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200218+汪卫东+第1次作业

合集下载

《第1课身边的数据》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上册

《第1课身边的数据》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上册

《身边的数据》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概念,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取日常生活中数据的敏感性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对简单数据统计的分析和软件应用的学习,掌握基础的数字化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发现数据: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数据信息,如:天气数据、家庭生活用品的价格、学生身高数据等,并尝试以表格形式记录下来。

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步骤。

2. 数据录入:在完成数据的记录后,利用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软件,将表格数据输入至电子表格中,包括必要的标签列,例如产品名称、数值、时间等。

该过程可提高学生的数据录入技能。

3. 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特点进行分类和筛选,例如按照数据类型或日期等分类。

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和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预测。

此过程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分类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形成报告:学生将处理后的数据以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包括数据的来源、数据的整理过程、数据分析结果及结论等。

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在操作信息技术软件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得泄露他人的敏感信息。

2. 准时性: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

在信息技术操作上要做到操作正确且及时反馈操作中的问题。

3. 独立性:在寻找数据、处理数据及报告写作的过程中应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新性: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式来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如使用图表或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来增强报告的吸引力。

5. 规范性:作业应按照教师提供的格式和要求进行书写和排版,确保作业的整洁和规范。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格式、创新性及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分数和反馈意见。

同时,教师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和指导,并就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中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

《第1课算法与问题解决》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六年级上册

《第1课算法与问题解决》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六年级上册

《算法与问题解决》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算法与问题解决》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掌握算法的步骤和结构。

2. 学会分析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尝试用算法思想去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预习《算法与问题解决》第一课时内容,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实践任务:学生需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程练习,用代码实现一个基本的算法,如排序算法等。

在编程过程中,学生应尝试运用算法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对一个典型的问题解决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案例中如何运用算法思想去解决问题,并尝试总结出该案例的解题步骤和算法流程。

4. 反思总结:学生需对今天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在理解和运用算法思想方面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本或网络资源中查找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

2. 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编程环境和要求,独立完成编程练习,并提交代码及运行结果。

3.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报告中应包含问题的描述、问题分析、算法流程和解题步骤等内容。

4. 反思总结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改进计划,字数不少于200字。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预习任务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算法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笔记的完整性。

2. 实践任务的评价标准包括代码的正确性、运行效率和算法思想的运用情况。

3. 案例分析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深度、报告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4. 反思总结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真实体会、改进计划的可行性和字数要求。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指出其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第3课 数据的价值》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上册

《第3课 数据的价值》作业设计方案-小学信息技术浙教版23四年级上册

《数据的价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了解数据的重要性,认识到数据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2. 引导学生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数据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用数据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实践任务:搜集身边的数据信息。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多种方式,搜集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数据信息,如天气预报、交通情况、家庭开支等。

2. 理论思考:分析数据的价值。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观看视频等形式,学生了解数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金融、医疗、教育等,并思考数据在这些领域的作用和价值。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2. 认真分析:学生需认真分析搜集到的数据,了解其来源、含义和价值;3. 记录总结:学生需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以便在课堂反馈时与同学交流分享。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交的数据搜集报告和心得体会,结合课堂讨论表现,进行评价;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提交书面报告和心得体会,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据的价值,提高用数据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反馈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加深学生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利用数据分析城市交通情况、家庭开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数据的价值,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数据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时作业新人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时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时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课时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下列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2。

①铁熔化成铁水;②葡萄酿成酒;③铁易生锈;④胆矾是蓝色晶体;⑤食物变质;⑥通电后灯泡中的钨丝发热发光。

将对应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描述物理性质的是④。

(2)描述化学性质的是③。

(3)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⑥。

(4)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⑤。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体现“变化”,都是由一种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有变化的过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存在时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涉及变化的过程.知识点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3.下列所描述的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D)A.用金属制作奥运奖牌B.用钢材铸造鸟巢体育场C.用羊绒制作衣服的外层材料D。

用丙烷作燃料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选项物质性质用途A酒精可燃性消毒剂B金刚石硬度大裁玻璃C干冰升华吸热制冷剂D铝良好的延展性制成各种形状的用具综合能力提升练5。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既包含物理性质,又包含化学性质的是(B)A。

2013学年第二学期科学学科789年级备课组校

2013学年第二学期科学学科789年级备课组校
周次
校Hale Waihona Puke 作业目录(内容)责任人完成时间

1

1:指南针
徐水平
2.24
2:电与磁
徐水平
2.24

2

1:电磁铁
蔡会勇
3.3
2:电动机
蔡会勇
3.3
3
磁生电
陆锋
3.7
家庭电路
陆锋
3.7
4
电的安全使用
沈俊
3.14
第一章复习卷
沈俊
3.14
5
模型
冯卫强
3.21
5
周末作业
冯卫强
3.21
6
元素
施力浓
3.28
周末作业
沈建平
第一周

2

1:传染病同步练习
沈建平
第二周
2:免疫同步练习
沈建平
第二周
3:第三章检测卷
沈建平
第二周

3

⑴运动和力复习卷
张景瑜
第三周
⑵密度、压强、浮力
张景瑜
第三周

4

⑶物态变化、热能及热量计算
杨林瑶
第四周
⑷声和光
杨林瑶
第四周
⑸电路与欧姆定律
盛雪姣
3月20日左右
⑹电与磁
盛雪姣
⑺电能的利用
盛雪姣
代谢的多样性
王丹燕
健康与保健
王丹燕
遗传变异及进化论
王丹燕
化学实验专题
邵海勇
化学实验专题
邵海勇
生物实验专题
邵海勇
生物实验专题
邵海勇
中考模拟卷

成本会计学第一次作业word精品

成本会计学第一次作业word精品

《成本会计学》第一次作业一、某企业有供水、运输、机修三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和提供的劳务情况如下表所示:法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并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

答:1、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直接分配法)借:生产成本一一基本生产成本一一甲产品2500生产成本一一基本生产成本一一乙产品1875制造费用一一基本生产312.50管理费用312.50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供水车间5000借:生产成本一一基本生产成本一一甲产品954.66生产成本一一基本生产成本一一乙产品1272.88制造费用一一基本生产318.22管理费用454.24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运输车间 3000 借:生产成本一一基本生产成本一一甲产品837.18 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 乙产品 744.16制造费用一一基本生产 232.55管理费用186.11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机修车间 20002、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顺序分配法)分配转出费用:运输 0.5X 600=300机修车间0.5 X 1400=700运输车间单位成本=3000/15000=0.2 分配转出费用:供水车间 0.2 X 1000=200机修车间0.2 X 800=160机修车间单位成本=2000/5000=0.4 分配转出费用:供水车间 0.4 X 300=120运输车间0.4 X 400=1603、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交互分配法)19XX 年X 月受益量=200+120=320受益量=300+160=460受益量=700+160=860供水车间 运输车间 机修车间4、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计划成本分配法)(1 )按计划成本分配借: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运输车间312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机修车间728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2080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1560制造费用一一基本生产260管理费用260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水车间5200借: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水车间230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机修车间184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966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1288制造费用一一基本生产322管理费用460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运输车间3450借: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水车间144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运输车间192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864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乙产品768制造费用一一基本生产240管理费用192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修理车间2400(2)如果实际费用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额不大,可直接将差异额计人“管理费用借:管理费用740贷: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供电车间174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锅炉车间54生产成本一一辅助生产成本一一修理车间5125、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代数分配法)19XX 年X月设供水车间的单位成本为X,运输车间的单位成本为y,机修车间的单位成本为z。

高考备考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考备考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解析高考题
模拟 分析
2014武汉市9月起点考试第6题
2017年江苏高考第题14题
问题序列
模型的活化 创新作业设计----小实验
创新作业设计----自编题
开场白 小结 程诗卓 严宇泽
方楚星 张一鸣
创新作业设计----思维导图
模的活化 计算机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
麦克斯韦分布
模型的拆分与重组
2007江苏高考第19题
演示1
演示2
模型的拆分与重组 2014江苏第8题
模型的拆分与重组 2013江苏第8题
模型的拆分与重组 2016江苏第9题
模型的拆分与重组 抽桌布问题
模型的拆分与重组2017全国1卷第25题
问题分解,表达规律,条件转译,挖掘隐含条件
线 索 1:油 滴 在 重 力 场 和 电 场 中 线 索 2:油 滴 在 重 力 场中 ������1 + ������2 = − 对变量的限制:为保证后来的电场强度比原来的大:������2 > ������1 竖直上抛最大高度: ������0 2 ������ = 2������ 匀速直线 ������������1 = ������������ 匀加速直线 ������������2 − ������������ = ������������1 ������1 = ������0 + ������1 ������1 ������1 1 = ������0 ������1 + ������1 ������1 2 2 匀减速直线 ������������2 + ������������ = ������������2 ������2 = ������1 − ������2 ������1 1 ������2 = ������1 ������1 − ������2 ������1 2 2 两条线索的关联:已知 不存在电场时,油滴以 初速度 v0 做竖直上抛 运动的最大高度恰好 等于 B、A 两点间距离 的两倍 隐 含 两 种 情 形 : H=2|AB| B 在 A 上方: ������1 + ������2 = B 在 A 下方: ������ 2 ������ 2

汪澜动力气象资料真题 习题.docx

汪澜动力气象资料真题 习题.docx

2014年真题:五、请说出物理过程参数化、模式初始化的大概内容。

(10分)初始化:(1)用原始方程模式作预报时,由于观测或分析资料的误差导致风场和气压场的不平衡,初始资料和数值模式之间的不平衡,直接采用未经任何处理的观测值或分析值作为模式的初始场,容易导致高频振荡,产生计算不稳定。

因此,需要对模式的初值进行处理,即称为模式的"初始化”(2)模式常用的初始化方法包括:静力初始化、动力初始化和变化初始化三种。

物理过程参数化:(1)为了提高预报的确率,往往要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引入一些影响大气运动的重要物理过程,而这些过程基本上属于次网格过程,很难用显式的方法在模式中表示出来。

通常把上述次网格的物理过程,通过大尺度的物理量来描述它们的统计效应,并作为某些物理量的源或汇包含在大尺度运动方程组中,这种方总统称为“参数化”的方法。

(2)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辐射传输、水汽凝结、边界层的处理(湍流对热量、动量和水汽的输送等)、地形作用等等。

六、离散化常用的两种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10分)离散化方法:有限差分方法即格点法,和谱方法。

(详见P82顶上一段话)比较:谱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空间微商的计算精确,从而使得用谱方法估计的位相速度比一般差分法估计的要准确;(2)对于二次型的非线性项的计算,消除了非线性混淆现象,可避免由此引起的计算不稳定;(3)用谱方法展开求解球坐标下的控制方程组,不需要像有限差分法那样,对球面网格中的极点做特殊处理,因而特别适合于全球或半球模式。

尤其三角形截断的球谐函数展开式,可以得到在整个球面均匀的水平分辨率,这是网格点法难以完全做到的;(4)在谱模式中易于应用半隐式时间积分方案,其计算比网格点简单,可节省计算时间;(5)谱方法能自动并彻底地滤去短波,效果比一般差分法中用平滑算子要好;(6)由于在全球模式中通常选择球谐函数作为谱展开式的基函数,而球谐函数正好是球面上的Laplace算子的特征函数,所以在模式中计算V2p(p为正整数)型的水平扩散项非常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汪卫东
课程代码110006
课程名称哲学基础
评阅教师杜建斌
第 1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哲学基础》
形成性考核作业1(1-2单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有史以来的哲学理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这是哲学的学说形态;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哲学”,则是指哲学的学科形态。

2、关于哲学最具原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当首推爱智慧说。

3、学科的根本特点,在于体现人类认识和知识的公共性。

4、现实的主体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是学说的特点。

5、学说的内容常常超出纯粹科学和知识的范畴,而表现为一定的文化综合
体,例如,各种人文社会学说体系中,通常都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属于
系列的内容,即关于学科公共内容的叙述和问题解答;二是属于价值系列的内容,即反映特定主体的现实立场、生活视角、思维个性、价值取向等特殊性的
内容。

6、中国传统的学科设置,曾是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莱划分的“孔门四科”,或以“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词章之学”为内容的“儒学四门”,或以“经、史、子、集”为对象的典籍之学,等等。

经学或经史
之学,历来被看作是中国的固有之学。

7、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大学令》,正式取消了经学科,将其内容分解
到史学、哲学及文学等门类之中,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得到确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
均不能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ABCD )、美学等,阐述了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框架,奠定了哲学大厦的基本蓝图。

A.本体论
B.认识论
C.伦理学
D.政治学
2、培根认为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有记忆、想象和理性三种,相应地,人类知识也可分为( ABC )。

A.史学
B.诗学
C.哲学和科学
D.文学
3、通常构成哲学对象的有下列基本视域。

( ABD )
A.物的世界
B.人的世界
C.神的世界
D.概念世界
4、哲学思维最重要的特性是( BCD )。

A.科学性
B.抽象性
C.批判性
D.反思性
5、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特征。

( AB )
A.超越经验
B.逻辑关系
C.超越理性
D.实践关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答:学说:是学科的现实形态。

是对学科问题的一定解答或反应系统,是现实中形成的一定相对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

2、中国哲学
答:中国哲学:指中国自己历史地形成和发展着哲学学说系统。

3、哲学的形态
答:哲学的形态:是指哲学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体系中存在并表现出来的样式。

4、“有我之思”
答:“有我之思”:即在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中,人类必须在场且发挥相应的作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答:学科是百家论坛,学说是一家之言。

多个学说之间,因其有共同的学科问题和规范,而共存、共处并相互竞争于同一学科的平台。

任何一个学科的整体面貌,都是由它的有史以来各种学说成果不断累积和演进的整体所构成的。

哲学的本质就存在于各种学说流派之间内在的、共同的联系之中。

不仅同一学科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学说,一套完整学说本身也往往不限于某一个学科,而是设计若干个学科领域。

学科与学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一方面,学科通过学说而存在,学科离不开学说,但并不归结于某个学说;另一方面,学说只有根植于学科才能存在,只有从属于学科才能获得生命和归宿。

2、哲学的学科特征有哪些?
答:是人类的公共领域;是思维的一个层次;是人类的一种能力;是精神的一种境界。

3、如何树立自觉的学科意识?
答:承认并尊重学科的公共性,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求实、宽容的学风和永不满足的批判精神,积极吸收人类思想的一切先进成果,以“问题—回答”的水平来衡量学说的优劣得失,充分地尊重学科发展的逻辑,自觉遵守学科基本规范,充分尊重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要从学科的高度看待自己和别人的学说,承认并尊重多元学说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客观公正第看待多元化的学说。

在学术研究中,决不应该学科与学说不分,只见涓流不见大海。

要处理好学科和学
说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真理越变越明,正常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是从尊重学科的共同前提、基础、规范、任务和目标出发,通过各抒己见,区寻求产生和积累更多的共识,从而促进学科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答:“以西解中,向西学看齐”主张以“科学”的普遍性为据,强调“学无中西之分”;不仅充分看到了哲学这门学科的内容博大精深及意义深远,而且进一步认为,既然引进了西学的形式,就是同时采用西学的规范和标准,才能建立中国的哲学。

“以西解中,向西学看齐”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学科基础,也有助于打破僵化模式,解放思想,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研究进入现代科学的行列。

但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固有的内涵和个性。

这就意味着,哲学仍然只是“西学”,哲学与中国固有之学的沟通和衔接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2、试述你对进入哲学研究“门槛”的认识
答:这一门槛主要有两个台阶:其一,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其二,从时间上的“循序思索”转向“从后思索”。

时间在先指以对象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次序为根据;逻辑在先是从逻辑上来讲的,指的是从“道理”上看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联系,注意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据和条件等,并以此为据。

从性质上看,时间在先是经验科学的视野,逻辑在先是哲学的视野。

“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提出的,是指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出发,通过“由果溯因”的逆向运动,来把握事物本质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犹如“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