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
教学评价应全面、客观、公正,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4. 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更新:教学大纲需要定期进行修订与更新,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教学大纲的定义

教学大纲的定义教学大纲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明确学习目标和实现教育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文件或指导性文件。
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功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育目标。
一、教学大纲的作用教学大纲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明确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预期效果。
通过设定学习目标,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其次,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与范围。
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大纲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使教学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同时,教学大纲还能够帮助教师正确选择和安排教材,保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充分关注。
再次,教学大纲确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学大纲能够明确要求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评估和反馈等。
这样能够提供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和有效。
最后,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资源和评价方式。
学习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学大纲能够指导教师确定适宜的学习资源,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支持和学习环境。
同时,教学大纲规定的评价方式也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二、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编写一份有效的教学大纲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教学大纲应与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相一致。
大纲的编写要体现出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导向,确保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和连贯性。
其次,教学大纲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教育教学活动是实践性的,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具备可操作性,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和实施,同时还应具备指导性,为教师提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的基准。
再次,教学大纲应兼顾综合与个体的需求。
一、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学大纲?

一、什么是教材?什么是教学大纲?答:教材(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文是教材的主要部分。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分说明,本文、附录三部分。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
到底如何界定教材,不同观点的人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
下面列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含义,理解教材的广义性与多样性。
1、《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2、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3、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制约的。
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
它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学习活动在心理上和实践上主动地作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成分加以掌握的物质对象和观念对象。
4、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是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是学校各学科的目的内容或材料。
现代教育派认为:教材既包括师生所从事的活动,又包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的各种材料或工具。
教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的)和无形的(精神的)。
5、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从教材构成的角度讲,信息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是组成教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从教材的功能上看,教材是教师为一定育人目标服务的师生之间的是中介媒体。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在大学本科教育过程中,为一门具体学科或专业设置的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的文件。
本文档旨在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明确的教学指导。
二、课程目标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确保学生在本门课程中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的目标包括:1. 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熟悉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动态;3. 培养学科相关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6.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应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主题、模块和子模块。
教学内容应紧密贴合课程目标,并确保内容的适时性和科学性。
1. 主题:该主题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框架;2. 模块:模块是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通常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划分;3. 子模块:子模块则更加具体,包括各个专题和相关的子主题。
四、教学方法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应明确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1. 讲授:通过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2. 实验: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分析数据;3. 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来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方式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应明确课程的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1. 课堂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测验等;2. 项目报告:要求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并提交报告;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4. 学术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
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是教育教学中常见的两种文档,虽然在表面上
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本文将对课程
大纲和教学大纲进行比较,从内容、形式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的定义和内涵。
课程大纲是
一份规定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内容的文件,它主
要是对整个课程的规划和设计。
而教学大纲则是在课程大纲的基础上,对具体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安排和说明,包括每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
其次,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课程大纲更侧重于宏观的规划和设计,通常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安排、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内容,一般是一份比较详细的文件。
而教学大纲则更偏向于微观的教学
安排,通常包括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安排等,一般是
一份简明扼要的文件。
最后,考虑到实际应用的情况,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
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课程大纲主要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整体的教学框架
和指导,帮助教师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
而教学大纲则是为
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实
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实
际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课程大纲更侧重于课程的宏观规划和设计,而
教学大纲更关注于教学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
种文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的区别,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程标准又叫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又叫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也叫教学大纲,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制定的一种具体的规范和指导文件。
它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和提升教学质量而设立的。
本文将从课程标准的定义、作用、组成要素以及制定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规范和制定,目的是确保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它描述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和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
二、课程标准的作用1. 教学指导作用:课程标准提供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方向,明确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帮助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和制定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学习指导作用: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利用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作用: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和客观性,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措施。
4. 教育管理作用:课程标准是教育管理的基础,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的依据,对课程发展和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指导。
三、课程标准的组成要素1.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即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具有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进行评价。
2. 内容要点:课程标准列出了学习该课程所需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和概念等内容要点。
内容要点应具备科学、系统和结构化的特点,能够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3. 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教学大纲(供临床药学、医学影像、麻醉医学、医学检验、妇幼卫生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Ⅰ前言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课程向学生传授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医德医风。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药学、医学影像、麻醉医学、医学检验、妇幼卫生专业五年制本科班汉、民族学生。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理论)、示教和临床实习三部分。
按照1999年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儿科学总教学参考学时为54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2∶1,即理论36学时,示教18学时。
参照2000年版《儿科学》(第六版)“少而精”的原则,同时考虑新疆儿科疾病谱特点,本大纲在新生儿疾病中删除“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以及“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重新编入“新生儿窒息”,增加“新生儿溶血病”、“病毒性心肌炎”。
课堂讲授提倡逐步开展启发式教学,汉族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
示教课尽可能让学生看到病人,提倡参与式教学,多开展讨论。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必须进行课前预习,有准备地参加讨论,教师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以求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自学能力,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本大纲不妥之处,请及时提出。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小儿各年龄分期的基础上,学习各年龄的保健原则。
二、教学要求: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发展与展望。
2、掌握各年龄分期。
3、熟悉各年龄分期保健原则。
三、教学内容:1、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的特点。
包括——基础:解剖、机能(生理、生化、营养、代谢)、病理、免疫、心理;——临床: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
3、各年龄分期和保健原则。
自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至青春期。
生长发育一、教学目的:在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正常值、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体格生长中常用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发育规律、体格生长评价,了解小儿神经精神的发育规律。
二、教学要求: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正常值、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
3、了解神经精神的发育规律。
三、教学内容:1、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连续、阶段性,不平衡性,一般规律,个体差异;遗传与环境因素(内分泌、营养、疾病、母孕期情况、生活环境)。
2、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包括体重、身高、坐高、脂距、头围、胸围、上臂围、身体比例与匀称性(头与身长、指距与身高、体型和身材匀称)、囟门、骨化中心和骨龄、牙齿发育、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等。
3、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及男女不同特点。
4、体格生长评价:资料分析及表示方法(等级划分法)。
5、体格生长评价: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均匀程度。
6、各系统发育:骨骼(头颅、脊柱、长骨);牙齿;脂肪和肌肉组织;生殖系统。
7、神经心理发育:神经系统(脑、脊髓、反射);感知;运动(平衡与大运动、细动作);语言;心理的发育。
儿童保健一、教学目的:在学习计划免疫种类及实施时间,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的基础上,学习各年龄期儿保重点(尤其是婴幼儿期的保健)、预防接种的实际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1、熟悉计划免疫种类及实施时间;各年龄期儿保重点。
2、了解儿保涉及内容:体格生长、营养、健康和疾病管理。
三、教学内容:1、小儿时期计划免疫种类及实施时间。
2、各年龄期儿保重点:胎儿及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3、儿保的具体措施:护理、营养、计划免疫、心理卫生(良好习惯、社会适应性培养和家庭的影响作用)、定期体检(重点是0~6岁)、事故。
小儿喂养一、教学目的:在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牛奶制品的配制及辅食添加的原则的基础上,了解小儿营养物质的代谢特点。
二、教学要求:1、了解小儿营养物质代谢特点、营养素及参考摄入量、消化系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幼儿营养与膳食安排、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及来源。
2、熟悉婴儿营养需要量(热能、宏量和微量营养素、膳食纤维、水)、各种喂养方法的优缺点。
3、掌握母乳喂养的优点、奶粉配制、牛乳配制方法及计算;辅食添加的原则。
三、教学内容:1、小儿营养物质的代谢特点包括小儿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分5方面;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4项内容基本概念。
宏量营养素中糖、脂、蛋白类主要作用及占总能量的比例;营养素作用;维生素的来源及作用;不同年龄组水的需要量。
2、消化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
3、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注意事项;人乳特点和成分变化。
4、部分母乳喂养的概念和方法。
5、人工喂养概念、牛乳与人乳成分的差异、牛乳的改造(配方奶粉和全牛乳):包括牛奶制品配制(三加:加热、加糖、加水)及计算,奶粉的配制(容量1:4 重量1:7)。
6、婴儿食物的转换(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过度期食物);易出现的问题(乳类和其他食物供能比);辅助食品的添加及原则。
7、幼儿营养与膳食:进食特点和膳食安排(奶类2,主食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教学目的:在学习维生素D的来源及体内转化、生理功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学习其临床表现、分期、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要求:1、了解维生素D的来源及体内转化、生理功能;鉴别诊断。
2、熟悉病因、发病机制。
3、掌握临床表现、分期、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
三、教学内容:l、维生素D的来源(三个途径:母体、食物、皮肤合成)、羟化(肝、肾内的羟化过程),活性产物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用靶器官:肠、肾、骨)与调节(反馈、血钙磷浓度与甲状旁腺、降钙素)。
2、本病的概念、病因(六大病因)、发病机制(钙磷吸收障碍、PTH分泌亢进、AKP 增加、骨样组织堆积、成骨异常等病理改变)。
3、临床表现:婴幼儿表现;分期(初级、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4、诊断(早期:25-OHD水平为最可靠标准、一般以血生化和X线来诊断)。
5、鉴别诊断:粘多糖病、软骨营养不良、脑积水、维D依赖性、肾性、肝性。
6、治疗:目的(控制活动、防止畸形);原则(口服为主、非大剂量除非重症病例)。
7、预防措施:日光+生理剂量D400IU/d;围产期、早产、低体重、双胎800IU/d。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一、教学目的:在熟悉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基础上,掌握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二、教学要求:1、了解本病的鉴别诊断。
2、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
3、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教学内容:l、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隐匿型(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琴征);典型发作(血钙降低、无热惊厥最常见、三种症状)。
3、诊断(无热、突发、反复、发作后神清、无神经系统体征、血总钙和离子钙减低、同时有佝偻病存在)。
4、鉴别诊断:其他无热性惊厥(低血糖、低镁、婴儿痉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喉炎。
5、治疗:急救(吸氧、控制惊厥和喉痉挛),补钙剂和维生素D。
新生儿特点一、教学目的:在掌握新生儿定义及新生儿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二、教学要求:1、掌握新生儿及围生期的定义。
2、掌握新生儿分类。
3、了解新生儿病房的分级。
4、熟悉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三、教学内容:1、新生儿及围生期定义,指出新生儿学及围产医学的地位。
2、新生儿分类方法及名称。
3、新生儿病房的分级。
4、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外观特点,神经系统、体温调节特点及几种常见特殊生理状态。
新生儿窒息一、教学目的:在了解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上,学习窒息的诊断和分度,并发症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改变。
2、掌握本病的诊断和分度。
3、熟悉本病的并发症。
4、掌握本病的治疗。
三、教学内容:1、本病的发生原因。
2、本病时体内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
3、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新生儿Apgar评分,诊断和分度,并发症。
4、本病治疗:1)ABCDE复苏方案。
2)讲解复苏步骤和程序。
3)复苏后监护和转运。
5、本病的预后和预防。
新生儿黄疸一、教学目的:在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各自的特点,新生儿黄疸诊断,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二、教学要求:1、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2、掌握黄疸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各自的特点。
3、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4、了解新生儿黄疸诊断步骤。
三、教学内容: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本病的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原因及其特点。
4、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新生儿黄疸诊断步骤。
新生儿溶血病一、教学目的:在熟悉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学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及预防原则。
二、教学要求:1、熟悉本病的(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病因和发病机制。
2、了解本病的病理生理。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
4、熟悉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熟悉本病的并发症。
6、掌握本病的治疗及预防原则。
三、教学内容:1、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本病临床表现:黄疸、贫血及肝脾大。
3、本病的实验室检查。
4、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本病的并发症:胆红素脑病4期表现。
6、治疗原则及预防原则。
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一、教学目的:在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的基础上,熟悉脱水的临床特点、液体疗法的原则及具体计算,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体液平衡失调及治疗。
二、教学要求:1、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容易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机理、高张液、等张液、低张液的含义。
2、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配制(自学,示教课讨论)。
3、掌握小儿液体疗法的原则及具体计算。
4、掌握小儿常见疾病的体液平衡失调及治疗。
三、教学内容:1、概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总量、分布、交换)。
2、重点讲解:(1)不同程度、不同性质脱水的机理与临床特点;(2)低钾血症的原因和临床表现;(3)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和临床表现。
3、着重讲透根据脱水程度、脱水性质从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及生理需要三方面实施补液,决定输液量、种类和输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