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1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观刈麦》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30诗词五首观刈麦》 (1)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lǒng
夜来南hè风dā起n ,小z麦hì覆xié陇黄。 妇古代姑盛x荷饭iǎ的n箪圆g 食形竹,器童幼稚小携的孩壶子浆。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相随饷田去,丁z壮hu在ó 南冈。
烧,烤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农民全家出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3.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足力写蒸尽农暑不民土知辛气热勤,但背割惜灼麦夏炎的日天句长光子是。:
, 。 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关怀与同情。 矛盾心理,表现农民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更能突出农民生活的艰苦。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5.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家的田句输子税是尽:,拾此充饥肠 。 6今.我表何现功诗德人深曾刻不反事思农的桑句子是: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
1.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家何田来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答: 揭__示_了__赋_税__的_繁__重_。____________ 2.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 同情和关心?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文学常识填空
《观刈麦》的作者是 白居,易
字 乐天,号
香山. 居士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竟然农yà从n桑事。,做 吏做官禄的三俸禄百石,岁年底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 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2.C“.足灼蒸zh暑uó土气,敝背b灼ì 炎天晏光蒸y”àn、哪灼两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观刈(yì,割)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同“垄”,田埂)黄。

妇姑荷(hè,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只)惜(盼望)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拿着)遗穗,左臂悬敝(破旧)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缴纳)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竟然)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整天,终日)不能忘。

【译文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竟然不用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译文2】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①。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②。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④。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⑥,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

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说明] 这首诗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八○六),白居易做盩厔(zhōu zhì周至)尉时的作品。

它通过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麦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诗里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同时因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感到十分内疚。

[注释] ①覆陇(lǒng拢)黄:形容成熟的麦穗覆盖田埂,一片金黄。

“陇”,同“垅”,田埂。

②荷(hè贺):用肩担着。

箪(dān丹)食:圆形竹哭盛的食物。

浆:汤水。

③饷(xiǎng 响)田:送饭到田里去给干活的人吃。

南冈:南边的山坡。

④灼(zhu ó酌):烤。

观刈麦课件[1]

观刈麦课件[1]




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血泪诗人。
三 诗中情 • 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
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 田 输 税 尽
“税”:道
出了劳动人民 的辛苦劳作却 食不果腹、衣 不蔽体、瓦不 遮屋的真正原 因。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交代时间地点
描 写 悲 惨 场 景

悯农
1、文学常识填空。
《观刈麦》作者是( )朝的( ),字 ( ),号( ),这是一首( )诗, 其语言特点是( )、
2、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这
正面 一句从_____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 侧面 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_______描写天气的 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 同情和关心?
三 诗中情
探究:如果你是诗中的丁 壮和贫妇,你想说什么!
作此诗时,白居易正任县尉, 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 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 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 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 的舒适,感到惭愧, 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 民的深切同情。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触景生情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明Hale Waihona Puke 对议 论全诗精华)
官员 生活 舒适

四 拓展阅读
苛 政 猛 于 虎

观刈麦课件[1]

观刈麦课件[1]
•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
合为事而作”.
题目解说 《观刈麦》
•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 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 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 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 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 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 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 村实际的好诗篇.
•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 子.
重点词句
刈:割 倍:更加。 覆:遮满。
田家:指农民。
荷:挑着。
壶浆:用壶盛的汤水。
丁壮:指青年人。 灼:烧,晒烤。
敝筐:破篮子。敝,破旧。
吏禄三百石:唐制,县尉从九品,官
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
10斗等于1石。
强化训练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1.五月人倍忙( 更加 ) 2.妇姑荷箪食( 挑着 ) 3.但惜夏日长( 珍惜 ) 4.左臂悬敝筐( 破旧 ) 5. 吏禄三百石( 10斗等于1石)
观刈麦
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根据理解找出相关诗句。 4.感受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习导航
A、作者简介
B、题目解说
C、诵读欣赏
D、整体感知
E、精,唐代著名现实主 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文学常识填空
《观刈麦》的作者是


白,居号易
,这是一
首 诗乐。天 其语言
风格香是山居士

叙事
明,白如话朴素。感人浅显易懂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悲”从何来?(用原文回答)
答: 家__田__输__税__尽__,__拾__此__充__饥__肠__。__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原文翻译及赏析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
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
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
精神。

下面小编整理了观刈麦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观刈麦》译文及注释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幺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白居易《观刈麦》诗歌翻译及赏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太原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鉴赏: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

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

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

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

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板题。
二、揭示目标1、了解作者2、熟读课,注意句读3、疏通文意
(一)注音
刈荷箪携饷
灼秉禄石晏邽
(二)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诗人。
兴化市老圩中心校初中部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七(下)学科:语文中心备课人:张金红
课 题
《观刈麦》
课时
2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2013.6.5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与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题
1、对照注释翻译大意
2、质疑互答,教者点拨
3、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七、质疑
八、小结
九、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教后反思
四、释题
1、刈:割。
2、体裁:叙事诗、讽喻诗。
3、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五、朗读
1、教者范读,注意句读
结合书后练习第二题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六、疏通文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