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马古道溯源

合集下载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一起来看看。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

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

中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叶。

四川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

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

到唐代形成了中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就从其它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

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

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

总之,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

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

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出卖茶叶,购买战马。

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

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

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简析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

简析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

简析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历程作者:宋家乐来源:《丝路视野》2019年第10期摘要:“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通道。

茶马古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因统治者制定政策的不同而时荣时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不管呈现何种特点,茶马古道是汉藏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事实不容置疑。

关键词:川藏茶马古道民族历程今日我们所谓的“茶马古道” ,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

就川藏茶马古道的路线而言,确切地说有南北两条路线,谓之“康南大道”“康北大道”。

一、早期的茶馬古道四川素有中国茶乡的美誉。

据史书记载,汉藏茶马古道的正式开通应始于唐和吐蕃之间的交往。

至于茶的传入,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说:“吐蕃赞普都松莽布支(676—704年)在位期间身染重疾,医生无法调理,将小鸟所衔之物含入口中,顿感清香,令煮之,好喝。

遂令臣下寻之。

”可见,吐蕃对茶已有认识,也可推断出此时茶已传入蕃地。

茶入蕃可以佐证茶马古道的作用已显现出来。

二、唐宋之茶马古道唐蕃关系以“和亲”方式确立之后,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唐蕃古道正式开通。

唐代后期战乱不止,政权分立,互不统属。

前蜀王建得蜀,重视茶叶贸易,着力发展茶叶生产。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次‘贡茶、布十万(担)’”。

可见唐朝时期地方政权上贡朝廷茶叶数量之巨,也足见茶叶在当时非常珍贵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为规范对茶叶贸易的管理,王建制定“榷茶法”,使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了保障,除供给唐王室和大臣及自己享用外,一部分用作与羌蕃交易马匹。

“‘集诸州马,大阅于星宿山,官马八千,私马四千’,而马之来源,乃出自建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雅、茂诸州多市蕃马,十年之间遂及兹数”。

可以看出,所得之马源于羌蕃部落,且通过茶马贸易换得。

而蕃马之出产地点,即今天的甘肃文县西北、四川汉源、雅安、茂县一带,即岷山、邛崃山产茶区,而这一带也正是自王建建蜀至宋代以来一直为官方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

四川导游口试100问

四川导游口试100问

四川导游口试100问详解1、汉昭烈庙为什么叫“武侯祠”?答:武侯是诸葛亮,但汉昭烈庙葬的是刘备,武侯祠只不过是一部分。

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原本不在现址,而是位于今天锦里的东侧,汉昭烈庙位于今武侯祠。

明献王朱椿入蜀以后,认为君臣的庙宇、祠堂平起平坐,有违礼教,因此将原武侯祠拆毁,并入了昭烈庙。

但是老百姓更喜欢诸葛亮,所以仍然沿用武侯祠的叫法,久而久之,反倒没几个人知道汉昭烈庙了。

因此到了民国时期,一位叫邹鲁的文人写了一首诗来说明这个问题: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2、蜀献王朱椿是哪个朝代的人?他对成都,蛾眉山,有何贡献?答:明朝的人;蜀王朱椿是一个喜好读书和做学问的人,“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称。

到成都后,聘请了大学者方孝孺为师傅,兴办郡学,资助清贫学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并击败了番人入寇,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平衡民族矛盾,所以口碑不错。

对峨眉山:巴蜀离历代京都较远,一旦发生暴动,鞭长莫及。

故历代帝王除委派得力可靠的人治理蜀地外,还支持峨眉山佛教,想借峨眉山佛教来稳定人心,稳定时局。

自唐代起至清代,帝王们对峨眉山佛教都有赐赠,以示关怀。

蜀献王朱椿经常关注峨眉山佛教,而当年峨嵋山主持为迎接朱椿所建的清音阁接王亭,则有“峨眉山第一风景”之称。

帝王的支持,使山上佛事越来越兴隆,峨眉山佛教也自然成了蜀地佛教中心。

3、武侯祠中的三绝碑是哪三绝?答:三绝碑: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

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

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

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

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因此三绝是指:“裴文、柳书、鲁刻”。

4、汉朝一共分为几个阶段?共有多少个皇帝?谁开国。

谁篡国。

首中国 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稿

首中国 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稿

首届中国・雅安藏茶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稿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雅安古称雅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雅安境内的蒙顶山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树最早的地方。

因此,雅安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

雅安藏茶历史悠久,逾越千年。

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将茶叶带入西藏,藏区饮茶之风渐兴。

从唐伊始,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到清代形成颇具规模的“南路边茶”;历代中央朝廷“以茶易马”、“茶马互市”,茶马古道应运而生。

随着中原文化和藏地文化交流加深,雅安成为重要的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主要的集散地,川藏茶马古道这条生命之路跨越千年,把健康带上雪域高原,把文化和文明传播四方。

历经千百年传承、演变,传统的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发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运用传统技艺制作的雅安藏茶已经成为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1300多年来藏汉民族交融的历史沿革,成就了雅安藏茶的独特韵味。

进入21世纪以后,藏茶不再是青藏高原专属产品,现已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市),成为各族人民的健康饮品。

2008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雅安市“中国藏茶之乡”称号。

“雅安藏茶”区域公用品牌从2009年起开始参与“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到2019年品牌价值达到18.61亿元,位列全国第46位,品牌强度乘数排名全国第6位。

近年来,雅安藏茶核心的雨城区,立足“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先行区”定位,以“天府雨城•熊猫首府”“漫游茶马古道•度假熊猫首府”为主题形象,依托茶马古道和雅安藏茶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营镇建设“中国藏茶小镇”和“中国藏茶村”,建成集藏茶展销、藏茶文化、藏茶旅游、藏茶产品展示为一体的旅游区,实现生态、文化、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模式,成为“品读藏茶文化、乐享乡村旅游、重温西康往事”的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2017年,在中国藏茶村挂牌成立了“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雅安市藏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同年与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合作成立了“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藏茶小镇”入选“第二批中国特色小镇”,“中国藏茶村”获得“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命名。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究
(一)优美的自然风光 茶马古道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在川滇藏青等广大区域 内,拥有包括高原雪山、大江河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 温泉、草甸牧场、河谷平坝以及热带亚热带林区等类型的自然景 观,有的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如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终年积雪 的雪山,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所形成的三条大江并行奔流而不 交汇的自然地理景观,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雨林区等。 (二)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藏的走廊地带,是多民族 休养生息的地方,是多民族演绎历史的大舞台,保存着丰富的文 化宝藏。古道经过的许多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居住着汉、 藏、白、彝、纳西、回、瑶、哈尼、傈僳、傣、壮、苗、拉祜、 佤、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布朗、独龙以 及满等多个民族。民族群众勤劳善良,在这片区域居住、生活。 长久以来,各个民族在区域内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节庆活动众 多,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边疆民族文化。 (三)遍布的历史古迹 茶马古道区域的文物古迹众多,分布广泛。其中,在2011年 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四川成都市发现约50处茶马古道文物 古迹,分布在都江堰、邛崃、蒲江等地,是四川省重点保护的文 化资源。
(二)加强与完善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茶马古道的保护与开发是个系统工程,要利用好古道,就应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通信、交通设施、住宿等,推动 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各个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发展过程 中,要有战略眼光,重视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建设道路、市政
等工程,要防止建设中的破坏,注重保持外部特征和历史内涵。 另外,要加大古道旅游开发项目的扶持力度。旅游业的发
茶马古道涵盖了许多文化内容,将茶叶和相关商品的生产、 运输、消费地区的许多文化串联了起来,现存的文物主要包括古 茶园(茶树)、古茶号、古城镇、驿站、集市、古道以及石刻 等,文化方面则包含各种节庆、风俗习惯、茶艺制作、故事与书 画艺术等。

蒙顶山茶知识

蒙顶山茶知识

蒙顶山茶文化知识1、茶祖故里世界茶源—名山区位:雅安市名山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部,东距成都110公里,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9镇、11乡、192个村,总人口28万人。

区位优越明显,交通便捷,是雅安桥头堡,成都后花园。

环境:生态优越,森林覆盖率达68.5%,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量达国家二类标准,被誉为“绿色世界”、“天然氧吧”。

沿革:名山历史悠久,公元553年,始建蒙山县。

公元593年,改蒙山县为名山县至今。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名山县,设立名山区。

特色:名山是是仙茶故乡,以茶为特色,因茶而闻名,是世界植茶始祖吴理真的故乡,境内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茶是名山强区之路、兴业之基、文化之魂、富民之本。

茶园面积达30余万亩,农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 1.26亩,位居全国第一。

全县98%的村产茶,90%的农户以茶为生,茶叶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赖以生存和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茶产业已成为名山的特色优势产业。

“蒙顶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山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强县,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名山是中国绿茶第一县。

2、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蒙顶山又名蒙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境内西部,因大禹治水蒙山旅祭的故事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中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绩”,是我国历史地理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山名之一。

海拔高1456米,生态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温暖多雾,素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

山上文物古迹众多,著名文化古迹有天盖寺、甘露灵泉石牌坊、甘露井、皇茶园、天梯古道、智矩寺、永兴寺、千佛寺等,新建景点有茶坛、世界茶史博物馆等。

蒙顶山茶更闻名于世。

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23个产茶国专家代表共同发表的《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确立了“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得到世界公认。

蒙顶山茶文化

蒙顶山茶文化
到晚上,除了抬头的满天繁星,周身的茶园都已隐藏。黄土由白垩纪夹官组厚砂岩风化形成,因为雨量充沛、多云多雾,成土时间长,土壤发生黄化、酸化过程,是棕黄色的“豆面土”。土层厚度40~80厘米,有机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张友兰踩了踩土壤表面,她的脚力很大,但土壤还是很快弹回平复。雅安有名的是雅雨,名山则被称为“天漏”,比雅安的年降水量还要多15.1%,年平均湿度81%。屋里的被褥常年是阴冷潮湿的,相对最干燥的春天,脸上不用任何保养品也不觉得干燥。根据蒙山茶场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3.4摄氏度,最低温度2摄氏度,最高温度23摄氏度,极端最高温32摄氏度,冬季不冻土,偶有积雪。一过春天就是天无三日晴,在海拔980米到1458米之间,这一个小坑那一个小山包,又有很多小气候的差异,是那些各自生长的分散茶树的天堂。
“曾经有日本人来给我讲茶道,还要我们寺的茶种,我没有给他。他们对于茶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通智说,“我吃茶等于不吃茶,他们却那么追求茶,这样不就被茶奴役了吗?所以我吃茶也行,不吃也行,吃好的也行,不好的也行。”永兴寺的茶园都有很好的地理位置,有赖尼姑们的照管,这些茶树茂密整齐、干干净净。“我们的茶叶也是卖的,但不拿出寺院卖。”寺院里有一个光线很不好的小卖部,摆了十来包黄纸包的“菩提芽”,用小红绳子捆好,“这是甘露,还有黄芽和石花”。蒙山最好的3种茶叶这里都有卖,80元一包50克,比蒙顶山公司出产的正规包装的茶还要贵。我买了一包,清芬至极。通智熬夜制作出来的,现在也就这几包,其他的都送人了。“还没到加班加点的时候,我最晚也就是零点睡觉,往年忙起来就通宵都要炒茶了。”女子佛学院还没踪影,但后山上已经有了两座大殿的房梁,“一个为观音,一个为甘露大师”。通智们卖茶就是为了这个,她把10元一张的钱都揣在黄色的布口袋里,“这是卖茶的钱,除了雇茶农来采摘的工钱,我们一分不动,都是用来修大殿,要花100万元左右,以后还要修佛学院”。我离开的时候一拎包,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塞满了橙子和苹果。“这是供果。”刚才并没有交谈的老尼姑们这时突然从偏房、后院或什么角落里跑出来送我,“阿弥陀佛,一路平安”。

雅安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

雅安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

雅安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西汉时期蒙顶山茶发展到了唐代的时候得到了认可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列入贡茶;宪宗元和8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816年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825年李肇撰《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5年(公元840年)蒙顶茶传入日本。

宋代蒙顶山茶的发展到了宋代,茶叶成为与盐、铁一样重要的生活物质和军需物质,对宋代中央财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宋代《金石苑》记载:“甘露祖师由西汉出现,吴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岭表来,住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

元代京师旱,敕涨秦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

神宗熙宁7年(公元1074年)、9年(公元1076年)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4年(公元1081年)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7年)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13年(公元1186年)蒙顶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

上清峰的七株“仙茶”,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

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明代蒙顶山茶的制作改变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重色、香、味、形。

所制黄芽、石花、芽白、雀舌驰誉全国。

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清代蒙顶山茶开始进入平常百姓家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德宗光绪32年(公元1906年)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18家茶商,为抵制印茶侵销西藏,集资5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中华民国蒙顶山茶的发展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名山县成立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172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