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戴芹菜的新娘

合集下载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抱朴守拙,返璞归真!家务毕,静坐窗前,啜饮清茗,读书甚馨香。

每每此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不觉中时光飞逝。

我的身体与心灵再一次跟随三毛来到撒哈拉沙漠,经历一次奇特的异域旅行。

撒哈拉威的女孩子八到十岁就结婚,十岁结婚已经有点晚婚了,男方是成年人,且要结婚一事父母不直接跟女孩子讲,都是让外人传达消息。

婚礼男方送的聘礼非常多,因为婚后男方要住在女方家里六年。

在那个地方,女人地位比较低,就算参加婚礼,脸都要蒙起来,只露眼睛。

女孩结婚必须要哭嫁,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拼命打才是好女子。

文章里的姑卡把她未来老公的脸都抓破了……《娃娃新娘》中姑卡的出嫁让我了解了撒哈拉威人的婚礼风俗,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作品中的黑人奴隶,只要想说话,他那灵巧的身体和眼睛就可以发声。

他没受过教育,却懂得星象,很会做水泥工,会给牲畜接生,还懂许多关于沙漠的知识。

你会很惊讶,可他只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来。

他有很强的责任心,无论是做奴隶,还是做丈夫,父亲。

他很善良,懂得感恩,会给作者送来新鲜蔬菜。

他没有完完全全的身体,却有完完整整的心与灵魂。

他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者,但他却那么坚韧而顽强地活着,那么可爱而智慧地活着。

《哑奴》告诉我们,底层的人物往往因为他们的纯朴而散发出在金钱和权力世界里已经消失的美好品质和光芒。

这就是: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三毛在沙漠家中烹调中式大餐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片段就是普通食材——粉丝在三毛“大厨”手中的七十二变。

第一次是做“粉丝煮鸡”,三毛的丈夫荷西以为那细细白白的东西是细面,三毛便开玩笑说:“这是雨,冻在高山上的雨”。

好像是很调侃的回答,却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第二次是做“蚂蚁上树”,纠缠在一起的粉丝让荷西以为这是塑胶毛线,三毛便拿他开涮:“不,那是你钓鱼的那种线,中国人加工成白白软软的了。

”哈哈,中国人真是太有“智慧”了。

第三作文次是吃“菜合子饼”,荷西认定这是鱼翅,还自信地说“这东西很贵,难怪只放一点点”。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正是因为这句浪漫的话语,我认识了三毛,了解了撒哈拉,也因此爱上了这个自由而神秘的女子。

三毛的经历令人羡慕,她仅凭一本《国家地理》杂志里介绍撒哈拉的一张图片,就毅然决定将灵魂交付给那片陌生的大地,并付诸行动。

在这片未开化的土地上,她的自由灵魂并未受到束缚,这里是她多年来梦中的情人,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地方。

在《白手起家》这一章节中,三毛为了得到五块棺材板而格外高兴,这让我心中涌起一丝伤感。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未成为她的阻碍,她将自己在坟场区的小屋布置得宛如沙漠中的世外桃源。

她不惜前往总督家偷取植物,甚至在家里开办了免费的女子学校。

这本书中描述的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平淡而深远。

他们没有热烈地爱过,但却感到十分幸福和舒适。

然而,谁又能说三毛对荷西的爱情不是一往情深呢?为了他,这个穿着蓝棉布裙、头戴一把香菜就可以走路去结婚的奇女子,竟敢在两点半冒着沙漠里的走沙和龙卷风的危险,驱车三小时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

当单独见到马诺林时,她坦率地告诉他自己无法接受他,既给予了他尊重,也给予了荷西作为丈夫的尊重。

即使在这个不公平的地方,她仍秉持着人人平等的理念对待他人。

她对大地主家并无好感,但却对他们家的小奴隶另眼相待,尊重他并让他感到自己被需要。

她想不出什么亲善的形式,便找出两百块钱给他,但事后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甚至专门前往法院询问有关奴隶的事情。

她与哑奴的故事令人动容,让人忍不住落泪。

看到朋友沙伊达惨死后的样子,她蹲在地上不停地颤抖,骆驼发出的哭泣声如雷鸣般笼罩着她,她感慨道:“乱世,才会有这种没有天理的事情啊。

”因为撒哈拉,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三毛;也因为三毛,我们看到了未被开化的撒哈拉。

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三毛的世界,与她一同感受撒哈拉的风情,一同经历她的喜怒哀乐。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旅行和冒险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爱、自由和勇气的作品。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三毛用她的文字和经历告诉我们,要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要以爱和宽容去对待他人和这个世界。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撒哈拉的故事》描述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欢迎大家阅读!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

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

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

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

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

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

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

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

“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

”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8篇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8篇

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8篇撒哈拉的故事的读后感篇1?撒哈拉的故事》,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写的沙漠生活,与《哭泣的骆驼》里那种一贯凄惨、荒凉和肃穆的风格不同,穿透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了许多。

也许那时是三毛才去的日子吧,在她的眼里,沙漠生活还那么有吸引力,想想看,在这样一个神秘的世界,那么多的冒险要去,那么多刺激的事情要做,那么多新鲜的日子要过,怎能不让一个本来就一心向往撒哈拉的人心潮澎湃??娃娃新娘》里就写满了她对撒哈拉当地风俗的无可奈何,虽然没有在文字中作“一声叹息”,可读过后自己也仿佛看见姑卡那“瘦得眼眶都陷下去”的脸,有一丝不忍,可更多的只是无奈。

三毛是相信有灵异现象的,这也许又是她与别人不同的一个地方,她甚至于坚信人死后有灵魂的看法。

所以,在《死果》这篇文章里,就处处见到了她描写得十分厉害的“灵异”现象,原因是她捡到的一个里面包有符咒的铜片然后又挂到了脖子上。

“这种符咒的现象,就是拿人本身健康上的缺点在做攻击,它可以将这些小毛病化成厉鬼来取你的性命。

”我并不想追究到底符咒是不是真的如上所说会取人性命,到是三毛的文字中所包含的痛苦、呐喊、撕心裂肺的惨叫以及对生命的无奈直至绝望让我从心底感到一阵寒意。

整本书中,我最爱的一篇,自然是《白手起家》了。

从“异乡人”到家庭主妇(其实她的工作远非“家庭主妇”那么简单),从她那个灰暗的中间有个大洞的小屋子到沙漠中最美丽的小屋,这中间经历的苦难曲折自不必说,看着三毛和荷西一步步将这个“沙地的城堡”建立起来,竟然自己也有种满足感。

像她说的那样:“……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再摆脱的。

我的家,对沙哈拉威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必要的,而我,却脱不开这个枷锁,要使四周的环境复杂得跟从前一样。

”可见,三毛对她的新家是很满意的,甚而又步回到了原来的三毛了。

原来她来沙漠也只是为了逃避,只是为了放松,这又何尝不可?只可惜,人的一些东西是很难躲避,很难改变的,再坚强的人,终究不免软弱。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5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晚上闲暇时,看台湾女作家三毛写的自传《撒哈拉的故事》。

自传主要讲的是她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中的真实故事。

我很喜欢这位富有才气的聪慧小女人,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生活理念,虽然很不解她最终了结生命的方式,但对她仍是的十分敬佩的。

书里讲述了这么一件小事,看后颇有感触,所以愿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三毛从国外回台湾后受邀去高雄演讲,一位很帅的高三男生陈正宇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字里行间敬仰与倾慕满满当当。

三毛的回答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个人的这一生都会去喜欢上很多人,我不觉得痛苦,你却觉得痛苦,是因为彼此所求的区别不同,我不求形相,你求形相。

我一无所求,你看似没有要求,可是你却求了痛苦。

现世的存在形式与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优美的心灵化为我们一生的投影,影响了我们的灵魂与人格,他们使我们本身受到了感召与启示,而且今生今世都默默的在爱着这些人,想起这些与那些人,心里只有欣慰与安宁,里面没有痛苦。

其实,你喜欢的不是三毛,而是一种能够与你呼应的人,这种人不是很多,也不可能太少,少到一个也没有,只有那个笔名叫三毛的人,这个世界上优美的人太多太多了,问题是最最优美的钻石往往深埋在地底的最深处,而你却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看成了钻石,并将石头看成了异性,喜欢这两个字有它千千万万种风貌与诠释,你的一生里,会有许多喜欢的爱,让这份爱,化为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与欢欣,再透过你,投影到其她人的内心去。

确实是这样的,玫瑰的娇艳热情,芙蓉的高雅素洁,秋菊的质朴淡雅,腊梅的玉骨临风。

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魅力。

真正使我们所迷恋的是所爱的人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善良、活泼、聪慧、勇敢、坚毅、圣洁、儒雅。

也就是﹕真,善,美。

而不是他或她的外貌形体。

即便不是现在这张脸孔,事情也同样会发生的。

因为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于生俱来的是我们焦躁浮动的灵魂获得安息的唯一良药。

欣赏她就像欣赏花园中自然盛开的花朵,迎风飘舞的柳絮那样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有感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我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她与丈夫荷西之间的故事,以及在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在这本书中,三毛强调自己“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这一点让我感到有些困惑。

她在《雨季不再来》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这让我不禁想问,她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一点呢?是担心被男人误解为女权主义者,从而遭到攻击吗?在“娃娃新娘”这一篇中,三毛对于邻居的女儿姑卡十岁就要嫁人这一现象,第一反应是羡慕。

她甚至认为姑卡能卖二十万西币是一件很值得羡慕的事情。

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有些惊讶和无奈。

对于一个十岁的小女孩来说,嫁人意味着要离开父母,开始新的生活。

而三毛却将其视为一种财富,这种观点让人难以接受。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三毛在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谴责,而是以一种局外人的冷漠态度看待这一现象。

她的怜悯之情似乎更多地是基于对当地风俗的尊重,而不是对姑卡的同情。

此外,三毛在书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人格的矮化。

她认为结婚后自己成为了荷西的财产,这种说法让人感到有些荒唐。

既然三毛认为结婚只是为了生活方便,对婚姻持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她又为何会将自己视为荷西的财产呢?这种自相矛盾的表述让人对她的人格独立和思想独立产生了怀疑。

而当我了解到荷西曾经出过轨,三毛却选择了容忍三个人一起生活时,我更是对她的态度感到无奈和无语。

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娇妻”吗?关于三毛对“婊子”一词的态度,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她认为“婊子”这个词只能用来形容无情无义、没有廉耻的女人,而沙伊达是撒哈拉威女子中的助产士,不能被称为“婊子”。

这种观点本质上还是将女人分为圣女和娼妇两种类型,是男人统治女人的一种方式。

三毛将自己视为圣女,而将其他女人视为娼妇,这种厌女症的表现让人感到有些失望。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我对三毛的印象有了一些改变。

我原本以为她是一个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女性,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她的一些矛盾和不足之处。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5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5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____题记三毛,这个常常被人们提起的名字。

有人说他随性,有人说他偏执.....如今我第一次捧起她的书,从他淳朴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讲述了他尾随丈夫荷西在偏远的撒哈拉沙漠所遇到的有趣的生活故事,。

可以想象,沙漠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贫穷是何等的让人难以承受。

但是在这残酷的地方,三毛和河西却把自己的小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乐趣横生。

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三毛荷西,对生活满满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向往的那两颗奋力跳动着的心脏。

他们用廉价的小艺术品和自制的木头家具把那个在沙漠强风中瑟瑟发抖的陋室装点的温馨甜蜜,虽然身在他乡,但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合上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忘怀,这真是一部奇书,我跟随着他的步伐,领略了异域的风土,感受了漫天的黄沙和松软的土地,真实的体会了沙漠和城市的差异。

三毛伴随着我的视线,翻过一页又一页的故事。

他会偷偷地去看撒哈拉的居民是如何洗澡的,他会不怕累的,跑到沙漠深处看它所谓的奇景......从这里我看到了三毛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敬畏之情的心灵。

现当代的人们总是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这正是因为缺乏一种对世界的好奇,我们应该激发出这种好奇心让自己更好的生活。

除了这些,三毛还对人对事对物充满了真诚,他非常的乐于助人,他经常请客人到家里吃自己做的中国菜,当街坊邻居生些小病时三毛就用自己从中国带来的药品帮助他们他们,大家都很喜欢三毛认为三毛是一个万能的百宝箱,所以总是想要什么就找她要什么,三毛虽然很头疼,但还是能给就给。

另外,三毛还很善待自己,她对自己很好,能坐着绝不站着能躺着绝不坐着,她很注重穿着和妆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很靓丽。

我读完了这部奇书也算是听三毛讲了很多故事,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爽,让我思绪万千。

2024年《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

2024年《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撒哈拉的故事》写的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经历,文字极为灵动,带着我们一起感受邻里间、朋友间、爱人间的点滴。

带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翻开书页,它却给了我更为宽阔的世界。

开篇写三毛做出让荷西及其同事叹为观止的中国菜,沙漠的寂寥便被忽略不计,反而生发出了一丝浪漫。

安全、用水、饮食的困难,三毛无意间是有在透露的,但她总能巧妙的化解。

正如荷西所说,去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倔强而浪漫的决定,三毛自己说:“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事。

”三毛感受着不美好、无奈。

她把在坟场边的家打造成撒哈拉沙漠最美的王国。

沙漠丰富了三毛的人生,三毛点缀了沙漠。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

我也不相信什么天造地设的一对,幸福的生活有相互的磨合、妥协、付出,羡慕两人间的爱情其次,要学习他们的相处之道。

这一本书营造的美好,让我暂时没有翻开《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勇气。

一如当初看了《秋天的怀念》,便失却了翻开《病隙碎笔》的勇气。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喜欢三毛跟荷西的爱情,喜欢三毛的机智幽默,什么都懂一点的样子真的很可爱。

在《荒山之夜》中,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愚钝、迂腐、迷信、荒漠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三毛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然后在这紧急的时刻,三毛和荷西仍然挂念着对方的安全。

荷西让三毛自己开车回去,而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下女人不敢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把碎片系成绳子,硬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的“生死恋歌”。

她还很会做饭,会做各种各样的菜,她还会给当地女人治病。

知道了娃娃新娘,知道了在世界的另一端有着那么现实的残忍。

十岁的'小姑娘被迫嫁给一个陌不相识的男人。

跑不掉。

想想真的很残忍,她求三毛给她吃避孕药。

现实总是残忍。

不曾放过任何人。

在soul上看到一个小姑娘,没钱付学费,饭卡被停了,跟学校请求延迟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戴芹菜的新娘
我最初听见“三毛”这个名字的时候得知的并不是一个热衷自由,在撒哈拉沙漠和一个异国男子唱出一首精妙绝伦的爱情之歌会写字的女作家,而是在漫画书上顶着脑门上的三根头发不断碰壁不断重生闹出一个又一个笑话的漫画人物。

在阅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我有粗略地看过她的《送你一匹马》、《我的宝贝》,但是这都并没有给我更为深入的震动。

直到我看了那本关于她在撒哈拉和她的伴侣荷西一起生活的文字,我瞬间就对这个女子倾心了。

因为不满足《撒哈拉的故事》带给我的信息,于是我又在网上搜罗了三毛的生平简介,以及她留在人世的录音。

我最喜欢的还是她呼唤荷西名字时清脆深情的声音,她说,“他的名字叫joseariaQueroyRuiz,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就叫荷西。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已经受过亡夫之痛的重伤,但是声音依旧甜美,听起来让人像是她看见荷西就站在自己面前一样幸福。

三毛可以说从小就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3岁的三毛因为老师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面用墨汁涂脸而厌学导致自杀,左手被缝了二十几针,后来跟随着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之后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
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成绩优异。

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

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

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

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和荷西重遇。

之前荷西对她说“你再等我六年,我还有四年上大学,两年服兵役,然后我们结婚”。

这六年中她和荷西的联系甚少,她在人世中行走,不断和别人遇见又分开,而荷西却一心一意地惦念着她。

在未婚夫猝逝之后三毛又服药自杀,被抢救回来之后她又背起行囊去了西班牙。

她在这里想起了荷西,于是给荷西去了信。

荷西虽然看不懂英文信却认得三毛的名字“echo”,然后急忙给三毛挂了电话。

那个时候离荷西服役期满还有几个月。

于是几个月之后三毛被朋友叫到家里,说要准备一个惊喜给她。

她乖乖听话闭上眼睛的时候却突然被人在身后抱起。

她惊慌地睁开眼睛之后发现曾经英俊的男孩子已经长大了,留着长长浓密的胡子,笑声在房间里荡来荡去。

她激动地亲吻他。

荷西带她去自己在马德里的家,在荷西的房间里,三毛看到整个墙壁上都是自己放大了的照片,感动地泪流满面。

于是他们于七个月后在西班牙公证结婚。

在结婚之前三毛说要去撒哈拉沙漠来一次旅行。

于是荷西不言不语地收拾了行李在撒哈拉沙漠找了份工作。

这是一片黄沙漫天,分不清天和地贫穷落后异族的世界。

三毛却在看到它的眼的时候说“我觉得就是这里了。


结婚那天没有鲜花,于是三毛给自己的头发上别上了一小节芹菜。

荷西穿的像个婚礼的旁观者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人之中。

我在网上看过荷西的照片,不过那都是六年之后的荷西,也是三毛记忆力的荷西。

他挺拔的身姿站在栅栏边,观望里面的羊群,浓密的头发蓬乱的胡子,宽松到恰到好处的牛仔裤。

三毛在之前有说过,荷西是那种能够满足女人虚荣心的英俊男孩。

而在荷西的眼中,三毛又何尝不是美得不可方物。

在《送你一匹马》之中有一段是三毛回到台北看望父母时荷西给她写的信。

这个看起来粗制大叶的男人在距离三千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给他深爱的三毛写信,语言诙谐,却情深意切。

之后我便能够理解为何三毛在答应了琼瑶不会自杀之后又食言了。

因为她已经失去了整个身体的重心,站不稳就只能倒下。

我不敢轻易的去说荷西对于三毛来说是她的什
么,或者于她有多重要,但是我明白荷西的离世对三毛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重到她明白自己再也没有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撒哈拉的故事》中有一部分讲述的是她与周邻人的生活。

从许多情节中都能看出来她是个单纯的人,单纯的给予赠给,不计较得失却又有点小聪明,并不显得做作或者失真。

她是有血有肉的,甚至能够通过文字看到她对这群贫穷的人的怜悯和气恼。

她打开大门开办女子学校,后来又因为他们常常将她精心布置的家搞得乌烟瘴气而关闭了女子学校。

邻居女孩常常将她的鞋子拿走,然后留下自己满是泥泞的鞋子放在鞋架上;开办女子学校的时候,自己衣服常常被人穿在袍子里带走过几天又送回来,无一不是脏了就是少了纽扣。

她虽气愤,却也并不埋怨。

外人一直给三毛贴着“真性情,纯善...”其实我个人觉得她是当之无愧的。

但是在我的心里她更是个善良,天真,可爱的女子。

她因为聪慧通晓人情世故,却更因为这份聪慧剔透去善待遇见的每一个人。

她一直如同她的声音一样清脆明亮的活在这个世间。

后来因为战争,离开撒哈拉之后她们居住在某一个小岛,荷西找到了一份潜水工程的工作。

在他们结婚六周年时,荷西请假陪伴三毛。

送给三毛一个手表,他对她说,以后的分分秒秒都不可以忘记我,就让它来替你守时吧。

三毛一阵
心惊,在黑夜里抱着荷西泪流满面。

荷西说三毛是他的天使。

所以他每次潜水的时候三毛都会陪伴在身边。

唯一的两次她不在,荷西都出了事。

最后一次她陪伴着双亲去旅行,却和荷西从此人世相隔。

在荷西去世之后,好友琼瑶找到三毛与她长聊。

许久之后她才答应不会自杀。

我想三毛一定是个极少食言的人,可是这次她却对世人都食言了。

她给昔日的好友打电话说,“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

如果我不回来了要记住,你不要松掉我衣袖,在一个夜雨敲窗的晚上。

”初在录音里听到时,我内心一阵紧闷,不能自制。

我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一生。

这是三毛留给这个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91年1月3日晚,夜雨敲窗,三毛同往日一样翻开书,读了一段,用笔划上记号,然后走进了浴室。

第二日,有人发现她悬在了马桶边上。

她最后还是随荷西而去。

三毛说,荷西说恋了我六年,其实我又何尝不是恋了他六年。

只是上帝给予了他们太多这世间凡夫俗妻不会产生的和谐与温情,于是夺走了他们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荷西死后两天,三毛为他守灵。

她说了许多话,荷西的眼睛里居然流出了鲜红的血。

这至今是不能解开之谜,但好
歹是给三毛一个心灵的慰藉。

我是一个算不上旁观者的旁观者,只是看了她的一小段故事,就对她的故事着迷的人。

我喜欢三毛,因为我知道荷西难得,而三毛更难得,撒哈拉的时光再也不会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