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全二册)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命题人:校对:考试时长:150 分钟分值:150 分I 卷(选择题,共44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憎.恶(zèng)岑.寂(cán)流涎.(yán)锱.铢必较(zhī)B.目眦.(zì)攻讦.(jiān)拉纤.(qiàn)一蹴.而就(cù)C.瞋.目(chēng)绮.丽(yǐ)得逞.(chěng)昙.花一现(tán)D.折腾.(teng)帷.幕(weí)露.穷(lù)清沁.肺腑(qì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不及不离挥豁无度珍羞美味源源不断B.抱残守却诩诩如生转瞬即逝迫在眉睫C.相形见拙烟熏火燎宠然大物屈指可数D.莫名其妙震耳欲聋猝不及防冠冕堂煌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待人接物.(物体)自鸣.得意(表示)无动于衷.(内心)B.疾.言厉色(急速)胡作非.为(不对)灭顶..之灾(水漫过头顶)C.自顾不暇.(时间)冥思苦.想(用心)一丝不苟.(苟且、马虎)D.小心..谨慎(留心)纵横交错.(叉开) 有史可稽.(考核、核查)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它们存在过,————都是传统文化。
A.不过如果只要便B.不过即使如果就C.但是不管只要便D.但是也许如果就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规范的一项()A.“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
”B.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11)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命题人:梁冬林复核人:李晓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北京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年级:高一 科目:语文A 卷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侦缉.(jī) 慰藉.(jí) 内讧.(hòng) 同仞敌忔.(kài) 朝谇.夕替(suì)B 。
巨孹(bò) 揣度.(duó) 侪.辈(chái) 循规蹈矩.(jù)郁邑侘傺.(chì)C. 联袂.(mèi) 消弭.(mí) 责难.(nàn) 垂涎.三尺(xián)可白公姥.(mǔ)D 。
泥淖.(nào) 木讷.(nè) 忸怩.(ní) 方凿圆枘.(ruì)葳蕤.生光(ru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A 项,慰藉(jí)—-(jiè);B 项,循规蹈矩(jù)-——jǔ;C 项消弭(mí)-—mǐ。
2。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揽茞.(chǎi) 横亘.(gèn) 秕.糠(bì) 插科打诨.(hún) 博闻强识.(zhì)B 。
伶俜.(pīng) 匀称.(chèng) 羞赧.(nǎn ) 封妻荫.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子(yìn) 刍荛.之见(ráo)C 。
遗.施(wèi) 船舷.(xián) 横.祸(hèng)高屋建瓴.(líng)酩酊.大醉(dǐng)D. 否.泰(pǐ) 县掾.(yuàn) 剔.除(tì) 身陷囹圄.(yǔ) 度德量.力(liàng)【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 项,插科打诨(hún)—-hùn;B 项,匀称(chèng)—-chèn;D 项剔除(tì)-—tī.3。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6)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一、(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袅娜.(nuó) 畸.形(qī) 脉.脉含情(mài)B.吞噬.(shì)凋.谢(diāo) 未雨绸缪.(móu)C.数.落(shǚ) 惬.意(qiè)不屑.一顾(xiāo)D.嗔.怒(zhēn) 蜷.缩(quán)刚愎.自用(f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消受斑驳悠远以逸待劳B.颓费萧索喇叭梳梳落落C.泓扬骄弱点缀愰然大悟D.凝滑黯淡沾污慢不经心3.在下列句子中分别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3分)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
⑵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A.⑴泻浮⑵甚至浅尝辄止B.⑴淌升⑵甚至蜻蜓点水C.⑴泻升⑵比如蜻蜓点水D.⑴照浮⑵比如浅尝辄止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宫廷乐歌)、雅(祭祀乐歌)、颂(民间歌谣)。
C.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三闾大夫。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涉江采芙蓉”就出自其中。
5.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任选8格填空)(8分)(1)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2)亦亦余心之所善兮,。
(3)周公吐哺,。
(4)羁鸟恋旧林,。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余音袅袅,。
(6)夫夷以近,;险以远,。
江苏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上册

江苏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上册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60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6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亲力亲为。
②不管日方如何、绞尽脑汁、变换手法宣传自己的错误立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基本事实。
③他地寻求国画艺术的发展道路,多方探索,力求变化创新,在挥毫泼墨中抒发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
A.处心积虑苦心孤诣殚精竭虑B.处心积虑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C.殚精竭虑处心积虑苦心孤诣D.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处心积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近几年来,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变化,中国海监局调整了工作规划,加大了海上巡航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B.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
C.天气炎热,水果从南方运往北方,从种植户到批发商再到超市,中间经历了太多的环节,谁能保证不会不出一点问题?D.3月以来,全国楼市刮起新一轮调控“风暴”,新房降价空间打开,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日益浓厚。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诗歌被称为“语言的经济”,就更应该▲,▲,▲,▲,▲,隐括最丰富的意义。
①使意到而言不到②以少量的语言③让微情妙旨④言尽而意不尽⑤寄之于笔墨蹊径之外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①③④C.③⑤①④②D.③④②⑤①4.下列对“不要去炫耀锄头,而忘了种地,不种地,再多的锄头,再精致的锄头,价值也寥寥。
”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工具是给人用的,不是用来看的。
B.工具不是目的,不能夸大其价值。
C.要有务实精神,要做好本位工作。
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重庆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秘密★启用前2018年XXX高2020级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2018.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题号下面。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原创)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的自然美XXX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
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
《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
XXX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
正如XXXXXX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XXX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
XXX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XXX的诗和生活完整打成一片,他似乎偶然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光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XXX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
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
正如XXX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XXX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
山西省太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太原市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 8:00--10:00说明:本试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每小题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百代皆沿秦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绕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是什么呢?简单来说,便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大教堂等等。
中国却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场所。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这种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
山西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

山西太原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上册2017-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期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00)本试卷为闭卷答题,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注:将选择题的答案依题号填到下面答题栏内。
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问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问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的时间,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
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