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文档资料
“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阮籍与李白

“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阮籍与李白作者:刘佳媚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以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文人饮酒诗的开端,而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白也是以饮酒独具盛名,不难看出,阮籍和李白的诗酒在背景与心境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从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心境探寻二者差异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阮籍酒李白“酒”作为一种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产物,也是沟通物质和精神的桥梁,物质的酒给人以生理上的刺激,而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象征生命的活力,给人以向上的精神力量,让人有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都承载着诗人对生命的忧叹。
关于酒的来源人们说法不一。
一种是“仪狄作酒”。
《战国策》曾言:“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一种即“杜康造酒说”。
“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相比而言,杜康酿酒流传更广,因此“杜康”作为诗酒的代名词。
曹操也曾在《短歌行》中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文化也由于其本身的魅力而被文人墨客所喜爱,他们在酒中畅谈快意人生,借酒诉说心中的忧愁。
当现实无法满足自己的人生理想时,文人借酒抒发心中的块垒,酒也被当作文学创作中被诗人掺杂个人意志的原动力。
本文主要从时代与诗人的心境出发,研究李白与阮籍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不同情感,从而进一步分析其文学的风格情感。
一、“苦闷心境”与“个性解放”阮籍出生于建安十五年(210),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父辈那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慷慨激昂的人生意志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他生活在一个政治上极其动荡的时代,其父阮瑀与曹操父子有着很亲密的关系,他的一生碰上了“禅让之局”,政治斗争的剧烈和残酷,对他的思想以及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早年的阮籍本有“济世志”,《咏怀诗·其十五》:“昔年十四五,志好尚书诗。
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少年时的阮籍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将建功立业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歌的研究

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歌的研究作为一个学文学的学生,我一直认为唐诗宋词固然是古代文学的两大艺术高峰,但汉魏六朝诗也有它不可低估的分量。
从西汉的骚体,汉乐府民歌,到东汉的文人五言诗,尤其是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无不质朴清新、雅俗共赏。
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的诗风慷慨刚健,悲壮苍凉,辞情并茂。
魏晋虽是乱世,却是一个文化上的昌盛时期。
阮籍、嵇康的诗歌自不待言,太康时期又出现了像左思这样的文人,《咏史》八首,字字珠玑。
晋室南渡后大诗人陶渊明开田园诗歌之先风,对后来的“元嘉三大家”、“永明诗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应该说这一时代的诗歌,上承先秦,后启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传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将着重讲一下以阮籍为代表的正始诗歌。
首先要说明的是正始诗歌。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
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
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这个时候反映民间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固嵇康诗“颇多感慨之词”,同时由于正始诗歌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咏,寄托遥深。
正始诗歌的主要代表是阮籍和嵇康,在这里我将重点分析阮籍的《咏怀诗》以及其产生的影响。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这些诗并非一时一地所作,这本身就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写时光飞逝,人生的无常。
从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

从 人 文精 神 探 讨 游 侠 诗 歌 与 侠 义 精 神 的渊 源 , 渊 客 篇 》 , 年侠 客们 任 侠 尚武 的精 神 与 忠 君 报 国 、 ]从 中 少 立
源 上 指 出游 侠 诗 歌 起 源 于 汉 代 歌 谣 等 。 本 文 重 点 名 扬 声 的 思 想结 合 得 十分 紧密 , 一 点 在 后 世 游 侠 诗 这 从 创作 传 统 上 探 讨 游 侠 诗 歌 审 美 标 准 及 精 神 内核 的 中 得 到普 遍 继 承 。 定 型过 程 , 以曹 植 、 籍 、 白三 位 名 家 为 代 表 , 理 阮 李 梳
曹植 诗 中 的侠 客 们 豪 气 万 丈 , 像 以往 的 游 侠 那 不
样 为 个 人 恩 怨 所 束 缚 , 是 着 眼 于 报 效 祖 国 , 取 不 而 求 朽 的声 名 以及 社 会 的认 同 , 很 大程 度 上提 升 了 游 侠 在 类 诗 歌 乃 至整 个 游 侠 文 化 的 精 神 品 格 。《 记 》 的 史 中
一
些 士 人 希 望能 像 《 记 》《 书 》 记 载 的 著 名 侠 客 格 的强 调 , 形 成 了 中 国 侠 文 化 道 义 与 人 格 评 价 的基 史 、汉 中 “
l ] 这 那 样 , 仗 剑游 侠 的方 式 来 拯 救 弱 小 , 答 知 己 , 求 本 模 式 ”3。 司马 迁 之 所 以 推 重 游 侠 , 和 司 马 迁 自 以 酬 干
关键 词 : 游侠 ; 诗歌; 传统 ; 曹植 ; 阮籍 ; 白 李
中图分类 号 : 0.2 1 7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394 (000—01 6 17—8121)6 4— 0 0
游 侠 诗 歌是 以仗 剑 任 侠 、 历 江 湖 为题 材 并 以侠 横 , 心 忡 忡 , 抱 不平 , 强 扶 弱 。这 些 不 好 诗 书甚 游 忧 打 锄 义 精 神 为 内核 的诗 歌 作 品 。游 侠 诗 作 为 中 国传 统 诗 至 有 些 “ 手 好 闲” 少 年 们 , 了 国 家 危 难 的 关 头 , 游 的 到 歌 重 要类 型之 一 , 术 界 已 经 有 丰 硕 的研 究 成 果 , 学 如 就 会 舍 生 取 义 , 躯 报 国 。《 马 篇 》 《 都 篇 》 《 捐 白 、名 、 结
阮籍、陶渊明、李 白

阮籍、陶渊明、李白摘要:阮籍、陶渊明、李白三人都与酒结缘。
但阮籍饮酒既是天性,更是时代所逼,是大智若愚者的痛苦之饮;陶渊明饮酒是“适意”之饮,体现出陶渊明率性而为的本真;李白饮酒既有陶渊明的率性而为,更多地则是宣泄政治上的不平之鸣!关键词:阮籍;陶渊明;李白;饮酒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48-02中华民族有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酒文化,历代文人墨客有多少与酒结缘者,恐怕举不胜举。
而阮籍、陶渊明和李白三人之爱酒,甚至是嗜酒,更是无人不知。
《晋书·阮籍传》载:本不愿与司马昭同流合污的阮籍,却因“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他还曾酣醉六十日,可谓创造了醉酒的“历史之最”。
陶渊明之嗜酒,也不逊色于阮籍。
萧统《陶渊明传》就记载,渊明为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他的《五柳先生传》也公开宣称自己“性嗜酒”;他有很多作品与酒有关,甚至有直接用“饮酒”作为组诗标题的,以至于萧统《陶渊明传》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诗仙李白,更是酒仙,酒简直可以说是李白创作的原动力,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正是酒催生了李白那一篇篇震古烁今的美妙诗篇;没有了酒,很难想象李白能写出那些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
不仅如此,而且李白饮酒是豪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
李白饮酒,又是上应天理,下合人性的:“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月下独酌》其二)但三人爱酒,又是各有原因的。
阮籍饮酒,与他出世隐遁的思想关联,更是政治环境所逼,是他与司马氏斗争的手段。
《晋书·阮籍传》载:阮籍“嗜酒能啸”,可见其天性嗜酒。
阮籍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

阮籍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阮籍(210年-263年),字士载,河南汝南郡人。
晋代文学家,以豪放不羁、志向不羁而闻名中国古代文学史。
阮籍在文学创作上,以其独特的诗歌作品闻名于世。
他身世艰辛,前途坎坷,这一切无疑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阮籍的诗歌以含蓄深刻、意象丰富、意蕴深远而著称,其诗歌中的意象和创新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点之一。
阮籍的诗歌意象多样丰富,表现出其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阮籍在其诗作中常常运用大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赠王屋山人》中的“群峰何所似,应接天地间。
”这样的诗句就展现了阮籍对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阮籍在其诗歌中还大量运用了宫殿、宾客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抱怨和不如意。
比如《赠梓慎》中的“古宣宫阙,今非所居。
”和《赠崔午》中的“绝经台上枝,风景出茅茨。
”这些诗句表达了阮籍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世事的深刻感悟。
阮籍的诗歌中还有大量的意象来表达对人生的矛盾与纠结,比如《儿女》中的“怨余波不休,恨宦情终困。
”以及《对雪》中的“暗室无邻语,满庐无叶心。
”这些诗句展现了阮籍对人生的无奈和对世间事物的深刻感受。
在诗歌创作上,阮籍更是大胆创新,以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和对传统的颠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阮籍在诗歌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的诗歌不仅涵盖了山水田园的景物,还表现了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
比如《儿女》、《收废赠宋中》等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晋代社会的黑暗与庸俗。
在诗歌写作技巧上,阮籍也有独特的创新。
他采用了大量的对称、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其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节奏感。
比如《对酒》中的“肠断未忍负幽劲,衣尘本著俗流飞。
”以及《儿女》中的“怨余波不休,恨宦情终困。
”这些诗句都展示了阮籍在写作技巧上的独到之处。
阮籍的诗歌在思想上也有大胆的创新。
他以清新率性的作风,对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情冷漠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阮籍的诗歌中的意象与创新展示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深刻感受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之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简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 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 西晋(低谷):左思东晋(复兴):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唐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倡汉魏风骨)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杨万里(“诚斋体”)、陆游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诗:杨维桢(“铁崖体”,以乐府诗和竹枝词最为著名)元曲: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明代——明初:高启(诗才最高) 前七子(以李梦阳为首) 后七子(以李攀龙为首) 明末: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龚鼎孳清代——清诗:康熙年间 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雍正、乾隆年间 沈德潜(格调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 晚清 龚自珍(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风格瑰丽奇肆)戊戌变法前后 诗界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清词:清初三大家: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朱彝尊(“浙西派”宗师)纳兰性德(崇尚李煜)、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 黄金时期。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

与李白诗情有关的三个关键字:酒﹑月﹑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题记通读李白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描写酒﹑月﹑剑等意象的可谓比比皆是;综观李白的人生,我们也可以看到,酒﹑月﹑剑及与之相关的诗几乎包含了他生命的全部。
因此,要读懂李白,就应该从这三个关键字入手。
月亮最富有诗意,最让他心旌摇动,才思不绝;饮酒能涤荡他胸中的块垒,消愁释怀;舞剑是他外部的摧发,个性得以张扬;所以,他写起诗来,往往落笔天外,纵横捭阖,清新俊逸,自然天成。
唐诗是诗歌的珠穆朗玛峰,而李白又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因此,可以说,李白就是巅峰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多首,相对许多多产诗人来说并不算多,但他的诗作却熠熠生辉, “光芒万古长”。
从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李白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且积极进取,他总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从《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诗篇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就是代表。
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被玄宗召入长安,短暂的长安生活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济苍生”的伟大抱负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于是,难以言状的痛苦与愤懑郁积其胸。
“愤怒出好诗,情乱出文学。
”他愤怒了,感情错乱了。
于是,便有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著名诗篇。
它们或仰怀古人雄,或逸兴壮思飞,或自悲身世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
此后,李白过着流浪漂泊的生活,他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表达出了他那种酷爱自由、放荡不羁的情怀。
回归大自然,热切拥抱大自然才是他的归宿。
那奇险的山川与他那不羁的性格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完成了他傲岸人格的升华。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
诗人以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尽情地挥洒,摄人心魄。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乐庙歌、风雅之辞、唐宋诗词等。
整个流变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主要体现在古韵和音律上,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仪式感。
屈原、陶渊明等人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的诗歌。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诗词创作为中心,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杜甫、白居易、李白、苏轼等人的作品影响深远,形成了唐诗和宋词的两大经典。
3.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的诗歌有着明显的变化,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如袁宏道、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表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关注。
4. 近代诗歌:近代诗歌从庚子、辛亥革命时期开始,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
郭沫若、徐志摩、胡适等人的作品体现了对自由民主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5. 当代诗歌: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诗歌进入当代阶段,表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部分诗人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而另一部分诗人则回归传统诗歌形式,注重语言的游戏和图像的构建。
中国诗歌发展流变史表明,中国诗歌在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不断变革和发展,吸收了各种文化元素,并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摘要: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
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
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 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
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 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
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 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
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 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游侠诗歌是以仗剑任侠、游历江湖为题材并以侠义精神为内核的诗歌作品。
游侠诗作为中国传统诗歌重要类型之一, 学术界已经有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从人文精神探讨游侠诗歌与侠义精神的渊源, 从渊源上指出游侠诗歌起源于汉代歌谣等。
本文重点从创作传统上探讨游侠诗歌审美标准及精神内核的定型过程, 以曹植、阮籍、李白三位名家为代表, 梳理游侠诗歌创作传统的形成轨迹。
、曹植: 开创“功成”传统游侠在战国后期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 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的出现, 则从文学上反映了士人们在游侠精神激励下高昂的精神状态。
一些士人希望能像《史记》、书》中记载的著名侠客那样, 以仗剑游侠的方式来拯救弱小,酬答知己,干求功名, 成为建安时期士人强烈建功立业思想的突出表现。
曹植的游侠诗, 是建安时期此类诗歌的代表,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 从魏晋一直到唐代,《白马篇》和《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少年场”本是曹植《结客篇》的首句)成为游侠诗的固定题目。
相对曹植而言,同时代其他诗人的此类作品数量较少, 没有突出的作品。
曹植诗中少年诗酒的任侠精神和慷慨洒落的意绪是其他作家笔下所没有的。
曹植对游侠类诗歌的开创意义, 主要体现在对建功立业思想的强调。
曹植诗中的人物多为少年侠客, 车马轻裘, 被服鲜丽, 纵酒游乐, 然而同时又意气纵横, 忧心忡忡, 打抱不平,锄强扶弱。
这些不好诗书甚至有些“游手好闲”的少年们, 到了国家危难的关头, 就会舍生取义, 捐躯报国。
《白马篇》、《名都篇》、《结客篇》中, 少年侠客们任侠尚武的精神与忠君报国、立名扬声的思想结合得十分紧密, 这一点在后世游侠诗中得到普遍继承。
曹植诗中的侠客们豪气万丈, 不像以往的游侠那样为个人恩怨所束缚, 而是着眼于报效祖国, 求取不朽的声名以及社会的认同,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游侠类诗歌乃至整个游侠文化的精神品格。
《史记》中的游侠或刺客都还局限在一己恩仇之上。
司马迁对他们的赞美, 是集中在快意恩仇、重义轻生、一言九鼎的基础上, 通过对游侠的侠义人格、信义人格和自由人格的强调,“形成了中国侠文化道义与人格评价的基本模式”司马迁之所以推重游侠,这和司马迁自己幽愤的心理状态、罹难时亲朋好友“不为的悲惨经历有关。
然而从儒家正统思想看 , 这些以武犯禁 的侠客们是无法得到文人士大夫根本认同的 , 司马迁为游侠刺客 立传也屡遭诟病。
然而曹植却将忠君报国、 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 和游侠精神完善地结合了起来。
让这些本来纵情游乐的轻薄少年 们, 浪子回头 , 投身边关 ,杀敌报国 ,建立功业 ,这就符合了儒家对忠和义的追求 , 因此有了极大的合法性。
到后来的侠义作品中 反复强调“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将其作为立身根本 , 正是从曹 植这里开始的。
总之,曹植开创的游侠与功名相结合的道路 ,为文人游侠诗歌创作的兴起以及游侠精神取得士人的认同打开了局 面。
曹植将游侠精神与忠君爱国思想紧密结合的一个重大原因 是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对于曹植而言 , 具有绝对的合法性。
他虽 然也遭到了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 , 但投身报国的激情直到晚年也 没有消失过 , 并反复出现在诗文之中。
对作为皇室成员的曹植而 言, 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利益就是他自身的利益 , 而报效这个国 家和儒家道德中的最高标准忠、 孝是完全统一的。
曹植不是没有 隐退游仙的作品 , 然而赴身国难、报效祖国却是他心中最高的理 想, 而且这种思想是真实而纯粹的。
这和面对篡位而立的司马氏 政权并对当时政治彻底失望的阮籍是截然不同的。
曹植开创的游侠诗传统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
在良剑的光辉形象的艳羡和赞美之外 , 很重要的就是将游侠精神提言” 后人的拟仿之作中 , 除了对少年游侠自由洒落的生活方式、宝马升到为王前驱、建功立业上去, 甚至轻薄的“恶少” , 只要投身国难, 也可以如周处一般浪子回头, 取得不朽的声名和丰厚的物质报酬。
如梁代萧子显《从军行》: “左角明王侵汉边,轻薄良家恶少年。
纵横向沮泽, 凌厉取山田。
黄尘不见景, 飞蓬恒满天。
邀功封浞野, 窃宠劫祁连。
春风春月将进酒, 妖姬舞女乱君前。
”刘孝威《结客少年场行》: “少年本六郡,邀游遍五都。
插腰铜匕首,障日锦图苏。
……千金募恶少,一麾擒骨都。
……昔为北方将今为南面孤。
邦君行负弩, 县令且前驱。
”隋代王胄《白马篇》: “白局黄金鞍, 蹀躞柳城前。
问此何乡客, 畏安恶少年。
结发从戎事, 驰名振朔边……不羡山河赏, 唯希竹素传。
”这些作品中的少年侠客们, 无不最终选择了投身报国、求取功名的道路。
而以武艺在征战中建立边功、封侯拜相, 更可以直接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这比曹植更为世俗), 这有时是比通过文章入仕更为迅捷也更为畅快的道路, 不由得不引起独坐寒窗的书生们的羡慕和赞叹。
在众多游侠诗中,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思想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曹植的影响, 追求功名几乎成为游侠诗的主导思想, 但阮籍游侠诗的出现, 又给游侠诗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二、阮籍: “身退”模式的创立和深化阮籍82 首《咏怀》诗中, 有少量几首可以归入游侠类。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所谓游侠类诗歌, 包括了典型的游侠诗以及一些具有任侠尚武精神的作品, 我们统称为游侠类诗歌。
阮籍这类作品, 最典型的是其五、其二十一、其六十一。
其他零星提到拔剑、挥剑、拂剑、长剑等的, 还有几处。
从数量上来讲,并不是特别突出。
而且作为游侠类诗歌, 阮籍并非开创者,然而相对于曹植而言, 却包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文心雕龙?明诗》对阮籍诗歌的总体概括是“阮旨遥深”,诗品》称其“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 《文选》颜延之注说阮籍诗让人“难以情测”。
在那个“名士少有全者”的政治高压时代阮籍既不肯同流合污, 又无法超脱现实, 表面上放荡不羁,任情放达,而内心却痛苦不堪, 他比嵇康软弱,但也更复杂和矛盾。
世俗政治迫害下的忧生伤世之痛, 以及人生短暂、生命无常之哀, 对人生困境的体悟、反思、抗争等, 就成了贯穿阮籍《咏怀》的情感主线,由此引申而出的对现实人生的怀疑、对伦理纲常的失望、对人生自由境界的向往、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则是《咏怀》呈示的主要精神面貌, 《咏怀》诗中的游侠类诗歌即可归入这个主线下, 而又包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特性。
若将这些特性放在整个游侠类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去, 则可看出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 主张在看破功名之后, 退而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说, 阮籍的游侠诗发展且开拓了曹植以来的游侠诗传统, 是一个新的创造。
阮籍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个性特征让他对儒家“三不朽”之说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
《咏怀》其四十: “天网弥四野, 六翮掩不舒。
随波纷纶客, 泛泛若浮凫。
”其三十三: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人生世上, 不仅要受到来自世俗纲常礼教的种种限制,还有无处不在的政治罗网, 乃至小人谗臣的诬陷与迫害,立身正直的人生活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 不仅毫无建立功业、永垂不朽的可能,甚至朝不保夕, 连生命都不能保全。
《咏怀》其三十三: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其四十一: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
”要想苟活于世,只有随波逐流,无论求仙修道、采药养生,还是追求荣名声色, 都无法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困境。
阮籍的穷途痛苦、叹世无英雄的放旷举动, 掩盖的正是对这种困境的深深忧虑和无可奈何。
对阮籍而言,曹植式的“爱国”信念显然已经动摇, 司马氏所代表的国家是不具备合法性的。
既然生命如此困顿压抑, 此君”不足忠,此“国”不足爱,那么杀敌报国,为君尽忠,从而取得不朽功名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阮籍对这些“为王前驱”、建功立业”的游侠们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些既快意恩仇、自由纵横而又能为国立功的侠客们存在的。
在他笔下, 人生如此困顿, 有如罗网中的小鸟, 建功立业和人生自由都只是一种奢望。
如果和阮籍《咏怀》中大量的游仙诗相比, 追求功名也好,追求长生也好,都已令他从根本上失望。
他不会真的相信可以通过修仙采药得到长生, 他也不相信通过任侠仗剑, 就能痛快淋漓地立下不朽声名。
咏怀》其五: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成阳中, 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 反顾望三河。
黄金百镒尽, 资用常苦多。
北临太行道, 失路将如何。
”其六十: “少年学击刺, 妙伎过曲成。
英风截云霓, 超世发奇声。
挥剑临沙漠, 饮马九野垌。
旗帜何翩翩, 但闻金鼓鸣。
军旅令人悲, 烈烈有衷情。
念我平常时, 悔恨从此生。
”诗中的主人公, 或少年时代轻薄任侠, 最终不仅未能建立功名, 反而“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 ,只能面临沉痛的失路之悲; 或仗剑投军, 在“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的壮烈背景下, 感情却突然由壮而转悲, 发出“念我平常时, 悔恨从此生”的感叹。
这两首诗可能是游侠类诗歌中较早对少年任侠生涯表现追悔之意的作品。
后有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
追兵一旦至, 负剑远行游。
去乡三十载, 复得还旧丘。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
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扶官罗将相,夹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满, 车马若川流。
击钟陈鼎食, 方驾自相求。
今我独何为,培壤怀百忧。
”少年游侠,杀人远遁, 垂老回乡, 世事变异, 无所可为, 可能正是受了阮籍的影响。
阮籍在另一些诗歌中, 又高度热情地赞扬了这种张扬激烈的任侠精神, 也提到了“功名”、“令名”。
比如《咏怀》其三十八: “炎光延万里, 洪川荡湍濑。
弯弓挂扶桑, 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 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 荣枯何足赖。
捐身弃中野, 乌鸢作患害。
岂若雄杰士, 功名从此大。
”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 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 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 效命争疆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 气节故有常。
”对此,有人认为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也有人认为仍然是对建功立业的否定, 还有人认为这些诗作和其五、其六十一是不太吻合的, 从而反映了阮籍本人以及《咏怀》组诗的复杂性。
这些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 但也有其局限性。