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 免疫调节

7、下列疾病中,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湿疹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风湿性心脏病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 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
9、以下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效应B细胞
E、效应T细胞
F、记忆细胞 G、淋巴因子 H、抗体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5、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 A.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B.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减弱 C.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减弱 D.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6、如果割除幼鼠的胸腺,则此鼠的免疫 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HIV侵入后HIV和T细胞浓度变化
艾滋病AIDS
1.病毒分布: 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乳 汁、阴道分泌物中,唾液、汗液中极少。
2.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 2)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讨论
1、T细胞的多少和HIV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 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抵抗病原体的入侵,防止疾病。
(二)监控和清除功能(对内)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因 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读书思考:
免疫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讨论: 你知道人体哪些器官是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白细胞是什么关系?
免疫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 疫 系 统

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

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

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概念:所谓免疫调节就是指机体通过多方面、多系统、多层次的正负反馈机制控制免疫细胞的活化或抑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之间协同或拮抗,以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人相互协调作用,使免疫应答维持在适宜的强度和时限,以保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稳定。

作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排除外来抗原,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终止免疫应答等作用分子水平的调节一、抗原的调节1.抗原性质影响免疫应答类型和强度2.抗原给予途径与免疫应答强度,经皮下或皮内接种可激发较强的免疫应答。

3.抗原剂量也影响免疫应答强度与类型,通常适量的抗原可刺激免疫细胞增值分化,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4.抗原的抑制表位是指抑制免疫应答的决定簇,而辅助表位是指增强抗原应答的决定簇。

两种表位可分开呈递。

抗原呈递细胞将辅助表位通过MHC限制性呈递给Th细胞,启动应答反应;同时将抑制表位通过MHC限制性呈递给具有负调节作用的Ts细胞。

二、抗体的调节1.Ab与Ag结合,封闭Ag表位,阻断Ag与B细胞BCR结合, 并加速清除Ag。

2.Ab-Ag复合物同时与B细胞表面的BCR和FcR结合,使二者交联,产生抑制信号3.Ab亲和力的调节BCR具有较高亲和力的B细胞与Ag结合能力更强,则该B细胞被Ag诱导活化,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4.Ab-Ag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对APC的正调节作用APC通过其表面的FcR或CR1捕获Ab-Ag或C3b-Ab-Ag中的抗原,进而提呈Ag。

5..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调节独特型即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的V区是不同的,都具有免疫原性,由抗体和TCR上V区上一系列独特位组成,位于抗原结合槽的独特位又称为互补位。

抗独特型抗体是指独特型表位在异种间、同种异体间及同一个体内不同免疫细胞克隆间诱导免疫应答,产生的相应抗体。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与抗体的抗原结合槽内的互补位独特型抗体结合这类独特型抗体具有与抗原很相似的结合位结构,是模拟抗原的内象。

免疫调节名词解释

免疫调节名词解释

免疫调节名词解释一、免疫调节的概念免疫调节是指通过调控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其对病原体的应对更加有效,并同时避免自身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过度损伤的过程。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和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系统,免疫调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平衡不同类型的免疫反应,使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二、免疫调节的类型2.1 被动免疫调节被动免疫调节是指通过输注外源性的免疫调节因子来调控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这些外源性因子可以是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

被动免疫调节的作用方式包括中和病原体毒素、增强病原体的清除能力等。

2.2 主动免疫调节主动免疫调节是指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主动免疫调节的主要方式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依赖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体液免疫则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三、免疫调节的机制3.1 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激活免疫调节的第一步是免疫细胞识别病原体的存在,这是通过免疫细胞上的一系列受体分子来实现的。

当受体识别到病原体时,免疫细胞会被激活,并开始启动免疫反应。

3.2 免疫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细胞的激活会引发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

这些信号可以是细胞因子、化学物质等,它们会在免疫细胞之间传递,从而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3.3 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之间会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复杂的免疫网络。

例如,某些类型的T细胞可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而某些类型的抗体可以激活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

3.4 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为了避免自身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过度损伤,免疫系统还具有抑制功能。

免疫抑制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例如,一些细胞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减弱免疫反应。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来避免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四、免疫调节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4.1 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免疫调节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应对各种病原体侵袭时,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反应机制来维持免疫平衡的过程。

在免疫调节中,机体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以及免疫细胞的活化状态等方式来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性质。

在本文中,将对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免疫调节的分类根据调节过程的不同,免疫调节可分为胚胎期免疫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感染免疫调节三种类型。

1. 胚胎期免疫调节胚胎期免疫调节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向母体血液中释放调节性细胞因子(如可溶性信号分子、化学因子等)来抑制或激活母体免疫反应,以保证胚胎正常发育。

2. 自身免疫调节自身免疫调节是机体识别和排除自身抗原的免疫过程,以防止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攻击。

自身免疫调节通过自身耐受机制和免疫抑制细胞的作用来实现。

3. 感染免疫调节感染免疫调节是机体对感染病原体的免疫反应进行调节,以控制病原体扩散和维持免疫平衡。

感染免疫调节包括病原体诱导的细胞因子产生、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状态以及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等调节机制。

二、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免疫细胞的活化与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控等。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重要的机制。

1. 免疫细胞的活化与抑制参与免疫调节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这些免疫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表达共刺激分子或抑制分子等方式,活化或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

2. 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控细胞因子是免疫调节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包括促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

免疫调节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控会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性质。

例如,IL-2、IL-12等促炎症因子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化,而IL-10、TGF-β等抗炎症因子则可以抑制免疫反应。

三、免疫调节与疾病免疫调节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失去对免疫反应的调节,可能导致免疫应答异常,从而引起一系列免疫性疾病。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免疫调节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入侵和维持免疫平衡的重要过程。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后天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由快速反应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组成,包括皮肤、黏膜屏障、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等。

后天免疫系统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B细胞、T细胞和抗体等。

2. 免疫调节的对象免疫调节的对象包括免疫应答的激活和抑制。

免疫应答的激活包括T细胞激活、B细胞激活和抗体产生等。

免疫应答的抑制包括抑制性T细胞、抑制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等。

3. 免疫调节的机制免疫调节的机制包括免疫信号传导、抗原呈递、细胞因子介导和免疫抗原识别等。

免疫信号传导是指免疫细胞之间通过细胞接触和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传递信息,激活或抑制免疫应答。

抗原呈递是指抗原通过抗原提呈细胞被呈递给免疫细胞,激活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介导是指细胞因子通过激活或抑制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免疫应答。

免疫抗原识别是指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识别和结合抗原,激活或抑制免疫应答。

4. 免疫调节的细胞和分子免疫调节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

其中,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之一。

T细胞有助于调节B细胞激活和抗体产生,还能识别和消灭异常细胞。

其中,抑制性T细胞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免疫应答的激活。

另外,免疫调节还涉及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和白介素等,它们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应答。

5. 免疫调节的疾病免疫调节的失调会导致多种疾病。

其中,自身免疫病是免疫调节失调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而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的先天或后天免疫系统缺陷,导致机体易感染病原微生物。

此外,过敏反应和免疫抑制病也是免疫调节失调的结果。

6. 免疫调节的应用免疫调节的应用非常广泛。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第二章 第四节_免疫调节

时间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细 胞 免 疫 过 程
抗原
直 接 刺 激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呈递 T细胞(识别后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
效应T细胞
同种抗原 与靶细胞结合并 再次刺激 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 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抗原暴露,与抗体作用 被吞噬细胞消灭
【注意】 (1)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大体上都可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应阶段 对抗原处理、传递和识别; 第二阶段:反应阶段 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包 括二次免疫应答); 第三阶段: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免疫调节的作用: (1)消灭入侵的病原体; (2)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2免疫细胞
:体液中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脾、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定居、繁殖的场 所,也是对抗原发生免疫反 应的场所
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免疫中起作用。( × )
2)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 效应细胞。(√ ) 3)只要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 住该抗原的特征。(× )
4)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练 习一
5)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 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 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学中的免疫调节

免疫学中的免疫调节

免疫学中的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调控作用,以保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分子等直接参与免疫攻击不同,免疫调节是机体调控免疫反应和维持内环境平衡的重要过程。

免疫调节分为负性和正性调节。

负性调节主要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相对平衡,而正性调节则是增强免疫反应对抗感染。

负性调节负性调节主要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两种方式,是机体防止自身免疫过度激活的重要机制。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和其他致敏原不再产生免疫应答的状态。

人体内有众多有害的自身分子,但它们并不会引起免疫攻击,防止机体自我攻击的机制就是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抑制和外源性免疫抑制。

自身免疫抑制主要是指机体内部存在的免疫抑制分子或细胞。

例如,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B细胞、抑制因子等,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免疫反应。

外源性免疫抑制则是指来自外在环境的免疫抑制,例如感染因子、细胞因子、化学物质等。

正性调节正性调节是指增强免疫反应,促进机体对抗感染。

免疫系统在感染病原体时,需要积极的免疫反应来尽早清除病原体和保护机体。

正性调节的免疫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刺激性免疫反应,这类反应由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T细胞和B细胞介导,通过产生对病原体特异性的抗体、免疫记忆等方式清除病原体;另一种是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主要由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介导,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途径使病原体被杀伤或消灭。

免疫调节与免疫相关疾病在免疫相关疾病中,免疫调控失常是常见的机制。

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疾病。

免疫调节失常会引发免疫紊乱,自身免疫反应的增强和失调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发生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另外,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减弱,导致易感染,进而发生感染性疾病。

总结免疫调节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机制,能够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负性调节主要包括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正性调节主要是增强免疫反应对抗感染。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

高二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一、免疫调节概述1. 免疫系统的定义: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系列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总称,它们协同工作以识别和防御外来病原体。

2. 免疫调节的重要性:确保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作出适当的反应,避免过度反应或免疫不足。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 先天免疫:提供即时的非特异性防御。

- 物理屏障:皮肤、粘膜。

- 化学屏障:胃酸、抗菌蛋白。

- 细胞屏障: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2. 适应性免疫: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反应。

- B细胞:产生抗体。

- 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T细胞。

三、免疫应答过程1. 抗原呈递:抗原处理细胞将抗原片段呈递给T细胞。

2. 免疫反应的激活: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

3. 免疫反应的效应:抗体的产生和细胞毒性作用。

4. 免疫记忆: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四、免疫调节机制1. 免疫耐受:机体对自身抗原的非反应状态。

2. 免疫抑制:通过调节性T细胞等机制防止免疫反应过度。

3. 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在免疫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白细胞介素和干扰素。

五、免疫失调疾病1.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

2. 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

3. 免疫缺陷疾病: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易感染。

六、疫苗与免疫预防1. 疫苗的作用机制:通过模拟感染过程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记忆。

2. 疫苗的类型: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

3. 群体免疫:通过疫苗接种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减少疾病传播。

七、免疫学的应用1. 免疫诊断: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疾病诊断。

2. 免疫治疗:使用免疫学方法治疗疾病,如单克隆抗体治疗。

3. 移植免疫学:研究如何克服移植排斥反应。

以上是高二生物课程中关于免疫调节的知识点概述。

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关键的概念和定义,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免疫调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免疫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学习更高级的生物医学知识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天形成的:第三道防线
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的作战对象和作战武器 分别是什么?
抗原
抗原的化学本质:主要是蛋白质
Hale Waihona Puke “作战对象”“作战武器”
抗体
抗体
抗体的化学本质:球蛋白 来源:浆细胞
分布:血清(主要)、 组织液、外分泌液
抗体与 抗原结合, 使其形成 沉淀或细 胞集团, 进而被吞 噬细胞消 化
为解释上述问题,必须从免疫系统说起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自主学习)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 疫 系 统
吞噬细胞等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作 用的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T细胞
淋巴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 液和淋巴结中)
B细胞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抗体与 病菌结合, 抑制其繁 殖或对宿 主细胞的 黏附
抗体与 病毒结合, 使其失去 侵染和破 坏宿主细 胞的能力
二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 的特点: 更快、更多 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 更快、更强、更持久 二次免疫应答特点的原 因: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 分化产生浆细胞,并 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说课人:赵雪雪

• 说教材
• 说教法、学法 • 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重难点
教材分析:《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 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这一节 分两个课时,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第一节课。
本课地位:本课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是本章
情感基础: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
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能力基础:高中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
一定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归纳 总结能力。
一、说教材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自主学习: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攻克重难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归纳总结、反馈运用
主讲人:赵雪雪
只能生活在泡泡房里的“泡泡男孩”
设疑1:我们时刻被病原体
包围着能够安然无恙,为何 他一出生就必须生活在无菌 的泡泡房里?
艾滋病患者身上的疱疹,这 是艾滋病症状的标志之一
儿子在给艾滋病晚期的父亲喂饭
设疑2:艾滋病号称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人 们“谈艾色变”,为什么艾滋病毒比其他病毒 更可怕?
(形成痰、咳出体外)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溶菌酶的作用
吞噬细胞的作用
第三道防线
如果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 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 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人体三道防线的特点:
生来就有的:第一、第二道防线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 作用-----非特异性免疫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和
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直观教学法 问题导学法 归纳比较法 演示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讨论法 构建概念图 活动模拟法
三、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乃至整册书的重点和难点。免疫调节在高考考纲中 为Ⅱ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一、说教材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
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 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 方面缺乏认识。
人体内的免疫器官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在免疫系统的基础上,人体逐渐建立起了
( 3 )道防线
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人体中第一、第二防线各由什么组 成?有什么特点? 2、第三道防线在什么情况下发挥作用? 由什么组成?有什么特点?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分泌物
皮肤的阻挡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四、免疫学的应用
预防接种(疫苗) 临床检测 器官移植(资料分析)
原理:根据 抗原和相应 的抗体特异 性相结合的 特性,用人 工标记的抗 体对组织内 的抗原进行 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