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处.(chù)方溘.(kè)死切磋视同至宝B. 商榷.(què)弭.(mǐ)谤箫索既往不咎C. 悼.(dào)念憎.恶(zēng)訾詈嘻皮笑脸D. 肄.业(yì)氛.( fēn )围涸辙浅尝则止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第四届中日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

②唐诗魅力无穷,唐诗爱好者可以好好读一读《唐诗三百首》,这部书选编唐诗名篇,读之可收尝鼎一脔....之效。

③“四人帮”团伙中,王洪文是典型的文笔推手,他为江青等人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着实炮制了不少反动文章。

④《感动中国》晚会现场,许多观众泪流满面,一个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们的心。

⑤想让文章大气,透露出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我们就当登高自卑....、行远自弥,课余多看点“能令头脑起飞”的书,“能令思想沸腾”的书。

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儒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和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①②⑤D.③④⑥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 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 毋庸,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的。

A.艰苦批阅质疑以至 B.坚苦披阅置疑以至C.艰苦批阅置疑以致 D.坚苦披阅质疑以致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果大学因为学生的身份降格以求,以学位和文凭来换取影响力或实际利益,那既是大学精神的堕落,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江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黒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淸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今天的网络热词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诸如黑客、闪客、维客、验客之类的陌生称谓,不明就里的人往往一头雾水:哪里来的这许多“客”?其实,以“客”为名的称谓古已有之,而且比现在还要多(百度上列出的含有客字的词汇700多个,多数为古典)。

常见的如门客、食客、剑客、刺客、侠客等。

他们的行为介于职业与非职业之间,既是适应社会需要派生出来的谋生手段,也是非正统的文化现象,因而历史评价有褒有贬。

上述网络新称谓,也应属于这一类,只是无所谓褒贬罢了。

“客”字的甲骨文象形,俨然一幅简笔画:穹窿似的的屋宇下,左方是背着行囊的旅人,右方是拱手相迎的主人。

“客”字的本义就是外来者,它与“主”字相对应,表示宾从的一方,如客人、客座、客卿。

延伸开来,凡属外来的或宾从的事物均可称“客”,例如,中医疾病学原理中就有“客气”与“主气”之分。

客气与主气相得则和,客气与主气相克则病。

再如,在水利资源中把来自本地以外的水称为“客水”。

除了本义外,“客”字还表示服务行业的对象,如客官、顾客、乘客、茶客等;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者,如游客、客籍、客家人等;人类意识之外的事物,如客体、客观等;奔走于各地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自由人,如说客、镖客、幕客、掮客等。

在以“客”为名的特殊人群中,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渲染和传播,侠客的社会影响似乎更大一些。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那些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的人称为侠客。

江西省南昌市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无悔献身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

”(2)《赤壁赋》表现人生渺小且短暂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3)或取诸怀抱,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

(《兰亭集序》)(4)《氓》中“桑之未落,______”,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女子年轻时的美貌状。

(5)复为慷慨羽声,______,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6)《短歌行》中,“______,悠悠我心”,用女子思慕恋人来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

(《游褒禅山记》)二、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1.0分)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 愆.期(qiān)侘傺..(chàchì)急湍.(tuān)封妻荫.子(yìn)B. 伶俜..(língpíng)契.阔(qiè)遗.施(wèi)否.极泰来(pǐ)C. 愀.然(qiǎo)枕藉.(jiè)庐冢.(zhōng)夙.兴夜寐(sù)D. 相勖(xù)酾.酒(shī)葳蕤..(wēiruí)旁稽(jí)博采3.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谣诼嘻戏拾掇溘然长逝敷衍塞责B. 虚诞厮打江渚冯虚御风急不遐择C. 忸怩和蔼拊掌趣舍万殊时过景迁D. 契合窈然磐石无物以相义愤填膺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进入8月,沪指连续四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②故宫博物院在院庆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连日来,人们纷至沓...来.,故宫可谓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2019-2020学年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

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论语》记载: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艺体部)(word无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艺体部)(word无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艺体部)(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

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

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

《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

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

”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

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

【精准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艺体部)

【精准解析】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艺体部)

艺体部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

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

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

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

《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

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

”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

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

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选出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解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A . 沿袭B . 因为C . 经由D . 趁机2. (2分)选出加线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A . 阜盛(盛、多)放诞(欺诈)不经之谈(常理)B . 忖度(揣度、思量)恍若(忽然)宸翰(北极星,代指皇帝)C . 乖张(偏执、不驯顺)韶光(美)玷辱(白玉上的污点)D . 敕造(帝王的命令)轩昂(高)东施效颦(皱眉头,代指黛玉)3. (2分)下列各句中,“请”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 请京B . 亟请于武公C . 为之请制D . 臣请事之4. (2分) (2017高一下·兰州期中)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选项的是()A . 申之以孝悌之义B . 师不必贤于弟子C . 不拘于时D .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 (6分) (2017高一下·江苏期中) 景新中学耘梦文学社将组织“与作家零距离”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我与同学谈作家】文学社成员搜索到下面这则消息,请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不超过20个字)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项,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等作品。

在揭晓现场,曹文轩本人也很高兴。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称曹文轩“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一些生活中真实而哀伤的瞬间”(2)【我与作家面对面】文学社准备于5月8日在报告厅举行“我与作家面对面”访谈活动,想邀请作家曹文轩老师参加,请你以文学社名义拟写一份请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

夏时期的研究也是如此。

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

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

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

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

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

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

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

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

晚商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与具体的王相对应。

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

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

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

夏文化探索,要实现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

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

夏文化认知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

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成过程的认识。

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

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

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诸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年3月4日)【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小题2】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题3】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二、选择题(★) 3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 比诸侯之列比:比较②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③ 舞幽壑之潜蛟舞:起舞④长路漫浩浩浩浩:无边无际的样子⑤枉用相存存:记住⑥ 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⑦而卒莫消长也卒:突然⑧感慨系之系:附着A.①③⑥⑧B.②④⑥⑧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⑦(★)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寡人之过也②采之欲遗谁B.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5 . 下列各句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沛公安在?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文言文阅读(★)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