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鸿门宴》中的一处细节描写

合集下载

鸿门宴细节与不细节作文

鸿门宴细节与不细节作文

鸿门宴细节与不细节作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说的就是历史上那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每次想到这场宴席,我都忍不住感慨万分,那其中的细节和不细节之处,真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咱先来说说这鸿门宴上的细节。

就说刘邦去赴宴的时候吧,那心里头肯定是七上八下的。

史书上可能就简简单单一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可您细想啊,这刘邦带着一百多号人,那一路上他得啥心情?估计是一边走一边心里犯嘀咕:“这一去,能不能活着回来还两说呢。

”他脸上估计还得强装镇定,摆出一副诚意满满的样子,生怕被项羽瞧出了破绽。

再看那宴会上的座次,那也是有讲究的。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座位的安排,可不仅仅是位置的问题,那代表的是地位和权势。

项羽和他叔叔项伯坐在最尊位,摆明了是没把刘邦放在眼里。

刘邦呢,只能乖乖地朝北坐,心里头指不定多憋屈,但又不敢发作。

还有那樊哙闯进来的时候,那叫一个精彩。

樊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模样描写得多生动啊。

可您想想,他那瞪大的眼珠子,满脸的怒气,还有那喘着粗气的样子,得有多吓人。

项羽赐给他酒和生猪腿,樊哙把盾牌扣在地上,把生猪腿放在上面,用剑切着就吃。

这一连串的动作,那是一气呵成,樊哙的豪爽和勇猛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这鸿门宴上,也有不那么细节的地方。

比如说,对于项羽当时的心理活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地描述。

咱只能靠猜,项羽到底为啥没听范增的话杀了刘邦呢?是他太自负,觉得刘邦不足为惧?还是他心底里其实还念着和刘邦的兄弟情分?这咱就不知道了。

还有啊,这宴会上其他人的表情和小动作,也没个详细的记载。

那些个将领、谋士们,他们是怎么看待这场宴会的?是紧张得手心出汗,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都只能靠咱们自己去想象。

就拿我自己的一次经历来说吧,有回我和几个朋友约着去吃火锅。

那场面虽说比不上鸿门宴这么惊险刺激,但也有不少细节和不细节的地方。

我们约好在一家挺有名的火锅店碰头。

我到的时候,发现有个朋友已经坐在那儿等了,脸上带着些许不耐烦。

鸿门宴叙事中的紧要文字

鸿门宴叙事中的紧要文字

鸿门宴叙事中的紧要文字張元“鸿门宴”应该是国史上最为有名的一场宴会,也是气氛极其紧张、惊险的一场宴会。

“鸿门宴”的故事,只要读过一点历史,几乎无人不知,还有什么可以一谈的地方呢?其实,一件事情可以从多方面来看,有人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场景印象深刻,也有人对樊哙闯入门内,怒视项羽的一幕最为欣赏。

多年前,余英时先生发表《说鸿门宴的座次》一文(载台北《史学与传统》),说道:“项羽最后同意自己‘东向坐’和刘邦‘北向坐’,这说明他已把刘邦当作他的部属,并正式接受了刘邦的臣服表示。

所以当主客都入座之时,项羽已不复有杀刘邦之心。

”又说:“刘、项的成败虽然最后决定于战场之上,但也不妨说,当鸿门宴座次既定之际,双方的胜负已分了。

”就是从座次的角度来解释这场宴会的历史意义,对于座次的安排也做了相当精细的讨论。

鸿门宴的座次,即“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未见于《汉书》《通鉴》,可知两书撰者对于此一细节未予重视。

我们读《通鉴》,虽未见到余英时视为关键的细节,但还是有一些相当紧要的文字值得注意与玩味。

我们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可以读到关于“鸿门宴”极其生动、精彩的描述,《通鉴》的撰者就在这篇好文章的基础上,参考《史记》的《留侯世家》和《樊哙传》,稍加增删,使得前后更加完整,情节更为曲折,令读者更能体会出那紧张、惊险的情景。

我们怎么读呢?首先,请慢慢地读,不要急于知道宴会的整个过程,请多多留意史书上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那样写;其次,要发挥想象力,不要忘了朱子的那句话:“而今书、传只载得大概,其中更有几多机变曲折在。

”有些颇关紧要的地方,是不见于记载的,是我们要用想象力去填补的;第三,请不要担心我是否说错了、想错了,只要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可以找到证据支持的,或是合情合理的,就大声地说出来;若看到别人的说法比自己的好,比自己讲的有道理,那就要诚心地向别人学习。

文档:《鸿门宴》片段赏析

文档:《鸿门宴》片段赏析

《鸿门宴》片段赏析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在新丰鸿门举行。

美酒佳肴,掩盖不住腾腾的杀气。

谈笑间,却是在生死之间的徘徊。

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霸业之争。

这场“宴会” , 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千古一宴,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更改变了天下大势。

在宴会中, 参加宴会的双方明争暗斗, 剑拔弩张, 潜伏杀机。

刀光剑影中,让人心惊胆颤,腾腾杀气扑面而来却又奇迹般上升,飘散,一下了就了无踪影,在杀与不杀之间徘徊。

这波折起伏的宴会,两股势力在暗中较劲。

刘邦和项羽作为宴会的主要人物,刘邦明显处于劣势,而项羽则掌握着主动权,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却因这场宴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这戏剧性的变化,j究竟原因是什么呢?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掉刘邦,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因素有很多:1.性格因素,优柔寡断,项伯进言,回想起当年同盟灭暴秦的情谊,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

率直粗犷,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

既可说是他的“愚笨”,也可说是他的“天真”与“磊落”。

当他见了樊哙反喜其勇,受了责备,无以应对,表现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辞令;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的进言,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实力悬殊,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他根本不屑用这种手段刺杀刘邦,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

项羽要想灭刘邦,易如反掌,没有必要此时此地杀。

作为当世的英雄,他不愿背不仁不义的骂名。

《鸿门宴》中的一处细节描写

《鸿门宴》中的一处细节描写

《鸿门宴》中的一处细节描写作者:汤广文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1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收录的《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

有人说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它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在此次宴会中,楚汉集团的将帅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

樊哙闯帐发生在宴会的高潮部分,司马迁浓墨重彩,使用了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地对其加以刻画:神情描写。

例如“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寥寥数笔,手法夸张,神情毕肖。

动作描写。

例如“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披帏西向立”、“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勇猛无比,豪爽毕现。

语言描写。

例如“今日之事何如”、“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急促,形势的危急、对刘邦的忠贞以及勇猛无惧的性格,一览无余。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年龄、身份、出身和文化教养,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

樊哙发迹之前,以屠狗为业,他的闯帐让读者领略了其莽撞的一面,似张飞。

然而在《鸿门宴》中有一处细节描写易为读者忽略,笔者认为,这处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而实则不可缺少,它对于刻画樊哙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展现了樊哙性格的另一层面——智勇两全,粗中又细。

即:①卮酒——“斗”卮酒②彘肩——“生”彘肩一.阴谋的实施樊哙出场的表现,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按剑而跽”,不仅不怒,反而赞其为“壮士”,并“赐卮酒”、“赐彘肩”、“赐坐”!然而我们发现,当项羽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时,左右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

(“斗”在古代是一种盛酒器,同时也是一个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汉书·律历志上》:“十升为一斗。

”语文课本把“斗卮酒”释为“大杯酒”。

)“赐之彘肩”,捧上来的却成了一条“生彘肩”。

前后两句话虽然各自仅仅多了一个字,这难道是司马迁的笔误,还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此举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鸿门宴》课文赏析

《鸿门宴》课文赏析

《鸿门宴》课文赏析《鸿门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篇章,其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对《鸿门宴》进行赏析。

1.情节安排《鸿门宴》的情节安排非常紧凑,故事的起承转合、悬念的设置以及结局的处理都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通过对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的生平和相互关系的深入挖掘,成功地呈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

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危机与冲突,使读者无法停止阅读,一直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

2.人物塑造《鸿门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

项羽、刘邦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绘,使得这些历史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性格差异,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语言运用《鸿门宴》的语言运用非常出色。

作者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感染力。

在人物对话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作者还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之美,使得整篇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极具艺术魅力。

4.思想意义《鸿门宴》的思想意义非常深刻。

通过描述一段历史事件,作者传达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不仅看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斗争,更看到了权力、欲望和人性的挣扎。

此外,《鸿门宴》还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危机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5.艺术手法《鸿门宴》的艺术手法非常丰富多样。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刻画,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思考空间。

此外,作者还注重对环境和氛围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课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人生启示。

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和世界。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赏析鸿门宴,是一部传统名著中的佳作。

它主要讲述的是汉文帝刘邦在兴平城(今安徽亳县)举行的一场宴会,并集合当时的豪杰,智士、谋士及一些文人与官员同聚一堂,一朝宴乐,娱乐万众,开创了社会艺术宴请的精彩佳话。

这一部名著中有许多细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即为汉文帝刘邦的胸怀仁义。

宴会上,刘邦邀请了百官及豪杰大臣,他并未分配特殊的不同的位置来对待各自的宾客,而是采取坐次的方式,让其端庄的坐在一起,亲自招待每位宾客,以示尊重和友善。

这一切不仅体现出汉文帝刘邦宽容大度的品质,也展示出他实行新政的决心与谋略,有力地鼓舞人心,赢得万众敬重。

此外,宴会上还有一些传说中的人物出现,比如当时著名的哲学家,他饮酒未醉,说话不凡,赢得众人尊重,把许多宝贵的哲学思想传给及宴会之人,他聪明才智,英明神武,令刘邦大为惊讶而感动,他的劝戒内容深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历史上的哲人精神。

此外,宴会上还有传说中的其他人物,比如齐桓公刘琨,太史公拓跋然,和鲁恭公大叔刘恒,他们的出现使宴会更加丰富多彩,每位人物都具有自己的特质,让刘邦在宴会上大受鼓舞和启发。

综上所述,《鸿门宴》是一部经典名著,它不仅反映了汉文帝刘邦宽容大度的品性,而且展现出他面对百官豪杰的一流招待手段,把当时的哲学思想传给及宴会之人,激发他们的革新精神,他的作为受到后代的敬仰与推崇。

因此,《鸿门宴》可被视作一种文化符号,它让人们认识到它的深刻意义,比如客官平等,和谐共处,友好互信等,它也让人们意识到要尊重他人,尊重劳动,不畏强权,不贪污腐化,这些都可以从中吸取到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正面激励。

最后,《鸿门宴》不仅是一部经典古典文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既反映了历史上的文化底蕴,又能够激发当代人的自信心和追求真理的志向,它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未来社会文化的支柱。

《鸿门宴》不可忽略的一处细节

《鸿门宴》不可忽略的一处细节

张志强以往阅读《鸿门宴》时,读者往往聚焦于范增举佩、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惊险环节,而对刘邦逃脱这一细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实,结合《史记》相关章节,揣摩这几句话,我们不得不惊叹太史公谋篇布局之精巧,刻画人物之匠心独运,见识之深卓。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早晨“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怎么逃脱时仅有一匹马,五个人呢?这一点值得玩味。

刘邦是在生死关头为避免全军覆没而赴鸿门请罪的。

要显出诚意,就必须轻车简从;要安全系数高,就必须保证随从忠诚可靠,智勇双全。

如果其中再潜伏着一个“曹无伤”式的奸细,将刘邦野心和计谋和盘托出,他必死无疑。

因此,刘邦的“百余骑”必是精锐中的精锐,亲信中的亲信。

但为了不惊动范增,不惊醒项羽,他果断抛弃这些亲信,断尾求生仓皇而逃,不仅表现出刘邦的狼狈相,更暴露了他的狡诈、冷酷与自私。

再看下一句:“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刘邦一人骑马,其他四人步行。

即使有敌军追赶,让四人拼命迎敌,拖延时间,自己也可以快马回营。

刘邦为个人安危考虑得何其周密!为深入了解刘邦为人,我们梳理一下《史记》中关于这四员大将的信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是刘邦的连襟、吕后的妹夫。

他自跟随刘邦起兵以来,几乎每战都身先士卒,斩将夺旗,屡立奇功,骁勇异常。

鸿门宴上,他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表现使刘邦得以化险为夷。

后来,黥布造反,刘邦卧病,大臣们不敢觐见,樊哙排闼而入,犯颜强谏,使刘邦重振精神,歼灭叛军。

夏侯婴是刘邦故交,早年曾被刘邦误伤,有人告发刘邦,夏侯婴为保护刘邦,矢口否认此事,因此被关押了一年多,“掠笞数百”。

自刘邦起义一直到汉文帝时期,夏侯婴一直任“太仆”之职,主管最高统帅的车辆、马匹,皇帝出行时,亲自为御车。

下面两件事可见夏侯婴对刘氏的忠诚。

《鸿门宴》片段赏析

《鸿门宴》片段赏析

《鸿门宴》片段赏析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在新丰鸿门举行。

美酒佳肴,掩盖不住腾腾的杀气。

谈笑间,却是在生死之间的徘徊。

一场没有硝烟的激战,霸业之争。

这场“宴会”, 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千古一宴,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更改变了天下大势。

在宴会中, 参加宴会的双方明争暗斗, 剑拔弩张, 潜伏杀机。

刀光剑影中,让人心惊胆颤,腾腾杀气扑面而来却又奇迹般上升,飘散,一下了就了无踪影,在杀与不杀之间徘徊。

这波折起伏的宴会,两股势力在暗中较劲。

刘邦和项羽作为宴会的主要人物,刘邦明显处于劣势,而项羽则掌握着主动权,然而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却因这场宴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这戏剧性的变化,究竟原因是什么呢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掉刘邦,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因素有很多:1.性格因素,优柔寡断,项伯进言,回想起当年同盟灭暴秦的情谊,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

率直粗犷,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既可说是他的“愚笨”,也可说是他的“天真”与“磊落”。

当他见了樊哙反喜其勇,受了责备,无以应对,表现了他不辨是非,不善辞令;他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的进言,范增建议抓住机会杀掉刘邦,结果却敌不过项伯夜半的谗言;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玦暗示,他都“默然不应”,万般无奈下范增只得招呼项庄,可惜项伯从中阻挠,这也就怨不得范增宴后的感叹“唉,竖子不足与谋!”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实力悬殊,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他根本不屑用这种手段刺杀刘邦,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

项羽要想灭刘邦,易如反掌,没有必要此时此地杀。

作为当世的英雄,他不愿背不仁不义的骂名。

如果刘邦关起门独享伐秦成果,是为“不义”,杀他也会为天下人所支持;然而当他把关中拱手相让,对他谢罪,项羽再杀他,就会背上不仁不义之名,在自己大营里暗杀刘邦,有失光明磊落,让天下人耻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鸿门宴》中的一处细节描写《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

有人说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它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在此次宴会中,楚汉集团的将帅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

樊哙闯帐发生在宴会的高潮部分,司马迁浓墨重彩,使用了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地对其加以刻画:神情描写。

例如“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寥寥数笔,手法夸张,神情毕肖。

动作描写。

例如“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披帏西向立”、“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勇猛无比,豪爽毕现。

语言描写。

例如“今日之事何如”、“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急促,形势的危急、对刘邦的忠贞以及勇猛无惧的性格,一览无余。

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人物的年龄、身份、出身和文化教养,并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

樊哙发迹之前,以屠狗为业,他的闯帐让读者领略了其莽撞的一面,似张飞。

然而在《鸿门宴》中有一处细节描写易为读者忽略,笔者认为,这处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而实则不可缺少,它对于刻画樊哙的形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展现了樊哙性格的另一层面——智勇两全,粗中又细。

即:①卮酒——“斗”卮酒②彘肩——“生”彘肩一.阴谋的实施樊哙出场的表现,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按剑而跽”,不仅不怒,反而赞其为“壮士”,并“赐卮酒”、“赐彘肩”、“赐坐”!然而我们发现,当项羽吩咐左右“赐之卮酒”时,左右捧上来的却是“斗卮酒”。

(“斗”在古代是一种盛酒器,同时也是一个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

《汉书·律历志上》:“十升为一斗。

”语文课本把“斗卮酒”释为“大杯酒”。

)“赐之彘肩”,捧上来的却成了一条“生彘肩”。

前后两句话虽然各自仅仅多了一个字,这难道是司马迁的笔误,还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认为此举有着极其深刻的含义。

在一代雄主项羽的面前,那些谨小慎微的左右,是不会也不敢听错主子的旨意的。

项羽的部下为什么会偷偷更改了项羽“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的命令呢?项羽集团虽知道项羽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的缺陷,但出于对主子的忠贞,作为臣子的他们必须全力去做,以弥补主子的不足,以尽臣子的责任与忠贞。

因此,诛杀刘邦便是他们(除项伯以外)在鸿门宴上的最大心愿。

我们再回过头来追述鸿门宴的情节,看看项羽的表现。

刘邦一见到项羽就卑词谢罪,让项羽动了恻隐之心,而且项羽不经思考,随口说出了告密者,犯了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

陪伴在项羽身边的谋士们如范增等人应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在宴会的过程中,范增无论“数目项王”还是“举玉玦”,项王都“默然不应”,这让坐在一旁的范增内心是何等的着急!隐忍不发的他最后不得不离席外出,命项庄借舞剑之机“击沛公于座”,但项伯的保护,使范增的计谋破产。

正当范增等项羽谋士一筹莫展之际,本无与会资格的樊哙,带剑闯帐,打破了宴会的表面平静,气氛陡然紧张。

他们没想到机会来得如此突然,原以为项羽定会怒不可遏,斩杀樊哙(因为樊哙的行为是对项羽的极大冒犯和不尊重,项羽会轻饶樊哙吗?),他们也好借机除掉刘邦一伙。

善于抓住转瞬即逝机会的项羽谋士们,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开始实施他们的下一步阴谋,这条计谋可谓做得不动声色,令人拍案叫绝。

这便是偷改项羽的旨意,他们为何胆敢冒险去做,这样做背后有何不可告人的动机与目的?二.动机与目的他们这样做可谓用心险恶,可以达到一箭数雕的目的:1.激怒樊哙左右捧上一大杯酒,一条生彘肩,就是要看你樊哙如何应付?豪爽而又有些粗鲁的樊哙,应付“斗酒”,应不是一件太难的事。

但对于“生彘肩”,樊哙不是不能或不敢吃。

但按照常理,主人用“生彘肩”招待客人,这是对客人的一种莫大羞辱(除非这是一种风俗习惯或其他什么特殊的规定)。

一般人且羞之,何况像樊哙这样一位脾气暴躁的人呢?他极有可能失去理智,咆哮会场,那样正中项羽左右的下怀。

因此,如果樊哙不食不饮,不仅显示他的怯懦,而且辜负了项王的一片美意,更重要的是项羽左右可以借机激怒樊哙,他们好向项羽进言除掉樊哙,断掉刘邦的左膀右臂,为下一步除去刘邦扫清一个重要的障碍。

2.迎合项羽上文我们说过,樊哙的出场表现,让项羽颇为好感,随口称赞其“壮士”。

那么樊哙是真正的壮士吗?项羽左右通过“斗卮酒”、“生彘肩”,正好可以试试樊哙的胆量,好让自己的主子知道樊哙的真实为人。

可以说左右做了一件项羽意想不到却又符合他心意的事,事毕项羽不仅不大可能责怪左右的“忤逆”行为,甚至可能会赞许他们。

3.除掉刘邦刘邦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主要对手,项羽左右深知,此时不除刘邦,更待何时,纵虎归山,必遗患无穷。

前两次皆因项羽的不忍而错失良机,此次项羽左右一定要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

樊哙闯帐之前,宴会上刀光剑影,杀机重重,危机四伏,气氛极其紧张。

樊哙的不期闯入,吸引了与会人士的注意力,打乱了项羽左右的部署,使得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

因此项羽左右欲借樊哙这一步棋“意在沛公”。

若樊哙胆怯,不敢食饮,作为主子的刘邦当然会很难堪;若樊哙控制不了自己的鲁莽情绪,一时发怒,极有可能导致项羽的不悦,大开杀戮,刘邦集团终将被一网打尽。

然而项羽左右的算盘打错了。

樊哙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不仅识破了左右的奸计,而且一一挫败了对手。

面对一大杯酒,他“拜谢起,立而饮之”;那条生彘肩,他“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拜”“谢”“起”“立”“饮”“覆”“加”“拔”“切”“啖”,这几个动词,充分显示出樊哙临难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半点的畏惧;这一系列动作,樊哙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干净利索。

尔后借项羽的夸奖,樊哙慷慨陈词,就项庄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杀有功之人”。

指出此种行为必然是“亡秦之续”。

樊哙的话虽是先前刘邦语言的重复和补充,但却使项羽有内疚之感,思想上消除了警惕,因此才会出现项羽的“默然不应”,反倒请他就座,紧张的气氛逐步缓宕下来。

至此,我们的脑海中或许有这样的疑问,是谁想出这样一条狠毒的计谋呢?文中虽没有提及,但我们可以作一番推论。

三.幕后主使者是谁敢于更改项羽的旨意呢?难道仅仅是项羽的左右听错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一代雄主项羽的面前,那些谨小慎微的左右,不会也不敢听错主子的旨意。

左右的做法为什么与项羽的命令不一致呢?卑微的左右“胆敢”这样做,背后肯定有人给他们撑腰。

司马迁虽在文中未加以着墨,但我们可以作大胆的推断,这条计策一定是经过高人指点——这背后的设计师可能就是被苏轼赞为“人杰”的“亚父”范增。

笔者的理由如下:1.范增在项羽军中的威望极高。

他从项羽叔父项梁开始,便一直辅佐叔侄二人,立下汗马功劳。

他被项羽尊为“亚父”,可见项羽对他的敬重。

在本文中,当范增得知刘邦逃走后,面对张良献上的玉斗,他当着项羽的面“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竖子不足与谋。

”敢骂项羽为“竖子”的,大概只有范增一人。

但项羽并不反感,由此可见范增的地位很不一般。

2.范增足智多谋,曾多次向项羽进言献策,在灭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让楚汉相争中的刘邦多次损兵折将,吃了不少苦头。

3.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范增具有远见卓识,他深深懂得纵虎归山、贻害无穷的道理。

刘邦便是项羽争夺天下的最大、最强拦路虎。

当曹无伤密报刘邦“欲王关中”时,项羽勃然大怒,范增乘机进言,力谏“急击勿失”,在宴会上,他也曾多次寻找机会除掉刘邦。

可以说,在鸿门宴中,范增是项羽集团中除掉刘邦的信念最为坚决者,表现得也最为积极活跃。

4.范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士,事主多年,对于主子的性格脾气应了如指掌。

后世学者对于项羽的性格评价颇多:“自矜功伐”(司马迁《史记》);“‘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玩残灭’……皆若相反相违,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钱钟书《管维篇》第1卷);“……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1册);“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毛泽东《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范增也曾言“君王为人不忍”,确实是一针见血。

按照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项羽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乃至最终的失败,他的悲剧性格是一个极具重要的因素。

范增虽知道项羽在性格上存在重大的缺陷,但出于对主子的忠贞,作为臣子的他必须全力去做,以弥补主子的不足,以尽臣子的责任与忠贞。

因此,诛杀刘邦便是范增在鸿门宴上的最大责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更改项羽的旨意应是出自范增的大手笔。

另外,还有一个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虽然司马迁只字未提。

他便是刘邦。

可能限于篇幅,《史记》并没有记载刘邦在宴会高潮部分的只言片语,但他却零距离地见证了鸿门宴的大部分过程。

项羽的谋士们在宴会上接二连三地使出毒招,刘邦一下子就能看穿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他不可能熟视无睹,而是尽收眼底,心知肚明。

所以身处“鱼肉”地位的他坐不安席。

面对重重杀机,刘邦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寻求脱身之道。

最后他当机立断,机警地托辞离席,轻骑简从,得以从小路逃回军营。

事实证明,樊哙在宴会上最危急时刻的出色表现,挽救了刘邦,扭转了危局。

“斗”“生”两字的增加,细致传神地刻画了樊哙的智勇双全,粗中有细。

在此小节中,作者只是借樊哙闯帐这一幕戏剧性的场景,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其中的内涵。

因此显得含蓄精练,包蕴丰厚。

由此也让读者领略了宴会上的明争暗斗,项羽的寡谋轻信、刚愎自用;范增的阴险毒辣、老谋深算;刘邦的机敏精细、能谋善断。

一字之增,写活了一个场面,更写活了一群人。

我们要感谢司马迁,是他用他的旷世奇才,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这一字看似闲笔,实为点睛之笔,它体现了司马迁的构思巧妙,匠心独运。

正如南宋学者刘辰翁对《鸿门宴》的评价:“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

”清代学者周士亮也说:“……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

”因此,在叙事类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细节,鉴赏细节,从中品味出细节带给我们的无尽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