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观刈麦》解读

《观刈麦》解读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通过对麦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诗的开头两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写出了五月麦收时节的忙碌景象,暗示了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没有多少闲暇时间。
接着,诗人通过对麦田的描绘,表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足蒸暑土气,背灼
炎天光”,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农民劳作的辛苦,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对
丰收的渴望。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一个贫苦妇女的描写,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写出了这个妇女在麦收时的艰难处境,同时也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艰辛。
最后,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今我
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
不能忘”,写出了诗人对自己不劳而获的生活的反思,同时也表现了对
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麦收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农民的艰辛和贫困,同时也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这首诗语
言简洁明快,意境深刻,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锦集11篇〕篇1:《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古诗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篇2:《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互相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困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绩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翻译赏析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①。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②。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④。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⑥,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⑦。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⑧。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作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一点与前代诸多诗人不同。
他的诗论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所创新,在古代文学理论中独树一帜。
白居易对他诗歌理论的阐述比较系统、完整,形成一个严密自足的体系,这在唐代诗人中是首屈一指的。
[说明] 这首诗是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八○六),白居易做盩厔(zhōu zhì周至)尉时的作品。
它通过作者耳闻目睹的事实,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麦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诗里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同时因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感到十分内疚。
[注释] ①覆陇(lǒng拢)黄:形容成熟的麦穗覆盖田埂,一片金黄。
“陇”,同“垅”,田埂。
②荷(hè贺):用肩担着。
箪(dān丹)食:圆形竹哭盛的食物。
浆:汤水。
③饷(xiǎng 响)田:送饭到田里去给干活的人吃。
南冈:南边的山坡。
④灼(zhu ó酌):烤。
《观刈麦》讲解 观刈麦白居易阅读理解答案

观刈麦《观刈麦》是白居易的一首唐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炎热的夏天收割麦子的情景,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对《观刈麦》进行阅读理解,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诗歌背景与结构《观刈麦》是唐代文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诗的背景设定在盛夏时节的农田中。
诗分为四个四句小节,总共十六行。
通过运用不同的诗句来描绘农民的劳作场景,诗人将农田中的忙碌与热烈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分析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就描绘出了一个繁忙的田间景象:“金轮齑粉马蹄骨,白劒交钩将伴复。
”,诗中的“金轮齑粉”形象地描绘了地上的黄色麦穗和地面上的麦渣搅拌着,形成一片黄白相间的色彩,暗示着麦田一片繁忙的景象。
接下来的“马蹄骨,白劒交钩”这两句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方式,用来形容农民收获麦子时马蹄的声音和镰刀与麦穗相交的姿态,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接着,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烈日炎炎的夏天夜晚的麦田中。
“诗中的‘麦麦青旄辂,虏虏黄羊牛。
’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麦田风起时,麦穗摇曳的声音,给人以豪放之感。
”这里,诗人用“麦麦青旄辂”形容麦穗在风中摇曳的样子,像是一个个青色的旗帜;用“虏虏黄羊牛”描述夜晚风吹过麦田时麦穗摩擦的声音,给人以安详之感。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夏天夜晚麦田中的喧嚣声。
在第三和第四句小节中,诗人描写了夜晚收割完麦子之后农民们放松的场景。
其中,“登山已到朝朝乾,春尽知定些些余。
”这两句通过描述农民们的劳作疲惫程度来展现他们的辛勤劳作。
描写“登山已到朝朝乾”暗示农民们已经连续劳作了一个通宵,太阳已经升起来,而“春尽知定些些余”则表现了农民们一天的劳作收获,对未来收割工作的期待和喜悦之情。
诗歌思想与感情在《观刈麦》中,白居易不仅展现了农田中农民劳作的辛勤,更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舒缓的节奏,表达了对农民智慧和辛勤劳作的赞颂与慰问。
农民在炎热的夏天中坚持劳作,丝毫不怕劳累,展现了农民的勤劳精神。
《观刈麦》读后感

《观刈麦》读后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
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
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诗中描绘了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景象,他们不顾酷热,只为了收获麦子来维持生计。
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位贫苦的妇人,她抱着孩子,在麦田旁捡拾遗穗,以此来充饥。
这些场景让我深刻
地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让我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同时,
这首诗也让我反思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农
民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美
满的生活。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赏析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c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这段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白居易《观刈麦》赏析
为了让您更好地理解白居易
观刈麦这首诗,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为您整理了白居易观刈麦赏析,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起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这一家在田地里十分忙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赏析《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白居易《观刈麦》有感
如果你来自农村或到过农村,便会时时记起泥土和庄稼,耕种和收获,便会时时浮现劳动的场景和百姓的处境。
古代诗歌对此多有歌吟。
那些反映农事、描绘农村、同情农民的作品,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文学的星空熠熠闪光。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今天读来仍令人振聋发聩、受益非浅。
诗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意为:庄稼人很少有空闲的日子,五月来临更加忙碌。
晚上一阵南风吹来,好像一下子催熟了麦子覆盖在田埂。
晌午时分婆媳背着饭食、孩子提着水壶一同送到南岗,让收麦的亲人吃上饭喝口水。
走近地头,但见割麦的人脚下暑气蒸腾,背后烈日当空,但他们依然挥汗如雨,奋力抢收,忘记了酷热,趁着这夏天的好时光。
这时,又见一位贫困的农妇
抱着幼小的孩子,右手攥着遗失的麦穗,左臂挎着破旧的竹框。
走近听她哽咽倾诉,听者无限悲伤动容:庄稼人好不容易收了点粮食,但租税一缴就所剩无几了,只好来拾麦以充辘辘饥肠。
见此情景联想自己,如我辈身居官位者有何功何德,不种庄稼不干农活却领着每年三百石的官俸,年终了还有余钱剩米。
想及此处内心惭愧啊,每天总是感念不已。
白居易既是诗人又是官员,既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又有朝廷供职的资本,可谓对当时社会熟谙深透。
这首诗是他任周至县县尉时所作。
县尉乃是管治安及收租税的。
周至位于关中平原,自是小麦盛产之地。
这位白县尉一定对小麦成熟,农民收割、缴租纳税、百姓贫苦等社会景况历历在目,事事上心。
难怪他写出了这样一首光照千古的悯农诗。
全诗共13联26句。
前两联写出农家的“忙”。
直写田家少闲,五月倍忙,时到初夏,庄稼成熟,便要争抢农时,收割麦子,把我们带到火热的农忙季节。
这既是写实又为全诗垫底,为进一步展开提供了背景。
接着4联写出了农家的“勤”。
你看,婆媳送饭,父子收割,暑气蒸腾,烈日炙烤,庄稼汉们依然挥镰收割,让成熟的粮食颗粒归仓。
这真是农村农忙时的真实写照:地里挥镰割麦,家里做饭炒菜,内外紧密配合,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为了抢收庄稼,不误农时。
短短8句写出了农家的勤劳,农民的朴实,繁重的劳动中还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温馨。
再接着4句写出了农家的“苦”。
麦子大片收割,麦茬渐次展现。
这时突然一个特写镜头:田埂上出现一对母子,衣衫褴褛、神情黯然,左手攥麦,右臂悬框。
原来是粮食缴尽,拾麦充饥啊。
既写出了拾麦的孤苦,又道出拾麦的原因。
原来庄稼人收割麦子换来的不是家富仓实,而是贫困交加,饥肠辘辘;老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连生活也维持不了。
这是怎样的冲突和矛盾、悲哀和痛楚啊。
这一切都是因为苛税沉重、社会不公造成的啊。
最后3联写出了作者的“愧”。
面对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贫困的现实,作为朝廷官员的白居易感到惭愧了。
农民辛苦三百六十天却是家徒四壁,而如我辈官员不事农桑却年领大笔俸禄,两相对照实在惭愧不已啊。
读了这首诗,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深切体会到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是一首震撼力极强的诗作。
尤其是面对农民收了庄稼却拾穗充饥的悲苦现实作者没有冷眼旁观,而是给予极大的同情,并为自己“无功受禄”感到深深的愧疚。
由此看来,白居易是一位了解底层情况,同情人民疾苦的善良官员。
送饭上坡、拾穗充饥的农家生活景象及其细节勾画不亲临现场是写不出来的,他一定深入过山涧沟壑、田间地头、农户村舍,他肯定常常与早出晚归、终日劳作的农民促膝谈过心,聊过天。
如果没有这些与老百姓近距离的接触,深居官位的老白就不可能对农民的疾苦和无奈给予深深的同情,并为自己坐吃俸碌而深深愧疚。
由此可以推
断,像白居易这样的官员至少会努力做事,为群众做主,对得起那三百石薪水和自己的那份良心。
古人如此,现实亦然。
想想当今身居各级领导岗位的官员们与白居易比又当如何。
拿着人民供奉的工资又做了些什么。
有的人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不深入群众、了解下情,坐在办公室琢磨事儿,拍脑袋决策。
有的人利令智昏,买官卖官,贪污受贿,以捞钱升官为能事,把群众的疾苦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有的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反正每月有几千块钱跟上的,不犯错不出事就行,至于群众苦不苦、生活得好不好关我底事。
这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资是人民给的,是纳税人缴的。
更没有意识到拿了工资就得工作就得为群众办事。
一些人在群众也就是供养自己的人来办事时还瞪鼻子竖眼,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也不办事,与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相比远远不如啊。
无独有偶,清代诗人兼画家、书法家郑板桥写过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也表达了对群众的关心和惦念。
温总理在提醒各级干部关心群众生活时不禁动情地吟出:“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令人无不感慨万端。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心里装着人民,才能甘于为人民做事;只有心里想着群众,才能勇于为群众解除疾苦;只有心里记着基层,才能与大众相通,打成一片。
这就要牢牢树立“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谆谆教导,放下身段,深入群众,不辱使命,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多办事,办好事,对得起群众,对得起那份工资,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否则就会愧疚,就会不安。
为此,我们通过学习和欣赏白居易的诗《观刈麦》会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和警醒。
本文由整理提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