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doc
中医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哪几类

中医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哪几类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导致的疾病,是儿童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中耳炎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辨证论治。
以下将介绍中医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哪几类。
1. 风寒型分泌性中耳炎风寒型分泌性中耳炎是由寒邪侵袭引起的炎症反应。
其主要症状包括耳鸣、耳聋、耳痛、发热、流脓等。
中医认为,寒邪侵袭耳部会导致耳道阻塞,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辨证分析:患者舌质苍白,脉象偏缓,并伴有寒冷症状。
治疗方法为温散寒邪、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如苍耳子、白芷、小儿豉豆、当归等。
2. 风热型分泌性中耳炎风热型分泌性中耳炎是由风热侵袭引起的炎症反应。
其主要症状包括耳痛、耳鸣、耳聋、发热等。
中医认为,风热侵袭耳部会导致耳道发炎、充血、肿胀,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辨证分析: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偏数,并伴有发热症状。
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祛风散寒,常用药物如连翘、银翘、小儿退热颗粒、小檗碱等。
3. 湿热型分泌性中耳炎湿热型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湿热蕴结引起的炎症反应。
其主要症状包括胀满感、疼痛、耳鸣、耳聋、分泌物增多等。
中医认为,湿热蕴结耳部会导致耳道和鼓膜充血,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辨证分析:患者舌质偏红,苔黄腻,脉象偏滑,并伴有湿热症状。
治疗方法为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常用药物如黄连、黄柏、白茅根、知母等。
4. 气滞血瘀型分泌性中耳炎气滞血瘀型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气滞和血瘀导致的炎症反应。
其主要症状包括耳聋、耳痛、耳鸣、分泌物增多等。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会导致气血不畅,耳道郁阻,从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辨证分析:患者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象偏涩,并伴有气滞症状。
治疗方法为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三七、青蒿等。
以上是中医将分泌性中耳炎分为的主要类型,每个类型在临床表现和辨证治疗上有所不同。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医提倡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引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定义和临床特点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优势和意义第一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概述1.1 病因和发病机制感染因素免疫因素解剖结构因素1.2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体征1.3 诊断标准临床诊断要点辅助检查第二章:中医药治疗原则2.1 辨证论治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2.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考虑整体状况与局部病变的关系2.3 治未病思想预防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和发展第三章:中医药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常用中药及方剂辨证施治的具体方案3.2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操作方法3.3 拔罐和刮痧适应症操作方法3.4 耳穴贴压耳穴选择贴压技巧3.5 饮食疗法饮食宜忌食疗方案3.6 生活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摄第四章:规范化治疗方案4.1 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病情轻重制定治疗方案4.2 治疗流程治疗步骤和时间安排4.3 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4.4 安全性和副作用管理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成功的治疗案例提炼治疗经验5.2 常见问题与处理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问题的处理方法第六章:预防与健康教育6.1 预防措施预防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措施6.2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结语总结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性对未来中医药治疗的展望。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中医药治疗耳胀耳闭重视从整体出发,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联系,具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以消炎抗感染及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难治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疗效。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各有其独到之处。
标签:分泌性中耳炎;中医学;现代医学;研究进展Abstract:Keywords:分泌性中耳炎[1](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
本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临床症状主要为听力下降、耳痛、耳内堵闷感、耳鸣等,可伴有自听增强。
本病虽不危及生命,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鼓室内硬化病灶形成、鼓室粘连、胆脂瘤以及并发胆固醇肉芽肿等。
其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个全球健康问题,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学研究现状1.1病因病机中医学将其病因病机归于外邪、瘀、虚、气逆等方面,涉及的脏腑经络主要有肺、肾、肝及手太阳、少阳经脉等。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风邪侵袭,痹阻耳脉;湿浊侵袭,留滞耳脉;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脾胃虚弱,痰湿蒙蔽以及肝肾虚损,虚火上炎[2]。
1.2内治法1.2.1从肺论治肖小玉等[3]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当从肺论治,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曰:“愚谓耳聋治肺者,自是肺经风热,痰涎郁闭之证。
肺之络会于耳中,其气不通,故令耳聋。
故宜治其肺,使气行则聋愈”。
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理,分泌性中耳炎的分型与治法大致可分为:①风寒袭肺型,因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寒邪循经入耳,耳窍为寒邪凝滞。
分泌性中耳炎的饮食要点

分泌性中耳炎的饮食要点一、分泌性中耳炎食疗方法:1.鳖甲薏米汤;金银花克,柴胡9克,鳖甲l 5克,薏米18克,红糖适量,前3昧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去渣,入薏米、红糖煮粥熟后服用,每晚1次,7天为1疗程,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功效,对于肝胆湿热型的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薏米绿豆车前汤:车前子10克(纱布包扎),薏米50克,绿豆50克,大米100克,加水适量煮粥,取出车前子纱包弃之,加白糖少许调匀服用,每晚1次,7天为l疗程,具有清热利湿功效,适于各种类型的分泌性中耳炎。
二、分泌性中耳炎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1、蛋白质的食物中耳炎的患者在生活中要吃一些蛋白质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对于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2、多吃维生素的食物中耳炎的患者在生活中要多吃一些维生素的食物,这是因为维生素对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要。
3、清淡的食物中耳炎的患者在生活中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粥类的食物,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吃。
三、分泌性中耳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1、忌腥荤发物。
中耳炎患者日常饮食应忌吃鸡、鱼、蟹、母猪肉、驴肉、鹅、虾、猪头肉、马肉、羊肉、韭菜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生热化火,使炎症扩展。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耳炎患者要禁忌辣椒、胡椒、桂皮、生姜、花椒、芥末、良姜、葱、蒜等食物,因为这类食物温热辛燥,易化火伤阴,使中耳炎患者的症状加重。
3、忌过咸或腌制的食物。
常见的腌制食物如咸菜、咸鸭蛋、酸菜、咸肉等。
这些食物也容易化火生热,引起口渴,使中耳炎加重。
4、忌坚硬难咬的食物。
坚硬难咬的食物主要是各种坚果类,如花生仁、西瓜子、开心果等。
这些食物难以咀嚼,会加重中耳炎疼痛。
5、忌烟酒。
中耳炎患者还要戒除烟酒,多吃一些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黄瓜等。
推荐食谱:1、山药白术扁豆饮:[原料]白术8~15 g,山药9~18 g,白扁豆10~20 g,红糖适量。
复聪通窍汤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复聪通窍汤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CSOM)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其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耳流等。
长期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会导致感染扩散,引起颅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中耳穿刺抽液等,但治疗效果不佳,易反复。
复聪通窍汤是由中医经典文献《太素》所述的治疗耳聋的方剂,具有补益肾气、滋阴润燥、解毒化痰的功效。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复聪通窍汤在治疗CSOM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相关研究较为有限,因此有必要对其疗效进行进一步评价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聪通窍汤治疗CSOM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二、研究目的1.评价复聪通窍汤治疗CSOM的总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2.比较复聪通窍汤与常规治疗的疗效差异。
3.观察复聪通窍汤在治疗CSOM中的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CSO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2.研究方法:治疗组患者口服复聪通窍汤,每日3次;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西普利嗪,每日3次。
两组均治疗4周。
3.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采用耳部CT检查、听力测定、耳道镜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计算出总有效率、总有效时间、听力恢复时间、远期复发率等指标。
四、研究预期结果1.复聪通窍汤治疗CSOM的总有效率和总有效时间均高于对照组。
2.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耳道镜检查、听力测定等指标,发现复聪通窍汤组患者的疗效更显著。
3.复聪通窍汤在治疗CSOM中的安全性良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五、研究意义1.为CSOM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
2.加强了复聪通窍汤在耳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有利于拓展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3.为深入探讨复聪通窍汤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临床基础。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治疗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治疗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发生炎症,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急性炎症,伴随有中耳腔积液。
中医学认为,该疾病是由外邪侵袭所致,以湿邪为主,兼有风、热、瘀等因素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则是疏风祛湿、利水除痰。
具体来说,中药应当用于宣肺化痰、清热祛湿、解毒止痛等方面,以调整患儿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维护健康。
中医药方1. 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30g、连翘15g、黄芩10g、三七10g、生甘草3g、地龙3g、白术2g、陈皮3g、枳壳2g。
功效:疏风清热、开窍透窍。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
2. 三妙丸组成:地蒲、荆芥、葛根、薄荷、草果、人工牛黄等药材。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痛,利咽开窍。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3克。
可用冷开水送服或用草药汁送服。
3. 地骨皮汤组成:地骨皮、黄芩、银花、白芷仁等药材。
功效:祛湿清热,解毒止痛。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4. 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连翘、板蓝根等药材。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止痛,通利咽喉。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5. 四神汤组成:人参、桂枝、白术、甘草等药材。
功效:补气健脾,活血通络。
使用方法:每日3次,每次10~15毫升。
总结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小儿疾病之一,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坚持中药饮片治疗,同时合理调节膳食,加强营养,改善患儿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时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中药方,以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林冰教授应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防治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经验总结

林冰教授应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防治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经验总结林冰教授应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防治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经验总结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中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特殊形式。
林冰教授是我国知名的中医专家,他多年来致力于中耳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应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来防治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下是对林冰教授经验的总结。
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由放疗引起的中耳腔内黏液积聚和分泌物过多的炎症反应。
林冰教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依托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针对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首先,林冰教授强调了对病因的重视。
他指出,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放疗引起的中耳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黏膜下血管扩张和渗出。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放射治疗前后的变化及病理相关因素,如肿瘤的大小、位置、种类,放射剂量和照射时间等,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加味龙胆泻肝汤是林冰教授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一种有效药方。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解郁开窍、为阴利湿和胃的作用,有效促进肝胆系统的排泄功能和抗炎作用。
林冰教授强调,治疗中耳炎要重视中耳气、湿挟毒的调理,同时要根据病情选择辨证施治,因此加味龙胆泻肝汤的配伍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有些患者可能伴有肺胃热盛的表现,可加入黄芩、薄荷等清热泻火的药物;有些患者可能伴有气虚和脾胃湿重的表现,可加入黄芪、淮山药等益气健脾的药物。
林冰教授同时强调了治疗的综合性。
他认为,针对放射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不能仅仅局限于药物的使用,还要结合其他辅助疗法。
对于耳内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可以采用耳腔冲洗、抽吸等措施清除分泌物,减轻症状。
对于耳鸣、耳聋等感觉器官功能损伤较明显的患者,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
最后,林冰教授非常重视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随访工作。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2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252000)3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252000)摘要目的:探究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22.1-2022.12期间本院收治的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2例。
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方。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耳闷堵感、积液消退时间、听力恢复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突出,能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黄连温胆汤加减方;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性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与病菌感染有关,发病潜伏期短,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堵感为主要临床表现。
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病情进展还会增加其心理负担,临床多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治疗,或采取骨膜切开置管手术方案[1]。
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在中医领域属于“耳闭”范畴,也被称为渗出性中耳炎,病程多小于3个月[2]。
中医学理论认为耳部疾病与肝胆经略相关,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具备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
笔者经临床实践发现黄连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对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1-2022.12期间本院收治的痰热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11-07-18 19:54:15)
转载标签:
杂谈
漏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医炎、鼓室积液)(谭敬书、李凡成体验)宣告工夫:2010-01-09宣布者:李凡成(走访人次:992)漏出性中耳炎与咽鼓管性能阻碍有关。
上呼吸道传染常惹起咽鼓管炎症性梗塞,鼻咽淋巴组织增生(如腺样体肥硕)、肥厚性鼻炎等可导致咽鼓管机械性堵塞,以及中耳气压伤等,从而使中耳腔组成负压,致中耳黏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添,鼓室展现漏出液而造成本病。
万一病情重复暴发或病程迁延,则致咽鼓管常年闭塞、鼓室黏膜增生、肥厚、黏连,鼓膜变厚、浑浊或萎缩等转变,致听力受损。
临床上,本病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但急性期与慢性期之间无鲜明界线。
急性期者,中医称为耳胀,慢性期者,中医称为耳闭。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耳胀、耳闭的材料只有半点零落记述。
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载:"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
"明?薛铠《保婴撮要》卷四:"耳…或胀痛,或脓痒者,邪气客也。
"明?窦梦麟《疮疡体验全书》卷二:"耳胀痛,用江鱼齿(又名脑内骨)火煅为末,水调滴入耳内。
"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一中录有"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
此烦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味道"等医案。
及至近代,陆洁净《群众万病顾问》始立耳胀病名,指出:"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
"并罗列了病源、症状及治法。
关于耳闭,以《内经》论述为早,如《素问?生机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能够视,耳闭不能够听。
"这里之"耳闭"指症状。
"耳闭"作为病名,首见于明?方隅《医林绳墨》卷七,其云:"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
"又说:"或有年老,气血虚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
"古医籍中,耳闭与耳聋意义无显著差异。
在治疗学方面,《灵枢?刺节真邪》载有自行咽鼓管吹张法,明?曹士衍《保生秘要》的叙述更为详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记录了鼓膜按摩法。
如《景岳全书?耳证》卷二十七:"窍闭证,非因气血之咎,而病在窍也,当用法以通之…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何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压抑,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动摇,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
凡值此者,若不速为领导,恐因此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
辨证论治
1、肺失宣降证
中耳属肺之系,以中耳有窍(咽鼓管)通于颃颡(鼻咽部),颃颡亦为气道,属喉,为肺之系;中耳黏膜为呼吸黏膜瓦解而来
且与呼吸道黏膜相连续,二者的细胞与分泌物成分统一。
故外感风邪,皮毛受之,肺系不清,咽鼓管咽口黏膜肿胀致其管道闭塞为病。
症见自发耳窍内胀闷闭塞难受,耳鸣轰轰,自声加强,听力减低,可伴鼻塞流涕。
检验见耳膜稍内陷,或有略微充血,鼻咽部黏膜及鼻黏膜潮红充血肿胀。
舌淡红,苔薄,脉浮。
属风寒闭窍者,治以疏风散寒,宣肺通窍,所谓"耳聋治肺",可用《和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加减。
常用药物,麻黄6g,杏仁、葶苈子、白芷各10g,炙甘草、石菖蒲各6g。
风寒重,酌加桂枝6g,白芍药12,生姜3片,大枣5枚。
属风热闭窍者,见小便黄,口微渴,或有咳嗽黄痰,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耳,用《温病条辨》银翘散。
常用药物,金银花15g,荆芥、连翘、桔梗、黄芩、杏仁、白前各10g,竹叶、薄荷、柴胡、甘草各6g。
加减:伴鼓室少量积液者,乃肺失宣降,津液壅滞,停饮于中耳所致,加车前子10g,木通6~10g,利水通窍。
2、少阳经气痞塞证
少阳经脉循行于耳,明?薛立斋《保婴撮要》卷四说:"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也。
心肾主内症精血不足,肝胆主外症风热有余。
"若因外感,少阳受邪,经气痞塞,则耳内胀闷闭塞感,自声加强,耳鸣。
伴头昏胀痛,口苦咽干。
检验见鼓膜内陷,或有血管爬行;舌淡红,苔薄,脉浮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