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与上古文化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

《说文解字》及清代“说文”四大家10外汉一曾钰佳102602‎53《说文解字》简介与作者《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内容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

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

“六书”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体例《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价值与意义(一)、《说文》在文字学研究‎中的价值1、《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2、六书理论是汉‎子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总‎结3、《说文解字》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子的字‎典编排体例(二)、《说文解字》与古汉语词汇‎研究《说文解字》收录了上古汉‎语的大量词汇‎,保存了古义,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说文解字》和上古音研究‎1、《说文解字》与上古韵部研‎究2、《说文解字》与上古声母研‎究(四)、《说文解字》和古代文化研‎究《说文解字》的内容涉及了‎历史、哲学、军事、地理、天文、动物、职务、医学和人体解‎剖等,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

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

从《说文解字》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作者:田小英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说文解字》在一定程度上是上古社会生活的缩影,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有关释义中对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可见一斑。

这对我们中学的素质教育将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说文解字》;《礼》;社交社仪;素质教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文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精华,范围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

我们青少年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受益者,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

本文试图从《说文解字》中去窥探一下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期望对我国现代的素质教育有一些启发。

上古社会是一个原始宗教礼制的奴隶社会,原始宗教、阶级观念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上古的社会的礼仪制度也无时不体现了这一点。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由此可知,礼仪在上古社会是有着严格的阶级分别的,是属于社会上层人民。

社交礼仪也主要是在这些处于上层社会中的人群中进行的。

从社会交际的场合和性质来区分,上古的社交礼仪可分为祭祀礼仪,行政礼仪和生活礼仪三大块。

三大礼仪中,以宗教礼仪居于主要地位。

《说文》在进行释义时,不仅直接引用了《周礼》中相当一部分来说明上古社会的社交礼仪,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一些社交倾向和禁忌。

一、祭祀礼仪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中国的上古社会是神权社会,实行原始宗教礼制并以此来管理国家。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整个国家生活中的一件事。

对天地自然是异常崇拜的。

《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

”礼的最初意义是祈福的行为。

《说文》示部:“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富也。

”由于祈福的频繁,产生了一系列与祈福有关的字。

如:“禧,礼吉也;禛,以真受福也;禄,福也;禠:福也;禎,祥也;祥,福也;祉,福也祐,助也;福,佑也;祗,敬也;禔,安福也;祕,神也。

偏旁所反映的上古社会

偏旁所反映的上古社会

偏旁所反映的上古社会《说文解字女部》为庞大的部类之一,《说文解字女部》为庞大的部类之一,共收字238个,重文13个,包括姓氏,女性字、号,亲属称谓、婚配、生育,对女性描写的形容用字等,反映了丰富的女性文化。

一、反映古代的姓氏《说文》:“姓,人之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姓,是人出生那个家族的姓氏。

古代神灵圣母感动上天,而生育子女,所以叫做天子。

)《绎史》引《三坟》:“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

”从上面的语言可以看到,姓的含义最早与女性生子这一现象有关。

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其后子生孙,孙再生子,为了把从同一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

可以说“姓”产生于“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

《说文》还有一些女旁的古姓字。

如: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

”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声。

”姚:“虞舜(舜属有虞氏故称虞舜)居姚虚(大丘)(姚山),以为姓。

从女兆声。

”古姓姬、嬴、妫、姜、姚、姒等充分说明人类曾经有过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母系社会的女人是高贵的,处于领导地位。

带有女旁的古姓氏也充分地表现出女人受尊敬的程度。

后来母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一些带有女旁的古老的“姓”字,却一直留用到现在。

二、反映古代女人的地位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后,男权文化逐渐树立了他的绝对权威和绝对中心,彻底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

女性丧失了独立的性别意识,而成为依附于男性权威与男性意识的“第二性”,在社会话语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中被挤压到边缘化的从属地位,并依据男权中心文化的道德规范与价值评判来建构“自我缺失”的女性意识,这就相继出现了贬低女人地位的汉字。

反映在《说文》中有:“妻,妇与夫齐者也。

”《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古时“妻”又写为“帑”。

《说文》:“帑,金币所藏也。

”由此可以说“妻”是在买卖婚姻制度风行的社会背景下,由藏金之处引申而来的。

说文解字的意义和价值

说文解字的意义和价值

说文解字的意义和价值《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辞书。

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一书对于了解自然万物和汉代以前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面貌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第一,《说文解字》从上万个汉字中区别其偏旁和部首,分类归纳成五百四十个部类,开启了汉字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编排方法。

直至当今使用的汉语字典、词典,仍然使用部首检字法编排。

2、第二,《说文解字》在前记内容中首次阐释了“六书”的内容,横跨了六书的原则,许慎对六书分别下了定义,握了例字,后世谈六书都延用许慎的名称和定义。

3、第三,《说文解字》收录了汉字形体的多种写法,当时汉朝的篆体外,还有籀文、古文等异体写法。

这些字体大都为象形体。

这就为研究汉字提供了宝贵的古文字资料,也为推究上古文字的本义给予了较大的方便。

后世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简帛文字这些汉朝以前的文字,都是依据《说文解字》所收录的这些古文字字形作依据,才得以考证和认读。

所以《说文解字》是语言文字学的宝库,在文字、训诂和音韵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价值。

《说文》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字,同时还保存了大量的古义,它既是一部文字学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训诂学名著。

清儒将其奉为词义训诂的准绳,认为它在训诂学上的地位可以与《尔雅》相提并论。

段玉裁就说过:“《说文》、《尔雅》相为表里。

”直至现代,《说文》学仍然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无论是从事古汉语词义的专门研究,还是字典辞书的编纂,《说文解字》都是一部经常被援引的著作。

4、第四,《说文解字》一书留存了大量的古音资料,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特别就是上古音的研究,具备关键的价值。

清儒在上古音研究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就他们所依据的材料来看,主要存有两种:第一就是《诗经》等先秦文的押韵情况,第二就是《说道文》的谐声。

根据先秦韵文用韵的实际情况去概括上古韵部,所得出结论的结果虽然比较可信,但是,一方面,这样概括出的结果还须要其他方面的材料去检验,另一方面,由于上古韵文的进韵字非常有限,必须论定每个汉字的古韵部居,光凭韵文的材料还是很比较的,这就须要利用《说道文》的谐声系统去予以检验和补足。

《说文解字·血部》与上古血祭文化

《说文解字·血部》与上古血祭文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0:271.
[4]金鹗.求古录礼说[M]//王先谦,辑.皇清经解续编:卷 六百七十六.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南菁书院本,1988:11.
[5]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在20世纪50年代这样的一种血祭仪式在佤族中仍然 存在,1953年西盟发生大面积虫灾,粮食锐减。到了1954 年春天,木鼓声中砍头祭谷事件如野火蔓延,导致村与村之 间相互猎杀。这事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庆一周 年庆典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在第二次接见云南民族代表时, 就与佤族头人拉勐交谈并对猎头血祭提出意见。因为猎头 血祭是佤族人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所以很难一下子就制止, 直到1958年猎头血祭结束。而取而代之的是用牛头来进行 祭祀,这样的活动直到现在也还是存在的。
Abstmct:Sacrifice Culture is shared among all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which includes sacrifices to
heaven and eaJt}l。to Gods,to ancestors,to Emperor Yan and Huang,to Confucious and SO on·Blood Saerifice is the±.onn of worshipping the earth.As the name suggests,Blood Sacrifice means using blood as a sacrince to worship.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hinese ancient Blood Sacrifice cuI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with“Suo Wen Jie Zi?Xue/Blood.

牛行华夏《说文解字》牛部字涵括上古牛文化意识斠诂

牛行华夏《说文解字》牛部字涵括上古牛文化意识斠诂

《病牛》
),
古往今来,
牛都是兢兢业业、
鞠躬尽瘁的拓
史辉煌!” 诚如斯言,后世尊为“字圣”
“字学宗师”
荒劳模、
坚忍力士。据动物考古资料表明:
家牛源自
[1]
之东汉大儒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说
野牛、原牛,约 8000 年前被人类精心驯化,是上古先
时期中华先民“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生息感悟、创
证者、同盟者、书写者。牛字于殷墟卜辞中常见,其
气息。从性别观之,
《说文》表母牛义的字词仅
“牝”

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95.75%。语言文字乃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为人类服
字,如《说文·牛部》:
“牝,畜母也。从牛,匕声。
《易》
[5]29
曰:
‘畜牝牛,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牝为
[6]51
民间戏文盛传“包公智断牛舌案”
系统考察中国先民的牛文化意识提供绝佳史料、上
(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三),且高踞十二生肖第二位
古注脚、原始思维和经典案例[4],是神州大地各族人
(丑牛)。习近平同志指出,牛是“勤劳、奉献、奋进、
民至今仍赖以生存、继往开来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
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
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
求不争”

《辽史·营卫志上》
),
鸿蒙以来,
社会生产力
水平极端低下,
茹毛饮血、
刀耕火种,
《韩非子·五蠧》
亦曰: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
12.76
1

从《说文解字》“酉 ”部字看中国上古酒文化

从《说文解字》“酉 ”部字看中国上古酒文化

On the Wine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Research of Characters with Radical ‘You’ in Shuowen Jiezi 作者: 陈家宁;杨静
作者机构: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天津300072
出版物刊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6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说文解字》;“酉”部字;酒文化;酒器;酒礼
摘要:"酉"字本象酒器形,《说文解字》对其古文、篆文的形义解说不确。

"酉"部字的
本义多与酒有关,体现了中国上古时期酒文化的诸多内容:中国酒的产生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古代酿酒工艺复杂,酒的种类繁多,如清酒、浊酒、厚酒、薄酒等;以青铜材质为主的酒器是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酒色和酒味的多样性体现了古人精湛的酿酒技艺;在祭祀、筵席等场合的酒礼具有深刻的宗教及文化内涵,有些饮酒习俗甚至流传至今。

4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4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 与炎帝、蚩尤的战争( 《史记·五帝本纪》: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 创造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
衣裳之治
❖ 《易·系辞》称黄帝、尧、舜之德,首举“垂 衣裳而天下治”。衣裳为文明之标志。未开 化的民族,往往不裸体或断发文身。
《吕氏春秋·贵因篇》:“禹之裸国,裸人衣出。”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
从信古到疑古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 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 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 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 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 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 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 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 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 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统 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 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症瘕, 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人)—智人(旧石器时代:长阳人、丁村人、 大荔人、山顶洞人)——(中石器时代:打 制,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陶器, 裴李岗、磁山、仰韶、河姆渡文化)—铜石 并用(良渚、龙山、齐家、三星堆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与上古文化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说明:从宏观方面来说,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但它不是由一个时代的人随意规定的符号系统,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演进、积淀,因而具有了蕴藏很深的人文内涵,自己也是一种文化项。

世界上各种文化项,诸如艺术、宗教、科学、教育……都是互相关联的,处在一个网络状的巨系统中,在研究它们的关系时,应确定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设置于文化巨系统的中心,来讨论它在这个巨系统中的生存关系。

宏观汉字文化学,这就是以汉字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从微观方面说,语言中的词汇以它的意义系统表述了种种文化现象,因而成为文化的载体。

以义构型的汉字——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也以它的构型负载了诸多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

因此,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其他方面具有互证关系,我们既可以从汉字的形音义所携带的信息窥见中华文化的一斑,又可以用中华文化的某些事实和特点来解释汉字构形表义的诸多现象。

在这个双向的互证关系之间,文化学选择以汉字证文化的角度,而汉字学选择以文化证汉字的角度。

微观汉字文化学,就是以发掘汉字形体中的文化信息,从而以这些文化信息来论证汉字构形的历史人文原因为主要任务。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古代和近、现代都有人作过一些研究,但从没有成为系统之学、专门之学。

将汉字与“文化”联系在一起而冠之以“学”的名称并明确表示要作为专门学科来建设,至今还不到十年历史。

十年间,不但在一些汉字学和文化学、文化史的论著中,常有部分内容涉及这一课题,在一些文字考据的工作中,汉字与文化关系的意识也时时呈现,而且,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论著日渐增多。

这些成果,拓宽了汉字学的研究领域,为汉字文化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十载经营,这门学科已显示了自己的生命力。

它的成就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新评价汉字。

第二,揭示汉字本身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第三,提出了许多边缘性质的问题,将汉字研究引进前人很少涉足的宏观世界,突现了汉字与汉人、汉名族、汉文化、汉文化圈的种种层次关系。

从19世纪末开始,汉字一直处在受批评的地位。

从“汉字落后”进而发展到要“废除汉字”。

中国也要走拼音文字的道路,似乎已成定论。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重新反思汉字的优越性,才不再盲目附和,并进而打破了舆论一律的僵化局面;同时,也否定了以往把汉字改革生硬地纳入社会改革、政治革命轨道的错误想法和做法。

只有在这样的形势下,汉字文化学的研究才有可能;汉字文化学的及时提出,又为发展这种大好形势起了推动作用。

目前已出版的汉字文化学著作无不注意发掘个体汉字所包涵的文化信息。

曹先擢最早出版的《字里乾坤》就是对汉字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的;何九盈等主编的《汉字文化大观》分上下两编,下编是分析汉字本身的文化信息的;刘志基的《汉字文化综论》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文化蕴涵考”,其内容都是分门别类探索挖掘具体汉字的文化内涵的;刘志诚的《汉字与华夏文化》,其目的也是“从汉字形体结构证明华夏史前文化。

” 该书五、六、七章的标题都是“古文字形体—华夏史前文化的投影”,乃全书重点所在。

从考古学的观点来看,汉字的确具有“文字生物学”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人留在龟甲、牛骨、陶器、青铜、简帛等载体上的“活化石”,利用这些“活化石”考察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其可信程度不亚于另外一些出土文物,甚至高于其他的文物。

众多的汉字文化研究工作者,一起步就在“文字生物学”方面下功夫,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汉字与文化的定位首先,一门新的学科所以诞生,因为它是时代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既然是一种需要,一种发展的必然,它的诞生必然会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以及本学科的知识积累过程。

其次,一门学科所以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它必然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再次,创建一门新的学科,不仅要有这一学科下值得研究的内容,而且必须为这门新学科找到自己的位置。

也就是说,确定这门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里处在哪一个层次上,属于哪一个领域,和哪些其他学科为邻。

汉字文化学是属于汉字学的分支,还是属于语言文化学的分支?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何九盈在《简论汉字文化学》中已谈到:汉字文化学是从汉字学这棵大树上分出来的新枝。

王宁在《说文解字与汉字学》中把汉字学已有的分支划分为四个方面,也就是四个分学科,即:汉字构型学、汉字形义学、汉字字源与字用学和汉字文化学。

也就是说,王宁认为汉字文化学是汉字学的一个分支;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汉字文化研究可以认为是中国语言文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我们认为汉字文化学应当属于汉字学的一个分支。

认为汉字文化学应当属于汉字学的一个分支,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决定学科地位的主要依据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

第二,什么叫“文化语言学”又是一个难题。

第三,汉字是汉民族的文字,而又超出了汉民族,国内不同语言的少数名族有汉字式的文字,东亚又有不止一个国家使用过或仍在使用着汉字。

汉字文化学既然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而且要以汉字的形体结构作为重要依据,他自然应该是汉字学的分支。

当然,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没有汉语也就谈不上汉字,但是,汉字与汉语在本质上不是同一的关系。

汉字的发展演变除在一些方面受到汉语的推动外,也还有不受汉语支配的自身发展规律。

汉字是有相当大的独特性的符号系统,因而,汉字的文化内涵不等于汉语的文化内涵。

汉字学与汉语语言学既不是同一的学科,彼此也没有从属关系。

语言文化学与汉字文化学也不应该有从属关系。

在我们看来,现在国内所说的文化语言学,只不过是汉名族的语言与文化研究,它是汉语研究的一个分支,并不能包括或代替整个汉语研究,更无法涵盖汉字文化学的内容。

汉字文化学与汉语文化语言学,二者是平行中又有交叉的关系。

法国汪德迈《新汉文化圈》说:“这一文化区域所表现出的内聚力一直十分强大,并有其鲜明的特点。

它既不同于印度教、伊斯兰教各国,内聚力来自宗教的力量;又不同于拉丁语系各国,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出各国的民族语言。

这一区域的共同文化根基源自萌生于中国而通用于四邻的汉字。

”东亚有一个汉字区域,并没有一个汉语区域,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文化语言学不能涵盖汉字文化学。

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和研究汉字文化第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是研究汉字文化底蕴的主要依据,而同一形体结构究竟如何分析,表示什么样的文化涵义,必须有充分的文献和文物材料为证据,还必须要有正确的考据逻辑,使考据符合字理、语理和事理。

考据虽然是对一个或数个单独的汉字,但必须考虑到汉字的构型系统,不能讲了一个字,扰乱了一批字。

第二,要充分重视汉字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为此,研究者本人就应当根据课题需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第三,汉字文化研究要切记发空论。

第一手材料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十分重要,我们要用新眼光、新理论,重新审视史料,从中发掘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汉字文化证据。

几千年来,前人对于汉字的研究,特别是当代的汉字研究,为汉字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打下了基础。

汉字学的进一步形成与完善,仍应当从历代汉字的全面测查与研究着手,从历代汉字的实际状况中来总结。

历代汉字之间以继承为主,因而,选择一个断面进行比较,加以演绎,这是符合科学程序的作法。

而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说文解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汉字就其基本特点划分,可以分为古汉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

小篆承上启下,正处在古文字和今文字分野的地位上。

小篆既有古文字的特点,又已见今文字的端倪。

所以有人说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对小篆的研究,可以相当多地接触到汉字古今阶段同时具有或分别具有的诸多现象,也就是说,由小篆中归纳总结出的汉字理论,比之前其他历史层面上的归纳总结,相对说来,普遍意义更强一些。

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多数情况下是自发发生、自发演进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有人为的干预。

因此,就其社会功能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人书写汉字、社会流通汉字、权威规范汉字。

在这三个层面中,个人书写汉字和社会流通汉字都是开放的、不定量的、不定型的、内部结构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字符群。

只有人为地按照汉字发展的主流和自身的规律加以规范后,才能实现内部结构的相对平衡,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较为严密的、封闭的符号系统。

个人书写汉字和社会流通汉字中的为数很多的冗杂的异体字,必须在规范后的字符系统中加以衡量,才能进行优选、理出头绪。

在既往的汉字发展历史中,唯有小篆是经过规范又经许慎成功描写了的、较为严密的封闭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历史断面上的现存汉字的研究,都无法取代对于《说文解字》的研究。

《说文解字》不但是一部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形系统的文字书,而且也是一部记载了诸多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专书。

汉字的形音义都是历史积蕴的结果,所以,它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从史前时期到周秦时代都有。

还要说明的是,文化是有历史发展阶段性的,《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人,所收的五经文字,所以它所反映的文化,应当是以商、周时代为主,兼及史前及两汉的古代文化。

二、《说文解字》的常识了解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540部又根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

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15篇。

许慎在《说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一、《说文》的编排体例《说文解字》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

对于文字部分,我们需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说文》收了哪些字,二是怎样把这些字编排起来的。

《说文》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段玉裁称这部书为“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因为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

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

秦统一六国后,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

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

这叫做“书同文”。

)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因为小篆从籀文脱胎而来,与籀文大部相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因为小篆同六国古文固然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也有相同的一面,拿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和《说文》中的小篆相对照,相同的占35%;所以把小篆作为字头也就涵盖了那些与小篆相同的古文和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