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转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1课《伟大的转折》练习巩固(历史)

一、选择题1.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
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2.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B.坚持走革命的道路C.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 ”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4.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
”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A.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D.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6.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这一格局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C.经济特区 D.内地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下列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A.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七大”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8.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9.1980年,我国在广东和福建率先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不包括()A、深圳B、珠海C、厦门D、海南10.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五大11.在历史知识竞赛中,当主持人说出“拓荒牛、一夜崛起之城、经济特区的代表”时,小红同学抢先说出正确答案,她的答案应该是( )A.珠海B.汕头C.海南D.深圳12.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转折课件(共17张PPT)

结合材料,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意义?
这次会议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和组织路线。作为随后而来的30 年的起点,它的历史
意来意义被义,党:在史会专议家进胡行绳的与时“候遵义,就会已议经”昭并然列若,揭意。指这它次们会通议过后改 变短共短产的十5党天的一,命却届运在,三随进后中而的全改30变会年了是中中无国新数的中次命被国运提。成及会立。议只以进来行党了 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汪大伟《转中折国,是个开谜启》
——邓小平
课堂小结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应该是 是从1978年开始的”。
(1982—年)—法学家李步云
回顾历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 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世纪中国复兴之路历 经艰辛与坎坷,三位世纪伟人先后为了实现 “救国之梦”“建国之梦”“强国之梦”进行 了不懈的探索,改变了中国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次对广大受迫害群体的大解放,是深得民心的重大举措
三、拨乱反正 2、典型事件:为刘少奇平反
1980年5月17日,在北京人民
邓小平在刘少奇同志
大会堂举行刘少奇同志追悼会
追悼会上致悼词
实际上否定了文革,体现了我党有能力来改正自身的错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其起草工作从1979 年11月开始 ,在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纠正博古、王明等人的 左的错误
毛泽东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
邓小平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
折点
远意义的转折
拨乱反正
李阳日记三
1981年7月25日
晴
今天是我们家双喜临门的日子,爸爸冤案
《伟大的转折》历史故事

《伟大的转折》历史故事194l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一开始,德军来势凶猛,很快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区。
但是在苏联军队的英勇反击下,他们进攻势头逐渐减弱了。
希特勒要在3个月内消灭苏联的计划破产了。
他又决定重点进攻莫斯科。
在斯大林亲自指挥下,莫斯科的军民经过40天的浴血奋战,歼灭了大批德军,取得了胜利,打败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此,苏军开始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土地。
而德军节节败退,只能防御了。
希特勒气急败坏,决心孤注一掷,全力进攻斯大林格勒(现在的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战前居民约60万人。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这是德国当时急着要得到的物资。
对苏联来说,在乌克兰被德军占领以后,斯大林格勒是中央地区通往南方经济区域唯一的交通咽喉,关系到莫斯科的安全。
既然斯大林格勒对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场战役有多么残酷就可想而知了。
从1942年7月中旬开始,德军相继投入了150万大军,向斯大林格勒展开猛攻。
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德军集中了将近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的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城市的建筑几乎全部被毁。
但是,在斯大林“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用一切力量消灭敌人”的号召下,苏联军民誓死抵抗,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和冲进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来。
为了打败法西斯,他们付出了重大牺牲。
尤其是青少年们,他们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投入战斗。
在激烈残酷战斗的日日夜夜里,这里没有前线和后方的界线。
在这里作战的部队中有16万多名党员和24万多名共青团员。
在78名共青团区委书记中,有47名成为前线的战士。
伟大的转折(PPT)3-3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
运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给党和国家、各民族人民带பைடு நூலகம்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 损失的一场浩劫。
人体烧伤处可使患处不产生疤痕。玉米淀粉还是良好的生产青霉素的培养基。氧化后的玉米右旋糖制成的山梨醇膏,可用于制备抗坏血酸片剂。玉米还有美 容瘦身的作用。与大豆、小麦相比,玉米的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因而玉米制品越来越受到健身以及人士的青睐。 [] 其他价值 玉 米须 玉米须又称“龙须”,有广泛; 化工技术干货 https:///hgjs/jsgh 化工技术干货 ; 的预防保健用途,故有着“一根玉米须 玉 米须 玉米须 ,堪称二两金”之说。 [8] 玉米须中含有粗纤维、粗蛋白、多糖和粗脂肪。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玉米须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玉米须中 总酚和总花青素的含量在其乳熟期时达到最高,抽丝期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高,但是甜玉米和白玉米总酚、总黄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都在吐丝时 期最高。 [] 研究表明,玉米须的水提物可以减小体内草酸钙结晶的体积;而玉米须中黄酮提取物可明显降低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肿胀程度,具有抗 痛风作用。 [] 通过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葡萄糖摄入来控制餐后高血糖被认为是治疗TDM和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富含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 的玉米须提取物常被报道为α-淀粉酶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剂。玉米须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够显著降低过氧化氢或甲氧乙二醛诱导的活性氧水平,降低大鼠胰 腺β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增殖,改善胰岛素、葡萄糖激酶和胰腺十二指肠同源盒-的mRNA表达,增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血糖。 [] 研究表明, 玉米须的水提取物不仅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血糖,还可以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玉米须中的总黄酮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 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 玉米皮 玉米皮主要成分中膳食纤维占含量最高。但是,由于玉米皮的口感粗糙、水溶性 差,不受大众欢迎,并且膳食纤维成分未被充分利用,导致浪费。玉米膳食纤维的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低肠道疾病的可能等作用。 [] 玉米秸秆 秸秆粉 碎还田,可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缓慢分解并释放出土壤中 玉米秸秆 玉米秸秆 的矿物质营养,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物和腐殖质 可以为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生物提供原料,从而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并提高土壤肥力。玉米秸秆作为家畜饲料是秸秆中一种最为高效的利用方式,并可 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玉米秸秆加工后作为饲料被利用产生的副产品粪便是很好的农田原料。直接利用秸秆资源制备沼气可有效的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粉碎玉米秸秆
第7课_伟大的转折(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7课伟大的转折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关于真理问题大讨论的内容及结果。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
3、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教材要点解析1、“十年动乱”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全面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
但由于长期受到“左”的错误的影响和束缚,特别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党和国家的工作总体上处于徘徊的局面。
2、纠正“左”的错误,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成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前提。
3、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4、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冲破了“两个凡是”设置的禁区,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林彪、“四人帮”强加于人民的精神枷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5、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讨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许多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开创性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7、从此,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8、1979年3月,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同步练习1、文革结束后,导致我国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的原因是()A.修正主义的影响B.自由主义的泛滥C.“两个凡是”的束缚D.没有坚持社会主义2、1978年在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论B.“以阶级斗争为纲”论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论D.“两个凡是”论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的意义在于()①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③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④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A.华国锋B.邓小平C.叶剑英D.刘伯承6、1980年,党中央为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伟大的转折(PPT)3-1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
运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给党和国家、各民族人民带 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 损失的一场浩劫。
轨道倾角使得其南极在过去的年受到太阳光照射,而一海王星年相当于地球年。随着海王星慢慢地移近太阳,它南极将逐渐变暗,并且换成北极被太阳光照 亮,这将使得甲烷释放区域从南极转移到北极。木卫一,即伊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卫星,它的直径,公里,是太阳系第四大卫星, 表面环境极其恶劣,其表面星罗棋布地散落着超过座活火山,地表形态塑造周期较短。它的名字来自众神之王宙斯的恋人之一:艾奥,是赫拉的女祭司。[] 中文名木卫一外文名Io别称伊奥分类卫星发现者伽利略、马里乌斯发现时间年月7日质量8.99×kg(.地球)平均密度.8g/cm直径7.km表面温度平均K;最大 K反照率.±.视星等.(冲)表面积,9,km(.8地球)体积.×?km(.地球)宇宙速度.8km/s赤道旋转速率7km/h目录简介?物理特性?物理特征?轨道资料结构?内部? 潮汐加热?表面?大气层观测历史?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伽利; 早教加盟 ;略号?后续观测研究发现探索计划相关资料简介编辑物理 特性木卫一木卫一(张)与不少外太阳系的卫星不同,木卫一与类地行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其表层由硅酸盐熔岩所构成,根据伽利略号所观测的数据中,它 的内核可能由硫化铁所组成,其半径估计最少有9公里。[]人们以前一直认为,木卫一表面定拥有不少环形山。可是从旅行者号于979年传回地球的照片中, 木卫一表面的环形山并不多,并非如人们所想,这是因为其火山活动使它的地形不断改变。于是,人们便把它不断更新的表面看成是“年轻”的,因为这些 地形是新近形成;相反,月球表面满布陨石坑,并保留了数十亿年,人们便把月球的表面看成是“年老”的。除了火山外,木卫一其他的景观,仅有一些普 通的山脉、溶化硫湖泊、深度达数百公里的破火山口,以及长达数百公里的低黏度液体在流动,可能是液态硫或是硅酸盐。此外,木卫一的硫磺及其化合物 拥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形成了它独特多变的外观。科学家从两艘旅行者号传回的多张照片作出分析,相信木卫一表面的熔岩流,主要由融化了的硫化物所组 成。但是从地面的红外线研究结果中,测得木卫一热点的温度可高达K,比硫的沸点还要高出K,因此有指这些熔岩不太可能是硫,木卫一的整体平均温度为 K[],比热点温度低得多,而最新的理论也指出那些熔岩流是由硅酸盐组成。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这些物质可能富含金属元素钠,在不同地方也 可能含有不同的物质。木卫一大气层极端稀薄,只有地球大气压力的十亿分之一,主要的成分是二氧化硫,[]
《伟大的转折》课件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召开的背景:邓小平复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
伟 大 的 历 史 转 折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时间、地点)
实行改革开放 政治路线的拨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1978、12 2、基本内容 (1)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 想路线。 (2)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从固守成规和封闭转向改革开放。 (4)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上 邓 小 平 讲 话
附表1: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思想路线 教条主义 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组织路线
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拨乱反正
工作重心 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
经济、政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 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 治体制 治体制。 制、民主集中制。 对外政策 自我封闭 农业政策
巩固练习: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条件有①粉碎了四人帮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 思想④“左”倾思想得到了彻底清算(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历史意义
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伟大的转折》观后感《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伟大的转折》是由李伟执导,侯京健、许敏、王韦智、马晓伟等主演的革命历史剧。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伟大的转折》观后感(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伟大的转折》观后感 1“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炎夏已过,金秋将至,红色战争史诗大剧《伟大的转折》8月26日起在央视一套播出。
而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的首部电视剧,再现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贵州省文艺界也收获硕果,可喜可贺。
观看中,颇多感触,为之一吐为快。
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发生过许多次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而其中之最为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莫过于长征:中央红军历经被国民党大军层层围堵,遭受湘江惨败,被迫在通道转兵后于1934年12月进入贵州,直至1935年5月出贵州这6个月里,真正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诸多事件在贵州这片西南高原逐一展开:历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突破乌江、遵义会议、土城战役、四渡赤水、扎西会议、遵义战役、苟坝会议、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北渡金沙、会理会议等千难万险、艰苦卓绝,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摆脱了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而使红军重获生天。
《伟大的转折》就是描写这一系列重大革命史实的影视作品,是一部高度现实主义的优秀红色影视剧,是对当时社会的高度还原,忠诚于历史、忠诚于事实,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这是笔者所认为的第一个“高”。
第二个“高”是高传承。
《伟大的转折》的播映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贵州壮阔奇丽的自然环境,淳朴敦厚的民风民俗,更展现了贵州革命老区人民对党、对红军的高度支持和忘我奉献;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党我军领导同志面对重重包围之境,带领红军队伍灵活机动、绝处逢生,展现出政治上极为成熟的斗争水平和军事上极为高深的战略、战术能力;充分展现出红军全体指战员高度的革命牺牲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伟大的转折》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给同学们播放一遍《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伟大的转折》。
设计目的:紧扣时政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间接告诉同学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并懂得从歌曲、图片等资源中捕捉历史信息。
(二)学习新课: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教师: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
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教师创设模拟会场:十一届三中全会。
组织会后讨论。
创设模拟会场:
要求:通过创设模拟会场,是学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实、深刻地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政治、组织意义。
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 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
a、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b、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c、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小组展示,并做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三)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指导学生做练习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