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观刈麦 习题

观刈麦习题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万,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作者是唐代的,字乐天,号。
(1分)⑴妇姑荷箪食( ) ⑵听其相顾言(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1.D2.D3.(略)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2分)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相关阅读练习(1)六月是我省大部分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苦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拓展阅读观刈①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2.古诗阅读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初中语文古诗词之《观刈麦》理解性默写练习附答案

初中语文古诗词之《观刈麦》理解性默写练习附答案
《观刈麦》(白成易)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
()。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
(
)。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 )。
参考答案:
《观刈麦》(白成易)
(1)《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3)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或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4)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歌给我们描绘了哪三幅画画?(2)请简要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惜时收割,妻儿送茶饭;二、丁壮勤收割;三、有贫妇拾遗穗,居易感悲伤。
(2)写夏天天热昼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体现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
“惜”字用得非常好,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的感情烈度。
【解析】【分析】(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据此概括即可。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白居易《观刈麦》阅读练习及答案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1)这首古体诗描写了丰收景象下农民生活的画面,其中作者选取了炎炎赤日下举家辛苦忙碌劳作和的两个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境遇。
(2分)(2)诗的最后六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答案:7. (1)因租税繁重家田输尽的贫妇凄凉拾穗悲惨(悲哀)(2)议论。
表达诗人自疚自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分)7.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分)8.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5分)答案:6.夜里吹起了南风,田间的小麦似乎一夜间成熟了,密密地覆盖着田垄,一片金黄。
(3分)7.从“家田输税尽”一句可知,贫妇以前家里也有田地,是繁重的税收使她失去了田地,落得“拾此充饥肠”的下场。
正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丁壮们,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像贫妇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
(2分)诗人塑造贫妇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繁重的税收对百姓的伤害之深。
(2分)w8.“愧”。
(1分)看着农民们辛苦劳动,却依然贫穷困苦,更有贫妇拾穗充饥,诗人想到自己“曾不事农桑”,却能“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鲜明的对比让诗人感到愧疚。
(2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分)。
3、九上课外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九上课外古诗鉴赏题参考答案观刈麦(白居易)1. 参考: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
2. 参考:这四句实写作者观看到的割麦场景,并对割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 作者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沉重赋税,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
流露出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赋税沉重的罪恶。
4.参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月夜 (刘方平)1.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寂静,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夜空辽阔,星斗已横斜。
在这寒气袭人,四周静寂的夜晚,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声音透过绿色的窗纱。
2.感受到春天来临时的一片生机。
也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生命的赞颂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商山早行(温庭筠)1.表达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2.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6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勒出一幅深秋清晨寂静凄凉的画面。
同时由景生情,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3. 清晨,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落叶撒满山路,枳子花明灭于驿站外。
4. 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卜算子咏梅(陆游)1.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自己的高尚品格:即使境遇不佳,屡遭打击,但气节不改。
表现了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2. 渲染得冷落凄凉的气氛,以梅花的遭遇,暗示作者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为下文托物言志的写自己的高尚品格作铺垫。
3. 一树梅花寂寞的开在驿站外残破的断桥边,没有人眷顾,也没有人欣赏。
它孤独的开放又默默的凋谢。
已是黄昏时分仍在独自愁苦,更经受着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
《观刈麦》讲解 观刈麦白居易阅读理解答案

观刈麦《观刈麦》是白居易的一首唐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炎热的夏天收割麦子的情景,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对《观刈麦》进行阅读理解,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诗歌背景与结构《观刈麦》是唐代文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诗的背景设定在盛夏时节的农田中。
诗分为四个四句小节,总共十六行。
通过运用不同的诗句来描绘农民的劳作场景,诗人将农田中的忙碌与热烈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分析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就描绘出了一个繁忙的田间景象:“金轮齑粉马蹄骨,白劒交钩将伴复。
”,诗中的“金轮齑粉”形象地描绘了地上的黄色麦穗和地面上的麦渣搅拌着,形成一片黄白相间的色彩,暗示着麦田一片繁忙的景象。
接下来的“马蹄骨,白劒交钩”这两句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方式,用来形容农民收获麦子时马蹄的声音和镰刀与麦穗相交的姿态,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接着,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烈日炎炎的夏天夜晚的麦田中。
“诗中的‘麦麦青旄辂,虏虏黄羊牛。
’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麦田风起时,麦穗摇曳的声音,给人以豪放之感。
”这里,诗人用“麦麦青旄辂”形容麦穗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像是一个个青色的旗帜;用“虏虏黄羊牛”描述夜晚风吹过麦田时麦穗摩擦的声音,给人以安详之感。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夏天夜晚麦田中的喧嚣声。
在第三和第四句小节中,诗人描写了夜晚收割完麦子之后农民们放松的场景。
其中,“登山已到朝朝乾,春尽知定些些余。
”这两句通过描述农民们的劳作疲惫程度来展现他们的辛勤劳作。
描写“登山已到朝朝乾”暗示农民们已经连续劳作了一个通宵,太阳已经升起来,而“春尽知定些些余”则表现了农民们一天的劳作收获,对未来收割工作的期待和喜悦之情。
诗歌思想与感情在《观刈麦》中,白居易不仅展现了农田中农民劳作的辛勤,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舒缓的节奏,表达了对农民智慧和辛勤劳作的赞颂与慰问。
农民在炎热的夏天中坚持劳作,丝毫不怕劳累,展现了农民的勤劳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
(1)这首古体诗描写了丰收景象下农民生活的画面,其中作者选取了炎炎赤日下举家辛苦忙碌劳作和的两个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境遇。
(2分)
(2)诗的最后六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案:7. (1)因租税繁重家田输尽的贫妇凄凉拾穗悲惨(悲哀)
(2)议论。
表达诗人自疚自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讽喻。
二、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分)
7.根据诗题,全诗的重点应在描绘丁壮“刈麦”的场面,诗歌却又着力刻画了一个拾穗的贫妇的形象,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4分)
8.除了“悲”,诗中还有哪个字最能概括诗人“观刈麦”后的心情?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5分)
答案:
6.夜里吹起了南风,田间的小麦似乎一夜间成熟了,密密地覆盖着田垄,一片金黄。
(3分)
7.从“家田输税尽”一句可知,贫妇以前家里也有田地,是繁重的税收使她失去了田地,落得“拾此充饥肠”的下场。
正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丁壮们,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像贫妇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
(2分)诗人塑造贫妇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繁重的税收对百姓的伤害之深。
(2分)w
8.“愧”。
(1分)看着农民们辛苦劳动,却依然贫穷困苦,更有贫妇拾穗充饥,诗人想到自己“曾不事农桑”,却能“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鲜明的对比让诗人感到愧疚。
(2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