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与《乌托邦》
康帕内拉与《太阳城》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摩莱里与《自然法典》
马布利与《论法制或 法律的原则》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1771-1858)
(1760-1825) (1772-1837)
朱可夫
战后的国际环境也为苏联创造了一个可 能改变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开 始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问题,并谋 求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最终没有发生。最 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苏联共产党 本身传统的意识形态的阻碍;第二就是冷 战的爆发。
(三)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莫洛托夫
卡冈诺维奇
从外部来讲,则受到中国的制约和影响。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发达社会主义旗号下 的新斯大林主义 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 10月14日取代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1982年11月 10日病逝,在苏联执政 达18年之久,仅次于执 政30年的斯大林。
1964年周恩来访苏
马利诺夫斯基
珍宝岛冲突
(五)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短暂的过 渡时期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六)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新思维和苏 联的解体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 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 要改变苏联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形成的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必须用新的思维取代旧观念,
可以说,“新思维”既是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标志性用语,也是其 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类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层内部发生分裂, 自己搞垮自己而丧失政权; 第二类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 ,步步退让,最后被反对派逼下了台而丢掉政权; 第三类是通过武装冲突,发生政权更迭。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莫尔与《乌托邦》
康帕内拉与《太阳城》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摩莱里与《自然法典》
马布利与《论法制或 法律的原则》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1771-1858)
(1760-1825) (1772-1837)
朱可夫
战后的国际环境也为苏联创造了一个可 能改变国家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开 始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问题,并谋 求进行改革,但是改革最终没有发生。最 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苏联共产党 本身传统的意识形态的阻碍;第二就是冷 战的爆发。
(三)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莫洛托夫
卡冈诺维奇
从外部来讲,则受到中国的制约和影响。
(四)勃列日涅夫时期:发达社会主义旗号下 的新斯大林主义 勃列日涅夫于1964年 10月14日取代赫鲁晓夫 上台执政,1982年11月 10日病逝,在苏联执政 达18年之久,仅次于执 政30年的斯大林。
1964年周恩来访苏
马利诺夫斯基
珍宝岛冲突
(五)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短暂的过 渡时期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六)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新思维和苏 联的解体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 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 要改变苏联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形成的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必须用新的思维取代旧观念,
可以说,“新思维”既是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标志性用语,也是其 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类是执政的共产党领导层内部发生分裂, 自己搞垮自己而丧失政权; 第二类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 ,步步退让,最后被反对派逼下了台而丢掉政权; 第三类是通过武装冲突,发生政权更迭。
社会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5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 判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 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 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 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 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太 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
②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原则。但把平等理解为平 均。
③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 取消分工、消灭三大差别, 但推崇禁欲,认为清心寡欲是最高道德。
④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思想。
9
(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 付立叶(1772-1837) :《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 欧文(1771-1858) :《致拉纳克郡报告》 《新道德世界书》
2
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 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3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
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 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 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 想的微光”
贡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 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 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 判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 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 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 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 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太 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
②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原则。但把平等理解为平 均。
③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 取消分工、消灭三大差别, 但推崇禁欲,认为清心寡欲是最高道德。
④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思想。
9
(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代表人物及著作:
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 付立叶(1772-1837) :《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 欧文(1771-1858) :《致拉纳克郡报告》 《新道德世界书》
2
一、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历史地位
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 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 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3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
此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披上宗教 神学的外衣,采取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 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 想的微光”
贡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 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 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一,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因而没有真正发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 必然性;
• 第二,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 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 第三,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 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
•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
展阶段: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 傅立叶设计的未来社会称 “和谐制度”,其基本单 位是“法朗吉”。
• 欧文
• (1771-1858)英国 著名的实业家、思想家 代表作《新社会观》 《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 命》。
• 曾散尽家资在世界各地 搞“公社”,但均以失 败告终。
19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 第一,采用详尽的理论论证的形式说明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
• 马布利
• (1709-1785)法国著名 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 家, 代表作有《论法制或法 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 利和义务》。
• 马布利的社会改革思想带有 明显的平均主义倾向,是小资 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典型。
• 巴贝夫 • (1760-1797)法国革命家、平等
派运动领袖, 代表作是《永久地籍 册》。
2.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
•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 条件
• 社会经济条件 • 社会政治条件 • 思想文化条件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一 )
生产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 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 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 实的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 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 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 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 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奴隶社会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封建社会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 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 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 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 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最初的 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 意识到了的本能”。
2019年10月16晚9时40分许, 据目击者介绍,当时两名女孩正在校园的甬 在河北大学新区易百超 路上玩轮滑,一辆黑色轿车疾驰而过,当时的 市门口,一辆黑色轿车 车速不小于70迈。“两个女孩立即被撞飞,随 将两名女生撞出几米远。 后落在车的挡风玻璃上。司机不但没有停车, 事后肇事司机继续开车 反而继续向馨雅楼驶去。” 当时的一刻被许多大学生目睹,大家非 到宿舍楼接女友,回来 时被保安和众多学生堵 常气愤,纷纷去追肇事者。记者从目睹此事的 学生的主页看到:肇事者驾驶车辆接完女友后, 在了校门口。
(一 )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 其辩证关系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 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 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 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 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 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二)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认识的分歧和争论
1924年列宁去世后俄共(布)面临着一个突 出的问题就是:是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还是 回到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对这个重大问题,当 时党内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同时又参杂了个人 权力之争。 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 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 变
2、苏联模式的弊病
(1) 民主范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2) 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3) 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思 想僵化。
(4) 对外关系上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霸权
主义。
3、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1)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 1936年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三)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形成及其 特征
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 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 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形成了所谓的 “斯大林模式”,即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1)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 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 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 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 配”制度。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特点 (1929年_1934年)
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 系服务的农业经济体系。
27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

•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 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起义胜利后,巴 黎人民立即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他们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新的 国家机关——巴黎公社。特别是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用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一是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年薪 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薪水平。
•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
•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 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 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特别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思想,极大地推 动了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压迫的国家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整体瓦解,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 。
•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 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 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 践。
• 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起义胜利后,巴 黎人民立即开始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他们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新的 国家机关——巴黎公社。特别是公社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用以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一是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二是取消高薪制,规定任何工作人员年薪 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薪水平。
•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作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载入史册。
•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 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和 社会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力量大大增强,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成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坚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特别是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的思想,极大地推 动了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压迫的国家人民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力量的崛起,有力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整体瓦解,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 。
• (二)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 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 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 践。
马哲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十月革命
对两种观点分析评论
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单纯地肯定一 个否定另一个,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 成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
◆ “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涵着社 会主义的国际性。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 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的曲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 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 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 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 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 历史悲剧。
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 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
16~17世纪的早 期空想社会 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 均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 的空想社会 主义
19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 一 :欧文
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 曾散尽家资在世界各地 搞“公社”,但均以失 败告终。同时也宣告以 《乌托邦》为代表的空 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 的。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
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
无产阶级 革命
暴力革命
主要的形式
和平过渡
可能的形式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马克思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 的无产阶级举行了武装起义, 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政府,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巴黎公社,但仅存71天,失 败了,这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 政的伟大尝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章

ぞ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1)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由竞争资本主 义的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 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 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 个历史的发展时期。
(2)列宁: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 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 宁在新历史条件下,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 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 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 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 导核心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 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 级掌握国家政权,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 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 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 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形 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 可能性。
h
10
•
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分
析了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
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认为无产阶级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
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h
4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
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 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既 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严重的挫折;既积累了丰富的历 史经验,又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学习科学社会主 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为指导,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进 程,对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 有重要的意义。
h
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 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 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不得不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h
13
•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三个时期:
•
1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
2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3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h
14
•
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
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
• 关键词 “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 新经济政策 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 义民主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党
h
3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h
9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 两种形式。
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1871年3月1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 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 一次伟大尝试。
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 的原则是永存的”。
h
2
•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h
6
7
8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
“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
•
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
•
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
•
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
•
或数国取得胜利。
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h
16
•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击退外国武装干涉者,
制度。
h
12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
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
•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不仅面临着
巩固政权的任务,而且还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决定了
列宁、斯大林在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h
1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
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 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 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义改造的方法和途径等措施。
h
15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
仇视和反抗。
•
从1918年夏天到1921年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以
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
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际帝国主义的武装干
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
国家的经济命脉。
•
1918年3月,苏维埃和德国签订了
《布列斯特合约》,战争暂时停止,列宁
立即着手拟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计
划。
•
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
“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一系
列著作中,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初步计划,提出了进行社会主
h
11
•
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
•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胜利。
•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
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
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
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