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观刈麦》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把握《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诗意的解读和主题的分析。
4.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
6.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2. 文本解读(15分钟)分析诗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讲解关键词和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理解诗的主题。
3. 意象分析(10分钟)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刈麦”、“日暮”等。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的画面。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讨论诗中的情感,如对农民的同情、对生活的感慨等。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分析。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观刈麦》,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词,如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观刈麦》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人对农民生活的不同表现和情感。
2. 创作背景探讨(10分钟)进一步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状况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篇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篇白居易的古诗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即:激情导入、展示目标、指导自学、教师巡查、检查自学、展示点拨、汇报小结、当堂考核。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的感情。
设计理念:古代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教学设计重视诗歌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反复吟诵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改亮点: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一改过去先教后学的老方法,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盛开着这样一朵奇葩:她像花儿一样美丽,她像歌儿一样动听。
其独特的魅力和醉人的芬芳注定了她永远都将是我们解不开的心结,挥不去的情缘。
这朵奇葩就是唐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唐诗,跟着诗人白居易的脚步,一起去观看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一起去感受那令人心酸落泪的劳动画面。
( 出示课题《观刈麦》)。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读诗歌。
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诗歌。
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诗歌。
能流畅的背诵诗歌。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
运用背景研究法,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人情感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观刈麦》主题的好奇心。
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观刈麦》。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4.3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刈麦”、“烈日”、“贫妇”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4.4 背景研究:介绍白居易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现实。
分析诗中的农民生活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强调诗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中的收获。
5.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的诗歌对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鼓励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时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6.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本分析和背景研究中的思考深度。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白居易《观刈麦》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白居易关注百姓疾苦的诗人情怀。
3. 学会通过诗词鉴赏,体会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4.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教学重点:1. 诗文的理解与背诵。
2. 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创作练习。
教学难点:1. 诗中特定意象的理解。
2. 古代社会背景与诗人生平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古代农耕工具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朗读《观刈麦》,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
2. 讲解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作的历史背景。
3. 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意象。
三、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诗中的意象“刈麦”代表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四、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记忆。
二、深入学习(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文想象古代刈麦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创作练习(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观刈麦》中的意象,创作一首简单的古体诗。
展示学生的创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诗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互动讨论和创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理解诗文、诗词鉴赏和创作方面的表现。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程度,以及他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刈麦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
(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
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
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
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会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理解劳动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民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领会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解释生僻字词,翻译诗句。
(2)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式,解读诗中的哲理。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劳动的价值。
6.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 运用诗中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劳动价值的认识。
1. 课堂表现:参与度、合作意识、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创作和小论文质量等。
3. 知识掌握:对诗文的理解、翻译和分析能力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选取诗中的典型意象,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白居易《观刈麦》的诗意及背景。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能够背诵并默写《观刈麦》。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了解古代农村生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3.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等。
4.2 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问:大家以前学过哪些白居易的诗?5.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观刈麦》,感受诗歌的韵律。
讲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
5.3 解析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5.4 应用拓展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农民,体会辛勤劳作的感觉。
讨论:为什么白居易会对农民产生同情?5.5 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观刈麦》,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
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观刈麦》原文。
关于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诗歌的解析和评论文章。
7.2 多媒体资源: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或插图。
相关的音乐或音频资料,如古筝曲等。
八、教学时间8.1 课时安排: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0分钟。
8.2 具体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朗读诗歌:5分钟解析诗歌内容:15分钟应用拓展: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九、教学建议9.1 针对不同学生水平的教学策略: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观刈麦》的诗句;(2)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解读《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关爱;(2)体会诗中表达的社会责任感和民生情怀;(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和意境;2.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与《观刈麦》相关的资料、图片等;3. 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和环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观刈麦》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朗读诗文(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观刈麦》;(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文(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刈麦”、“炎炎”、“日已高”等;(2)解读诗中的意境,如农民劳作的艰辛、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3)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对农民的尊重、关爱以及对社会矛盾的揭示。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5. 欣赏与拓展(1)欣赏其他有关农民劳动的诗词;(2)对比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表达方式;(3)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诗词创作。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意境;(2)强调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观刈麦》;(3)选择一首与农民劳动相关的诗词进行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作品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
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2、明确续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二)感悟新知
1、扫除文字障碍
2、用句式“我最欣赏( )(词),因为( )”或者“读了(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三)探究新知
1、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
2、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学生在理由练读,最后朗
读比赛)
(四)归纳整理
(五)达标测评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5、《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布置作业
背诵《观刈麦》,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结合自己经验,合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