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词解:刈:割。
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秉,用手握着。
秉遗穗:握着聪田里拾取的麦穗。
敝:破。
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输税:缴纳租税。
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即十斗,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晏,晚。
岁晏:岁末。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赏析:诗的开篇交代了时间和环境。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观刈麦

读诗明鉴: 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哪 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全诗可分
为几部分? 为几部分?
2、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 白居易的《卖炭翁》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与本诗中哪一 句表现方法相同? 句表现方法相同?
烧,烤 烤
zhu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部分,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割麦子,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 本义是以手执禾 这里引申为” 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 秉,本义是以手执禾 这里引申为” 拿”.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bǐng ǐ bì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所 观刈麦》 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 作,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 催赋税等事。 催赋税等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 田两顷五十亩, 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 文。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描 写 悲 惨 场 景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贫
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听朗诵音频,纠正 字音,注意节奏
齐读古诗,注意诵 读诗歌的情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H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J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K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 些麦穗充填饥肠。 L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M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N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一)解题
观刈麦,观看农民割麦的场景。题下作者原 注:“时为盩厔县尉。” 背景介绍:《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 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 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 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 好诗篇.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

《观刈麦》白居易(原文+翻译)观刈麦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注释:(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ì):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箪食固定读dān sì[如箪食壶浆,箪食瓢饮],指装在竹篮里的饭食,食不单独作名词讲)(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但:只。
观刈麦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烧,烤
zhu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 全诗的第一 部分,写作者 旁观农民收 割麦子,目睹 农民全家出 动忙碌艰辛 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观 刈 麦
白 居 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 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 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 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 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县尉时所 作,当时县尉在县里主管捕盗贼、 催赋税等事。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一年的 俸禄除了三百石粮食外,另有职分 田两顷五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 文。
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 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 苦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今我何功德 , 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童稚
丁壮
贫妇人
刈麦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 几句,为什么?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刈(yì):割。
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惜:珍惜。
秉(bǐng)遗穗(suì):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敝:破。
相顾言:互相诉说。
输税:缴纳租税。
曾(zēng)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
尽日:终日。
【大意】农家一年四季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好的饭菜,孩子们携带着饮料,随着大人们送饭到田里去,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他们低头割麦,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承受着炎热的阳光的烘烤。
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
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
听她对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
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
观刈麦

刈(Yì):割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荷(hè):肩挑 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拿着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事:从事 丁壮:青壮年男子
观刈麦
白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贫妇抱子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稻穗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鲜 明 对 比
议 论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官员生活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不劳而获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触景生情)
的舒适
小结
本诗通过刈麦、拾麦两个场景的叙写, 表现出农民的辛劳以及封建社会繁重 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同时表达 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THANK YOU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
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描写目
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 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 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 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 的人都为她悲伤。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 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 情,对自己没有“功德” 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 活深感愧疚。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 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 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 小麦盖垄熟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7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5](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 )童稚(zhì)饷(xiǎng )田穗(suì)秉(bǐng )曾(zēng )三百石(shí)(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人物做什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丁壮刈麦贫妇人拾麦穗诗人观刈麦(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鲜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明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对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比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官员生活舒适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具体分析: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贫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以上描写的两种情景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的艰难生活,他们辛苦忙碌的种田,但仍然没有保障,今天的割麦人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