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获奖说课稿特级教师用
物理课《功》说课稿

物理课《功》说课稿(共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物理课《功》说课稿物理课《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七章第二节“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
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功》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物理说课稿:《功》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
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 W=F·S (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难点:负功的意义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生现状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复习引入新课。
(5分钟)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步子大一点,例如可以这样引入: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
高中功物理说课稿

高中功物理说课稿高中物理《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2 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
功的概念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之一。
功的计算在今后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时经常用到,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正功和负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位移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功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W =Fs cosα,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推导功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功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 W =Fs cosα。
2、教学难点(1)正功和负功的概念及判断。
(2)合力做功的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
高中物理《功》精品说课

“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各位评为老师:下午好,今天的我说课的课题是《功》。
“主动学习,最佳动机,循序前进”这是著名教育家乔治.波利亚提出的学习和教学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对自由落体一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现在将设计过程分析如下,首先说说如何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任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的第二节的内容。
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后续教学的知识准备。
“功”这个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而在教学中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功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再来分析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高中物理要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物理学概念,掌握物理学规律,更强调让学生参与物理过程的探究、获得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获得物理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基于以上考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在功的建立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功的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关注和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的推导及应用时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法和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功》说课稿定稿

《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各位评委老师好!“功”是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从本章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就本章的知识结构来说,功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原有认知 : 初中对功的初步知识及能量有了初步了解思维特征 : 直观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度预期困难: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负功的概念三、(1)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功的基本知识并会运用功的定义求解功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审视生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2)、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难点:负功的意义四、教法和学法1、关于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五、过程分析:(一)新课引入:通过学生活动引入新课。
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这样引入:让学生把篮球举高不动和举着篮球登上讲台,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
前者,物体受力不运动,比如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篮球挂起来,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工与功是不同的,即没有功劳有只有苦劳。
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第2节《功》说课稿

《功》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七章第2节,本节的内容是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进行研究和讨论,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公式,最后分析得出功的一般意义。
《功》这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既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又是进一步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功的计算常常能为能量的定量表达以及能量转化提供理论分析基础,这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能量变化和功的关系;深入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掌握用公式计算恒力做功的方法;理解正功、负功的意义;会计算总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提高学生的推理计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
教学难点:对正功、负功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说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般的学习方法,他们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比较丰富,逻辑思维比较成熟,但是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定量计算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对知识的运用方面不熟悉,需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物理学学科的特点,主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并结合讨论法和归纳讲解法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课觉教学,成为学习的E体,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更好的学提物理概念和规律。
2.学法: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实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功》说课稿

《功》说课稿恭敬的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是 n号考生。
今日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绽开我今日的说课。
一、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功》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2节,本节的内容是在第一节给出能量的概念后,接着对功举行讨论和研究,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普通公式,最后分析得出功的普通意义。
功和能的概念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且贯通在所有物理学中,功的计算经常能为能量的定量表达以及能量转化供应理论分析基础,所以在囫囵物理的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第二谈一谈我所教授的同学(学情分析)高中阶段的同学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控制了普通的学习办法,他们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比较丰盛,规律思维比较成熟,但是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同学的学问面有限,生活经验不够丰盛、对学问的运用方面不熟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举行学习。
三、按照教学内容和同学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要素以及会利用有关公式举行计算。
2、过程与办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忙同学控制物理逻辑的普通办法,以及培养同学利用物理学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物理办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激发探索的爱好和学习物理的热烈。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以及正负功的意义。
#s【教学难点】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办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睦完善统一。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纳以下的教学办法:(教学办法)以情境教学法、小组研究法为主,并配合讲授法,让同学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下面我将核心介绍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四个环节(教学过程)1、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现以下三组图片,分离为货物被起重机竖直吊起,握力器在压力的作用下变形,列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快。
功优质课获奖说课稿

《功》说课稿语: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功》。
面我将从以下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教材地位及作用是高考常考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介绍功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理解功。
教科书在处理这一课程目标时,不是简单地提出这一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全章的学习中经过对功和能量变化关系的多次探究体验,逐步加深理解。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围绕“功是能量变化的原因”这条主线展开。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以及最后得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说学情.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会判断力做不做功,以及力与位移同向时功的计算。
学生还知道力、位移的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
、学生所欠缺知识和能力学生对力与位移有夹角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还有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说教学目标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过分析身边熟悉的例子,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过小组讨论身边熟悉例子中的做功问题,总结出力和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是做功的两个要素,并能通过W=F·S,计算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所做的功;过小组合作探究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有一定的夹角时的做功问题,运用正交分解的方法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 cosθ,知道各量的含义;过小组对课本中两幅图的分析,得出功是标量,知道正负功的含义;过对例题的分析,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 cosθ进行计算,并总结出求总功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优秀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语: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功。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机械能这一章的第一节,机械能这一章主要讲解功和能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然而要想准确地把握功能关系就必须对功的概念有一个明确地认识,能够熟练的计算相关力对物体做的功.(二)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要素及正负功的含义;会用定义式计算恒力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功的学习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感受正交分解推导做功的计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并会计算功。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虽然高一学生经过上一个学期的物理知识学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形象的去了解功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有关功的知识,但是他们所掌握的做功是建立在力与位移在同一个方向的前提下的,对于力与位移存在夹角的情况的功的计算,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在前面的数学及物理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有关矢量的知识,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握。
在矢量分解的基础下,进一步的去学习力与位移存在一定夹角的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基础上掌握还是比较简单的。
三、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说学法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整个教学活动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
下面我将以板块的形式陈述我的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为本节课的新授可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这样的导入,师生共同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功的知识,做准备,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本节课的新授中来。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找两位体重相差悬殊的同学,让体重小的同学抱体重大的同学,没有抱动;再让体重大的同学抱起体重小的同学,并在教室前面做匀速走动。
让学生思考两种情况,是否有做功?学生思考、分析之后交流看法并回答问题,老师加以总结归纳。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中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使学生更加透彻切身的体会到做功的条件: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三)合作交流,导出新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物体的位移不在力的方向上,那么力是否还对物体做功,如果有做功,应该如何计算功的大小?”学生经过思考、小组合作与交流后回答问题,老师在学生小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加以巡视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回答问题,下面的同学加以判断与评价,最后老师加以归纳、补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合作交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分析、沟通能力最后总结出两种解决问题,一种是从物理意义的角度出发利用正交分解法对力F进行分解,最后得出公式W=FS cosθ,一种是利用数学手段从矢量相乘的角度出发直接计算,最后也得出公式W=FS cosθ。
通过此环节也让学生体验到解决物理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后能多角度、多方法的思考物理问题,也提高了用数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功的计算公式,此时,他们急于寻找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四)延伸,深化理解。
首先通过教材 66面讨论与交流部分的问题“有人说,一个力对物体做-10J的功,另一个力对物体做5J的功,-10J的功一定比5J的功小。
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错误的回答引起学生的思想矛盾,让学生迫切的欲求真知。
通过教师引导下对公式W=FS cosθ中θ的不同取值情况加以分析,使学生茅塞顿开,领悟到功中的正负号不表示大小,表示做功的性质,是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起到很好透彻作用最后指出阻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以说成是物体克服阻力做正功。
这个环节从引起思想矛盾到解决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的计算公式的理解。
(五)加强练习,联系实际同时还设计闯关游戏分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深化理解掌握计算技能。
分层练习的精心设置,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维潜力,让不同的学生在物理上有不同的发展。
例题、两质量相等的物体A、B分别放在粗糙水平面FF作用下,产生相上和光滑的水平面上,在同样的拉力FθθA B光滑粗糙同的位移S,则拉力:A、对A做的功多B、对B做功多C、一样多D、以上都有可能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对本节的理解(六)评价激励、深入体会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一次梳理,通过总结概括再次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一)功的两个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二)功的计算方法W=FScosα(三)正功和负功1.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于零小于九十度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非常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功的计算复习课说课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说课内容:高中物理第八章《机械能》课型:复习课2、在高中物理综合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功的计算,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做为一种解题方法,功的计算无论是在具体应用上,还是进一步建立能量的思维观念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节课立足于功的概念理解,通过对恒力做功、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教学,达到一种综合的理解和应用。
虽然高三综合科整体对物理的要求不太高,然而本知识点在近几年的高考综合科考试中多次出现,没有系统的总结,就不能在比较高的角度理解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和训练,力求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对功的计算进行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3、教学重点掌握功的不同的解法,特别是利用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求功的方法。
4、难点力是否是变力的分析、变力做功的计算5、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熟练掌握功的计算的四种方法②能力目标:会灵活应用四种方法求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否定到肯定,学会分析方法,增强物理学习的自信心③情感目标:二、学生现状分析综合科物理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不太重视的现象,概念不清楚,条件不重视导致解题时盲目性很大,或是一知半解,或是不求甚解,而物理课每周只有四节课,时间上也不能保证学生由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扎实的学习,这就要求在上课时精益求精,针对性要强,充分发挥课堂效率,唯有这样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成。
三、教学方法与思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精心设置题目,通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归纳总结-实践”的认知过程中,总结掌握功的计算的四种方法。
四、教学过程1、简单引入提出问题:如何求功?求功有几种思路和方法?让学生看书做出总结。
要求:快速查阅课本第八章《机械能》,寻找总结求功得不同方式,并写出来。
投影学生总结的求功的几种方法并板书。
(约6分钟)2、教学过程问题:针对几种方法,要计算功的大小,需要知道什么物理量?有什么思路?学生互相讨论,并作出总结,并设计针对的题型。
(约8分钟)①给出F、S、θ,由功的定义式W=FScosθ来计算功②给出功率P、时间t,由W=Pt计算功③已知初末状态的能量,由功能关系求功:W=⊿E=E-E初末④已知物体初末状态的动能值和某些力做的功,求未知力做的功,由动能定理求功:W=W+W+…+W=⊿E K21未知总展示题目,学生思考并解答。
(约12分钟)F作用下,分别F【题1】如图所示,一物体分别在大小相同的力与水平面的夹角均F在光滑和粗糙的平面运动了相等的距离,其中力θθ,则下列做的功为,向上拉时FW,向下拉时力F做的功为W为θ21判断正确的是:F<W、W A、W>W B2121θC、WD=W 、无法判断2 1L点,小球在的小球,用长为mL的轻绳悬挂于O2【题】(陷阱题)一质量为FQP水平力F的作用下,从平衡位置点缓慢的移动到Q点,如图则力F所做的功为P FLsinB θ、AmgLcos 、θC、、) cos-mgL(1θDθFLcos】的解答,选题意图针对求功的基础训练,大多数学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少数学生可1结果预见:对【题.能对平面的光滑与粗糙要对力F做功的多少产生联系,应强调力对物体做功时的力的对应性。
而对于【题2】,学生的答案多为B,可能少数学生的答案为C对于【题2】,说明正确答案,必然有学生窃窃私语,鼓励学生展开争论。
进一步发现问题所在。
问:【题2】中的力F是恒力吗?“缓慢”二字如何理解?引导学生判断:小球缓慢运动过程按照平衡处理,得到F=mgtanθ,如图,所以F为变力。
不可用W=FScosθ求解。
只能另辟西经,考虑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求解。
求解过程师生共同完成。
【方法一】利用功能关系求解做的功等于小球重力势能增加的量。
即小球被拉高的过程,机械能增加了,则力FC。
W=mgL(1-cosθ)选择答案为Tθ【方法二】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有Fθ22。
=-W=mvW+W/2-mv/2=0,得W=mgL(1-cosθ)选择答案为C G0GtFF引导学生总结,体会求功的思路及方法。
G3、小结:(由学生进行小结,时间约4分钟)θ一般使用于恒力做功,其它的三种方法功的计算要根据题目具体的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而W=FScos使用于机动车辆的发电机做功,功能定理和功能关系对于变力做功,求解方法上有W=Pt则多使用于变力做功,其优势,应该强调学生加强训练。
4、知识反馈(约10分钟)展示反馈练习题。
目的:通过练习掌握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
沿斜面向上滑,滑块与斜面之间P 的滑块距挡板为s,以出速度vθ【练习】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质量为m00,滑块所受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
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都没有机械能的损失,求滑块μ的动摩擦因数为最终经过的总路程。
该题的求解过程中为了扫清障碍,应提出几个问题:①、重力做功、摩擦力做功的特点是什么?v0②、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和确定物体最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