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引言概述: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其发展历程充满曲折和风雨,但也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和前景等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简史进行概述。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
1.1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崛起
1.2 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1.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
2.1 俄国十月革命
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2.3 东欧剧变
三、社会主义的演变
3.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2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四、社会主义的现状
4.1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4.2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4.3 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
五、社会主义的前景
5.1 社会主义的全球化挑战
5.2 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5.3 社会主义的未来探索
结语: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的过程,虽然曾经经历过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实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景。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主义将继续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和可持续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一波三折的道路

一波三折的道路

一波三折的道路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在革命中发展完善和经历严重曲折等一系列复杂的事件的过程,既有凯歌前进的辉煌,又有令人痛心的曲折。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上经历了四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发展、传播并成为欧美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大飞跃,它明确地解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改变自己历史命运的理论武器和斗争指南,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了理论准备。

第二次,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运动并指导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无产阶级摧毁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创举,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和短暂的实践,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探索并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三次,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形成了体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不断取得历史性的发展和巨大成就。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人类历史上具有世界意义的又一次最伟大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四次,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高速发展,在总结吸收遭受严重曲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正在重新奋起。

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在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胜利前进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不足,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改革开放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前进道路。

由于把改革变成“改向”以及许多复杂的原因,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遭遇空前严重的挫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其运行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其运行规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及其运行规律
李希文张明李荣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大胆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还是第一次,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实现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美好理想
社会和谐,建立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同社会”作了种种描述。

但在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的旧制度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桂林空军学院桂林空军学院
生求同存异c‘立和落实利I谐社会的妻j筹”的原则·
降谐社会是中;本政治制度就;:构建的社会主j一致的,因而构j
镇化、市场化、目其深刻的变化。

段构建社会主j>,坚持四项基爿暑全佐由INAI ̄。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历史大趋势的认识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历史大趋势的认识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本质?二战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多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新变化。

这些新变化不仅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和世界格局的走向,而且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新科技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和国家调节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诸多方面:(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110 年前的1870年增长了42倍,同期德国增长了23倍,日本增长了5515倍,90年代后仍保持了很强的增长势头,美国保持了长达124个月的增长,1999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上年同期相比竟高达6.9%。

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

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

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著提高;劳动工具: 发生革命性变革, 由传统的“三机系统” (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 发展为“四机系统” (增加了电脑控制机) ;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

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

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始时是每隔10年左右一次,后来是每隔5年左右一次,现在的情况又有所变化。

二战以前, 美国平均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为50个月,后则延续为75个月,而且每个周期中经济增长的时间也延长了。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二)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认识的分歧和争论
1924年列宁去世后俄共(布)面临着一个突 出的问题就是:是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还是 回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对这个重大问题,当 时党内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同时又参杂了个人 权力之争。 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 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 变
2、苏联模式的弊病
(1) 民主范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2) 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3) 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思 想僵化。
(4) 对外关系上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霸权
主义。
3、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 1936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形成及其 特征
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 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 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形成了所谓的 “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1)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 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 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 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制度。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特点 (1929年_1934年)
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 系服务的农业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及其经验认识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飞跃,并在近现代的中国,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目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方法:结合历史实际,通过探究社会主义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

结论:社会主义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发展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时代背景1.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并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

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近代中国,以五四运动为契机,中国进入了新民主革命主义时期,新民主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私有制出现,同时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出现了。

社会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社会的不满,和对公有制社会的向往。

法国启蒙运动直接促进了法国大革命,造就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希望在现实社会里完全的、彻底的消灭“私有制”。

圣西门设想的社会中,人人劳动,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傅立叶希望建立一种以法伦斯泰尔为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一致的。

欧文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公有制与大生产的紧密关系,还提出过共产主义主张。

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的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进入完成阶段、大型工业化生产在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谢谢观看
Thank you
第二工人阶级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第三工人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性的阶级第四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不断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2马克思主义政党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集合了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富战斗力的部分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列宁
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明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
1、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
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的。 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最终 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第一,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具有远大前途的阶级。 第二,工人阶级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 第三,工人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性的阶级 第四,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不断从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
工人罢工
第一国际成立
2、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
第一,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的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 断深入。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不仅建立 了工会,还建立了正义者同盟等政治性组织。但这些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存在各种缺点,不可 能领导无产阶级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 党。 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 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 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
19世纪下半叶西风东渐,当时我国有人把社 19世纪下半叶西风东渐 世纪下半叶西风东渐, 会主义译为“人群主义” 安民新学” 会主义译为“人群主义”、“安民新学”、“養 民学” 民学”等。 1902年 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 18期 1902年9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期 把社会主义从日文移植过来。1905年朱执 上,把社会主义从日文移植过来。1905年朱执 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 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第 一次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社会主 义学说。从此“社会主义” 义学说。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中国逐步广泛 使用和流传。 使用和流传。
2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历史观表明: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历史观表明:一切历 史冲突都根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 史冲突都根源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 促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演进。 促使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更替和演进。然而要揭 示资本主义衰亡的原因, 示资本主义衰亡的原因,仅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还不够,还必须到当时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律还不够,还必须到当时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还必须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还必须揭示当时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揭 示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示了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正是唯物史观与 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3)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及其实业制度
1802年发表他的处女作 1802年发表他的处女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 年发表他的处女作《 代人的信》 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代人的信》,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将为实业制度所取代。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将为实业制度所取代。 在实业制度下仍然有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 在实业制度下仍然有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但由 国家来实施全社会的有计划的协作, 国家来实施全社会的有计划的协作,由国家来推 行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义务制和才能的等级制, 行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义务制和才能的等级制,以 便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福利。 便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福利。他反对用暴力改造 社会, 社会,主张通过组织实业家政党来和平实现新制 他还进行了消费公社、 度。他还进行了消费公社、合作工厂和劳动公社 等试验,最终全告失败。 等试验,最终全告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