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阅读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悲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思想】这首酬报诗,在感触出身,抒写在前半生怀才不遇的政治失落的气愤中化沉郁为通畅,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豪放的胸怀和奋斗向上的精神。

】【内容理解】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 " 巴山楚水悲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如何的心情?答: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芜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好像弃置在道旁同样。

写出了作者长远被贬的难过和气愤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谈谈所表达的感情。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 " 闻笛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故友,表达诗人对故人已逝的沉痛; " 烂柯人 " ,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写出回乡所见,既示意自已被贬离京太久,又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人事俱非,仿佛隔世的心情。

3.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感情?答案示例:化用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对光阴流逝、人事变迁的叹息,充满无穷沉痛迷惘之情。

4.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答案:诗人运用比喻、对照的修辞,以 " 沉舟 "" 病树 " 作为反衬并自喻,描述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活力的情形;暗含出身凄凉却依旧充满高昂精神,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豪放胸襟,这两句感情由以前的伤感低落转变成大方激动,示意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势必代替往事物的真理。

所以成为千古名句。

(意思对即可)5.尾联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如何的感情?答案:“长精神”向友人表示态度,既是对友人关心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收束全诗,点明酬赠题意,不单表现了诗人从头投入生活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激励,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成效。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观刈麦①白居易【作者档案】【诗词详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②黄。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翻金浪。

妇姑③荷(hè)箪(dān)食④,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⑤去,丁壮⑥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到田里去送饭,小伙子们割麦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⑦(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⑧筐。

更有一个穷苦的村妇,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⑨尽,拾此充饥肠。

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很悲伤。

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zēng) 不⑩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做官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注释:①刈:割。

②陇:同“垄”,这里指灾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③妇姑:这里泛指妇女。

④荷箪食: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⑤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秉:拿。

⑧敝:破。

⑨输税:缴纳租税。

⑩曾不:从未。

事:从事。

岁晏:年底。

晏,晚。

【诵读鉴赏】《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

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3.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5.“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6.“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7.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边塞萧瑟荒凉之景,表述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1.请描述请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2.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答案】思家怀乡之情。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应如何理解?【答案】“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5.如何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答案】“春风”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暗喻皇帝的恩泽,这一句含蓄地讽刺了唐玄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主题内容:本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之情。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极写边地苦寒。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这两句诗也写出了纬度的差异对于物候的影响:越往北方,冬天的物候环境来的越早。

2.诗中“折柳”的含义如何理解?【答案】“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案】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

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

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一、望江南·温庭筠[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来说,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句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西下,江水持续东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预示着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

[评析]: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体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5、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①本词上片以叙述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使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歌赏析诗歌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赏析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几首诗歌进行赏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作品。

第一首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景。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使整首诗充满了壮丽的景象和豪情。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热爱之情。

第二首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人在深夜思念故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三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亲友离别的伤感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使整首诗充满了离别的忧伤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第四首诗是《春晓》。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早晨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使整首诗充满了春天的活力和美好。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第五首诗是《登高》。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登高的场景,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运用了深沉的语言,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豪情。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这几首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深远的意义。

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欣赏诗歌,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它的意思是值得叹息或可叹4、试从艺术手法上对“沙场秋点兵”一句作赏析。

答:运用虚笔,“秋”让人联想到秋高气爽,草肥马壮,渲染了出征前将士们威武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表现了将士英勇无畏,奋力杀敌的精神风貌,也暗示的战斗的顺利。

6、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天下事”指什么事?答:指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大事。

6、试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一个“秋”字既点明了时节,又为将士出征增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7.作者开篇就刻画一个悲剧英雄的典型形象,试就此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剑”本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而词中的英雄却又能在喝酒时灯下看剑,作者用“挑灯”“看剑”两个富有连续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这两个动作又贯以“醉里”二字,充分表现了英雄渴望驰骋沙场,东征报国的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悲愤,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英雄形象。

8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你结合课文加以赏析。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境,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一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看,壮丽而不“纤巧”。

9 这首诗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为一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渔家傲·秋思》1、主旨:这首词上阙描写边塞的秋景,下阙抒发了忧国思乡之情。

2、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

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座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残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显出几分苍凉悲壮之感。

作用:写出了边塞之地的孤寂荒凉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的特点。

3、赏析“浊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答:这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矛盾心理。

他们常年在外戍边,免不了要思念远在万里的家乡,但一想到边患未平,敌人未退,只好把归家之事放在一边。

表现了将士们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先的高尚精神。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答:这两句诗表现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言主?全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阙侧重于描写,下阙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燕然未勒”的意思是边患未平、敌人未退。

7、词中表现“异”的句子是:衡阳雁去无留意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描绘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景象。

9、这首词表达了守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答:这首词表达的守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激愤抑郁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10、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答:这句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羌管悠悠”既表现了边塞乐曲的绵长,也是将士们内心思乡之情的写照。

“霜”字,暗示了是在深秋季节,渲染了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很巧妙地与下文中的“白发”相呼应,更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悲凉的色彩11 词的上片写景,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表达效果。

答: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2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个“异”字统领了全文写景,请你具体概括边塞风景异在何处。

答:一,因塞外天气极寒,边塞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意。

二,风吼马嘶,起伏号角声构成塞外特异的声音。

三,因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夕阳下的城门紧闭。

13 试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此时已夜寒霜浓时,又传来羌管发出凄切之声,诗人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冷寂氛围,从侧面烘托了征人愁思。

14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对“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作出赏析。

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戍久不归,流泪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流泪,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败、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观刈麦》中心: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以及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

1、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7、贫妇拾麦的目的是拾此充饥肠。

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8、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城子·密州出猎》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现作者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答:“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词人期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5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示的狩猎场面答: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山冈。

6 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遣冯唐: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射天狼: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7 这首词“狂”字统领全篇,气势恢宏,笔力强健,起笔老夫与词中“鬓微霜”相照应。

8 本词上阙描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阙抒写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9 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情感。

答: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0 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答:诗人以魏尙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11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勾勒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答:勾勒一个英勇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立功报国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整体感知: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答: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答:“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答: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6.“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答:“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简答题。

7、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9、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