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53

合集下载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47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47

《穷人》教案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解题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5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5

穷人教学设计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缝缝补补”等词语。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不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懂得,课文是如何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来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

2、体会课文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所起到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四、课前准备1、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大致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重读以前所学过的他的作品《七颗钻石》。

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相关的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言揭题,创设氛围音乐:《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师:亲爱的同学们,每当我们听当《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时,总会情不自禁眼角湿润。

是呀,生活处处需要爱,生活处处有真情。

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里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故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穷人》。

(板书课题:穷人)师:大家还刻记得以前我们所学的课文《七颗钻石》吗?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你能借助相关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作者吗?出示课件(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28—1910)伟大的俄国作家。

出生贵族家庭,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

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

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

1863年起用六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后来又写成《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著名作品。

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炼,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的影响。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43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43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得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命运。
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及品质的表达方法。
知识链接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b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c“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d“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渔夫()的天气()的屋子
()的桑娜()的神情()的餐具
()的渔网()的海风()的孩子
2.体会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序号。
(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3)表示说话断断续续;(4)表示语意的跳跃。
a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自主合作学习,分类划出相关语句,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简单标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并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完成下列任务。
达标测评
六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2018---2019学第一学期)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15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15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理解重点句。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教学重难点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解决办法: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板书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激起学生用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2.出示图片:列夫托尔斯泰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3.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讲了哪些人物?请你按照主次依次说一说?(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围绕这三个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1、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穷”。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相关句子: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2、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19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19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穷人》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编故事以升华情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表述练习。

4.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5.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五、教学步骤(一)、复习:1、听写生字2、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二)、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一起进入穷人的精神世界(三)、研读课文。

重点学习“抱回孩子”和“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部分内容1、初读感知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55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55

9 穷人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穷人》这篇课文讲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的渔民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及穷人美好的心灵,本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为主,通过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作品在写作上的特色也非常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仍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升华。

通过读描写环境的语句,感受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读桑娜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和善良的本质;读渔夫和桑娜对话的语句,了解渔夫的淳朴和善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作家的资料。

(3)搜集身边人物具有美好心灵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

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穷苦劳动人民。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他晚年的一篇短篇小说。

2.板书课题:穷人(解题)导言:从题目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可作者以一类人的总称“穷人”为题目,这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文中的“穷人”穷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除了穷,他们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来学习《穷人》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以课题为切入点,抓住贯穿全文的几条线索,设疑引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认知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自学提纲:(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42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42

六年级《穷人》教学设计教材简介: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法和学法:教法: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紧扣“自主——合作——探究”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法: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引导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获取新知识、形成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1、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3、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

(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分析学情: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课(课件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像)师:他是文学史上泰斗。

他的作品语言质朴,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生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写的一篇小说——《穷人》。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85

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 高尚 穷 人》优质课教学设计_85

《穷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篇短篇小说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记叙了渔夫妻子桑娜和渔夫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感人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善良而美好的心灵。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

2.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四、教法学法研读探究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再现穷人“穷”境1、《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他们每天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即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严寒和风暴出海打渔,而桑娜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才能维持下去。

3.引入本文: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8-11自然段,找出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心理活动的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读第一个句子。

讨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力量驱使她这样做?学生讨论,朗读⑶教师小结、过渡:想到出海打鱼仍未归来的丈夫,桑娜的心情是怎样?忐忑不安指名读第二个句子学生反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顺势解释忐忑不安,这时的桑娜心神不宁、思维很乱,她带着害怕、担心、同情、坚强,这就是忐忑不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时
安排
2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
六、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课题
9、穷人
第二次备课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难点
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教具
准备
PP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