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
建筑综合体的结构设计的探讨

建筑综合体的结构设计的探讨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愈来愈高,对生活质量的标准也愈来愈高。
人们开始更重视消费的环境和质量。
人们将商业、办公、酒店、住宅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复合在一起,综合体便就此形成,成为处理比较大的城市问题的有用的方法,对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有帮助。
本文主要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建筑综合体的结构设计概况、建筑性能化及楼板收缩和温度应力等方面,以期给同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结构;设计1 工程概况某大型建筑综合体用地面积为35481.21m2,总建筑面积为208713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24126m2,地下建筑面积为84587m2。
本项目主要由1个酒店塔楼和1个商业裙房构成,其中酒店为22层,屋面最大建筑高度为93.190m,标准层高3.6m;商业裙房为6层,另有2层局部屋面,屋面最大建筑高度34.900m,层高5.4~5.6m; 地下室共3层,局部2层为人防区,基础顶面标高为-13.950m。
2 设计概况2.1 荷载及地震参数选取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商业裙房为重点设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楼、屋面活载、风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定取值,商业裙房活荷载取3.5kN/m2(考虑轻质隔墙取4.0kN/m2、机房取7.0kN/m2),风荷载取0.4kN/m2,体型系数参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取0.4。
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计算时提高到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为Ⅲ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特征周期为0.45s,属抗震一般地段。
2.2 结构体系布置2.2.1 平面布置由于本工程的体型不规则、体量较大,如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其不规则平面、塔楼与底盘高差悬殊以及塔楼相对于裙房中心的偏心都是结构抗震设防的不利因素,本工程采取了设缝、设置后浇带、控制温度应力以及分仓施工等措施以减小不利因素的不利影响。
综合体建筑设计的探讨

综合体建筑设计的探讨建筑不仅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承载,还是人们生活的物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促使人们对建筑的重视程度的加强,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在以非常大的规模增加。
尤其对城市综合体建筑的研究呈现了更加深入的趋势,城市生活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内在联系加强都促成了综合体建筑的不断发展。
综合体建筑可以有效弥补单一建筑的功能缺失,正确反应城市生活的实质,所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必将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对建筑综合体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今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建筑综合体的功能布局进行整体的概括,以有效的促进建筑综合体的发展。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1.建筑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研究目的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促使更多的综合体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的各大中小城市出现。
然而又因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所以对建筑综合体的相关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并且大多数建筑综合体存在着只注重建筑本身的个性特色而忽略与城市发展的整体空间相适应的现象,使得城市综合体建筑出现周边交通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备、停车场数量不足等缺陷,这些都需要对建筑综合体的设计进行不断的研究。
具体的研究的目是,通过对建筑综合体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的案例提供有效的参考。
通过对建筑综合体的景观、外形、流线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建筑综合体的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借鉴。
再者对综合体建筑的独特选址、功能定位、商业规划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希望可以应对社会对综合体建筑设计的不同要求。
2.综合体建筑研究的意义建筑的发展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作为一种物象而存在,它承载着城市发展的脉络进程,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和地域水平的综合体现,不仅体现着城市的过去,同时也预示着城市发展的未来。
所以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建设不仅仅只是注重建筑表面的美观就可以的,它需要与当地的城市发展相互承接,必须要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关于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的探究

关于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的探究发布时间:2021-08-27T14:41:23.03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0期作者:王凡[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建筑在我国各地大量涌现,王凡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528400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综合体建筑在我国各地大量涌现,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也开始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基于此,本文将简单探讨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原则,并围绕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策略开展深入研究,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消费文化引言:城市综合体可简单视作商业集聚的综合型建筑,包含商业和非商业多种功能,围绕其开展的建筑空间设计则是指组织和安排城市综合体的人工建成环境形态。
为保证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取得预期效果,本文研究主要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商业需要展开。
1.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原则1.1多元性基于平等自由、多元包容的社会发展需要,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不应结合明确的客户定位进行划分,而是应基于符号的氛围和场景营造开展差异化设计,以此实现对经营和大众的区分。
具体设计需要实现对这种多元性的本真进行辨别,并重点关注社会公平维护、地方文化传承、代际冲突缓解、内生动力创造。
以地方文化传承为例,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需关注多种地方文化的多元兼顾,具体设计可从保护和传承街区及城市的历史文脉入手,北京摩方、天津天河城、成都远洋太古里等均属于其中代表。
通过对周边现存建筑、历史保护建筑的回应,这种设计所付出的设计妥协和设计成本往往远低于商业上获益的价值,消费者的原真性诉求和差异性诉求也能够更好得到满足,这种多元性设计原则必须得到设计师重视。
1.2交互性交互性在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中也需要得到严格贯彻,这里的交互指的是城市综合体建筑空间与公众的交互。
随着综合体建筑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交互性原则得到较好应用,由此进行的设计需考虑人与商品关系。
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研究

实验目标的选取
关于实验变量的选取,作者将重点放在建筑综合体的空间 特征上,这样能够使研究结论具有更为直接的建筑学意义 ,同时也使结论在建筑综合体乃至城市建筑综合体这样更 广泛的范围内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实验内容
实验一——建筑综合体内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的空间认知与 寻路关系调查 实验二——挑选店铺的实验 验证本文的理论基础“空间认知”与待解决目标“寻路” 之间的关系。 实验三——中庭认知实验 实验四——楼层改变情况的判断 实验五——方向指示的测试实验 针对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特点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寻路者在 这些典型空间中的空间认知与寻路行为特点。
寻路障碍的原因
标识系统的不足 标识信息设置位置不正确,人们不容易找到已经设置好的 标识信息。 标识信息的表现形式不规范,人们在阅读标识信息时有理 解困难或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人为的认识缺乏 环境中许多迷路或难于找到目的地的人经常将产生这种现 象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无知、错误或没有足够的准备。 一些设计人员更提倡一种迷宫式的令人兴奋的空间而不是 单调的可识别的空间。
寻路障碍的负面影响
对于没有严格时间要求的人如旅游者,迷路会败坏其出游 的好心情,会使其放松休闲的目的无法实现 对于有严格时间要求的人如通勤者,迷路会导致开会迟到 、延误飞机、失去对方的信任进而失去各种各样的机会 对于有极紧迫时间要求的人如重病号、受火灾威胁的人和 被困沙漠的人等,迷路会直接危及他们的生命。
实验目标的选取
目前中国国内最常见的建筑综合体类型是以商业功能为主 的商业建筑综合体,简称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往往体 量巨大,同时具备购物、餐饮、娱乐等商业功能,有些还 担负着交通换乘、办公、居住等功能。该类型综合体的商 业空间通常是空间变化最为丰富、迷路情况也最为突出的 空间,因此,将商业综合体的商业空间作为研究空间认知 与寻路的调研场所,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与实际意义。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以商业综合体为例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以商业综合体为例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以商业综合体为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建筑综合体开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作为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综合体在提供消费场所、文化娱乐体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商业综合体内进行导航和定位,常常会遇到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商业综合体的复杂空间构造和多样化的功能区域。
因此,研究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认知和寻路问题,对于提高人们在其中的空间导航能力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于该建筑综合体整体结构、功能布局和空间关系的理解与感知。
在商业综合体中,大量的商铺、餐厅、办公楼、娱乐设施等井然有序地布置在整个建筑中,给人带来了空间认知的挑战。
同时,商业综合体常常存在复杂的动线系统,例如楼梯、走廊、电梯等,如果没有良好的空间认知能力,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通过研究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认知规律,可以为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和导航提供理论基础。
商业综合体的寻路研究是指人们在商业综合体中进行导航和定位的过程。
商业综合体通常是一个庞大的空间系统,其中包含多个功能区域和走廊。
对于第一次进入商业综合体的人来说,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成为了一项挑战。
在寻路研究中,有两个主要方面需要被关注。
首先,人们在商业综合体中的导航策略和行为模式,例如如何选择路径、如何利用标识和导航信号等。
其次,商业综合体的导航设施和技术,例如标识牌、指示箭头、导航APP等,对人们的导航和定位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商业综合体的寻路问题,可以提出相应的导航设计原则,从而提高人们在商业综合体中的导航效率和用户体验。
以商业综合体为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空间认知和寻路问题。
首先,商业综合体的空间认知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商业综合体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布局的感知,会影响其在其中选择购物区域和商铺的决策。
因此,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者应该注重空间认知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导引设计,提高消费者对于整个商业综合体的认知。
浅析建筑综合体设计

浅析建筑综合体设计摘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一个成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必然会成为一个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者,一个城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一个城市的明信片。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在城市圈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城市综合体在未来的前景将更好。
作为一个建筑师也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研究运用最新的城市综合体理论,为我所在的城市、为国家建造更多更好的城市综合体。
关键词:建筑;城市综合体;设计一、城市综合体发展概述1、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城市综合体,从功能业态视角观之即酒店、写字楼、公园、购物中心、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公寓等城市生活的三项以上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形成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建筑。
城市综合体适合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通常星级酒店、商业写字楼、商业购物中心以及大型公寓是最基本的功能构成。
2、城市综合体的特征城市综合体与一般建筑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超大的空间尺度。
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的,与大尺度的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综合体的室内外尺度均是超大的。
二是通道树形交通体系。
这种交通系统将地下层、地下夹层、室内公共空间、地上的交通等形态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三是地标性建筑。
由于城市综合体的规模较大,功能丰富决定了城市综合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均在所在城市作为地标式建筑存在。
四是高科技集成设施。
城市综合体运用了大量的现代科技,可以说一个综合体就是一个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
例如,室内交通方面有垂直高速电梯、步行电梯、自动扶梯等;通讯方面有电话、电传、电视、联网电脑等组成。
二、建筑综合体设计概况本案地处梅林路与中康路交界,基地西侧有地铁4号线,南侧紧邻地铁9号线,其站点布设紧邻规划地块,为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商业人流环境。
多级交通网络布置为基地建筑提供无与伦比的便捷性和优越性。
规划用地现状为空地,西侧和东侧基本为居住用地,分别有汇龙花园、颐林雅院等居住楼盘。
浅谈建筑综合体设计

浅谈建筑综合体设计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城市综合体的发展由来以及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 对城市综合体这种特殊的城市形态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城市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建筑综合体; 人性化; 城市开放空间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complex at present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plex of this special form of the c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urban complex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also presented.Keywords: building complex; Human nature; Urban open space1 建筑综合体的形成建筑评论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到,城市是人类社会、自然界演化中的积极产物、高级形态,其自身形成了一种新的有机体,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多样性和高密度是城市最基本的特性。
在全球经济发生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商业地产对于项目的专业性与综合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城市改造的历程中,特色商业经济带、社区商业店及批发交易中心等多种商业模式异军突起, 商住综合体建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媒介在城市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与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和规模进行。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和市场都对高层建筑的组合方式、设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综合体以其综合、灵活、多功能复合的特点,满足了城市生活的各项需求,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使城市充满活力。
关于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探讨

关于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探讨摘要:目前,随着城市化的脚步加快和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综合楼的发展可以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现在大型的综合楼往往被用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特别是以高层建筑为主的商业综合楼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高层商业综合楼满足了人们办公、购物、娱乐的要求,解决了商务办公集中化的需求。
本文主要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综合楼的建筑设计过程,希望可为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一般而言,综合楼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两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相互依靠、相互助益的有机关系,从而构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在过去,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技术方面的因素,在新的结构形式产生之初,一般是一些在纸上的原理的讨论,实验性的工作比较多,综合楼的设计基本属于被动发展阶段。
设计师很少在一栋建筑里设置两个以上的功能分区,功能比较单一,基本上在一栋建筑里只有一个主要的功能空间,即使在一块比较大的地块上不同功能的建筑也被独立开来,用天桥或者连廊连接,实质上是属于两栋单独的建筑。
在造型方面,建筑的体量比较笨重,大多是规整的几何形体,缺少大的创新,所以有了国际式风格千篇一律的感觉。
总之,过去的综合楼设计停留在不成熟的阶段,没有将绿色节能等方面考虑进去,需要建筑师去完善。
1 工程概况1.1 区位分析某地块用地形状不规则,大致上是一个长方形,南北最长处为95m,东西最宽61m,总用地面积约5400 m2。
1.2 规划地块经过前期实地调研,对项目周边的环境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整个建筑设计必须与周围环境互成风景并相得益彰,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发展,不能脱离当地文化,要体现场所精神。
地块靠近郊区而又不远离市区,东临大桥,西临汽车站。
汽车站的人流对该地块有较大的影响,汽车站人流流动量大,这对底层做商业的建筑是个有利条件。
而且地块靠近交通枢纽,交通相对于便捷,外出交通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
作者:郭思疑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以从事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对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的重要意义,提高改善该类建筑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并将之总结为理解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方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1. 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设计的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空间情况中,使用者由于空间认知状况不良会产生迷路现象,迷路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灰心和紧张,会导致各种设施及服务的效率降低,引起公共空间的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当代城市环境和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的复合化、立体化,以及空间功能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大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型的、立体交叉的建筑综合体空间内,包容了商业、交通、餐饮、休闲、办公等不同功能,使用者可以在一个建筑中解决多种需求,但是其空间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
(a)空间相对封闭,缺乏自然光、绿化和地面景观,这在一些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综合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b)方向感差,与外界连接点有限,相似的建筑构件容易使人混淆自己身处的地点;(c)建筑综合体的地下部分可能会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负面联想,如黑暗、潮湿、病、隔离,以及对置身于有限、狭窄或封闭空间中的恐惧心理;
2. 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总原则建筑综合体作为体量巨大、功能混合的复杂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认知与寻路存在较其他类型建筑更大的问题,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及对典型综合体空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以下3点总体设计原则:(a)简化空间复杂程度;(b)提供足够的空间信息;(c)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3. 建筑综合体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方法
3.1. 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关键要坚持第一条原则,即简化空间复杂程度。
具体方法如下:
(1)空间布局提供清晰的逻辑原则。
布局的逻辑关系希望采取分级分区的原则,将建筑的各个功能归类在自身所属的明确功能区域里。
当建筑综合体仅由一个大型体块组成时,分区
方式多以分层的方法解决,当建筑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块时,分区要首先明确该功能应该属于哪个体块,然后再明确究竟属于该体块的哪一个楼层。
(2)对位关系。
各层之间的拓扑关系要尽量对位,要多采用标准层的形式设计建筑,地上与地下的拓扑关系也要对位,这样可以减少空间的复杂程度,大大减少使用者寻路所要处理的空间信息。
(3)平面的构图形式。
格式塔的完形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更易形成概观性空间知识,有利于使用者的整体认知。
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组织建筑交通,再在建筑入口处配以简化处理的平面图,可以方便地让使用者在刚进入建筑时就对建筑的空间形式有大概了解,增强其寻路时的信心。
(4)竖向交通布置。
优先考虑在决策点布置竖向交通,起到快速引导人流的作用。
实验显示,更多的使用者愿意尽快从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从水平方向上接近,因此,在开始寻路时就让寻路者方便地看到垂直交通,更符合使用者的寻路习惯。
3.2. 局部设计
与整体布局要坚持的原则不同,局部设计更需要注重坚持第二条原则,提供足够的空间信息。
具体手法如下:
(1)增加空间差异性。
如果说格式塔型空间容易让使用者了解整体关系,那么必要的空间差异性将协助使用者辨识出具体的空间信息,进而在整个空间中定位自己。
由于格式塔型空间特有的对称、重复等构图特点在带来空间知识简化的同时,也会导致空间的匀质性,这种匀质空间相对非格式塔型空间缺少空间差异性的问题将会格外突出,因此在这类空间中特意添加或夸大空间差异性有利于寻路。
增加空间差异性的常用手法如下:
(a)增加地标。
包括室内地标、室外地标等。
地标强有力地唤起使用者的记忆,具有定锚点的作用,可以使其通过对地标记忆的唤起,进而唤起对地标所在地的记忆,并进一步唤起对地标附近的相关信息的记忆。
随着空间记忆的唤起,使用者便实现了定位自身,并锁定自己所处位置与目标点相对关系的目的。
可以成为地标的元素范围非常广泛,常常由一座雕塑、一种鲜艳的色彩、一块个性突出的材质、一处特点鲜明的空间处理手法、一些室内装饰、甚至绿化小品布置等等构成,像中庭这样的由一组建筑元素共同构成的具有特色的空间本身也可以成为地标。
总之,任何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处理手法都可以成为营造地标的方法。
(b)在空间结构符合格式塔形式的基础上,对局部空间形态进行个性化处理。
例如,上海某购物中心地面层的主要交通系统比较符合格式塔形式,3个中庭均为椭圆形,并分别位于三角形的3个角上,尽管大小不一样,颜色也不同,但是由于大小的区分并不明显,而颜色的纯度较低(主要受装修材料限制),比较不容易使人注意到其中的区别,因此,产生了空间差异性不足的现象。
如果令3个中庭的尺度大小区别更明显,或者将3个中庭设计成不同的形式,就可以大大提高中庭的辨识率,即使仅令每个中庭装饰材料的色彩更为鲜艳,每个中庭的颜色区别更为明显,也可以增加空间差异性。
推广到其他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的建筑综合体中,也可以在大的组织原则符合格式塔原则的基础上,令每一个组成单元更具个性,必可让使用者更容易在明确交通组织原则的基础上识别具体空间在整体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高效寻路。
(2)
给目的地命名或编码。
目的地的说明性标识要到位,要保证使用者在视线范围内看到目的地时就可以看到该目的地的名称或是房间编码。
这可以令使用者对已经找到的目的地不再怀疑,也可以避免使用者在错误的地点浪费更多时间,以便尽快投入到新的寻路中去。
以上设计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整体一致,局部特色。
3.3. 信息交流
无论是进行整体设计还是局部设计,第三个原则都要遵守: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分原则:(a)保证使用者接收到信息;(b)保证使用者能够理解信息。
下面具体解释这两个分原则的实现方法:
(1)保证视线的可达性,提高信息的接收效率。
视觉可达性好的空间,可以使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关系,并更容易从较广阔的区域中获取有用的空间信息,由此更方便地从已有的空间知识中提取对应的解决策略。
即使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更多的对周围信息的分析令使用者更容易有机会运用已有的寻路经验,协助自己作出决策。
具体而言,视线可达性良好的空间在寻路方面具有以下两个优势:
(a)如果这个视线可达性好的空间是目的地本身,那么,就意味着使用者可以从该空间之外的更多区域直接看到并找到目的地。
(b)如果这个视线可达性好的空间只是寻路过程中的某一段区域,那么,就意味着使用者可以利用经过该空间的机会了解更多的相邻空间信息,从建立空间认知的角度来说,视觉可达性好就意味着一次可以获得更多的空间知识,也更容易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空间认知,并运用于接下来的寻路过程。
虽然视线可达性好的空间具有如此大的寻路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室内空间都可以做到良好的视线可达性,这也是功能设计所不允许的。
针对寻路设计,设计者通常只需要保证重要决策点具有良好的视觉可达性。
具体的常用手法如下:(a)设置中庭;(b)设置坡道;(c)使用玻璃等隔断,使空间在视觉上通透;(d)必要时在设计中进行视线分析。
(2)保证标识表达的可读性,提高信息的接收效果。
保证标识表达的可读性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a)准确表达:标识的内容要随着建筑空间的变更而及时变更。
(b)通俗表达:标识的用词要使用大众所能够理解的词汇;地图类标识的绘制也要通俗易懂。
(c)无歧义表达:标识用语与标识符号要避免产生歧义。
可以通过用后评估对有歧义的部分进行改善。
另外,针对于楼层认知的实验,在此要强调一下在流动空间处设置楼层标识的必要性。
实验显示,随着空间流动性的增强,楼层的改变失去了明显的转折过程,因此也更容易为使用者所忽略。
另外,如果空间中出现了楼层高度不同,或者是错层的现象,则更增加了楼层认知的困难。
而以上情况在建筑综合体中经常会遇到,因此,有必要在这类容易产生楼层认知困难的区域增设明显易读楼层标识,且具体的楼层数要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必要时要先进行问卷调查,以便弄清楚大多数人对于这些令人迷惑的空间究竟是如何定义楼层的。
在有争议的地方,标识上需要辅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参考文献
[1]芦冬梅.都市综合体的空间结构特征探究.大连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