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通用7篇)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通用7篇)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设想:1、教时安排:两课时2、教具准备:投影、插图3、教学方法:自读、点拨、质疑第一课时一、导入板题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板题。
二、揭示目标1、了解作者2、熟读课文,注意句读3、疏通文意(一)注音刈荷箪携饷灼秉禄石晏邽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号_____,_____代诗人。
三、释题1、刈:割。
2、体裁:叙事诗、讽喻诗。
3、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朗读1、教者范读,注意句读结合书后练习第二题2、学生自读3、集体齐读五、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翻译大意2、质疑互答,教者点拨3、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六、质疑七、小结八、作业布置:背诵全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叙事内容,掌握描写方法。
2、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背诵与翻译二、揭示目标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黄场面描写:足蒸……光语言描写:家田……肠心理描写:力尽……长(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观刈麦》。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民辛勤劳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民生。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把握《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深入理解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观刈麦》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深入分析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民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3. 调查农民的生活现状,关注社会民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说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解读诗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思想态度。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观刈麦》的深层含义。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篇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篇白居易的古诗观刈麦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即:激情导入、展示目标、指导自学、教师巡查、检查自学、展示点拨、汇报小结、当堂考核。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的感情。
设计理念:古代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教学设计重视诗歌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反复吟诵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改亮点: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一改过去先教后学的老方法,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盛开着这样一朵奇葩:她像花儿一样美丽,她像歌儿一样动听。
其独特的魅力和醉人的芬芳注定了她永远都将是我们解不开的心结,挥不去的情缘。
这朵奇葩就是唐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唐诗,跟着诗人白居易的脚步,一起去观看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一起去感受那令人心酸落泪的劳动画面。
( 出示课题《观刈麦》)。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1、读诗歌。
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诗歌。
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诗歌。
能流畅的背诵诗歌。
九年级语文上册《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观刈麦》一诗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一首与《观刈麦》主题相近的诗歌,如《悯农》,并尝试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关爱之情。
2.诗句仿写:请学生仿写一首以劳动者为主题的诗,要求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知道农民的劳动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觉得农民的劳动辛苦吗?为什么?”
3.导入新课: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观刈麦》,告诉学生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的关爱和同情之情。
(二)讲授新知
1.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观刈麦》,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组,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
3.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背景介绍:讲解唐代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农民阶层在社会中的地位,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探讨诗人表达的情感。
3.情感作文:结合《观刈麦》的学习,让学生以“我眼中的劳动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描述自己身边的劳动者,如父母、老师、环卫工人等,展现他们的辛勤付出和美好品质。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课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a.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b.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修辞。
运用背景研究法,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创作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白居易的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人情感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
3.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入话题,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观刈麦》主题的好奇心。
4.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观刈麦》。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4.3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刈麦”、“烈日”、“贫妇”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4.4 背景研究:介绍白居易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现实。
分析诗中的农民生活描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
五、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强调诗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中的收获。
5.2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白居易的诗歌对当代的意义和启示。
鼓励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析时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6.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文本分析和背景研究中的思考深度。
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观刈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刈麦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
(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
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
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
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句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观刈麦》与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如《悯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赞美。
2. 文化传承:教师介绍古代农民劳作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农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诗歌:学生独立翻译《观刈麦》,锻炼翻译能力。
2. 填空练习:教师出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理解。
2. 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三、教学难点:1. 《观刈麦》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刈麦》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绅及其《观刈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观刈麦》,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观刈麦》的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5. 背诵练习:(1)学生跟读《观刈麦》,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观刈麦》的背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作者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对照注释,阅读《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观刈麦》的情况。
2. 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学生写的读后感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
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
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
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
这是写的全景。
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
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写作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
能震撼人心。
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